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1-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精选10篇

  《龙与少年游》是一本由江南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一):写作的意义


"一个作者哪能写尽世上的所有人呢?写来写去,写的还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无论孤独还是野心,都是自己人生某个侧面的写照。
这是我的局限和浅薄,但也是我的真诚。 "
——江南《龙与少年游》
 
 
字里行间
多少次飞机的起落
多少座城市的灯火
 
秋风萧瑟
多少年路途的奔波
多少次窗前的沉默
 
一生会被多少人经过
教室前排穿白裙的女神
夕阳里表情沧桑的大哥
 
我甚至都来不及
和他们多说几句
哪怕只是流露一下喜欢
哪怕只是表示一下仰慕啊
 
就像火车经过站台
我们经过他们
时光经过我们
 
时光经过我们
把一个个人名和地名
镶入生命的版图
当我们开始回忆
当我们分道扬镳
 
你还好吧
写作有时也只是为了
和你在文字里重逢
现在我去过很多地方 认识了很多人
却愈发怀念年少时没见过世面的我们
 
一支笔哪能写尽
这世间的种种呢
就像这一生怎么能够
把那些曾经反复幻想美好事件
都一一经历
2014·8·28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二):当时歌行,铁甲低吟无人和



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江公讳南的随笔集《龙与少年游》翻完,心里有些东西不吐不快,于是在这里稍作点评,略置可否。
在行文之前我先要声明一下,在这里只是就文论文,不涉其他。
因为我对他的新文如《龙族》之类,已没有太大的热忱,对他的微博上的很多言论,也是呲之以鼻和有种想取消关注的冲动,至于九州的纷争和恩怨,同样也不是我要讨论的范畴。
我要说的,只是关于这本书,还有这个人写过的一些其他随笔,不过个人观点,偏激之处肯定有之,大家付之一笑即可。
所以,如果有老读者要嘲笑我、新读者要讽刺我,请直接点一下右上角那个叉叉即可,谢谢。

那好,首先我来说说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看完后我没有若有所悟,也没有怅然若失,而是有些错愕:这就是所谓的随笔集吗?忍不住从头到尾又翻了几遍,才有了说不上感受的感受——
陌生和失望
陌生是因为此公现在的语气。
此公是什么样的语气?
如果拿小说来说的话,在此公早期的作品如《缥缈录》,我看到的是点到为止的留白,意蕴深长,而后期如《龙族》,则是通篇的嘻哈吐槽,过目即忘。
而拿随笔来看,则是另一种不同,比如细心一点的读者稍微对比一下这本书里面的新文章和旧文章,就可以看出,两类文章的字里行间,当年是那种野心和抱负居多,现今的则是纵横和得意为主。
联想到他现在作家富豪榜榜首的位子,轻易就可以看出他在文字间透露出来的那股自得之气,略有“劳资早已扬眉吐气不再是当年那个只知道伤春悲秋的一介小资文青可比了”的样子,把书里里外外都整得像是一本成功学著作,比如时不时蹦出的一句“很多年后我坐上了作家富豪榜榜首的宝座”,比如在很多篇章中都说多少年前他还没写出来某某小说的时候在某某地方干某某事都胆胆战战而后来再回去却,比如不愿其烦的说他曾有过的一些成功经历。
好像他以前所经历过的那些所有的不平与挫折、妥协与坚持忍耐与退让,都是为了在现在这一刻爆发出来,凸显出他那无上的荣光。
比如我们结合标题来看,也可以窥见到此公的自负。
抛开《龙族》这一隐含的意思,我们可以自行解读一下,何谓龙,高大上也,何谓少年游,意气风发是也——
于是这个书名的意思就是“尔等屌丝们速速来瞻仰如此高大上的我那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吧”,想要说明什么,立马彰显出来。
虽有些夸张,但却是事实。
再说失望。
除了对里面一些像似生拼硬凑挤出来的文没感觉之外,最主要还是因为对一些老文没放进去而感到遗憾
之所以这本书一出来我就马上去下单买来,原意就是想上面应该会有很多老文,这样我也可以留着权当收藏。
不过以最后到手的书来看,我希望看到的文章是少之又少,其他更加带有回忆性的文章则占了大多数。
不过想想也是,可能对我这个已过时的老读者来说,只想看到一些关于九州的只言片语,而对于他现在的读者来说,更多的还是想看到跟《龙族》相关的讯息。所以这也情有可原,原本这书就只是一个合集,对他十四年写作生涯的一个小总结,以及对一些过往的回顾,不仅要兼顾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又要顺便谈谈人生说说理想,还不能漏了最新出来的对龙族的解读,要想一网打尽面面俱到,并不可能。
是以这让我感到遗憾。
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关于《缥缈录》的那两篇序言,其中第二篇他给新版写的序是我唯一看了好几遍的,因为我对着他的话语就一再揣摩他到底会不会写后面的故事了。
其次则是当初在《九州幻想》刊登过的几篇刊首语,比如《The Terminal》,比如《知君》,比如《Happy New Year》。
其他篇章,大都于我而言,看看电子书就可以了。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你都对此公都不再有热忱了,又是陌生又是失望的,那为什么还要买他的书看他的微博呢?
那我稍微解释一下,买他的书,是因为我这人有点收集癖,而且我算是一个《九州缥缈录》的死忠,爱屋及乌而已;看他的微博,亦是如此,只为有时候想去看看此公有没有一点点谈及九州的言论,给我等略供慰藉。
虽然我知道,就算他要再写《捭阖录》,也不会有当年的那股情怀了,而我也很可能没有当年的那股热情了,可就还是放不下心底的那一丁点儿希冀。
这种矛盾心理,应该很多掉入过各种小说坑中的人,都可以体会到。
还记多年以前,那时我还在南昌的校园里求学,除了是一个学生外,还是一个九州粉丝,同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江南热衷粉丝。
那时心底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把此公出版过的所有书都收集全,在书柜里码成一排,想想也觉得蔚为壮观
所以当时的我曾经跑遍整个南昌的旧书店,只想淘到一本过期的自己没有集全的《九州幻想》杂志,也曾对在大四学长们的旧书摊里看到一本老版的《此间的少年》而欣喜若狂
可现在,《九州缥缈录》我是收集了两个版本了,而至于其他未填完的大坑,却还是老样子,很多都基本没有平坑的可能了。
而我那个想象中的书柜,也最终没有弄起来,买过的书,也都东一叠西一套,在老家、叔叔家、麦麦家和现在自己身边,都各有一些。
随着这些书籍的封尘,那时候的记忆,也一并都留在了以前的幻想里,除了偶尔还会翻看曾经感动过自己的文章,回味一下以前的那股心境,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平静静的工作,安安心心的上班。
已经很久不曾有过那样的热情了。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此公在微博上说要出一本随笔集时,我还是略有一些小兴奋和期待的。
虽说看江南的日子已经好久远了,可曾几何时,读此公的随笔文章,是我等莫大的一个爱好,而幻想他能够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也是茶余饭后大家在论坛里讨论的一个话题,这次要是真能够把这本书给弄出来,也算了了大家当年的心愿
那个时候,此公还未曾写作《龙族》,也不会如现今这般在微博上与一众名人互相调侃搅基,亦不曾有一群群初中小学生对着他的新作《龙族》成星星眼状。
那时的他还是一本名叫《九州幻想》的杂志的主编,在上面他一边连载着坑人无数的《九州缥缈录》一边还每个月定期写刊首语,于是在翘首以盼的等着小说更新的同时,等着看此公的刊首语也别有一番滋味。
忆及当初,也算是一个紫色记忆的年代,青春作伴,少年得志。
彼时他的文章也不像现在这样那么直白和带着些许浮躁,而是安静的。
虽然也会在踌躇满志挥斥方遒,可却不会那么特别有底气,说话间也还带着一种文青性质的不甘,在各种各样的文字里,他始终是一个寂寞的少年,可不同的是这个少年却有一支如椽巨笔,一次次激荡着我们那懵懂又萌动的内心
像是文字中流淌着一丝火苗,随时会燃烧起来,又像在文字中束缚着一条巨龙,要挣脱牢笼飞翔起来。
不可否认,现在回想起来,他当年的那些文字就是有那样的魅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后生们,读下去就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激昂,犹如火星,点燃了年少的我们心底的那片荒原。
所以那时的我们,在看到少年们把稚嫩的手掌放在一起结下一生的第一个盟约时,怎么能不兴奋莫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犹如擂鼓?
幻想着他笔下的那暴露于云端之上的金色宫阙和纵横于幻想大地之上的伟大王朝时,怎么能不神采飞扬,在课桌下悄悄翻着杂志的时候任凭讲台上的老师滔滔不绝而自己神飞天外?

我喜欢那时候的他,是因为他用一根金丝雀的尾羽做成的笔,调靛青枫红鹅黄晏紫,把各种色彩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喜欢看到他在《第一千零一种梦想的可能》中说,“要相信爱情相信即使这个世界都是泥黑色的,但是你最深爱的那个女孩爱你,虽然也许你们不能在一起,抑或她爱上了你的朋友并为他死去,但是至少她不会为了银子去傍一个满脸淫笑的老胖子。要相信朋友。相信他即使弃你而去,心里也有过犹豫和痛苦挣扎。相信你永远还有下一个机会和他携手并肩,只要不是在他拔出刀剑的时候你就不要绝望的咆哮说你为什么要背叛我。”
我喜欢看到他在《苹果开会》中说,“我们所有的目的就是告诉兄弟们敢想就能成,你一辈子追求的就是某个你看了第一眼就说“That's it”的东西,你兴奋莫名,你辗转难眠,然后你为它狂想和飞翔一千万里,羽翼下无限辉煌。嗯,确实你可能像那个用蜂蜡粘了羽翼的家伙一样被太阳烤掉了毛,但是即便你摔死,都摔死得那么帅!”。
我喜欢看到他在《写在王朝开始之前》中说,“终有一日我会写完那个王朝,把最后一段文字塞进邮箱发出去之后,把患了脉管炎的双手慢慢从键盘上移开,深深的呼吸。那时候我已经老了,衣冠楚楚或者潦倒憔悴,远视变成了老花,膝盖在寒风中瑟瑟地发抖和疼痛,脊椎因为缺乏运动和趴在键盘上而脆得像是虾片……但我会挥舞双手跑出书房,用尽我最大的力气奔跑在街道上,打电话给我认识的每一个读者,告诉他们我终于写完了,我描绘出了我心中的那个王朝。”
我喜欢看到他在《<商博良>的广告》中说,“每个男人都有这么一段幼稚的时光,那个时候你觉得自己可以领着十万大军荡平天下,那时候你觉得可以和一个女人相守终老,离开了她你便要浪迹天涯”。
我喜欢看到他在《絮语》中说,“我常常想即使英雄人物的心底也会有一个破绽,你敲打他别的地方,坚如金刚,敲到这里,脆如琉璃”。
……

还有很多这样的话,不一而足,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点震撼过我们的内心。
而现在我去翻最新出来的这本书,上面我提到的那些文章,一篇也没有出现在上面。
而另外有一些,即使是老文,他也还是或多或少的进行了修改,比如《知君》,跟最初的杂志版相比,就少了“动笔写这篇刊首语的时候,我在武昌去向上海的火车上,深夜,婉扬和今何在已经睡了,潘海天独自在车厢接头的吸烟处读他新买的《血酬定律》”。
我知道他想把关于某人的一切都抹去,就像他修订《上海堡垒》把一众新朋友替换掉了以前的老朋友,就像他在本书的序言里把当年的种种一笔带过说别人把他粉饰成“追逐名利的商人,理想主义者的敌手”只是一个简单的骂名。
我无意于去追寻关于这件事的孰对孰错,也不想看到一群人在嚷嚷着大过年的是否又要打孩子了,只是偶尔会对这些零零总总的事情感到寒心,没有直面过去的勇气,又哪来的真诚呢?也不过都是一些局限和浅薄的粉饰而已,这也是一些人渐渐离去的原因吧?
也许往昔已满目尘埃,也许旧事新提会新起嫌猜,那你不提起我就当做没看见,可是要提起却又要去避开利益相关,我真看不到有多少真诚,甚至可以说有一些虚伪的成分。
所以不要问我为什么在九州分裂时候,我对江南还是今何在都是一如既往的该看的看该买的买,对所谓的南九州、北九州也照样一视同仁,可后来我却都渐渐的不再关心他们又写了什么,说过什么了。
就像有时候看到猴子在微博里又炸毛的跟人争论起时事,简直像一个偏激至极的五毛党,又或者有时候看到土豆在微博上跟新晋的基友们呼朋唤友互相艾特玩笑,哪个有名就要跟哪个多亲近几句,如同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势利眼。
就会觉得很陌生,会想,这两人,真的是当年写出过《悟空传》和《缥缈录》的家伙吗?

后来久了我慢慢不再去纠结,自顾自地看我的美剧读我的小说,因为我突然醒悟,他们不再是那个他们了。
从最初的江姐,到后来的坑王、土豆,再到后来的江大、南大,最后到现在好像他在微博上都要人叫他陛下,他的变化从读者们对他的叫法就可以看出来。
人人都不可能一直都是以前那个样子,就如一些人一厢情愿的念叨着2005年以前的周杰伦、2003年以前的陈信宏一样,这些都只是一种缅怀。
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是当初的那个我们了,热忱都会消散,热血都会冷却,唯有生活,才是永恒的主题。
现在看来,上面我列举的有些话现在看起来像是一种讽刺,他不放上去也正常。
可我相信,在写这些话的时候的那个江南,血液里流淌着的是犹如火焰般的东西,他不用笔把那股热潮写出来,他就会被不息的心火焚烧殆尽,那时候的他,是真诚的。
只是,这里面有些话,最终变成了“一语成谶”,而另外一些,则变成了“一语成空”。
不过,在时间的流淌下,许许多多的豪言壮志都随风飘散,而又有很多的东西,是不会在时间的掩盖下就消失殆尽的。
相反,它越久越会令人难以忘怀,只在记忆里飞翔,历久弥新。
借用很久以前浪的传人兄说过的一句让我一直印象深刻的话来说就是——
“十八岁少年所执著的世界,当他二十八岁时未必还会流连。
但是十八岁时刻骨铭心的感动,却可以葆有一生。
你可以不捧缥4但是无人会质疑殇阳血,你可以不期待白驹但是无人会忘却怀人,因为那是属于生命中最初相逢时的感动。”
我们可以不期待《龙族》,但是却还会对《缥缈录》念念不忘,我们可以不喜欢《龙与少年游》,但是我不会否认他曾经写过一些文章打动过我,因为这些,都已经像是刻在了我们的血脉里。
所以,我买了这本《龙与少年游》,不是说我对江南这个人还抱有多大的期望,而是因为我对他曾给过我的那些感动,还保有一份感激。

还记得当时此公曾在一篇名为《嘿!别哀愁,读书本该让你更加开心的!(某秋叶同学一定进)》的文章上回复过我,在上面他说,“如果一个故事读来不对心情,就先别勉强,留一个期待的心情给你拿到手里的书,那是对你自己和对作者都最好的事。不要让你渐渐不一样起来的生活把翘脚读书这样一个好事变得沉重了。”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些话,确实又让我燃起了我对他写书的信心,可有些话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实现起来,却并非想的那么简单。
后来终究还是变了,他也没接着写九州,我们很多人也没有接着跟着他看下去。
我不想说物是人非,也不想说人面桃花。
只是,很多时候,热血的冷却,信念的退散,心思的转变,都是不知不觉就发生了,回头去看,恍若隔世,不管是江南,还是我们。
他曾说他做的杂志圈子其实是一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我有时候进去九州吧看看,还有很多人在买了最新一期的《九州志》,在上面讨论说江南好久没有出现了,其实这本杂志他才是主编啊,在这样一篇篇内容差不多的贴子里,我看到的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
当初读《缥缈录》,讲到息衍约了苏瞬卿去烫沽亭,在她离去时,他一振箜篌放声长吟,俨然又是十五年前帝都太清宫前执守的少年金吾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带着烈酒登高远望,拔刀击柱,和朋友们一起烂醉如泥。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江南说他有过的登高望远,也看到了他提了好几次拔刀击柱般的心情,可我却看不到十年前那个少年江南的样子了。
“人站在窗前花正在落下,雨后春深桥上携手,秋意楼头琵琶独老。”他在给红猪发的《庆熹纪事》写序这样说这个故事,其实想想,他自己的小说何尝不是如此?
都是写着一种若有似无的寂寞孤独,在我们这些人的心头转悠盘旋。
如果我心态没变,那我很可能在现在这本书里面,也看到这些东西。
只是不再是从前了,所以我没看到。
就比如在从前,我会拿着现在这本书,找一个阳光的午后或者雨后的晚上,随意的翻几页,慢慢的看进去,或如他在某本杂志上的刊首语中提到的一首诗说的那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惬意非常。

可已经不是从前了,所以在拿到这本书然后大致看完后,我只会把它放在一旁,在心底默默叹一口气——
噫嘘兮,山之既高,少年空候;水之既深,龙死荒滩。
然后点开MP3上面的《乱世歌行》和《江南今何在》,双曲循环,不曾停下。
此间少年,风流云散无人见;
当时歌行,铁甲低吟无人和。
南淮月,楼船雪,风吹浅唱过阡陌,终不似当年。
(完)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三):龙游苍穹,少年还在远行否?

我读江南是在中学,从《此间的少年》到《九州缥缈录》和《上海堡垒》,其间还有《蝴蝶风暴》、《光明皇帝》等作品。在我那些年的课外阅读生涯中,与他并驾齐驱的还有沧月,凤歌,树下野狐。如果让我选年少时最喜欢的幻想/武侠类作品,那必然是江南笔下的九州,沧月的鼎剑阁和镜系列,狐狸《搜神记》中的云云大荒,以及凤歌的《昆仑》。我们那一代都历经了奇幻武侠版和奇幻版的巅峰时期,追捧过热血的九州系列,见证过日渐堙没在记忆里的九州门。那时也在繁重的课业中买过大部头的盗版合辑,一页两页地撕下来,在课堂上搁教科书里下慢慢地看。在那个手机还未完全普及的时代里,我们跟作者们唯一能联系上的方式也仅仅是给杂志写信,或者在论坛上灌贴。不像现在的95后00后们,在微博上就可以尽情地跟作者们撒娇,还有微信公号可以关注。
再后来,江南写《龙族》了。我很久之后才知道,龙族的起始设置是植根于作者和编辑们的调查,他们在学校的书报亭里调研过多次,才得出现在的孩子们想要看什么样的作品。于是,我少年懵懂时向往的白马轻裘变成了香车美酒,苍云古齿剑变成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很拉风的现代玩意。我大学时努力看过第一部《龙族》,却觉得味如嚼蜡,无奈弃之。于此最讽刺的是,当年这些誓言陪他创立本土奇幻大陆的我们在惋惜和岁月里逐一离去,却是下一代的人在一个中西结合的幻想世界里,帮助江南走向了更高的功成名就。作为合肥人对此略感不服,当年他在圣路易斯纠结着写书时,在上海和北京挣扎时,九州论坛,可是我们撑起来的呢。笑~
所以你看,我们这些老读者,或者说,部分我这样的人,是多么自私啊。我们一直把那个坑王江南当做写缥缈录的江南,至今仍在追寻这捭阖录的踪迹。我们的青春里,江南的名字就是跟吕归尘、阿苏勒、姬野、息衍缠绕在一起的。一句铁甲依然在,那力道可比教室前排的“向高考冲刺”强大多了。也正是这种怀旧情节,才会在许久不读江南作品的情况下,买了这样一本随笔集来瞧瞧。这本集子里的挺多文章都似曾相识,大概是当年在博客上,新闻里,杂志的编首里都有读到过。一页页地翻过去,于细节处能重温当初的那些感动,但多数时间里都是情绪平稳。不知江南在跟编辑做这样一本集子时,是否讨论过读者群里,会有是龙族一代,又有多少是当年的此间和九州一代。
只是这集子现在评分仅仅只有5.5分到让我有些吃惊。看来豆公这些年是得罪了不少人和读者,当然,也许的确有人对集子的质地不甚满意。不过这些对我而言都不是问题。我向来不喜参与大那些无谓的讨论里。读者在长大,作者在改变。他风格变了,文章里的名词变得新潮或装逼了,他在九州门里怎样了,他是不是越来越郭敬明了,都无所谓,那是他的书写,是他的感知。It‘s none of my business.他拥有他的心路,我也拥有渐变的感受。相煎何太急?想想少年时我应该是多么热爱《龙与少年游》这样的名字啊,现在轻声吟诵着这五个字,虽无多么强烈的感受,但仍然觉得血液里有些东西在突突地搏动。
有一话说得很对,江湖啊,是男人永远的春梦,只是不知道这梦能做到何时,是否会醒。我大学里学的是新闻系,更有“屠龙之技”的意味。所谓无冕之王,在现实里,其实也只是拿着钳子,对这时代戳一戳,然后臣服于滚滚红尘里。而荷尔蒙旺盛时孕育出来的那些爱与恨,也都渐渐消弭。这里不是故作老态,只是相对而言更理性了一点罢了。我仍然相信梦想,仍然希冀着在骨血里保留下那一寸“江湖”。日后等到了而立之年,在心里喊一句铁甲依然在,倒也颇有成熟男人该有的强大风范呢。
龙游苍穹,已成社会人的少年是否还会远行哪?不知道。愿热爱龙族的那些少年们都还拥有驭龙之梦,永远意气风发,骄傲张狂。而我们,啧啧,若能成为白毅或者息衍那样的男人,倒真是不枉年轻时做过一场江湖春梦啊!毕竟,女人们都爱死那样的了~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四):写作江南,读作郭敬明

拿那些曾经发表在博客里或是以前杂志上的文章和收录在这本书中的修改版对比是很有趣的。比如有一段关于帮朋友支招给心仪的姑娘送礼的文,江南说自己的建议是“香薄细软”四字,原版里朋友后来只说“送内衣总是不合适的”,这本书收录的修改版里朋友已然买了CK的内衣。重点当然不再是内衣,也不再是一个理工宅的天然呆萌与青涩,而是那个耀眼的CK。
所以你们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再强调一次,我依然是江南的脑残粉,但是这不妨碍我对如今他写出的东西感到恶心。
(补充两句)另外这本书里还收录了江南对龙族中人物的分析,对作者解释自己的作品这类事,顾城有首诗摘抄在下面:
                                                 解释
                                        有人要诗人解释
                                        他那不幸的诗
                                        诗人回答
                                        你可以到广交会去
                                        那里所有的产品
                                        都配有解说员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五):起风

仿佛多少年过去,曾经的那些幻想与傲气,满腔热血横冲直撞,天地间那种无所畏惧也无从忧虑的情怀,纵然随着成长而逐渐冲淡变得悠远,可是并未随着时间就消逝了。那是过去玩山戏水的少年游,今日回想,仍回想得起彼时的声色。
这本书,权且当作一个小小的补充与注脚便已足够。它说实话没有多少内涵,只是作者本人稍有滋味的人生经历。看随笔,觉得江南大概对他过去的少年时代感到挂怀,却也多少有几分满意。我们回忆过去的人或事,总是不免站在今日的角度去怀念。而于今日看过去总是别有一份宽容与幽默,曾经的激愤也好,悲伤也好,茫然也好,羞怯也好,都在今日化作怅然的一叹,或者调侃的微笑。也或许添油加醋,慢慢咀嚼。这本随笔亦涩亦甘。流露出的些许玩笑般的傲然,也是感慨多于自傲。
难免有人且喷且黑,诸般理由,各自有理。
但是,只是喜欢他写的故事。喜欢他故事背后的考虑。
喜欢他在缥缈录的跋中写的九州缘起:
——“它只是一次背叛,背叛我自己对于善恶和理想的一贯看法,而去尝试把一群人像是一打枯叶那样置于历史的浩瀚洪流中,去看他们身不由己地翻卷和沉浮,成功或者失败,守护或者屠杀,欢聚或者别离,都身不由己。我想那该是一个最浩瀚的战场,但是英雄们却没有退路,只能永无休止地挥舞自己手中的武器。”
喜欢他的编辑对他说的话:
——“你颠沛流离,去过很多地方却不得一个安宁的栖所,但那个过程也是很多不曾远游的人向往的,你敢说你小时候不曾渴望着去很远的地方么?就算你是条龙,转过全世界之后也会疲倦的,但那跟你最初想要去远方是不冲突的,因为你那时候是个少年。你写书被那么多人看,也是你心里有个少年。”
曾经有个诗人贬谪中感慨: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时间一长,总有些东西要不得已流失。江南说自己这些年失去了很多,曾经那种悲愤冲冠想要拔剑击柱而歌的心情如今也淡去了,有人想听可是却不想唱了。可是翻开书页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东西会重新活过来。那个少年有着狂野的梦想和不羁的灵魂,骨子里透出孤独,可是对这个世界又永远存着柔软。生活里其实他也没有死去,在他抱起那只小黑狗时心里说“前面还有很多风雨要一起闯啊”,当他在北京陌生的街道看着灯影独自徘徊,或因大雪而一路向佛罗里达狂奔的时候,他一直都存在。
因为这个少年的存在,有了乍一看风格迥异,却字里行间都有熟悉气息的故事。《此间》中多少错过,那一段水浒传中花和尚的唱句,说书先生弹蔷薇公主的歌,龙族里多少无可奈何。其形千变万化,而神犹凝聚。
或许真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他那些古古怪怪乱七八糟的奇思妙想,来源于人生的点点滴滴,一开始微不足道,只是他那个少年从来没停止过奔跑,跑得越来越远,所以落笔就成磅礴之势。
我喜爱这个不断奔跑的少年。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六):少年心性

      《少年遊》這個詞牌,印象裏最熟悉的是周邦彥的《少年遊·並刀如水》,說的是秦樓楚館的兒女情態。似乎高中時說喜歡這樣的詩詞總是會被嫌棄,格調不高的樣子,我卻總是記得那些細微的神態、動作。
       剛開始讀江南的這本散文集子時,有點咬牙切齒又覺得荒唐可笑,似乎像是親眼看著他在一篇篇舊文前面加上功成名就後的序文,顯得矯揉造作,仿佛玷污了記憶一般。直到讀到他寫郭德綱那段,說“只有真正困頓過的人才會對於某個瞬間某個細節記憶得那麼清楚,仿佛被刀刻在腦子裏。”,我忽然就釋然了,你說他文過飾非也好,說他炫耀也罷,他就是想成功啊,仿佛看到了曹格舉著拳頭說:“沒辦法,我太想要贏了。”我會一邊說著得失心太重不是好事一面幾乎感動的要流出淚來。
       我已經不記得我為之握緊拳頭,躲在被窩裏不眠不休,讓我認識了很多人的“九州”是什麼模樣了,我快忘了殤陽關血戰是怎樣的悲慘,我只記得淮南城裏的三個人。是因為之後的人生裏再也沒有那樣的溫暖,所以才會不停地拿出來咀嚼。
       卑微和溫暖的細節被一次次的反復臨摹,最終力透紙背,刻在心上。
       我像是看到一個從小城走來的孩子,坐了那麼多年冷板凳,在舞臺下麵看著臺上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想走上去被人看見,又擔心破了洞的牛仔褲不夠莊重,只能等到都散場了再去演獨角戲。
       所以,新的故事不看也沒有關係了,他把他曾經的所有悲傷和孤獨都訴諸筆端,寫單薄的少年在寂寂長夜中對著星空悵惘,翻出傷口說給你聽,這些曾經無比真誠的心意就夠了。管他現在是未改的真心還是熟練後的假意。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七):反正是要给一星的,先在这里占个坑

江南的粉丝们很期待吧,我也期待着呢!
江南所著的畅销书,是指九州吗?
江大你出一个关于九州谁对谁错我要说两句会更畅销吧!
大过年的打孩子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豆瓣说评论太短了我就多说几句反正也是占坑吧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八):作为南大大的忠实读者,个人感觉

前几天刚看完,不算书评,随便写点
首先全书将之前博客、随笔等整合分类,发现一路走来,大大的确成长了感悟了。排版什么的,还行。但是,不会是我买的是盗版书籍吧,肿么会有两段话一模一样的重复两遍,强调???,算了,就当是强调,啊,不就是强调把。
其次,读下来,整个过程中共鸣的还是有的,不多,可能是毕竟生活年代和背景的不同,毕竟我还年轻。
最后,对南大大的崇拜也是增加了不少,心酸史确实有,但我看来都是标杆式后的小插曲,大方向还是让人羡慕不已的。
用书中共鸣最强的一段话结尾: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所做的努力,有很多是为了能有一些自己支配的时间,在一个感觉闲适的地方从从容容地看书。
这就是我优雅的人生。”
也是我期待的优雅人生。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九):这种情怀,真实、诚恳

我觉得写书评自己的水平实在有限,但是愿意分享下最近在书中看的一些笔记和思考。
1.我们年轻的时候都相信,只有我们才能最爱那个珍贵的女孩儿,只有我们才能给他们幸福。别人只会让他痛苦,他身边其他男人都是臭傻逼。知道很多年以后我们才不得不承认,原来她嫁给了别人,却一样可以幸福。男人在明白这件事的一瞬间,便开始苍老。
2.一、生苦:在母胎中,若母亲吃热的食物,胎儿犹如处于火山内。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儿却有冰冷之感觉,如置身于雪山之顶一般,若母亲吃饱,胎儿受迫犹如泰山压顶。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诉。再有,住在子宫里,既无光明,又无空气,四邻上下,还紧紧的裹的是粪袋、尿囊、臭水、腥血,里面的环境甚是恶劣,好似地狱!所以这一段的享受,就叫作胎狱。好歹挨到十个月,“刑期”满了,一个倒栽葱的式子,头向下脚向上,随着许多的血水冲流出来,这算得了释放,见了天日。虽说是得释放,但从那窄狭的"狱"门向外出的时候,犹如两山相压,已经挤塞的死去活来;那一具嫩肉,初经凉风,又好像刀割箭射,那样的疼痛难忍。所以人一出生,就先哇的一声哭。哭的什么?细听字音,还不就是‘苦哇、苦哇’!人的诞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伴随著生命的未来,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岁月无情,不知不觉中已是满头白发,年纪大了身体的机能减退,眼蒙耳聋,神智昏暗,又因牙齿残缺而味同嚼蜡,睡眠欠佳,又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三、病苦: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痛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一个人生了病,需要别人的照顾,非但自己痛苦,更增加别人的麻烦。再有,常言说‘久病无孝子’,常年生病,虽孝子贤孙,也没有那么孝顺了。真正说,不管是父母病了,还是夫妻之间有人病了,能够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实在难得。还有一些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谁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之乐,但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景;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是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人生几十年,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最后还不是死路一条。可谁也不愿意死,但人从落地那天,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像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再有,人生在世,争名夺利,可是一口气不来,一生成果:名誉、地位、财富、儿孙眷属,什么都没有!世间的所有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的一生是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纵有无量的财产也无法带走,虽然心中难割难舍,但这些财产也不可能跟随!
五、怨憎会苦: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谓的不如意者,多半就是怨憎相会所引起。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到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吠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世间最亲爱的人:父母、儿女、夫妻、朋友,平常相聚在一起,如鱼得水,其乐融融。有时为了家庭生活,为了战乱,为了种种的意外,非分手不可,尤其是当一口气不来,死别,更是令人断肠、情何以堪。可是有生就逃避不了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死的生命。人生在世,不管如何恩爱,终有分别的一天,没有谁能例外。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世间哪有满足无求之人?名利福寿,凡所欲事,求之不得,则生愁苦或愤怨。如富贵无子,贫穷多累,读书落第,营商蚀本,诸如此类,欲求偏失。或者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等等这些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埸;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赔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些也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虚妄的思想。)、分别(思量识别一切事理。)、执着(坚持或固执的意思。)像不会熄灭猛火一样的烧得非常的旺盛,我们的烦恼习气(坏习惯。)非常重,身心不安。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阴包括心理、生理、以及自己的认知等。人活着大都受生理和心理的煎熬,五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著痛苦,例如心情的烦燥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如《红楼梦》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阴炽盛大苦。
八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生、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阴炽盛苦总结了身心诸苦。
3.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4.有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疯言疯语,不断复制粘贴到不同的群,祈望着有共鸣的知君出现。矫情吧,还有这样任性的勇气,失望虽然孤寂,但等待的过程让人有潘多拉盒底的温暖。
5.特别怀念当年去丽江,看到一群人坐在城门下,打着鼓,唱着歌,阳光下一脸金黄。年少只知道笑笑走过,现在的我或许会和他们一起走在那里,看人来人往,品位自己的宁静吧。
6.你是否还怀有当初的情怀,不是那房子、车子、户口本子,而是淡淡的主宰自己,也许是享受阳光,也许是静静发呆,面朝大海的淡定不见了,春暖花开的心情不知飞到何处。
7.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
还有一句我特别喜欢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快哉!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十):他书写了不止一代人的青春

    看了很多关于江南的书的点评,或者说是对这个人的点评吧,总结一下,就是新一代的读者力捧,而老一代的读者狠批。说他变者有之,说他铜臭者有之,说他满篇烂话过目就忘者有之。更有甚者叫江南洗洗睡吧,别写小说啦。先在此申明一下,我是他的《龙族》的粉,读到这里,也许很多人恍然大悟,然后点了右上角的红叉叉。但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他的人品,只是想说说他的文字。
    我很喜欢他的书。他的文字有一种魅力,也就使他这个人带上了独特的魅力。可是你要别人怎么样嘛,说他变了的读者,一个人怎么可能不变,关键是看他变好还是变坏。也许他的写作的语言风格由较为严肃变成了偏向嘻哈,但他文字的灵魂没有变啊,看了以后依然让人热血上涌,某个瞬间想要去征伐世界。他的文字依然带着少年人的孤勇,那么不屈、愤怒、痛苦、压抑,都藏在了他看似没心没肺的吐槽中。就像爱一个人,非要说出来么?只不过有人情深言深,有人情深言浅罢了。
    在许多老读者说他再也不是原来模样的时候,我会有点悲伤。因为我已经错过了那个属于九州的时代,而老一批的读者们多么幸运。而说他有铜臭味的,嘿,说白了他就是个码字的而已,三十六岁了,不再年少。他已经娶妻,也许马上就要生子了,他要养家糊口,要给孩子赚奶粉钱。可是最难得的是,他的文字依然青春年少,能够激起少年读者们的共鸣。新一代读者不就是曾经的老一代读者么?江南在他的演讲中说:“最后要感谢的是亲爱的读者们,到今天我已经写作了十四年了,很多读者开始阅读我作品的时候是十几岁,有漂亮的萝莉和燃烧的少年,如今有些萝莉已经变成了孩子妈,燃烧的少年们已经成为社会中坚了,他们中有些已经忙得没有时间阅读,有些依然在网上催稿,读者中也有新的漂亮萝莉和燃烧少年,有时候新老两代萝莉少年还会在网上彼此看不顺眼。我的读者们都很普通,是这个世界上万千的萝莉和少年中的一员,他们对小说的观点一直很难被所谓’社会主流媒体‘采纳,他们就是不停地追书、不停地催稿……催稿不成还骂我。”
    他的小说越过了十多年,激励了两代人,贯穿了很多人的青春。说他已不在的其实只是自己青春已不在,自己翻开他的书页时,想要不顾一切爬上世界顶峰的冲动已不再。可是江南会一直写下去,一直把无数人的青春留在他青春热血,而又带着深切思考的小说中。我希望经年以后,我们虽然没了当初翻开他小说时的感觉,但我们都会感谢他,书写了我们的青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龙与少年游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