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是一本由萧红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68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0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三月》读后感(一):三月天
重庆的三月天空阴沉,下几日连绵的雨后,便是沉重的灰白,大概是眼睛近视之后,看什么东西都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灰蔼。校园建筑皆是清冷,满园的李子花已经过了开得最艳的时候,开始整朵整朵往下落,倒是茶花开得最好。 这场春寒过后便是明媚的三月了吧,我开始明白小城三月的含义。 看萧红的《小城三月》,仿佛又看到了呼兰河,那样沉闷、荒凉的一座城。 三月本该是春光明媚的。一位女子满大街的买一双绒绳鞋,她后知后觉,当所有人都认为那样东西很好之后,她就喜爱上了。然而,她什么也不说,反复如此,她还是没能买到心爱的绒绳鞋。马车奔驰,三月的北方下起了雪。 后来,她遇见了那个男人,两人是否一见钟情,也不好说。 毕竟,按辈分,他是她的侄子。 她妹妹出嫁后,她问,是不是一个人结婚太早不好,或者是女孩子结婚太早是不好的。 她没有文化,不识字。她想,不读书是不是坏的。所有人也都这样以为。没多久,她订婚了,对方很有钱,但比她小。她变得阔起来,也漂亮起来了。 她开始想到念书的问题,可她已经二十岁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没有差别的。他和她说话的时候总是客气的,总是“是的”“是的”,而对旁人则是“对啦”“对啦”。 她的命是很苦的,母亲是寡妇,她晓得,他们说没有结果的。何况是那样的家庭,尽管新思想在那个年代悄悄萌芽了。她也晓得,自己的命,不会好的。 转眼,她的婚期到了,或者就是二三月。她却一病不起了。她开始拖延,想要读书,不读书不出嫁。后来支持不住躺下了,婆家执意要娶,不然钱白花了。 他去看她两次,而且说是看祖母的。 最后一次去看她,是她姐姐让他去的。 她拉住他的手大哭,男子不知所措。见人来了,她不动声色,说让他告诉姐姐,她不苦,所求的她的得到了。 她死了。 男子后来提起却不明白她为什么死了。 旁人也都不明白,她姐姐倒是看的清楚。可是,也来不及了。 她是女子,没文化的女子。她不懂得如何争取,亦羞于说出口。在她心里面,她仍旧还是很欢喜的。然而,她明白,自己或许不应该得到那些世人轻易就能拥有的东西。 “她生的不是很漂亮,但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大概这样的句子就是在形容薄命的人似的。纤瘦的身材,修身的旗袍,低眉,颔首,笑起来也是轻的,没有声音。 她是喜欢他的,但她仍旧没有说出来。就好像她十八九岁去满大街买那双绒绳鞋那样,她后来买了很多别的东西,看了绸缎、呢绒,买了很多花边。然而,她真正中意的只是一双绒绳鞋而已。 或者说,她是最后接受穿绒绳鞋的人,也是唯一没有穿到的人。 太晚了。 他爱不爱她,知不知晓她的心意,便不得而知了。或许是爱过的,不然,不会去看她,也不会单独和她在一起被发现后,第一次连输了棋。亦或许是心慌和害怕,就像是两人偷情后被人撞见,怎么说她也是长辈,且订了婚,必然是不光彩的。 那终究是男子负了她吧。其实也没有,毕竟,她从来没有说过喜欢他,两人从来不曾在一起过。女子多可怜啊,如果一定要有人欠了谁的话,大概是他欠了她心意吧。 那份满怀少女的欢喜。可她的爱太沉静了,一如她本身,也太薄不过了。 三月本该是明媚鲜艳的,草绿了,花也开了。 但总是觉得冷。
《小城三月》读后感(二):萧红:阅尽人间的心酸
看《小城三月》的同时,也在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所以不免有些对比。刚开始看了小城三月、后花园、家族外的人,因为家族外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得不换《雅舍小品》换换口味。小城三月评价比较高,我反而觉得无感,可能是后来模仿她这种写法的人太多,而我又先入为主的看了太多。看后花园的时候,那个晚上连觉都没睡好,故事给我太大的震撼了。繁茂的后花园,生生不息,阳光充足,无论是花是草都在疯狂生长。而后花园住的长工,他过的生活黑暗、孤寂、绝望,绵绵不绝的喂驴磨面,本应壮年,却虚弱消瘦的身体,这些与生机勃勃的后花园的花草形成强烈的对比。主人家的女儿,如同阳光照进他的生活,更如天上的星星一般遥远。尤其让我感慨的是,在主人家女儿出嫁,他送走女主人的回来的路上,那大海澎湃一般的内心激荡,仿佛看透了人生。人生意义何在,不过是为了一代一代为了下一代苟且的生活罢了,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不过是在一遍遍重复昨天的日子罢了。失去了像阳光照进他生活的人,他又跌进了黑暗中,更加的孤寂更加的绝望了。而后和街上的女寡妇在一起,我以为他至少能过上普通或贫苦人家的家庭生活,陷入为下一代苟且劳作却带着点奔头的意思,没想到作者笔锋一转老婆没了,转眼孩子也没了,又只剩下后花园阳光照耀下的阴影里,他麻木绝望的捱完最后的日子。写这篇后花园的时候,萧红只有30岁,这30年里,她从富家小姐到全国各地流浪,为了爱。在她流离在外时候,一定受了很多委屈,吃了很多苦,恶劣、物质短少的环境下,一定在夏季又闷又热夜晚辗转难眠,也一定在寒冬的早晨渴盼一碗热腾腾的粥而未得,受尽了心酸苦难,才能写出这么残忍的故事。
看到家族外的人,大多以对话来推进小说的发展,可能是句式表达可能是铺垫太长,我读起来又晦涩又无趣。《山下》这个故事,看到最后也是诧异。才11岁的小女孩,纯真热情,有使不完的精力,在大人的支配下,无言无悔的劳作,给家里带来了丰富的吃食,也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奈何人性本恶,贪得无厌,使得本来充满活力的小女孩,一夜之间“”“长大”,也成了对生活麻木和绝望的人。
最后让我震撼的故事,是《旷野的呼唤》,被日本人侵略的背景下的故事,父母对孩子那种热切的爱,那种有爱也不会表达的父母,孩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这父母的喜怒哀乐。孩儿离家,父母担忧又无可奈何,孩儿有出息了,父母也觉生活了奔头。旷野呼唤中的儿子,给日本人修铁路,怀着“偷偷抽掉铁轨的铁定,让火车翻车”爱国心,父母不知道儿子心里的盘算,只是觉得儿子挣钱可以养家,家里富足了,儿子出息了,父母心情舒畅了,能够在村里大声说话了,吃睡都合心意。可惜,小说的开头,那狂暴的风,扫荡一切的狂风,吹走树叶、纸屑、抹平地面的坑坑洼洼,说话的声音都能吸进风里。这注定是个悲剧的故事。当得知儿子偷火车上的东西被日本人抓走后,父亲就疯了,当天夜里钻进狂风里面,一去不返。母亲在后面喊“你回来吧!你回来吧!你没有了儿子,你不能活。你也跑了,剩下我一个人, 我可怎么活......”然而大风浩浩荡荡的卷走了母亲的声音。父亲已经跑走了,在旷野里呼喊着......故事里大篇幅写风,狂风,整个旷野的风,像魔咒一样混沌了地平线,吸收了一切声音,只有呜呜的大风狂乱的吹着。从来没有见过谁把狂风写的如此真实,细节处如喂鸡的谷粒,一个接着一个被风扫到墙根,而后又被扫回来,又如风吹的那干燥的、毫无水分拉杂的一堆,刷拉拉、呼离离在人间任意地扫着。这些细节的描写极为真实和生动。又如小说最后一段“......风在四周捆绑着他,风在大道上毫无倦意的吹箫,树在摇摆,连根拔起来,摔在路旁。地平线在混沌里完全消融,风便作了一切的主宰。”从语文的角度分析,捆绑用的极为精妙,在狂风里行走的感觉跃然纸上。
萧红的文字,是一种极具天赋的野路子。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喜欢用大量的语言勾勒背景,就像小城三月里的春天描写,像后花园、北中国、旷野的呼唤都不厌其烦的描写故事发生的背景,文字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算不上精致,却很别致、与众不同,又带着点粗野的味道。
这本小说集里故事,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我想一定不是她故意为之,内心的悲苦和绝望,需要通过笔触来抒发。本来在看到《家族外的人》的时候,我看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觉得,梁实秋不愧为大家,小品文写的行文流水、带着智慧、些微的讽刺,贴近生活,笔触又豁达又逗趣,反观萧红的文字总觉得有点野气。然而当我看完这本小说集,深切的感受到萧红,她不过是用短暂的一生,写出了另外一种文字表达风格而已。二者无法比较,都是我心中喜欢的作家。
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以一个少女的角度讲述了翠姨的悲剧爱情故事。翠姨是与“我”年龄相仿的亲戚,常住在“我”家,与“我”十分亲密。翠姨的家人为她定了一门亲事,而她却爱上了“我”的堂哥,可是性格含蓄内向的她不敢将这“秘密”说出口。随着婚期越来越近,翠姨愈加消瘦,最终一病不起香消玉殒。
翠姨的悲哀令人动容,小说中作者两次暗示了她的命运结局,第一次出现在对于时尚面冷心热的翠姨执意要去买已经流行过了的绒绳鞋的时候,冒着漫天大雪,翠姨和“我”一家家商店挨个问过去最后也没有买到,她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此时她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判断:“我的命,不会好的。”买不到的绒绳鞋就像是翠姨心中所期待的爱情:有的时候,她止步不前,等到没有了,她只剩遗憾。第二次是由伯父口说出的,爱美的翠姨为了面对自己爱的人精心打扮,早饭时迟迟不肯到位,伯父调侃她是林黛玉。翠姨与林黛玉的确有相似之处,两人都弱不禁风,寄居在他人篱下,都是有着敏感内心和爱情期许的少女。在林黛玉的启发下,翠姨请了先生在家读书,“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成天闷闷不乐”,最终翠姨病死,她的命运轨迹和林黛玉重叠在了一起。萧红在小说的结尾写到:“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这可以说是对翠姨命运的总结,翠姨是一个美好的生命,却也是短暂的,令人惋惜。
翠姨的人物总体形象是美好的,她身姿窈窕,像个大家闺秀,生在在相同环境的妹妹却不修边幅、俗气十足,在此对比下更是凸显了翠姨的沉静端庄。在美好的表象下,翠姨的性格中却有着矛盾与病态的因素,她极度自卑,这首先是受她出身的影响,她是“寡妇的儿子”,母亲又二嫁;其次,外祖母为她提婚被拒绝对她而言也是一个莫大的打击;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对于教育的缺失,她没有读过书,心中对读书人有着向往与艳羡,所以她才会喜欢“我”, 认为不管想什么“我”都比她明白,事事同“我”商量,在她心中读书人似乎是高人一等的。这促使她潜意识中对自我进行了否定,她爱恋堂哥却极度不自信不敢告知对方,直到死前才将情绪爆发出来。这也体现在她对于时尚的态度上,女孩子爱美,追求时髦是天性,从翠姨与“我”的夜谈的内容和逛街时买许多好看却无用的花边的行为看来,翠姨无疑是具备这种天性特征的少女,可“不管什么新样的东西到了,她总不是很快地就去买了来,也许她心里边早已经喜欢了,但是看上去她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她行动的滞后是由于她却刻意的压制自己的天性与欲望,翠姨的别扭也使她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止步不前。她的性格中更是有着忧郁怯懦的成分,她羡慕知识青年,也请了老师来学习,却不敢于反抗家庭,没有抗争的勇气,最终病郁而死。
在《小城三月》的文本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物性格而导致的任务命运悲剧,但对于社会环境导致悲剧这一层面,文本却缺乏猛烈的批判。《小城三月》通篇的言语十分节制,其间不但没有设置激烈的冲突,更有着一些关于家庭的温馨的色彩,小说充斥着作家的回忆气息,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批判性色彩。
小说总体就弥漫着浓浓的回忆性色彩。文章在开头部分就进行了交代:“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小说中翠姨将对堂哥的爱恋当做一个“秘密”藏在心里并未告人,主人公一家应该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我”的母亲也是在后来才对翠姨和堂哥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猜测,所以说出这句话的时间点最早也是在翠姨不肯出嫁之后引起了家人的怀疑的时候。翠姨与堂哥之间的“恋爱”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两人并未建立恋爱关系,对于对方的心意也没有明确,因此,面对翠姨死前的诉说,堂哥“茫然地不知道说什么”并且“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准确来说,两人之间的关系应是暧昧而不是恋爱。“我”用了“大概”这个词来描述翠姨和堂哥之间的情感联系,可以推断出这应该是作为旁观者在旁观了整件事情的始末之后做出的结论:“大概是恋爱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小说是从一个少女叙事者的视角出发,交代翠姨故事的始末,整篇小说就是“我”的回忆叙事。
小说的许多部分对于“我”的家庭的组成、活动,以及“我”的家乡的习惯、风俗进行了描写,其中的某些描写交代对于情节的发展推动并无关系。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我”与翠姨坐马车去买绒绳鞋,“我们辞退了马车,进了第一家店铺。”作者在接下来的一段中特意交代了“辞退马车”这一家乡特有的习惯:“在别的大城市里没有这种情况,而在我的家乡里往往是这样,坐了马车虽然是付了钱,让他自由去兜揽生意,但是他常常还依旧等候在铺子的门外,等一出来,他依旧请你坐他的车。”对于“辞退马车”这一家乡特有习惯的交代可以说是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推动毫无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一段去掉也不会对文意有所影响,可是作者却偏偏要进行交代,并且语言间洋溢着对于家乡车夫的一种褒义的评价,家乡车夫愿意多花一点时间来等待前面的顾客而并非急匆匆去接下一个客拉下一个活儿,乘客也无需再费心再叫车了。小说中还涉及到了许多女性特有的话题,“我”与翠姨的夜谈,谈论“衣服怎样穿,穿什么样的颜色,穿什么样的料子。”人人都有的各色大披肩、高跟鞋、盛行一时的绒绳鞋,逛街时啰里啰嗦买些无用却漂亮引人的花边,买完了过后却会心虚。对时尚的追求,对漂亮却无用的小玩意儿的喜爱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十分典型的女性心理,尤其是对于少女而言。这些描写生动的体现出了“我”与翠姨的少女形象,而作者在进行描写的时候也十分得心应手,这其中无疑是有自己的感触在其中的,也许就是作者少女时期的心理再现,寄托着作者对于少女时代的回忆。这种回忆的气息最明显体现在作者对于“我”的家庭的描写和交代之中,“我”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大家庭,家族中的叔叔哥哥都去大城市读书,父亲参与过国民党,可以不分男女逛公园看花灯,组建家庭音乐会,还建了网球场打网球。小说中对于家庭的描写某些程度上来自于萧红的原生家庭,萧红出生于一个大家庭,也像文中的“我”那样被送去学堂读书,翠姨被家庭安排订婚也是萧红本人的经历,不同的是萧红选择了反抗。《小城三月》中对于家庭的描写与萧红的其他小说很不一样,在萧红的一生中,家是她伤痛的来源之一,所以她时常表现出对于家庭的厌恶态度,可小说中 “我”的家庭是温馨的,尽管不能说是真正民主的却是较为开放的。这可能与萧红的心理状态有关,写作《小城三月》的时候萧红已经到达了香港,并且备受失眠咳嗽等病痛折磨,此时她三十一岁,距离她逝世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身居异乡的她,在经历了感情、生活上的种种艰难之后,再回想起家庭,也许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让她选择去回忆起家庭生活中曾有过的温馨的部分,并对家庭产生想象。在小说中,作者似乎也陷入这种种回忆与想象之中了,“我”与翠姨夜谈,谈着谈着,由翠姨转到了“我”的家庭环境,“我”的家庭是开放而又充满温情的,叔叔哥哥们在大地方读书,有着不同于小县城乡民的眼界,父亲参加过国民党,整个家庭都“咸于维新”起来,一切都很随便,可以男女不分一起逛公园,正月十五看花灯,还设置了网球场,“一天到晚地打网球,亲戚家的男孩子来了,我们也一起打。”作者也发现了自己对于这种回忆与想象的一发不可收拾,便说:“这都不谈,仍旧来谈翠姨”,把视线又拉回翠姨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出,在“我”这个叙事者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作家本人。小说中充满着作家对于自己家乡、少女时代以及家庭的种种回忆,并且作者有一种冲动将这些回忆一一付诸于纸面。但这些偏向于温情的回忆与作家在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从某些程度上冲淡了小说的批判性,因此,《小城三月》本应该有的对于封建礼教的激烈的批评性被消解了,这也体现了萧红写作的边缘化,不能深入切题的缺点,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却能感受到一个一生饱受磨砺的女性作家独特的敏感与情感的流露。
《小城三月》读后感(四):最先喜欢的是名字
最先喜欢的是名字。《小城三月》读后感(五):翠姨爱的是怂男
因为喵姑娘约稿,想要把写318的那篇拆成两篇,一直没找到什么新奇巧妙的办法(或者说书写的新鲜感已经过掉了),这几天都过得很郁闷。《小城三月》读后感(六):春日不見馬車來
“假若春天稍稍在什么地方留连了一下,就会误了不少的生命。春来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地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也多住一些日子。《小城三月》读后感(七):滞留在冬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