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章》是一本由(德)马丁·瓦尔泽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十三章》读后感(一):《第十三章》——戛然而止的书信历险
《第十三章》可以算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这个体裁的文学作品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少年维特的
烦恼》、《查令十字街84号》等等。书信体小说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向另外一个人来表述
自己的生活经历和
内心活动,
感情表达更为直接、
真实。
这部德语小说出版于2012年,当时作者马丁•瓦尔泽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了,但是在文本中丝毫察觉不到,他的依旧文笔犀利、思维敏锐,
生命的
激情在
字里行间恣意流淌。
小说的男主人公,作家巴西尔•施鲁普也已年届六十。他在一次社交活动上对四十岁的女神学教授玛雅•施内林
一见钟情。此后两人保持着书信往来,彼此交流各自的
生活细节以及对生命的
感悟,这些信件的内容正是作品的精华所在。
这种交往对巴西尔•施鲁普而言是一种“书信历险”,因为他起初是怀着
惴惴不安的倾慕之情给玛雅写了第一封信,表达了
自己对她外貌的赞赏:在她面前,以往的激情全部贬值了。他并不确定对方是否会回应,这本身就是一种
一厢情愿的冒险行为。在此后
你来我往的通信中,两人谈论最多的当属自己的另一伴,他们把
伴侣不可言说的
秘密透露给对方,这是
婚姻的禁忌,却被发展成了一场坦白竞赛,“不遮蔽”是一种他们互相默认的
态度,这又是另一种专属于这两人的隐秘历险。
发生于作家和神学家之间的
鸿雁传书,内容大多关于
哲学、神学领域,思维跳跃较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文本深层
意义的领悟。黄燎宇在译者序中表示担心读者无法接受仅有一面之缘的
精神之恋,似乎显得过分奇妙、
匪夷所思,还就这个问题做出了一番解释。其实,译者未免多虑了,即便有东西方
文化差异的存在,此种
爱情也不难
理解,而且小说本身对这个逻辑是可以
自圆其说的。
小说前半部分是
轻松、俏皮的调子,是
男女主人公之间“和不可能的事物调情”这种精神上的
恋爱,
无所顾忌。如同巴西尔的说法:“书信来往,好像发生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发生。”玛雅回复道:“我可以跟您交换信件,是因为您让我觉得我可以成为体验对象和理解对象。所以我不
孤独。如果您表示理解我,而且是一种
令人信服的表示,我就不必持续求得自己的理解。”“我
不喜欢孤独,凡是有助于削弱
我的孤独存在的,都是好事。”他们把对方视作倾吐对象,随着苦水越吐越多,小说基调也开始变得
苦涩起来了。巴西尔的
妻子伊莉丝的前夫、玛雅的
丈夫科比尼安的同性恋身份,是两对
夫妻婚姻
不幸福的缘起。伊莉丝和科比尼安都是悲剧性的人物,他们用各自的手段封闭自己,将关心他们的人隔
离开来。在这里,我看到了四个孤独而又无助的人。
神学教授玛雅
美丽、精明、
睿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她一直怀着
美好的愿望要帮助、
改变丈夫,在丈夫罹患癌症后陪他去加拿大进行艰苦的自行车之旅。但是
徒劳无功,玛雅最终沦为他偏执、
冷酷的牺牲品,小说也在此戛然而止。清晰可感的是巴西尔得知这个噩耗时的惊愕与
哀伤。以上种种都印证了书名中“十三”这个词的
悲情意味。
瓦尔泽说过:“文学的奇妙在于,它能让
生活中最残酷最
残暴的东西,通过文学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把它写得很美。”的确,在巴西尔与玛雅的文字较量中生发出大量陌生化的
优美语句和机智对白,感情
浪漫真挚,读来使人
心潮澎湃。他们
经历了各自伴侣的
背叛,将崇高的精神碰撞当做苦涩而又无法回避的生活的一个出口、对
脆弱心灵的一种庇护,也是
无可厚非的,反而在悲悯中显得更为
难能可贵。
有限的书评主要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请不要未经许可就转载,谢谢您的尊重。
《第十三章》读后感(二):关于《第十三章》
书信体小说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独特的体验。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半个月,较其他书
阅读得慢一些,想来主要是东西文化差异较大,读到最后也没有理解大半。读完正文返回来读序的时候才理解了许多此前没看明白的地方,比如“十三”、“背叛”这几个词在这本书里的含义。
两个主人公诉说着自己伴侣的段落要远远多于诉说自己,将不能对自己另一半说出来的话对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人说出来似乎是人的一个奇怪的特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完完全全认识他们各自的
爱人,
故事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秘密,在书信间不经意的透露出来。看过序言后反而觉得把几个关键词理解之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没有那么难的去理解,也觉得差异这种东西原来也是
因人而异,与地区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2016年2月12日
于列车 齐齐哈尔站
《第十三章》读后感(三):婚姻之外(德与日)
http://towerjoo.github.io/blog/2016/02/02/out-of-marriage
最近刚好顺次读完了2本关于婚姻之外的小说,一本是德国马丁瓦尔泽的《第十三章》, 另一本是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当然后者名气会稍大些,基本在国内也算是
耳熟能详。
似乎人人都知道爱情和婚姻的关系,那般的
水火不容,于是有了坟墓的比喻;当然人人也知道 婚姻的道德,哪怕婚姻已经走上了陌路。于是,有人说了,婚姻将爱情转变为
亲情,而亲情则 讲究的
无私的付出,和无尽的隐忍和包容,那么我们似乎只能困在这死胡同里,面对这强加的 亲情,但外姓人又怎能称为亲情?
于是,不
安于现状的人便在找寻出路,当然大体也只有2个,一个是世人所歌颂传唱的所谓夫妻的 楷模,如李清照与丈夫、陆游与妻子、苏东坡与妻子等,这是保有亲情之时也存有爱情的
成功努力; 一个则是跳脱婚姻的桎梏,投身到绝美的爱情中去,哪怕迎来的是无数人的非议和责骂。
第一条路径显然没有什么道德风险,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努力的路径,但往往很难成功,因为毕竟 爱情和婚姻的成本过高,每个人大致在这个方面没有多少经验,那么当婚姻揭开了爱情时所蒙蔽的 面纱时,我们企图将那些难以接受的缺点包容或者改变,几无可能。屡次
失败的尝试,某日,恰当的 人出现时,于是第二条路径就
自然而然铺就而成。
当然,我们即使有铺就而成的路径摆在面前大致也会退缩不前,跨出去不只是道德的巨大压力,还有
亲人,子女那些无法安放的力量,跨出去大致就没有回头路了,或者最终是
身败名裂,
后悔不迭。
当然,这两本书的主人公自是
勇敢地垮了出去。
第十三章
一个酒会的偶遇,造就了后续的
永恒的变动,哪怕只是停留在这
简单的信件往来之中,可那些触及 的深度和无所不谈的开放也已然跳脱了
朋友的范畴。
chapter13
就像作者说的,
遇见你以前的所有美丽已经褪色,所有的读者来信都已经一文不值毫不犹豫地扔进了垃圾桶。
谈到了另一半,谈到了
性爱,谈到了对于
人生和感情的那份
执着,虽然无所不谈,但小心翼翼;可不经意的 一次访谈中所谓的
礼貌的敷衍,惹怒了女主角,于是
惩罚的是没有回音以及单向的书信。这些大致提醒了读者
曾经爱情阶段的那般小心翼翼,还有莫名就惹怒了公主的真切而又俗套的故事。
这或许称得上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但依旧是
刻骨铭心的爱情;女主角虽即与男主信件神交,但依旧不会忘却 陪伴自己的丈夫。
失乐园
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男主和女主就认识了,于是约会,于是床戏,于是女主性爱觉醒了,于是就是更加冰冷的
现实一直紧逼着,直到退无可退,无处藏身。
shileyuan
性爱是发起者,无论是爱情亦或是婚姻,否认性爱的
冲动而只谈爱情这在我的周围是不曾有的,就像弗洛伊德的研究, 就像法国电影《美丽人生》男主第一次见女主就想做爱一样,这些都是重要而且真切的。因此,面对成人的作品, 少了性爱,那大体就是不真实的。
“当我们无法留住美丽时,我们便在最美丽的时候死去”,
事实上,这也算是非常高尚的
追求;我国古人有云“老而不死是为贼”, 也是说人不要活的太老,而
失去了美丽。1年多的交往,无数次性的美丽体验,再考虑到
时间的无情,无论是肉体或者 新的
诱惑,谁能保证
永远呢?但,那刻至少是笃定的,是心无旁骛的,于是在笃定的那刻选择永远的定格,这又何尝不是
明智之举?
可,我们普通人注定没有自己的失乐园,一者没有女主那样的爱情对象,一者怕是还有太多其他的世俗留恋。当然,无论如何, 轻生当然不是我们所应提倡的。
“我们小时候读书
喜欢的是一些,而大了,我们喜欢了另一些,人们都夸我们长大了,品味提高了;我20岁喜欢某个
女人,我30岁 喜欢另外
一个女人,人们说我太无耻毫无道德心” —— 这怕是人类永恒的爱情悖论。
参考资料
《失乐园》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读后感(四):有关场景,经验和感觉
有的时候,我需要搞清楚我所迷恋的真相是什么,场景,经验或者是感觉。在固定的,
平淡的甚至略有暗流却不可能也没有任何道理结束的日常生活之外,我渴望一种更加纯粹的,艺术的或者戏剧化的生活,这是一种诱惑,充满冒险和刺激,充满孤独和对抗,充满不可知并随时可能发生的中断。
为此,我成了失心的疯子,我毫不吝啬的夸大感官,从能获得的
蛛丝马迹中,从
只言片语中,从有限的搜索
能力中,企图构建一个完整的
世界,那个世界,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那个世界对我完全的敞开,那个世界看得见我所有的虚伪诡计
懦弱和小
心思,但依然向我宣誓完全的效忠,这是我对于类似于奇迹的爱,某种感官上的想象。
一旦这种想象机缘巧合的被开启,不论这个机缘是美景宫的晚宴,是机场的八号和九号门,还是街角的爱英斯坦咖啡店,那么就注定
一发不可收拾,不论对面空椅子上不会出现的被
等待的对象是谁,我决定,我选择,他就是我的挚爱,这种挚爱带着神性,他是我的同路人,我在漫长
平庸生活中
日积月累的
痛苦,我选择无视
忍耐的种种不合理,这些我只抛出一点引子,他便成为我痛苦的代言人,我丝毫不需要他用旁观的姿态留给我任何空间,好让我有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我
祈求把我的所有毫无掩饰的托出。
这种狂热,在年迈的作家和神学教授之间,在格子间生活毫无建树的
平凡人之间,并无本质区别。甄别的过程是痛苦的,会因为错位引起笑话,或是掉入背叛的陷阱,必须心中有一个混沌,才能产生跳舞的星球,并且,切记,你没有
失去什么,因为你
一无所有,你失去的只是错觉,和一个虚构的世界。
最后,玛雅,那个看起来停留在三十九岁,却带着十四岁少女气的神学教授,和她的丈夫一起消失了,再也没见过作家先生。
现在是晚上十点二十分,再等一个小时,我便
放弃联络我想联络的人,按时睡眠的人,亮出
理智的红牌。
《第十三章》读后感(五):我们和“不可能”调过情
马丁瓦尔泽很对我现在的阅读胃口。他在小说中创造的克制的美因附着其上的智力刺激而高雅。
书信体小说,我并不陌生,从“
危险的关系”到“两个英国
女孩与欧陆”,甚至安德烈纪德的“窄门”。
这部“第十三章”的特别之处,除了它探讨了
忠诚与背叛,展现了两性之间交流所可能达到的
幽微深度之外,还在于一点,
幽默。毫无疑问男女主人公尽管只见过一面,面对面的交流很少,却是达成了很多夫妻之间都没有的理解和
默契的,但是作为中年人,他们又有些不拿这种关系当回事的调侃和自嘲意味。
爱情的来源当然不是误解,而只能是理解,当男主人公第一封信上赞
美女主人公玛雅的外表时他曾胡思乱想(并写在了信里):“作为如此这般的女人您不应该姓您丈夫的姓氏,我猜想您是您丈夫的
妹妹,姓氏是您自己的,您和丈夫过着美妙的乱伦生活……”女主人公回信时不无诧异地,
诙谐地说:“我的确姓自己的姓,但不是乱伦的妹妹,而是远房表妹。”
译者在序言中说,书名叫“第十三章”是因为十三在西方文化中是背叛的意思(犹大,无须多说)。的确,在其他异性身上耗费感情,用书信调情已经是背叛;
更何况两人分别向对方讲述了自己合法伴侣的秘密。男主人公的妻子每个月半天去照顾生病的前
男友,回来后
心情往往不佳,在家中实行无语日;女主人公这边,她丈夫有同性恋倾向,一直倾慕着一位男性企业家朋友,纵使对方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对于这一点玛雅和她丈夫有不同看法,但从书中的蛛丝马迹看,很明显企业家和妻子不告而别并且写书侮辱了玛雅夫妇)。妙的是,双方恪守了各自作为红颜和蓝颜的本分,不仅仅在于一直到玛雅成为丈夫偏执
自私的牺牲品双方维持通信,却没有刻意见面(在机场匆匆一瞥地碰到不算);也在于他们始终没有对对方谴责抱怨过自己的伴侣,也不谴责对方的伴侣。
美好的事物是否总会终为灰烬?就像即使聪明如同两位主人公,是否也会忍不住把关系变得现实而丑恶?作者匆匆让玛雅死了,没有回答。
而我只想说,虽然我单身,我也好想要一个这样的笔友啊!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