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羊》是一本由[危地马拉]奥古斯托·蒙特罗索(Augusto Monterro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羊》读后感(一):值得看
除了乌拉圭作家基罗加,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托•蒙特罗索也爱写动物小说。《黑羊》是他大胆嘲笑人类愚蠢的超短寓言集,共41篇,主角们大多是猴子、狮子、驴子等动物,也有“睡不着觉的镜子”和古希腊
哲学家。此外还有来自古代神话的“参孙和非利士人”,更有作者本人化身的“讽刺作家”和“寓言家”。 奥古斯托•蒙特罗索以
短篇小说见长,在拉
美文学爆炸一代中
独树一帜。曾获“胡安•鲁尔福”奖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他的作品备受卡尔维诺、略萨、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等作家推崇,卡尔维诺在《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我想编一本只有一个
句子,甚至只有一行文字的
故事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个作家可以和蒙特罗索相比拟:‘当他醒来时,恐龙依旧在那里。'” 马尔克斯则评价说:“蒙特罗索的作品必须用心捧读,因为作品的
危险性在于作者慧黠的灵思,经常以轻盈的
诙谐穿梭在
字里行间,并在不经意之间散发出致命的美。”以同名短篇《黑羊》为例:[很久很久以前,在个遥远的国度,
曾经有过一只黑羊。那只黑羊被处决了。一个世纪以后,羊群
后悔了,于是为它在公园里竖起了一尊威武的马姿塑像。自那以后,每当有黑羊出现,那黑羊立即就会被处死,以便新一代的普通羊可以学习雕塑]。区区百字寓言,简直让人毛骨悚然。在西方文明里,黑羊通常既是罪的化身,又是无辜牺牲品的代表。另类人物和异端分子是潜在的危险因素,被攻击是现行
社会生存法则中的潜规则,但攻击的范畴,不该以杀戮解决,可这却构成了“黑羊
命运”的
悲情元素,社会依旧往复推进。显然作家在这则寓言用极为夸张的手法诘问了这条本质上悖理的潜规则,他似乎为黑羊的命运
鸣不平,但他不能
改变一些什么,如此处理,反而让人回味悠长。《不能入睡的镜子》【从前有一面镜子,每当独处,没人去照的时候,就觉得极
不舒服,仿佛
自己不存在似的。也许它是有道理的。可是,别的镜子全都嘲笑那面镜子,而它们自己,每当夜里被人放进梳妆台的抽屉里以后,便宽心地倒头大睡,绝对没有那类神经质的忧虑】。以镜子影射人,人活着想寻找存在感,也就是
价值和
意义,会因此
困惑、
迷惘以至
不能自拔。有些人则不然,以乐天知命的
心态面对每一天。两者无法评定其好坏,可前者会衍生
苦恼,也能衍生
思想,也会是未来
生活的动力所在。
《黑羊》读后感(二):24-42 黑羊
知道黑羊是因为文景的微信号有过推介,好像还发过编辑手记,那插画太炫目了,色彩很绚烂,红的黄的绿的黑的粉的都堆出来,难得的还不刺目。所以在图书馆里很容易就被发现了,没特别找就拿在手里了。
是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托蒙特罗素的短篇故事集,说寓言更合适,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都有一搭没一搭的读过,还有庄子好些篇也应该算寓言吧,假托动物寓人。
这本书只有128页,40个故事,还有很多页这些炫目精美的插图,所以两天就翻完了,如果不觉得头脑膨胀半天也可以。大多故事就半页一页两页的,很简洁,几行字也是一篇,但是读一会儿就觉得该歇歇,太饱满了。其实很好笑,但是总又笑不出来,说的就是你我呀,就是我们生活其中的
世界啊。据说这书已经出版风靡了50多年,可是这世界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变得更好。那些愚蠢的事还在重复,也许变本加厉。原来还觉得怪诞的事情越来越
习以为常。这本书帮我认清周遭,可是又如何,愚蠢的人类还不是继续着愚蠢。越读越
悲哀。我们可以更好一点么,至少不要这么愚蠢?好像不可能呢。
插图细看很多细节,很丰富,有些就是前一幅的局部放大,给人
感觉却不同。书做得很用心,编排纸张装帧都好,谢谢文景。
知道拉丁美洲的地名一般是通过足球赛,这么多地方,危地马拉以前只是
一闪而过的名字,这回是因为这个作家印象更深刻了。作家国籍是危地马拉,但是出生在洪都拉斯,还流亡智利,最后在墨西哥安顿,在墨西哥
大学任教直至退休。总感觉拉丁美洲南美洲动荡不停,不知道人家怎么看我们呢。
以前知道黑羊的典故是因为亦舒有一本黑羊,群体里的异类,那本书讲些什么已经不大记得了。至于这个黑羊现在还是记得的。
“黑羊
许多年前,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有只黑羊被枪决了。 过了一个世纪,一群懊悔的羊在公园里为这只黑羊立了一座宏伟的马姿雕像。 从此以后,只要黑羊一出现,就将它们快快处决,以便让那些
平庸的后代羊群也能够借此练习雕塑。"
《黑羊》读后感(三):人间动物园
如果要论起近代史上最不幸的国家,危地马拉肯定是其中一员,先是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长达三百年,而在独立之后又历经独裁统治,以及无休止的内战,直至1996年才
告一段落,随后,他们又迎来了深约百米的危地马拉天坑。
这里的人们生活在火山浮石之上,无时不
胆战心惊,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共和国。长年的动荡和不幸使他们变得
敏感并且多疑,过去的灾难不会
一笔勾销,他们也不再会轻易为任何人提供的未来下注。危地马拉著名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在其小说《玉米人》曾借此
安慰自己的民族:“只有那些
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勇敢镇定,这种品性在他们的作家身上展现得
淋漓尽致,也许正因为国家的命运如此,所以才在文学方面涌现出惊人的能量,这里从来不缺乏
坚韧顽强的写作者,他们以独特而壮丽的语言从侧面勾勒出这个国度的肖像。危地马拉不只
拥有植根于传统风俗与异色神话的魔幻主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还有达达主义和超
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核心成员路易斯·卡多萨·阿拉贡,以及以撰写短小的讽刺寓言见长的奥古斯托·蒙特罗索。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所提到的那篇
无与伦比的
一句话小说,“当他醒来时,恐龙依旧在那里”,即是出自蒙特罗索之手。
蒙特罗索曾获“胡安·鲁尔福”奖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他的创作风格与同时期其它作者差别较大,一直专注于超短篇寓言的创作。《黑羊》一书即是他四十篇寓言的结集,阿根廷画家米盖尔•卡里尼为之绘制15幅精美插图,浓烈而奔放,一并收入书中。
蒙特罗索的这些寓言,字数少的只有短短两三行,多的也不过千字,主角多是猴子、狮子、驴子等动物,蒙特罗索将其完全拟人化,构建起“想当讽刺作家的猴子”、“蟋蟀
老师”等荒谬的形象,再以此对抗更为荒谬的规则,以及世俗的惯性,堪称一部人间动物园的鸟瞰图。
蒙特罗索的写作上承伊索寓言的讽喻传统,也受博尔赫斯的影响,对于语境的营造十分狡黠,看似松散随意,实则每个词都处在最佳位置上,他能将深邃的叙事空间蕴藏在精悍的篇幅之内。其语言里的简洁源自他对拉丁语作家前辈的热爱,而那些讽刺与想象则植根于社会环境。与阿斯图里亚斯作品里那些繁复瑰丽的神秘意象正相反,蒙特罗索的作品如一把轻盈而锋利的短刀,刀背散发出阵阵寒光,世界的片段也在此被映射出来,这不过是全景中的一个角落,或者四分之一遭受过不公的脸庞,但其背后的肇因却无比复杂。他更像是一位化学高手,他的写作即是语言的蒸馏过程,去芜存菁,以最原始的方式将
发人深思的场景抽取出来并加以合理展现。
蒙特罗索曾说过:“我们不应该认为作家或艺术家跟擦鞋匠是不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艺术家找到了一种发泄自己
痛苦的途径。”无论从
幽默的短篇寓言里,还是那些善意的文字游戏里,稍加反思,都不难读出蒙特罗索的痛苦,在幽默的外表之后,
无奈与阴郁
接踵而至;他始终在描摹的,或者说抗争的,正是屈辱及其所创造的。
《黑羊》里精彩的篇章很多,同名寓言讲述的由于社会生存法则中的
恐怖与不合理,从而持续酿成不公的悲剧;在《掌权的智者》里,讲述的是狮子和猴子代表着的武力与智力在政治上的交锋;而我最
喜欢的是一篇是《两次都打在同一地方的闪电》,有趣而
悲伤,在这里不妨原文抄录:
从前,有一道闪电,它两次都打在同一个地方,然而,当闪电发现它第一次打时,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
伤害,现在已经不需要打了,于是觉得很
沮丧。
《黑羊》读后感(四):看得太通透,一切便都成笑料。
一部所谓大胆嘲笑人类愚蠢的超短寓言集,通篇基本都是各式森林动物相关的短篇寓言。当动物通晓人类社会法则,作者甚至极为娴熟的把动物与人类共存于同样的社会框架,不分种族的在同一个世界,从而营造出某种微妙又荒诞的氛围。大胆的讽刺,令人唏嘘的冷幽默,看得太通透,一切便都成笑料。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由西班牙语翻译而来,读得实在甚为晦涩。不知是否为遵循原文的语境,译者
习惯性运用大量冗长又逻辑混乱的长句形式,连
语句最基本的逻辑似乎都被搅混。坦白讲,我个人并
不喜欢这种
故弄玄虚的表达方式。
以及,小而薄的书本里夹杂着大量彩页,颇有凑数的嫌疑。这本书定价36元,总觉得价格稍虚高。个别小
寓言故事还是蛮
引人深思,思想角度有新意,但总体来讲平平,随便翻翻即可。
《黑羊》读后感(五):重塑雕像的权利
文/恶童
如果奥古斯托·蒙特罗索是在用语言来打碎既往的雕像,那么这本《黑羊》或者还有他的其他故事,则是他重塑的新雕像。
正如黑羊不断被赐死,白羊不断在纪念,我们可以瞻仰雕像的精美与高明,但不能忘记我们究竟在纪念的什么。
关于这些寓言式的故事,我们可以走马观光,然后迅速
离开,或者也需要剥开象征与符号,看看它们究竟是什么。就像我们打碎了蒙特罗索新塑的雕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雕像。
下面是我对这些寓言故事(我的确愿意这么称呼它们)的一些批注。
-
《兔子和狮子》
两人相遇,一方试图征服另一方。叫嚣的厉害的那人,在另一个人眼里却显得可笑。
《想当讽刺作家的猴子》
讽刺—>招待—>讨好—>矛头指向他人
当它不讽刺—>人们就不能借其口发出
内心声音—>引起对猴子
态度的转变
另外,猴子被动物款待,也就吃人家嘴短,为人作喉舌了。(经济资本力量对媒体的影响。)
《梦见自己是鹰的苍蝇》
当一个人拥有了与他自身不相配的力量之时,他兴许并不会因此而
快乐。
当一个人
失去了本可能或即将拥有的力量之时,他会发现原来的自己多么
卑微。
《佩涅洛佩的布或谁骗了谁》
故事站在佩涅洛佩的
心理角度描写,但最开始就提及尤利西斯的
聪明狡猾。所以尤利西斯的角度上来看:
他的远行是为了让别人以为他是因为受够了佩涅洛佩过于投入编织而出走,实际上,他是为了让佩涅洛佩由于与
追求者打情骂俏而放开手中的编织,这不就达到了他最初的目的了吗。
《黑羊》
对英雄的塑造与纪念,让后来人奔赴英雄的下场。
但谈及影响,那些普通观众只在于纪念和练习纪念本身,而不在乎英雄为谁而战,因谁而亡。
《掌权的智者》
文明对荒夷的征服,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是否是一种伪命题?韵味在灾难和
野蛮面前,人类和文明都
脆弱不堪,但表现的最「厉害」的却往往是人类。
or,对文明和武力的反讽。
《睡不着觉的镜子》
以别人作为镜子来反馈信息,确定自我,追寻存在感。
而夜里,黑暗让镜子
失去映现一切的
能力,也就消解了对存在感的
依赖。
《想要
拯救人类的猫头鹰》
似乎在说,人类做的这一切,都需要另外的一群人去收尾。即,一部分人闯祸,另一部分人去收拾烂局,这是一种乱位。
王小波在
特立独行的猪里,最后说,一些人总想为别人设置生活,另一些人对被设置的生活
安之若素。
只有这只猫头鹰,既因为没人听他的,而无法设置别人的生活,也因为自己不去听别人的,未被别人设置。
《后悔的判教徒》
并非虔信宗教,而是迫于群体压力。
《
顿悟一切互为因果的长颈鹿》
相信因果。
却不
思索本不应有大炮在山林深谷里。
《其他六位》
对「数字」的沉迷与
执着。十大XX,九大XX,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
诸如此类。
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里,鲁迅提及的「十景病」也是如此:「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
《要成为世界上
最漂亮的青蛙》
正在走入圈套。如鸡、猪,被养被食。
喝彩并不因为别人的美,而是因为自己的
享受。
《想象上帝长相的马》
人照着自己的样子来想象上帝也是违反好的品味,但上帝究竟如何?骑士之于马,谁又之于人呢?
《会下金蛋的鸡》
对才能的表演与滥用,让才能疲于庸俗的忙碌,却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想想那些心算达人,记忆高手,最强大脑。
《被惯坏的乌鸦》
人们欣赏美,但美却反过来,伤害人们。只因,美也有它的素养准入门槛。
以致于人们不再那么需要美,而趋向于大众文化。
《括号()》
我永远也无法变成其他人,我只能成为我自己。
《寓言家和他的书评家》
在本书里,蝉隐喻为叫嚣与懒惰,蚂蚁象征着勤劳与忙碌。书评家是蝉,寓言家是蚂蚁。
一味的评判或许并不能带来有利的结果,反是踏实地努力让结果更快的到来和实现。
《狐狸比较聪明》
不,其实他们根本无所谓你出书的好坏,而是你出的书,养活了更多无聊的人。
读者、评论家、教授,他们要以你的书以及关于你的书的评论,来展开自己的人生。
2015.4.23
《黑羊》读后感(六):一只黑羊路过
看寓言故事大多数是在小时候,偶然间看到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道闪电,它两次都打在同一个地方,然而,当闪电发现它第一打时,已经造成相当大的伤害,现在已经不需要再打了,于是觉得很沮丧。”寓言很短寓意很有意思,看着这一个寓言想起的不仅仅是赫拉克利克深刻的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话,那就是说当初他老人家第一次踏进去的时候就差点儿挂了的意思了,也就是说闪电的沮丧如同大哲学家一样一样,好像耳边怎么又有曹大师他老人家说的留心处处皆学问,不过也要注意安全,在这个季节里宁可让闪电沮丧点也不要去和它探讨哲学命题。还是看这本叫做《黑羊》的小书,还附送了一本小笔记本封面使用纸张做的镜子里面可以写点读书心得。
《黑羊》读后感(七):你在说什么?
因为图案色彩艳丽、纸张、印刷极好加之
文章短小而借阅此书,哗哗哗地便看完了。
然而,它在说什么?
一篇篇乏味而故作高深的寓言,实在如同嚼蜡,没有一丝让人愉悦的阅读感及掩卷思考的韵味。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站在高处用嘲讽的眼光冷冷地俯瞰着庸俗的世人。也许跟翻译有关,但原文估计也不会有趣到哪里。
对政治、人性等都有讽刺。有几篇还是可以看看的。如《皮格马利翁》,给它三分颜色就想大红的雕塑们;《“善”的独白》,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良知》,食肉植物家族因别人的批评议论而改变习性,变成素食者而互相吞食;《狐狸比较聪明》,见好就收、不留把柄的作家狐狸。有句话还算有点意思,“到了天堂唯一的缺点便是再也看不到天空”(《不完美的天堂》)。余皆乏善可陈,而且有些真的不知所云。全书就如《猴子思索着那个主题》一篇中言:“有些愚蠢的作家自以为聪明,写一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书”。
也许只是我智慧不够而已。但这本书真的不在我审美范畴内。嗯嗯嗯的。
《黑羊》读后感(八):世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做只猪
黑羊本是因为毛色太深无法加工而被农场主剔除掉的,后来嫌弃的人一多名称也臭了。如今农场主没剩多少,轻视倒遗留下来。 老狗玩不出新把戏,老话也适应不了新世界。既然人类对言语的迷信强过对真相的追求,那建立一套新的语汇不就得了。 蒙特罗索就写了这样一本新寓言故事集。 其中两篇很适合我当下心境。
享乐猪 二十个世纪以前,罗马附近的一幢乡间农舍里,住着一只有名的享乐猪。它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休闲逸乐。 这只猪日以继夜地在烂泥中打滚,过着舒适又安逸的生活。每当这只猪和它的同伴一起在烂泥中用嘴拱地时,它总是微笑地注视着它的同伴,心想但愿一切永远如此。 当母骡、驴子、公牛、骆驼和其他一些驮重物的动物经过它的身旁时,看到它被主人款待得这么好,便很刻薄地批评它。它们彼此还很有默契地交换了眼神,准备看着它被屠杀的时刻来临。这期间它偶尔也写些打油诗还击,且经常把它们写得荒唐可笑。 它也写一些赞美诗或书信体诗文来打发时间,有些还使它注意起诗的格律。 唯一使它觉得气恼的是,它害怕失去目前舒适的生活。它或许是把自己对死亡的恐惧给弄混了。另外的三四只母猪也跟它一样地懒散和耽于声色之乐。 这只猪死于公元前八年。 我们能有这世上最好的两三本诗集应该要归功于这只猪,然而驴子和它的同伴们依然在等着报复的时刻来临。 注:文中的猪指的应该是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 他是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之一。
猴子思索着那个主题 一只猴子在某个机缘里思索起文学这个领域时,心里想着:“这个主题为什么会这么吸引人呢?”然后它又想到一个不发表作品的作家这种无趣的主题;或者是某一类作家一生都在准备写一部旷世巨作,但是却渐渐地变成一位只会机械地读一些世界名著,而事实上却对这部作品一点也不感兴趣的读者。 或是另一个更普遍的情形是,当它对一种文体充分琢磨淬炼时,却发现其实没有什么话要说;或是观察到,其实越聪明的人越是不写作。 就它所知,它的周围就有人不像它那么聪明。像它就有点瞧不起书出版后被所有的人评论着,虽然有时候这些评论甚至是不错的;也有一些人,无论如何,还算是小有智慧之名,但却痛苦地揣想它们的朋友一定在等着看它到底可以写些什么。而它也真的出了本书。唯一的结果是它的朋友开始对它的智慧起疑,这些人有的时候还为此自杀。 或是有些愚蠢的作家自以为聪明,写一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书,而那些聪明人也真的欣赏它们。 或是一些也不聪明也不笨也不写也默默无闻也不存在也什么都不是的人。
我是风象星座,渴求平衡的同时总觉重心不稳,常常找不到足够舒服的座椅安置自己那点不安分,自我反省是家常便饭,见异思迁更是常有的事。自然而然地也喜欢观察他人。人这种两足直立碳基动物的奇妙之处在于他的复杂性,所以更是可以没玩没了地打怪升级,手持人性的万花筒看得欲罢不能。 当我像猴子一样碰巧思索“文学为什么吸引人”这个问题时,我猜测本性和我一样的人应该不少,于是“让更多的偷窥狂更便捷有效地偷窥”成了不少人激动不已的事。人们憧憬着,管它叫“事业”,以这项事业为己任的人被称为“作家”。 如果在梦里选择一件事做,写作是个不错的玩意。而梦如理想之镜,现实却各有各的坑洼。 一件趣事但凡有了名字成了体系,十字架也如约压上各位的肩头。王小波叫我们做个有趣的人。蒙特罗索则更进一步说,猪是唯一受到上天眷顾,能把现实当梦来做的生物。但牛人之所以牛,在于他的稀缺性,绝大多数人童年听过的《伊索寓言》仍是在宣扬:冬天来了,享乐一个夏天的蚂蚱冻死了。所以“贪玩害死人。去,赶紧给我写作业去!”。 可见活得单纯不易。也可见给人洗脑是多么容易。 猴子体察到文学领域更为常见的景象:有的自己平庸,寄希望于九十九分的汗水,将前人经典摆于面前悬梁刺股;有的为构筑文学大厦百炼成钢,到头来却发现已脸无血色心不慌,出家当了和尚;好不容易碰到个出过书的大家,却也担忧下部作品透了自己的底,藏藏掖掖;最后一种类型最为洒脱,基数也大,他们“也不聪明也不笨也不写也默默无闻也不存在也什么都不是”。 它让我焦虑感减轻不少,只要不是“什么都不是的人”就还不坏吧?
《黑羊》读后感(九):意义的迷宫
危地马拉作家蒙特罗索唤醒了寓言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为猴子,狮子,苍蝇,兔子…在文学世界里约定俗成的形象增添了新的色彩。
寓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伊索寓言》经过几个世纪的整理,改写成为了今天这个样子,其中的每个故事的结尾处对寓意的解说成为一种永久的定格,耗费了故事的延宕性和广阔的可能。总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是一个个封闭的故事,它不允许读者更多的参与和解释,它要求的是跟随,跟随着故事,去领会结尾处指明的寓意。这样的书写形式或许和宗教时代的要求有关系。
而蒙特罗索的对寓言的书写,则兼具寓言传统的讽刺魅力和后现代文本的不确定性的诱惑。《黑羊》是蒙塔罗索第二部作品,全书由四十个短小的故事组成,故事虽精炼,但是却是一个个意义的迷宫,这一个个故事仿佛一个个精心编织的谜语,而其中的寓意则要有读者自己给出。享受故事的幽默,讽刺,甚至在个别的故事中可以感受到处于困境中的无奈,同时判断蒙特罗索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者说某种程度上蒙特罗索放弃了对确定的寓意的追求,他用凝练的语言记述一个个动物世界里的一个个微小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瞬间,其中的寓意就是在这哭与笑之间。
比如蒙特罗索笔下的享乐猪,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休闲逸乐,过着舒适的生活,而那些整天干着体力活的动物,比如骡子,驴子,公牛…经过享乐猪的时候便会批评它,等着看这只猪被杀掉的时刻的到来,这只懒散的猪写一些赞美诗或书信体诗文来打发时间···故事的结尾蒙特罗索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们能有这世上最好的两三本诗集应该要归功于这只猪,然而驴子和它的同伴们仍然在等着报复的时刻来临”。
这个故事简直就是一个哭笑不得的典范。蒙特罗索嘲笑的是那些等着看享乐猪被屠杀的“辛勤劳动者”而一向被人鄙视的享乐者,却是真正的伟大者。对享乐和辛勤劳作传统的道德评判在这个短短的故事中瞬间土崩瓦解。看到结尾处,读者不禁会觉得等着看享乐猪被杀的骡子一类者还挺悲哀的。有趣的是“这只猪死于公元前八世纪”,而诗人荷马也是死于前八世纪这是一种巧合还是蒙特罗索精心编织的一种映射?这本小书中充满了这种或许永远无法解答的谜团,而这种扑朔迷离的可能却让人欲罢不能。
值得一提地还有他对文学中某些经典的戏仿。比如《皮格马利翁》,《佩涅洛佩的布或骗了谁》…最有趣的应该是《爱做梦的蟑螂》了,这个短短的故事是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变形。——有一回,一只名叫格里高利·萨姆莎的蟑螂,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叫弗朗茨·卡夫卡的蟑螂,梦见自己是个作家,写关于一名叫格里高利·萨姆莎的职员,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蟑螂的故事。这个戏仿的经典可以和卡夫卡对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的戏仿像媲美了。《爱做梦的蟑螂》有着《变形记》巨大的叙事力量做支撑,尽管很短,却余味无穷。卡夫卡的《变形记》被囊括进了这短短几十字里,并且原本的意义被彻底颠覆。
这四十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一座意义的迷宫,充满了各种迷人的可能性,同时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观念。一部优秀作品的基本特质应该是开放,可阐释,展现生活的褶皱和隐秘之处,而这些特质恰恰是蒙特罗索作品的特质。要熟悉一个作家,最直接最精准的方式莫不过是他的作品,面对《黑羊》,可以和蒙特罗索打个照面。
《黑羊》读后感(十):关于“黑羊”(black sheep) 的理解
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托·蒙特罗索(1921-2003),生于危地马拉城,青年时代因不满国内独裁统治而长期流亡墨西哥。
关于“黑羊”的解释(摘自郭存海的新浪博客):事实上,在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黑羊”都是一个比较非常的词汇。《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黑羊是指群体中最不受待见、最不受尊重的成员,被认为是群体的一种耻辱。这个比喻的基础是,黑羊的市场价值远不如白羊,因为黑羊毛相对于白羊毛更不容易染成其他颜色。在16世纪,黑色被认为是邪恶之色。到18世纪,这个习语普遍被视作是群体中的另类。而在心理学上,“黑羊效应”,通常用来指群体成员评价同群体中不受欢迎的成员的倾向——同群体成员对群体中不受欢迎的个体的攻击更甚于群体外成员的同类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