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目送》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目送》的读后感10篇

  《目送》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目送》读后感(一):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
       
       当我用笔在本子上记下这句话时,无言,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懂,或许,我还太年轻吧。
       《目送》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对母亲的爱、对父亲死的不舍……种种的种种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一个个巨大的感叹号,又似乎是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作为儿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龙应台的关于母亲与父亲。
       “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对于父亲的死,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而对于痴呆后的母亲,作者是这样写道:“妈妈是那个搭上‘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我也曾想过,当熟悉的父母离开自己时,自己会是怎样,是哭得撕心裂肺,还是淡然地接受呢?
       说说我的父母吧。我的母亲是一个虽然有时候脾气不是太好,不过她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很容易被我的一些小小的表示而感到,也非常喜欢做蛋糕。
       
       而我的父亲呢,虽然反应好像有点迟钝,不过他却无条件的爱我,不论我想要什么看似合理的东西,他都会尽量地满足我,在我喜欢篮球足球之前,他对这些并不太感冒,之后却为了我经常了解关于这些的事。
       到这里我才发现,我对他们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日
       惭愧,还能说什么呢。时间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钟,有规律地运转着,不管你开心与否难过与否,它还是会离去。时间又仿佛一个无情巨人,不论你怎么不舍得,你也停不下他前进的脚步。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丝不苟的去对待时间,把时间装饰成自己喜爱的样子,过自己喜欢生活,对自己的父母好。
       风轻轻地吹过,像梦一样温柔,抬头仰望才发现,窗外的夜空是那么的黑,仿佛深不见底的深潭。眼前滴答响的钟,仿佛是时间运行的脚步,不带走一丝灰尘。
       这是一本不愿看完的书,当你似懂非懂地看完,好像什么都懂了,到后来才发现,又好像什么都不懂。
      或许,这就是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吧。

  《目送》读后感(二):花枝春满,惊鸿照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读龙应台的《目送》,文笔华美又犀利,深邃而感伤,用一字一句打理起难以装裱的往昔,回首处皆成难以忘怀风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字字珠玑,从父亲的猝然长逝、母亲的失智衰老到儿子的疏离淡漠、朋友的关怀牵挂,再到兄弟的相依扶持,从孤独脆弱失败放手,从缠绵悱恻到绝然虚无,龙应台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作者视角所及之处,有万商云集的生动,有贫弱者举步维艰酸涩。古老暗深的巷子,漂泊驼背的少年,耄耋修鞋的老人,作为下层市民生活的一个微小切面,片段式的画面一帧帧构成老城街头巨幅的生活布景,权力地位的差距横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硬生生地把他们拽向了社会的底层,难以翻身,不见天日。

我看到生活在作者的笔下飘摇着美丽,平民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活得丰盛而庄重。我们总要直面命运的残忍,独对生活的萧索,被这个世界打磨得光明磊落

作者用散文的方式,沉淀着生命的悲欢离合。她娓娓道来温情的语言,慈悲的笔调,母亲形销骨瘦的轮廓,惶惑不安的神情,每一笔都极尽刻画,细致描摹,伴随着每一次哄劝宠溺的口吻,直抵心脏,发人深省。纵然岁月让他们活成了鸡皮鹤发的样子,至少还有雪泥鸿爪的印迹供他们在人生迟暮时咀嚼回味。

读龙应台的文字,温柔低回的笔触,字里行间饱蘸了怜悯与深切,是对今时画面的描摹,也是对往昔岁月的喟叹,那么懊悔,那么伤感,让读的人满心不忍,仿佛要落下来泪来。记忆里闪闪发光的零碎片段,父亲威严昂扬的面容,宽厚温暖的掌心,母亲熟悉柔软的怀抱,有意无意的碎语,最终都化作一抹翩若惊鸿的怅然。

《目送》里包含着鲜少的第二人称视角,亲切自然得仿佛要感同身受,无法忽视每一次凝视、每一个神情背后凛冽的怆然。从怀念母亲的年轻、陪父亲参加同学会开始,空气里尽是记忆发酵的味道,急促而浓烈,细细密密地从遥远的年代赶赴这一场生死之约,生怕错过与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面。

春蒸秋尝的平凡岁月,该如何去目送这场静默盛大的别离;晴耕雨读的单薄时光,要如何承载起黄泉碧落天人永隔的苍凉。

呆滞的凝视,炽热的目光,垂死的回望,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都要遍数经历。极力地想要拖拽着时间疾行向前的脚步,想要留住和他们有关的一切,无论是精致深沉的,还是琐碎冗杂的,挂不断的电话,说不尽的絮语,希望生命的剧幕不要落下,曲终人散的那一天永远都不要到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生命越往后,想要责怪的人就越少,因为明白生活的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我们终将读懂别人不经意流露的风霜,也会对自己的颠沛流离心疼辗转。

与君百岁,终须一别。

每每想到这八个字,我们怎么能不温柔。作者丰盈饱满的情感,变换独特的视角,使我们怀着悲悯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一个背影,一次回首,都有了温度,所有的情绪都变得柔软起来,所有的不顺遂都能够莞尔一笑,嫣然无方。此后,千山暮雪,长亭短亭,当不吝惜温柔悲悯,永远天真赤诚。

我们总是喜欢极尽渲染描绘一个时代的蓬勃野心,却忽视它带给我们的悲悯与爱,平凡生命的呼啸与坚持。面对遗憾和不舍,我们只能一直往前走,不辜负,不回头。也相信岁月会风平悲怆和苍凉,每身孤独都拥抱共鸣。抑或疏远寡淡,抑或各自为安,世界不曾宽容,愿所有的遗憾都能释怀,所有的希冀都能抵达。

岁月恩慈,余梦可温。翻过《目送》的最后一页,窗外,花枝春满,惊鸿照影。

  《目送》读后感(三):命运让我们终归俗套轮回。

闺密前段时间和我说 像我们这样离开家乡离开父母以后只能每年回去一次的人 大概此生能和父母见面的次数只有不到三十次。

三十次 那么三十年后的爸爸妈妈也有八十多岁了。婉儿在微信上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还在父母身边工作。以前没有体会这本书里说了什么,而如今细细体会。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人喜欢在父母身边 有人外出漂泊 我们努力赚钱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

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 而是我们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 他们的不舍与不放心。大概真的不会有人比父母更爱自己 爱我如生命。

  《目送》读后感(四):人与人是双向的

        很羡慕龙应台老师,羡慕她丰富的经历,羡慕她饱满的学识,羡慕她有好父母、好兄弟、好儿子、好朋友
        “目送”,送别的不只是亲人,还有“昨天”!
        书中人与人的相处都非常温暖!当然,这和龙老师自己的为人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觉得,这和她“处”的那个人也脱不了干系!美好的人们在一起造出了美好的故事
        本书都是一些短文,但每一篇文章均需要细细品味,十分耐读!读后,心中总有一点莫名的感动,无以言表的感动!一切尽在不言的“目中”吧!

  《目送》读后感(五):亲情最难

也许我还不到适当的年纪,还未经历足够多的事情——一些文字,我看得似懂非懂。

但是看到作者照顾母亲,老人会想起或沉浸在过往的事情,我想起我的母亲:被宠得脾气暴躁,无理取闹;可是面对我时,有时却是过分的讨好。

想起小时有记忆时,母亲给我洗澡,调不好水温,我总被水烫到,大喊大叫;即使调好,我也觉得烫。就像作者给母亲洗脚时,她母亲的反应一样。

后来我长大了一个人洗澡,总是把水温调到比“温”烫一点的温度,也明白了为什么母亲那时的举动。也许人的意识越不清晰,对于温度的感知反而越敏感

几十年后我也会给母亲洗澡,会在他们沉浸在回忆里时轻声抚慰(现在他们在梦里就会梦到和彼此争吵);几十年后,我又该如何以女儿的身份,扮演父母的角色来照顾他们?

那天父母感叹,“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这对于刚成年的我来说,已不早,却还是看不清楚。

  《目送》读后感(六):人生原本就是旅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
在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经典书籍有这本《目送》,多数自己也会有“选择困难症”,记下来一本本得看。包装清淡,书页质量彩印都不错,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看书看出一点小心得也开始留意出版社,开始区分那家出版社品质好。
作者在这本书中写出三代人的交系,都是生活中点滴记录,让我感受到人生才刚刚开始。一个人,出生、学走路、学说话、读书认字、毕业、工作、买车买房、谈朋友、结婚、生子、孝敬父母。前三十年是认识朋友用加法,后三十年身边的人一个个从身边离开用减法,生与死,活到七老八十的时候熟悉的人一个个从这个世界去了另一个世界,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不无道理
很多时候我没有勇气去想,偶尔听到朋友说她们的某某人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时候,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去安慰。我奶奶去另外一个世界的时候,已经参加工作,家里人也没有告诉我,等安葬好之后才知道,打完电话在宿舍哭了一场。从小在外公、外婆家长大,在心里他们是最爱我的人,以前想如果他们那天离开了可能这个世界上喜欢我的人就没有了。时常会想你们一定要长命百岁能力有限,以前觉得长大后不用上学,可以挣钱,自己就自由了。钱没有挣到多少,反尔人也越来越不自由,大众话题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想说我们有多少时间可以跟自己最亲的人在一起,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愿多说话,人慢慢变得冷淡。
人生的阶段不同角色也不同,还有好几个角色等着我去扮演,被宠坏的小孩,你能扮演得好吗?这些都无从说起。朋友说你要爱自己,对自己好,对着Ipad屏幕看到那几个字眼泪不争气地流出来,我怎么变得那么脆弱、伤感起来,这不是我呀。
当别人说你潇洒,洒脱时,你知道你并不是。在你的心里也有很多顾虑,如果下一个三十年穷困潦倒,父母老了之后需要你照顾,生病需要住院,你挣得钱不多,时间上不自由你怎么办?这是做女儿的角色。
如果你没有遇到他,那个生命中的有着温暖的眼神支持鼓励的人,你是怎样?我不怀疑你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别人说你违背自然规律,不现实。你觉得你能抵抗那些压力吗?还有那个需要你对他负责的小孩,你觉得你能做好母亲的角色吗?唯有这俩个角色,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习惯了真的就习惯了,像是一种毒液在体内。
在作者的文章中读到未来七年自己可能会实现的角色,她对子女,父母的态度值得学习。对社会对自然的观察,洞察力,是我所不及的。她说,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都教过我们怎么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这一生只愿只要平凡快乐谁说这样不伟大呢?
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阶段做不到,最近觉得找不到值得高兴、快乐的事,似乎有种天要灭我之感,这样有种夸大。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文字、音乐给予我力量,还有内心的她。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在人生的旅程里慢慢欣赏沿路风景,不管是好的坏的都不要错过。
下个路口见!

  《目送》读后感(七):目送

小时候,总在想。当我也做了父亲,也做了爷爷。应该会不一样吧!后来发现,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是逃不掉爸爸妈妈,和身边一切事物的影子的。也许这就是耳濡目染吧!但好学如你。要是喜欢深究,几乎每一代的教育,都离不开谈及关于成长是由什么因素所造成的,我们需要这里头的化学式子。不停地做调试,来得到想要的结果。后面,读了一点佛经,知道呀!原来这东西叫无常。它“空”,却不是顽空,它的空义,你总能若隐若现的,浮浮泛泛地知道。却是安静的时候,事后察觉。进行时,一股脑地忘记,隐藏在潜意识里,也许浅入浅出,但总会想不断地追求深入浅出。
当我更冷静的时候,就是在读完书本后的那种冷静完后的冷静。空义吸引着我。不对呀!!语言应该比文字更先,即使人们学会用手写,用电脑打。他们在想,口里应当有默念的冲动产生,那么语言就注定了先于文字。对无常的感动,就应当从实践中去认识。早在你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接触的时候,它就在了。我们只不过后来整理。却误认为这之间有模糊清晰的比较。你好好想想。是的,你发现,当身边的一切,例如牙医,驾校的教练,警察,老师。都被跟你甚至比你还年轻的人担任。也许那就是你老了的证明。但,你也发现了,那个挖鼻孔,经常走路放屁的妈妈。她头发烫过了,染过了,人中还是那样明显,皱纹仍是数得出来,手掌的粗糙也证明了她经常干过活。你不知道那是在什么时候下。她突然戴起了可以中间折叠起来的老花镜,头低着,在读经文,她在念。她那时,穿一件束身衣,旁边,是她的两个中学时候的同学,朋友。也在念,或许是在看吧!!她们都低着头看一本厚厚的,八百多年前,满是文言文的《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那时候,虽然是在布施。可心思是在她身上的。借着天花板上柔和的灯光,她烫过的头发大波浪地盖住了她的脸。下巴在我看过去,是汇聚在一点的标准少女的锥子型。锁骨明显,深凹,两处肩膀耸起,瘦小得标准。这不就是现在很多女孩子追求的目标吗?她是老了没错,但同她两位同学比起来,她的面颊仍有酡红的痕迹。她素质仍是很低,可笑起来却是傻白甜得让人怜爱。她不需要老于世故。SOPHISTICATION,她永远不会。她是大陆,是台湾,不是香港。她的都会品味里,永远是跟熟人电话一拨,直接地喊出名字。永远是,学了佛,不知当何时观照何时入定的处事行为。洗手间水桶里的水开始往外溢,她忘了。早上催你起来吃饭,她插在电饭煲里还再热的稀粥也忘了。这会是精心的策划吗?是表演吗?是让你要时刻注意提醒她,要你也变得哕嗦起来的策划???你无意地从一个同她年纪的阿姨口中听到两个字——“伤心”。从此你变得害怕起母亲的眼泪了,印象中还有父亲的鞭子不是。可这时候,前者的杀伤力更强,像是一场持久战,突然到达了转戾点一样。
我不害怕爸爸,他的肃穆已经藏不住他想要表达的一种沉默了。他说话,已经满是破绽。却还是种依靠。一棵腐朽的椿树罢了!我知道,他的话更像枕头里的填充,柔软、实在。他说反话,是由于爱面子。他头发已经稀了,身材,牙齿都走样了。还是喜欢华丽。做为女人那样,不是用化妆品,而是用辞藻。他知道孩子的婚姻大事不应该太看重习俗,不应该太注重讲钱。所以回答你说:“当然咯!以人为主,先聊天。。。聊天,合适了就行。”一段时间后,你说:“不跟她聊了。”他还说:“再聊聊,再看看。”我知道,他是在掩饰,用合理和慎重的态度去掩饰他要你以追求事业的方法去做一件事情的手法。这绝对不浪漫,我想说:“不喜欢的,就不要聊了,徒增烦恼。”可这句话,达不到反击的效果。因为人家一开始就没有表明立场嘛!你要花他钱,很大很大一笔的钱。这是免不了的,但这也是可以免的。只要他愿意,这就可以免。但他不愿意。你也做不到不是。所以,你们都陷入了一种圜局中。在闭合的圆圈里,只有一个小门,你们排闼直入,关上,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你再看看他们的长辈,也就是你的外婆。。。她缩小的身板,佝着,一些事情,也经常记不住。那天,你去接她,在舅舅的公寓电梯楼下等她。公寓里一片凄清,她还是喜欢经常回老家,跟人打打牌,聊聊天。她关心儿女们不错,但你在她打牌的时候打电话给她,她会知道你暂时安全的情况下去大声说:“我在打牌,不要打电话过来了。”而过后,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也许是在数着公寓墙壁瓷砖上的花纹,也许茫然地盯着光电效应的电视机,也许想着下午睡上一觉,晚上出去散步。看见了人,就同别人打招呼。她会倏地,想到你,想到她的以前,想到她很小的时候,送给了别人做小孩。老公三十几岁就永远离开了她。想到了她一边干活一边拉扯三个小孩长大。嗯,你记起来了。在你很小的时候,去外婆家,她还在踩煤球,那种小小,黑黑,圆圆的,放在方形瓦片上晒干的小煤球。
你终于在电梯口等到她了。走在公寓长长的连廊里。你的嘴角不知为何,突然泛起了笑意。手从胸前摆在身后,头低着,看着她。“年轻人,帮我看一看手机。”后头一位老婆婆大声喊住了你,她的按键手机铃声很小。原来是情景模式弄错了,你帮她调到标准模式下。这之间她和外婆聊得起劲。。。我们在小区门口分别,外婆说:“你有闻到她身上的屎尿味很重吗?”“没有呀!!!”你说。我吓了一跳。

  《目送》读后感(八):《目送》——读书笔记一则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九):《目送》评论-18分

轻描淡写中,把我们平时忽略的情感细致整理,提醒着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那渐行渐远的每一次目送。
书中有两个片段,也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在某一年某一刻某一个记忆深处的情景。十年前,在车站的候车厅里,我将要一人去往另外的城市生活,那场景中的我并不能够理解我爸爸妈妈的举动,不能明白他们为什么那时如此动容恋恋不舍,让我觉得害羞,不愿与他们站在一侧。而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那种情感透露着的无限深度,我明白了他们为何如此,我也报以同样的透彻,同样的不能自己的泪水在十年之后,默默的回应着。
“目送”二字看起来平淡,实则是代表着“分离”,而能够相送的人彼此之间必然有着深厚情感,我回忆着曾经众多的“分离”的画面,和爸爸妈妈的,和曾经的恋人,和寥寥的挚友,还有那种生命最后一刻的永世离别。有些目送是可以反复的,而有些目送,就真的真的成了彼此在这个世界当中的最后一面,即便还会有嘘寒问暖的言辞交流,但也许从此步入了不再交叠的轨迹,就再也见不到面了。
我们无法知道,哪一次的目送将会是最后的一次,却有太多这最后一次的目送在生活中存在着,我使劲回忆,想到了很多美好的人,很多美好的铅华印迹,希望那些所有在我视线中就此消失的人们,能够安然,能够幸福。
回到真实的现实里,关于“目送”还在继续着,把每一次的目送都尽量牢记,也珍惜生活中值得去目送的那些可爱的人,不要再无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要把这些情感及时的彼此相告,不要在多年之后留下恍然醒来的遗憾,悔过莫及。

  《目送》读后感(十):2016/09/05

前前后后都用了挺长时间读完的一本书。
看完书以后,觉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真的觉得很多文字都挺矫情的,很多没有必要的特别悲观的想法,其实特别不喜欢,看着心里觉得别扭。第二个部分是讲了一些自己对于时事,历史,政治之类的看法,一些问题的本质以及相关联的影响还是会让人思考。其实也没有特别感兴趣,最让我觉得触动的还是最后写到爸爸的部分。看到爸爸一点点变老,病情一点点严重,以及作为女儿慢慢失去和爸爸之间的交流,心里觉得特别的难过。就好像书里说的那样,“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没有办法控制也不能够改变的事实,而唯一能做的大概也就是在所有有限的时间里,极己所能去表达,去关爱,去相处。而这个,往往又是另一道特别难的题目。
最容易的永远是将一切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而偏偏不可控的因素又太多。记得之前在别处看到一句话,特别的印象深刻,说:我特别害怕当我站在人群里闪闪发光的时候,那些我想要守护的人都已经不在了。所有的懈怠都是对爱的辜负。不能同意更多。
以此勉励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目送》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