文章吧手机版
向前一步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向前一步读后感10篇

  《向前一步》是一本由谢丽尔•桑德伯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前一步》读后感(一):巅峰之花

最近读了Sheryl Sandberg的《向前一步》。加之最近网上风头很劲的傅莹,两者互相印证,让人读后颇多感慨。 指点江山的撒切尔夫人悄然落幕,让人不禁有些说不出的黯然。这位带着珍珠项链的铁娘子在年少时光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职业女性”的概念。现如今,即便是政治巅峰,女性身影也慢慢多了起来。这本是社会的进步。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他们的包容却越来越退步。吴仪刚中带柔,有人酸溜溜的说,她把自己嫁给了共和国。瘦瘦的昂山素季逆风而上,又有人说她是沾了老子的余光。一步步从底层爬上来的铁腕撒切尔夫人,又批评她不顾及家庭,子女与其生疏。默克尔在一片惨淡的欧洲中拽住了德国,又有人说瞧她那身材。季莫申科还没美一下,有人又批评沾着夫家光绣花枕头。强硬到底的赖斯弹得一手好钢琴,又有人批评锋芒毕露。可为什么没人评价普京太矮,批评奥巴马太黑呢?更何况,一个边柔情似水,边挥斥方遒的综合体,不是很奇怪吗?而职场男性也没有一边寸土必争,一边侠骨柔情啊? 记得很久之前有个著名的辩题,说现代社会是男性更累还是女性更累。我想,至少职场之上,男女都有难处。但男性的难在于退一步难,而女性的难在于进一步难。那些巅峰之上的花朵,她们必须在风雨中摇曳多姿。但这实在是个充满诱惑的高难度动作男女平等,在理论上已经走向全世界,但要走向全世界的人心,仍是长路漫漫。 不论是生活,或者职场,男女之别,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很多人却把人人平等偷换概念成了人人平均,人人一样,继而引申了很多啼笑皆非的假命题。 以众人关注的收入分配问题为例。收入分配的平等不应该是一刀切。付出了80分的和付出了40分的获得同样的回报,从小而言影响付出着的积极性,从大而言影响了最大产出的群体的动力。有的人会觉得一个人拿80分收入一个人拿40分收入是不公平,但是如果付出80分收获60分,这是不是一种歧视呢?如果一块小河里的鹅暖石和一块精心雕琢的和田玉一个价,这是不是一种歧视呢?让付出和收获相匹配,这才是人和人在收入面前实现了平等,才是价值反馈的公平。 说付出一样,收获一样就是公平,其实这还是一个不完整的命题。这个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双方有着同样的选择机会,无论是选择付出80分的生活,还是40分的生活。人和人的价值观不同,有漏液赶考的,也有挂印归乡的。如果社会赋予了我们平等的选择权利,没有因种种原因剥夺了部分选择,保证我们的选择处于本心而不是被迫为之,那么无论40分的生活还是80分的生活都是平等。如果一个人有受教育的条件,但他选择不识字的原生态生活,那是公平。但一个人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就谈不上公平。我们可以选择为一览众山而忍受风雨,也可以选择为悠然南山而忍受平淡。未必人人愿意做忙忙碌碌的高管或者政要,很多职场潜规则人们有意见并不是因为没做,而是因为没有机会选择做不做。如果对一个人说,山上风大,还是平地好,即便他本来也没想上山看风景,那也只能勉强称之为被公平。无论选择的结果是什么,让我们平等的不受约束的选择的过程,就是机会面前的平等,是价值实现形式面前的平等。抓不抓住机会,或者想不想抓住机会,并不影响机会公平本身。 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不平等的事情比比皆是。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于女性而言,往往同时意味着质疑、困难和否定。有的人认为别人做什么自己没做就不公平。其实,人和人是平等的,但不是说人和人是一样的。人和人的劳动价值是平等的,但并不是说人和人的劳动形式非要是一样的。而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倒是有的事情不小心走了偏锋,弄成了男和女非要一样才行。和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男和女的区别客观存在,但偏要男的做女的擅长的,女的做男的擅长的。像上面说的,如果是你自己乐意玩反串,那就是对你而言公平。但如果是为了证明男女平等非要跟自己拧着来,那就是犯傻了。为了证明平等,钻石不走光彩夺目的八星八箭路线,改低眉敛目玩温如玉,岂非东施效颦?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自我展示的舞台,这才是价值体现渠道面前的平等。大板斧和龙泉剑都有彼此不能替代的价值,但要是非要龙泉剑去砍柴,再埋怨其不够厚重,这就不是公平。 还有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性太强,过强,强到不能容忍不同声音。人潮攘攘,我们可能相异,但不应排斥。即便你是富贵牡丹,也不应该剥夺梅花的傲气。只要他不是害人害己的毒草,就有分享阳光的权利。很多大到群体性暴力事件,小到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看上去是民情激愤而至,实际上是仗着人多势众,孤立弱势群体,甚至借机排除异己。 记得小时候读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后来查了查,朱熹对此还有句很到位的解释:“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我想,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飞速发展,人的思想也飞速发展的今天,老牛拉破车的慢慢走固然是不行的,但不公平或者伪公平也同样不可取。要真的在措施上、形式上实现平等,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平等,要相信人与人的灵魂是平等的。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就像我们穿过坟墓,站到上帝面前,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如果我们能把别人的灵魂放到和自己一样的高度,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我想,大概可以做到第一步,在心灵上实现平等。什么时候,职场能够不特意强调她们是职场女性,我想,那时才真正实现了这个舞台上的性别平等。而真正的男女平等,就像书中所说,应该是“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拥有自有的选择权,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最大的自我价值”。对于面对的选择,享受的机会,一切只应与这个人有关,而与性别无关。

  《向前一步》读后感(二):女性主义者的饭票

我认识一个博士,在读,工科,女生,26岁,单身

看到这些标签,相信每个人心里可能有一个预判。我想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个女生,多少和灭绝师太、大龄剩女、第三性别、书呆子有点关系。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非常抱歉让你失望了。这个人就是我,像现在很多生活精彩纷呈的女博士一样,书呆子般的“灭绝师太”或是“第三性别”早就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我们更是一群有温度、有感情、有思想的新时代女性。

单身的这段时间里,不止一位朋友告诉我:如果你是个男生,像你这样的条件,一定会有更多追求者。Oh,no!我的追求者已经够多了,真的不希望有更多了好吗!不好意思,嘚瑟一下。不过这个善意的提醒倒是真的,而且无一例外,全部来自男性朋友

我依然记得博士入学时的面试,在我做完自我介绍和科研计划,面试老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现在博士毕业越来越难,你又是女生,能处理好学业和生活的关系吗?”我想同样是考生,男生可能根本不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最多老师可能会关心他们计划怎样完成繁重的学业。

最近读了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向前一步》,我才意识到,对女博士的望而生畏其实是男女不平等的一种体现,而这绝不仅仅出现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

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曾经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麦肯锡咨询公司管理顾问、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办公厅主任、Google 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副总裁。2015年 福布斯“全球权势女性榜”(Most Powerful Women)上,桑德伯格名列第八位,是前十位中最年轻的一位。即使是这样优秀的一位成功女性,桑德伯格仍然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在她第一次作为高管洽谈业务的公司,会议室旁边竟然没有女性卫生间;当她通过优秀的业绩在第一份工作中频频晋升时,不得不忍受来自同事异样的目光和议论;她曾经加入联邦议员的竞选小组,并在竞选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一次晚宴上当小组领导把她引荐给该位议员时,议员表达了感谢却问她是否来自啦啦队。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基本看不到女性被“禁止”做什么事情,不论是学习、工作、生活,只要她愿意,女性都能有机会参与其中,甚至取得巨大的成功。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局面,因为在一个多世纪前人努力的基础上,性别歧视已经被消除了不少。但不得不说,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偏见和误解,依然存在,甚至换了种方式继续发展。

桑德伯格在书里并没有控诉和指责这种男女的不平等,更多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经验,鼓励女性在工作以及生活中“向前一步”,继续自己的梦想或是追求。相当多的年轻女性在工作中都会因为生育和家庭而导致工作态度有所保留。当然,我绝不是要说女性就要摈弃“家庭高于一切”的观念。事实上,我自己也是希望可以成功实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和双赢。但就像桑德伯格所说的“不求完美,只求完整”,我们不仅仅希望自己的生活只有油盐酱醋茶,或是马不停蹄的会议和出差,我们更希望的是“有高跟鞋也有跑鞋,喝茶也喝酒”。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从来都不仅仅是女性一方的责任。桑德伯格在这一点的经验就是和丈夫一起来完成孩子的抚养以及家务事的分担。“丈夫多做家务,妻子就不会那么抑郁。两人的冲突也会减少,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自然会提高。当女性在外工作,分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时,夫妻关系也更稳固。事实上,当妻子贡献一半的家庭收入,丈夫分担一半的家务劳动时,离婚的风险概率也会降低一半。”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觉得桑德伯格的婚姻是所谓的“A女配D男”,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她的丈夫大卫•高德伯格(Dave Goldberg),“是一个真正能激发人的领导者。他为人和善、待人慷慨,思维深刻。他提升了他周围每一个人的业绩水平。他是SurveyMonkey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是他帮助建立起来的一个极为出色的公司。”所以,我也真诚的把这本书推荐给男性朋友,桑德伯格基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出了大量关于职业规划和职场进阶的建设性建议,此外,我希望男士能尝试了解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新时代的女性,到底在想些什么。因为,我们所有人的观念,都将影响这个社会的发展。

桑德伯格在书中一再提到不知道在公开场合发表这样的言论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麻烦,我曾一度无法理解。直到读完书我查找资料,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个女人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的评论:“对桑德伯格女士的由团队进行研究并与妮尔·斯科维尔(Nell Scovell)(封面内页有其名字)合写的书已经获得了很多的赞美。但是,其大部分都来自那些回家不会面对一堆要洗的衣服和脏乱的屋子的有着同样美好的高薪职业的人们。”(来自安·贝尔瑟(Ann Belser)《匹兹堡邮报(Pittsburgh Post-Gazette)》)看到这里,我更想重申一点,以桑德伯格为代表的的现代女性主义者,从来没有试图说服所有女性放弃家庭走向职场,她们更想要表达,以及我非常认同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你的人生,不论是做职场精英,还是全职主妇,从来没有优胜劣汰无可厚非,每一个选择和人生,都同样值得被赞扬和尊重;唯一的区别是,这样的选择完全出自于你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而不是顾忌外界的目光和评价。

大学时候曾经读过一本书,书名就是《女性主义者的饭票》,作者是孙未,全书主要探讨了女性的婚恋观,并没有涉及太多关于职业规划的内容。文风相对温婉细腻,排比暗喻夸张拟人就表达出了作者的爱情观。虽然带着“女性主义者”的标签,却难免略带一点小女人的风雅。桑德伯格的文风更像是一张数据充足、论点充分的报表,每一个观点的背后,是大量明确引用来源的数据和资料,而且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婚姻和爱情,更多是探究现代女性能否以及如何处理职业发展与家庭建设的关系。中国社会里,这也是目前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可惜凡事加了“主义”二字,难免让人觉得不够客观和中立,甚至在了解对方观点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的夹杂了排斥的情绪。我也曾一度担心,这样一篇读后感发表后,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麻烦,毕竟我还是单身,并在过去的几年里多次被不熟悉的朋友形容为“女强人”,虽然我从来不认可这样的评价。我相信未来,这样的偏见和误解短期内依然无法消除。但是作为一名女性,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我应该敢于明确而清晰的表达我的观点,因为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至少是我周围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了解。

如果作为一个女生,追求优秀,挑战自我,就要被称作女强人或是女性主义者,好吧,那就请你这样称呼我。

因为我这么努力,从来不是为了嫁给谁,我只是想认真经营我自己的人生。

  《向前一步》读后感(三):幸好,我们还有她这样的榜样

最近跟一个20出头的美少女聊天,听她讲了自己哭笑不得的“悲情故事”。她妈妈现在非常担心她交不到男朋友也嫁不出去,见面就提:你都快30岁的人了!
......
颜正腿长品味好的90后,在妈妈眼里却是糟糕的老剩女,sigh.
念书的时候不觉得,工作后才越发体会到,身为女性,我们因为各种压力,常常处于不停选择的困扰里。
恋爱不恋爱,和谁恋爱?现在不结婚,之后会不会嫁不出去?工作拼一点还是平淡就好?meeting的时候,不成熟的灵感要不要提?北京还是上海?要生小朋友还是再等等?......
这么多难题,要独自面对多少让人焦虑。所有的未知与对自己的不确定,也会一点点地增加不安全感。
好在,世界这么大,人类历史这么长,我们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过了。他们的故事或许不是教科书,但却可能在某个时刻“叮”地一下点亮你。
所以,我的新栏目「100 Cool People」(微信公众号:Annstand)会跟大家讲100个点亮我某个瞬间的人,希望他们也能敲响你心里的小黑板,在你垂头丧气地时候鼓励你:Hey, be cool!
Sheryl Sandberg是我心里最酷的人之一。那些被客户气到泪崩的日子,喜欢的人说“let the past be the past”的日子,都是她的书Lean In陪我度过。有时候在地铁上看到醍醐灌顶的观点,简直忍不住想要忽略众人的白眼鼓掌表示感谢!
哈佛毕业,麦肯锡实习,再从世界银行工作到Google,到现在的Facebook,Sheryl的履历好看得让人产生距离感。自信对她来说应该理所应当,不是吗?
可她说,「上课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的发言很蠢;每一场考试,我都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20几岁的时候,我相信再不结婚就要完蛋;顶着大肚子上班的时候,我也害怕别人讲我工作狂」…
她在书里真诚地坦白自己的困扰和忧虑。原来,这么厉害的“女强人”也和我们一样在乎别人的眼光,也有很多“怂怂”的心理活动。她让我紧绷的神经一点点放轻松:还好,这个世界,有人和我同在。
但困扰和忧虑本身是不健康的,了解「有人和自己一样为此烦恼」只是第一步,解决它们才是目的。这也是Sheryl最酷的地方。她有自己的思考,慷慨地分享个人经验,甚至努力改变社会现状。
她在Lean In这本书里,提出了不少观点和建议,分享几个我想鼓掌赞同的。
#关于勇气
I still face situations that i fear are beyond my capabilities. I still have days when I feel like a fraud. And I still sometimes find myself spoken over and discounted while men sitting next to me are not. But now I know how to take a deep breath and keep my hand up.
#关于职场沟通
Think personally, act communally. Whenever possible, women should substitute “we” for “I”. Women, however, have to justify their requests. One way of doing this is to suggest that someone more senior encouraged the negotiation, or to cite industry standards.
#关于择业
Taking risks, choosing growth, challenging ourselves, and asking for promotions are all important elements of managing a career. One of my favourite quotes comes from author Alice Walker, who observed, “The most common way people give up their power is by thinking they don’t have any.”
#关于提问
Capturing someone’s attention or imagination in a minute can be done, but only when planned and tailored to that individual. Leading with a vague question such as, “What is Facebook’s culture like?” shows more ignorance than interest in the company, since there are hundreds of articles that provide this answer.
#关于谈恋爱
When looking for a life partner, my advice to women is date all of them: the bad boys, the cool boys, the commitment-phobic boys, the crazy boys. But do not marry them. The things that make the bad boys sexy do not make them good husbands.
#关于结婚
When it comes time to settle down, find someone who wants an equal partner. Someone who thinks women should be smart, opinionated and ambitious. Someone who values fairness and expect or, even better, wants to do his share in the home. These men exist and, trust me, over time, nothing is sexier.
#关于难过
Allowing myself to feel upset, even really upset, and then move on — that’s something I can do.
#关于满足感
Trying to do it all and expecting that it all can be done exactly right is a recipe for disappointment. Perfection is the enemy.
去年6月,Sheryl的丈夫Dave意外离世,这对她打击可想而知。要知道,她在书中专门花了一整章节强调real partner的重要性,以及Dave在她生命中的意义。Dave离开后一个月,她在Facebook上发文说,I will find a new normal, but it will never be as good.
过去快一年的时间里,Sheryl协助Mark Zuckerburg将Facebook的商业化模式更加完善,继续为性别平等呼吁,关注环保,鼓励全民coding... 不停地实现对他人对世界的价值。
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情感独立并不意味冷漠无情。每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也有自己的情感,当其中一方陷入危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另一方也要跟着沦陷。
在彷徨的二十几岁,在充满焦虑和噪音的世界,幸好,我们还有她这样的榜样。
微信公众号:Annstand
微博:Annstand

  《向前一步》读后感(四):在新工作之前

桑德伯格,知道她的名字是从这本书被热推,加入了心愿单;她丈夫以外去世,她写了篇文章,里面她说她不喜欢别人问她,你怎么样?你还好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她说我能怎样,我怎么可能会好,我可以接受别人问我我是否好了一点点。。。于是下载了电子版;真的开始读,却是在几个月之后,我处在离职的这几天。
前半部分讲到一个例子,某大学用一个职业非常成功的高官女性作案例分析,然后给学生分两组印了材料,一半是原名,一半是改成一个男人名。研究的结果是,当背景完全一致,大家更加愿意与那位男性公事。对此我并不吃惊,因为就个体而言,我可能也更倾向于选择一位男性领导合作。恰巧,今天跟大区总聊离职的事情,没有太多的话,但是她的整个谈话内容,让我确信了在整个这家公司的三年,一直没有完全喜欢这位领导。于是我就在想,换到自己身上,我将来,如果顺利的情况,继续能够得以晋升,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性领导。
读这本书的时候,从头到尾我都在想,我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一个从事着何等职业处在何等位置的女人。因为身边有着一些例子,比如自己的妈妈,比如经历过的女性领导,她们既是榜样,也有反面例子。
桑德伯格写的很多内容,我发觉她是一个内心觉察非常细腻的人,所以她很多很真实的想法及反应,我都获得很多的共鸣。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highlight了许多条类似tips的内容,但我想,将来,我再回想起来这本书,应该是她真实的那些与我有共鸣的经历和情绪,以及她乐观坚韧的个性鼓舞。
今天跟领导谈话中有这么一句:“这才经历了多少你就觉得自己翅膀长硬了么?现在顶着公司的光环你出去是有点儿价值,那你下一步呢?”妈妈对这句话的回应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几年你的成长速度很快,两年翅膀就长硬了哈哈。我跟妈妈说,从翅膀长硬,到羽翼丰满,还需要蜕好几层皮。
祈祷新工作顺利,翅膀茁壮成长。

  《向前一步》读后感(五):同行

这本书给了我坚定与坚持女性也会很精彩的理由,也更让我感受到这条道路上我不是独自前行。
书中有句话让我极为深刻“完成,好过完美”。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想要把自己经手的做到自己满意,许是A型血的缘故,在某些方面会因比较执拗而错过最好的时间。现实提示我多次,在规定时间完成就已经很好,可我非要自己满意,而自我满意常常因各种因素无法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在书中与其说是给了我解答,不如说是告诉我,“亲,你不是一个人哦”的温暖。当面对困难与困扰时,我不是一个人,而与我同行的有如此卓越之人,让我前行中多了一份自信,更多了一份坚持。
“往桌前坐”这个细节可能决定我们工作的态度,更可能决定在跟进过程中获得的认可度。以前的自己习惯在相对比较靠后的位置,貌似这样才是对的。现在这样也不是不对,而是如果你在工作中确实想要有所获得与认可,这种态度的表明是很有必要的。
在关于人生导师那章,我也蛮有体会的。现在人都在寻找人生导师,也在标榜人生导师,其实我更想用的词是绑架。人生导师在本人看来处处既是,一本书一个建议,也许都会为我们的生活或工作或选择打开一扇门。难道一本书的作者与一个建议的提出者算不上人生导师吗?在过于标榜人生导师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忽略身边最本真的导师。换而言之,你成天说谁谁是你的人生导师,找人家要求人家做你的人生导师,人家有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应对你是个问题,况且人家为什么要指导你的人生为你的人生负责呢?如果真的有人愿意帮助并有针对性地为我们思量,请务必珍惜,实属可贵。然而别人不愿意的话,也是情有可原并值得尊重的。
文中涉及到“平等”的章节让我对于现在能享受的生活倍感珍惜。作为一个女性,我成长的环境并没有遭遇过男女不平等的对待。作为家里的独女,我很显然的得到了家里人的关心与宠爱。在求学期间,老师与同学也从未因男女不同而区别对待。唯一的区别也许就是在打扫卫生的时候脏活累活都会分给男生;扫雪的时候女生在教室打扫,男生外场扫雪;教室换水统一交给男生吧!种种这些点滴都是前人的努力挣扎与艰苦斗争换来的,尤指那些为了男女平等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们。我想不仅仅我和我身边的朋友有感觉,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或多或少都感受到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对待越来越多,这与作为女性的我们不自觉的退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段文让我感受到肩膀上有着不轻的责任,如果我们不坚定地坚持男女平等,也许我们未来的女儿们却无法享受我们现在的自由与平等,作为女性的我们,不会难过吗?我想难过与悔恨是同时存在的,那请看过这本书或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与谢丽尔同行。
前段时间,看到新闻报道,她老公意外去世的消息,为她难过。在书中看到她与戴夫相处,能明显地感觉到两人之间的尊重,信任与相扶。书中她也多次对戴夫表示感谢,戴夫对她工作与生活多方面的理解与支持的难能可贵。我无法想象她所经历的,但我相信她会坚强的挺过来,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
仅以此文表达我对谢丽尔的喜爱与感谢。

  《向前一步》读后感(六):有很多启发

这本书,是自己接触的第一本专门介绍女性职场及生活的书。
Sandberg,因职业和性别或者别的种种原因,开始从各种演讲上了解她。
不得不说,自己从中受益匪浅。
Unit11 为平等而不懈努力
这章主要表达的应该是:女性应该理解,帮助,尊重自己的同性,以及她们的选择。
女人去阻碍女人,大概有以下原因:
1. 自我保护意识。由于“蜂后”现象,很多女性不愿提拔,甚至是压制其他的女性“工蜂”;
2. 性别歧视意识降低。 当女性在有性别偏见的环境里获得了成功,那么她对性别歧视的敏感度会降低。------容易理解,如果“我”可以做到,说明,性别歧视并非很严重。
摘抄:
1. 女性去阻碍女性,想到这里就让人很心痛。
2. 全职母亲让我觉得内疚(大概认为自己花在子女和家庭上的时间和精力太少)...当我推开自己的内疚和不安全感后,我心里充满感激。(因为,全职母亲也在尽她们所能,去支持家庭、学校、非营利组织)
3. 从认可彼此开始。
4. 我尽可能地回答她们的问题,同时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个技术活儿吖)
5. 我们需要感激自己拥有的一切,但不能满足于现状。
6. “Why Do Successful Women Feel So Guilty? ” : 女权运动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感到自责,或是把我们推进五金的竞争,其比较谁的孩子更优秀,谁的婚姻更稳固或是谁工作的时间更长。它的目的在于让我们感到自由--不仅拥有选择的自由,而且在做出这些选择时不会总感觉自己犯了错。

  《向前一步》读后感(七):向前一步

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排名第5,第1-4名分别是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巴西总统罗塞夫、百事公司首席英德拉,而米歇尔.奥巴马排名第6。她是谢丽尔.桑德伯格。

看到书籍封面的时候,我已经被吸引了,一袭干练的短发,自信却充满亲和力的笑容,手握着拳头托起下颚,智慧与优雅并存。

记忆深刻的一次,步入职场2年多,对于职业规划很迷茫,于是向另一位男同事(领导)寻找意见和帮助,这位同事给我做了比较认真的分析,但第一句是:你要考虑到你是女性,未来几年以内面临结婚生子......听到这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为什么男性普遍认为女性有这样的局限?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在职业发展中规划这样的阻力?这样的阻力是确实存在的吗?

不可否认,这样的阻力确实存在,尤其在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自始至终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

正如书中所述,当一个女性为自己争取利益时,她就违背了公认的性别规范,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拒绝和一个讨价还价、争取更高薪水的女性共事,因为她看起来比那些不爱谈判的女性更为苛刻。

女性若要成功,就需要懂得收敛。当一个男性表现出自信公开展现出优点,他散发的是魅力;而当女性哪怕是稍微“突出”些许能力时,都会给人“进取心太重”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 :曾经那么多次,对于某个新的观点,我表达出来时无人理睬或者假装听不到,然当男性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人们会拍手叫好。

正如谢丽尔,我不喜欢夸耀自己的成功,甚至不要让人知道自己的成功。因为我知道,一旦这么做了,便不再受欢迎。

通过项目或具体事件寻找人生导师,多问问这样的问题“我怎么样才能更好?”“有什么事是我正在做但做的还不够好的?”“有什么是我没注意到导致我没做好的?”也许反馈是刺耳的,直面攻击,正是这些让人不太舒服的反馈鞭策我们进步,不是吗?

摘掉“永远在工作”的假面具,暴露不完美和真性情,我不是“全能女人”,其实适当地锻炼“人生的另一半”,未尝不是一键好事,也不要有太多负罪感噢,啊哈哈哈哈哈。

喜欢谢丽尔的坦率和真诚,为平等而不懈努力,女性在家庭的付出应该被认可,当女性在公开场合发言被打断时勇敢的站出来,相信自己,锻炼技能,强化弱项,遇到杰出的人物时,多问问“你是怎么安排时间的?你敬仰的人是谁?”。正如男性在工作和家庭上兼收一样,女性同样可以做到。

最后,犹记得扎克伯格对谢丽尔的一句话,同样对我受用:不要试图赢得每个人欢心,那会阻碍你的发展。当你想要让事情有所改变时,你不可能取悦每个人,而如果你去取悦每个人,就不会获得充分的进步。

相信自己的价值,向前一步。

  《向前一步》读后感(八):职场上的女人

在职场上,男女有别确实很难界定.生理特征的不同,就很容易被简单粗暴的群分物类.
这本书的每一个小章节都提到了我很久以来的疑问,书中虽然没有给出解决答案,但却让人觉得原来世界上我们都有这样的疑问和困惑,因为我是女性,所以我就要在家庭和职业上权衡,就算我自己已经选择了,别人也会疑惑,觉得你随时要回家做少奶奶,觉得女人的梦想就是安逸不奋斗的生活.而在职场上更多的框框条条是为男人而制定,根本没有以女性为出发点来考虑,哪怕是一丁点的考量.当然,女性的高层领导就寥寥无几,当然政策很难从女性的出发点考量了.
sit on the table,lean in,keep your hand up......在职场上,每当我信心满满的时候,我就会变成一个女权主义,对自己说,你也可以做到,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女孩.但是太多时候,人们粗暴的因为你是女孩女性而不给你去做的机会.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栗子.也甚至有人在公开场合表达对女性的轻视,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对女人轻视的不仅仅只是男人,还有好多女人自己也轻视自己.有时候身边这样的声音太多了,甚至自己都开始怀疑,也许我是女孩,我的人生就是等待.
当然我自己是很幸运.我遇到不错的老板和支持自己的另外一半,而我的父母也一直是以女孩什么都可以做到来教育我.但我看到和接触到还有很多看低自己或看低女性的男人们,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所有的觉得自己很弱的女性.
对国内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深痛恶绝,觉得发达国家就不会有这样的观念.在看到lean in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另外的感觉,原来生为一名女性在全世界的感受是那么的相似.只是可能中国比发达国家更严重更明显.原来这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而且存在了这么久.
社会在慢慢改变观念.很多女性意识到这个问题.虽然主流还是男权社会,但女性在当今社会已不再完全没有地位.至少大多数男人们不会把轻视明显得表露出来.既然这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不能因为有这个问题就自己破罐破摔,只有努力flighting~!有一天,我们不会再因为自己是女生身份而有诸多的阻拦.
这本书,刚好吻合了我现阶段的职业发展.一直是生活上一帆风顺但是职业方面却有些迷茫的状态,现在又是生完宝宝重返职场,到底是家庭还是职业孰重孰轻,确实非常很难权衡.书中给了很多不错的建议可以好好思考下.
我一直都是很努力的工作和生活的人,不会在年轻的时候寻求安逸.但作为女性在目前我工作的行业,确实有觉得受到职业轻视和歧视.正好看到这本书,给自己更多的信心调整心态.
高兴有这样的书在这个时候出现.另外想提一句,在看了sherly的TED演讲,真心觉得她好漂亮.

  《向前一步》读后感(九):找到心之所向

       工作两年,迷失了很多。因为最近跳槽的心愈发严重,买了这本书。读的过程中略失望,可能是中文版的翻译太牵强了,我看着难受。但是最后谢丽尔的信戳中了我的心。
        毕业是人生中一个复杂的过渡阶段。学校是一个有着清晰架构的地方,你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而现实社会则恰恰相反,它是分散的,是难以找到方向的汪洋大海。你学到的技能未必能够全部派上用场。当你开始自己的成年人生活时,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你可能还会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
        我和你一样,也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进入职场的。那时,就连我那些有工作的朋友都神经紧张。我也很紧张。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进入自己喜欢的行业,而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伙伴则花了我更长的时间。同样,我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认清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让你相信自己,更加自信又多苦难。一直到今天,我仍在苦苦寻找自己的自信心。我们会退缩,不只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看起来太过激进,也是因为我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不说别的,看到这些话就够了。
        我的25岁,找到心之所向,为止奋斗不息。

  《向前一步》读后感(十):当我们在谈论男女平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向前一步》

当我们在谈论男女平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从男权主义到女权主义?这只是两性互换了话语权,并非平权。女性向往的女权,并非讲男性踩在脚下,或是冷若冰霜,而是自由与平等,让女性拥有平等选择的权利。
事实上,男女两性都苦于摆脱固有角色带来的限制。假如一个女性不做家务,很容易被冠上不把心思放在家庭上的“罪名”;而一个男性如果乐于做家务,则会被说是没有上进心。
当我们鼓励女性从全职家庭主妇走向职场,当我们鼓励女性自信地表达观点,当我们鼓励女性向前一步坐在会议桌前排,或努力上升为公司高管时,我们并非是要削弱男性的地位和权利,只是希望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女性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
这些口号式的鼓励,表明目前女性的话语权和职场空间正在遭受挤压。凡事皆有两面性,造成这种局面的不只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成见,还有女性自我认知的偏差。
有研究表明,在职场中,女性只有在100%能胜任岗位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向上级提出升职请求,而男性只要达到60%便会提出请求。
为何男性会如此自信,而女性则过分谨慎和自我苛求?
也许是一直以来职场对男女性别的刻板成见,以及在家庭分工中的不平衡,导致在职场中男性只要具备某种潜力即可获得认可,而女性需要做出实际的成果方能获得同样的认可。
因此,要让女性扩大职场空间,从不平等的家务琐事中解放出来,除了改变社会对男女分工的固有观点,让女性学习男性在职场中的技巧和方式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比如,先向前一步,坐到会议桌前排。
比如,当你对工资不甚满意时,尝试去跟上司沟通,让他为你加薪。
再比如,有了孩子,在家庭和工作中需要平衡时,不是直接选择从职场退缩,而是积极地向丈夫表达自己的意愿,二人协商共同分担。
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向前一步,才能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女性向前。
当职场中男女高管的比例趋向1比1,当同等职位的男女员工工资差别缩小甚至没有差别,当男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不再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当夫妻俩都可以全职工作且自然地分担家庭事务时,这个社会看待女性的有色眼镜才会被慢慢卸下,女性的话语权才会得到提升,女性与男性才基本获得平等待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向前一步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