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木马鏖战记》是一本由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旋转木马鏖战记》读后感(一):旋转木马鏖战记
《旋转木马鏖战记》村上春树。忘记这本书是看过的了,又借了一次。我纯粹就是喜欢木村那个调调,加上我是一个那样主观的人,即使别人评价再差,也不影响我喜欢。选的好句希望跟以前不一样吧!(不过又记不太清了,有空核实一下吧)
好句:
1.一句话,结婚那东西没包括在她的能量彗星的范围内,至少未全部包括。
2.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上,再没有比信誉更难得也更容易崩溃的了。
3.从心眼里冒水泡一般地涌起一股对父亲的忍无可忍的厌恶……母亲这才明白自己是怎样无可遏制地憎恶父亲。
4.世上每一个人都必然有其人格上的光点——哪怕再小。
5.艺术感染力的一个不便之处,就在于无法用语言把它恰当表达出来。
6.在内行人眼里,他的画已在此完全停止了,找不到思维的延展。同样是停止,但他连艺术上的“死胡同“也没进入,只是“夭折”罢了。
7.人不能消除什么,只能等待其自行消失。
8.这是难以撼动的事实。再怎么挣扎,人也是无法抗拒衰老的。
9.说实话,我不喜欢对谁说谎。即使知道说谎也不伤害谁,也还是不想说谎。不愿意那样蒙骗谁利用谁来打发余下的人生。
10.娇惯和给零花钱这种程度的事并非宠坏孩子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是由谁承担责任来保护孩子免受周围大人成熟而扭曲的种种情感发射的影响。当任何人都在这一责任面前缩手缩脚而只是一味对孩子装老好人的时候,孩子笃定要被宠坏。
11.简而言之,她已习惯向别人求取各种各样的东西和有求必应,而我能给予她的,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非常有限。
12.我们或多或少都在花钱买女人。
14.一个同男友分手的二十八岁女人独自出游未免太像绘画题材,令人兴味索然。
15.对我们两人来说那是我们“二十岁年代”的最后一个夏天。
16.不过有地方可回总是好事。
17.家庭不过是有某种前提的契约罢了。
《旋转木马鏖战记》读后感(二):是人生徒劳?还是庸人自扰?
上周末花了两个半天时间泡图书馆,读雨果那本“慢热”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故事自然吸引人,不过长时间读一本书,多少有些疲倦。于是我跑到书架那边来回转悠,想另找本轻松些的书读,调剂一下。今天这本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旋转木马鏖战记》,就是在那个节骨眼上选中的,题目有趣,篇幅短小,作者吸引眼球,对我来说绝对是不二之选。
首先,我们必须从本书的题目谈起,《旋转木马鏖战记》乍看之下描绘的是个荒诞情景。想象一下,这场景多么可笑啊。人坐在旋转木马上,殚精竭虑的在时间长河里陷入苦战,但终究还是回到原点。因为我们都知道,旋转木马是绕圈运动的,所以一切的“苦战”似乎都是徒劳。说到这里,我们也接近了村上春树在本书中想要讨论的问题,即:人生是徒劳吗?会不会我们穷尽一生追求的东西,永远会是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归于虚无呢?
村上春树是个积极采用不同手法尝试小说创作的作者,因此他的作品在不同时期,写作手法差别也比较大。本书和他另一本非常著名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是他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小说。并且村上春树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实践,他恐怕永远无法写出《挪威的森林》。也就是说,本书是村上对现实主义手法的一次探索。
从写作手法上看,村上春树坚称,本书的故事,都是根据现实生活改编的,或者说“记录”更为恰当。他以转述者视角,围绕同一主题,描绘了不同“朋友”的故事。但我们清楚,这只是一种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一种写作策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这些故事本质上应该是虚构的,没有那个主人公真的却有其人。或者说,里面最真实的人物,恐怕是村上自己吧。
回归小说集本身,如我前文中所讲,村上春树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徒劳”这一主题。下面,我想着重谈的是两个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篇目。希望通过我简单的讲述,能让你大致感觉到这本小说集的整体风格。
第一篇小说的名字叫《出租车上的男人》,这篇小说的故事,比较富有传奇色彩。一位中年画廊女店主,年轻时,因为被油画中的人物吸引(画中人物即:出租车上的男人),从无名画家手里,买下这幅画。多年后,却在一次旅行中真的和油画中的人物相见。那么这个故事,和“徒劳”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女店主年轻时去美国求学,想成为画家,却因天资不高,做了艺术品商人。她被画中的男人吸引,是以为从画面上看,他同样也是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演员,而这一点无疑触动了她的心灵。多年后,她偶然在出租车上和画中人相遇。她归于平凡,成为一个普通的商人,而画中人则实现理想,成了著名演员。
村上春树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如果追求理想失败了,那么他的人生是徒劳吗?当认清自我,甘愿让生活归于平凡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这种追问,其实很让人苦恼。关于理想,在小说最后,女店主给了一个悲观解释,她说:“一个只能通过自身体验学得的宝贵教训。那就是:人不能消除什么,只能静待其自然消失。”这个观点我并不赞同,但仔细想想它又确实是一个现实中缓慢发酵的过程。有些东西,的确是在不知不觉间消失的。
第二篇故事《游泳池畔》内容其实很简单。一个男人,决心在三十五岁生日那天,一口气游完四百米。以这种仪式,迈入人生的新阶段:“衰老”。因为男人认为,以三十五岁为分水岭,自己会慢慢老去,身体将不断衰微。他想以游泳的方式,纪念即将逝去的青春。这里对“徒劳”的追问,其实是个经典哲学问题,那就是对生命本身的怀疑。
小说中的男人,绝对算是美满生活的典范了。家庭幸福,工作优渥,年轻时马不停蹄的奋斗,都得到了应有回报。虽然中间有过婚外情,不过他倒也处理得当,没有影响家庭。总而言之,确实算是一种平凡、稳定的生活。而在生日这天,男人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悲伤。因为他意识到,从这一刻开始,他会一点点老去,而生活中那些幸福的部分,也终究会在一个时间点上结束。由于衰老,男人第一次在人生中体验到“徒劳感”。觉得一切都会随死亡归于虚无,化为乌有。
和所有人一样,小说末尾,男人选择接受现实,继续生活。他说:“再怎么挣扎,人也是无法抗拒衰老的。和虫牙是一回事。努力可以推迟其恶化,问题是再怎么推迟,衰老也还是得带走它应带走的部分。”当你老去,生活本身,似乎也需要勇气才能面对。
本书,收录的就是这样一些作品。它用平缓笔调,从不同角度抛给你同一个问题,并且,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就像是场怀疑人生的哲学游戏。
那么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人生是徒劳吗?和村上春树一样,我也给不出明确答案。哲学书倒是读过一些的,不过以我浅薄的见解,恐怕会贻笑大方,还是不讲为好。人不断的给自己创造“意义”,却又时刻被生命本身的“虚无”所笼罩,这种博弈,恐怕是人生最有趣的部分了。
所以,我们何必纠结这个问题呢?享受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事物,其实完全足够了。
《旋转木马鏖战记》读后感(三):逃不掉的话,好好忍耐
在刚下完雨的城市中走,比在其他天气时更惬意。至少我这么认为。
其实是一直坐在地铁里看小说,来回坐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看完了《旋转木马鏖战记》。
啊,好久没看村上的小说看得这么昏昏欲睡了。
可能是这两天,白天好像早早起来要复习备考,下午睡个午觉都睡得不醒人事,晚上又熬夜好像想着白天已经很用功了,晚上放松得心安理得。于是好像自己也陷在一个圈里,又苦心孤诣要跟假想敌搏斗一般。这些是看得见的部分,而已。
村上自己在序言里说这不算小说。写出这些从别人那听来的故事并非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而是这些故事本身有被道出的渴望。但这些多余的素材,并不会随着被道出而解脱于记忆。反而沉渣依然剩在作者记忆里。“人是禁不住要写才写的.写本身没有效用,也没有附属于它的希望。”
这本书村上写得好不情愿的样子哈哈。
整本短篇集,算是相当的沉闷既没有《再袭面包店》中突然兴奋的情节,也没有如《神的孩子全跳舞》中离奇的事物,什么巨大的青蛙君之类。当然该有的情节还是有的,但不让人升起奇异感。仿佛一切应该发生。如同《出租车上的男人》那篇里,画廊的女主人再在罗马偶遇那个画中的男子。
乍一眼实在猜不出书名跟内容的关系。序言却又一下挑得太明。人生如旋木一般徒劳,却也同时无法停止鏖战?大抵几个故事都表现出了生活某个横断面的无奈质感。
“越是倾听别人的讲述,越是通过其讲述来窥看每个人的生态,我们越是为某种无奈感说俘获。沉渣即是这无奈之感,其本质是我们哪里也到达不了。”
如果你有在某一刹那,被一件不大相干的事物勾起对另一件事物突如其来的厌倦,那你一定能理解,第一个背带裤的故事。那个因去买背带裤而逃离“贤妻良母”生活的妈妈。最喜欢的还是出租车那个故事。“我”烧了那幅画,离开了纽约,回国经营一家画廊。得以从之前的旋木般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问题依然迷惑,何以知晓自己从徒劳的旋木中解脱出了呢?
《游泳池畔》差不多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另一种表述。讲故事的男人三十五岁,事业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婚姻幸福还有个情人。人生如此顺利到了三十五岁突然觉得意义渺渺。主人公感到痛苦的是自己身上潜伏的某种模糊不清的不可名状的东西。我想这个就是仍在旋转木马中的表现吧。的确,这个基本没情节的短篇简直是《国境以南》的前奏。国境以南那本小说里,村上给出了一种对此的认知以及“我”如何作为。
想回来,在把自己能做的所有事完成之前,我们务必要耐心,好好忍耐。我们能把握的部分本来少之又少,无意义感常常如小说里所表现的那样突然来袭。生活的转机很难来的。我意思是即使如最后那个短篇中,因为残疾而只能坐轮椅,什么都被家人决定的青年,仍在深夜渴望挥舞一把猎刀。
里尔克的书信集里有这样的话“好好忍耐 不要沮丧 如果春天要到来 那么大地就使它一点一点完成”。即便大多数时候,难以逃出无意义的怪圈,但该复的习期末还是要复。
P.S附上: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书评><
《旋转木马鏖战记》读后感(四):都是宿命性的倾向。
在这八篇文章中我所喜欢的是《出租车上的男人》《献给已故的公主》《避雨》《棒球场》四篇。
书的题目是《旋转木马鏖战记》,我所理解的意思是找寻过程之中的自我煎熬。八篇文章所记下的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生活意义的探寻。人总有很多奇怪的行径似乎无法解释,但放大来看,这不过是在找一种自己闲适的并受认可的生活方式。如果细究,人生很多时刻都是被这样的找寻所占据着。这内在自我的许多矛盾彼此煎熬就成了一圈没有开头和结束的旋转木马——毫无头绪。村上也说,人不能消除什么,只能等待其自行消除。
《出租车上的男人》
这一篇讲的是村上采访一位女青年,她所见过的最有冲击力的一幅画作是什么。她回答是在地下场所交易得到的,并且表示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再平庸不过的一幅画作。冲击力在哪里呢?在于她在这幅画作里看到了自己的缩影,画中男人如此平凡庸碌,目光聚焦在类似于黑洞的远方,这一切像极了眼下的自己。而后女青年花高价买下,把画作挂在显眼的位置,为它留出许多目光。这个过程对她来说是一种煎熬,仿佛和画中人为一体,挣扎像在泥潭。故事也并未完结,她离婚时烧掉了那副画,在后来的旅途中遇见一个出租车上的男人,听他说一句“祝你旅途愉快”。终于打破了那种找寻,我理解为对生活真谛的找寻。大部分人都只拥有平凡,平凡也真的是答案,但也不必痛苦,因为无论怎样众生都将归入平凡之流。旅途愉快,可以是一点慰藉。
《献给已故的公主》
每个人年少时心中都有自己的公主,到最后无一例外都湮灭在记忆深海里了。有人说公主死去了,屠龙少年还在燃烧。有些则和公主一同死去了。燃不燃烧却不是我此刻要说的。我想说公主,公主是在心里很高的位置的。她往往有一些常人无法拥有的标签去定义着她自身。追寻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心存爱慕,另一种则是心声心生厌恶。后者因为环境也不得不多在台下注视公主。后者想为什么不能和我一样呢,看起来真是让人讨厌的高高在上,这些的潜台词都是:和我一样就好了,就可以一起玩了。两者也许都有幸接触到她,但难以越界。年少是这样的,年少村上的也是这样的。他们相互拥抱带着美好的欲念,却不再进一步。时间自此推到很多年后,无意再从生活的边角听到人说起,她已经因为失去了孩子而变得消沉,一下子就变成令人同情的中年妇人了。公主就此死去了。
《避雨》
村上在避雨的时候遇见的是一个媒体机构的女性。她两年前曾经采访过村上。闲聊就讲述自己的事,大概也是想要有个倾诉的对象吧。她说她所工作的杂志社倒了,工作调动,但不尽人意,于是她请求一位男同事的帮忙,同事身为她的情人却只是敷衍。于是失望之余她就辞了工作,之后倒是很艰难的日子,没有依靠,偶尔也遇到变态的尾随之男,因此这样的现实也让人感到很苦闷。转折点是一个类似学生模样的男性的跟随。她回到家后仔细想了一些事。之后她混迹酒吧时一个兽医提出请求,她大胆开价,不菲的价钱有七万日元,事后是好像身心得到了解放,苦闷也消失了。她坦诚之后还有五六次,每次都是看对方的样子而叫价,最高八万最低四万。再之后却没了,她有了新的男朋友,并且为了未来把那些钱都存了下来。谈话最后,村上问,如果是我,多少?二万。她说。这个故事我说不出什么所以然,也许是存在于我们无法接受的观念之中有一份大胆让我无法言说。她找到了不失意、明晰的以后。解放了无头绪的自己,看到了一个明了的未来。
《棒球场》
这是一个关于偷窥的故事。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奇怪的心理状态。偷窥式的生活仿佛是原始生命的组成部分,她的一举一动,每一个人物品都象征着不一样的意义。我觉得这该算一种奇怪的暗恋。暗恋也偷窥,窥探无法介入的时空。在整个过程中,有害怕被发现的恐惧感,有无法阻止的好奇感,有纠结是否停止的自我矛盾。其实他自己在这段时期是被洞悉的。当假期来临,她匆匆离去后,连窥探都无法进行的时候,男主角发现世界空空荡荡的。开学见面,两者遇见交谈,男主角很不自然前所未有的汗液在后背。他说很讨厌这样的黏糊糊的自己。意思是自觉恶心,讨厌那种喜欢却无法面对的罪恶感。事实是他是在和自己的心交手,他因为想满足内心而选择偷窥。这种鏖战挣扎,说不上怎么样才算胜利。不过后话是他停止了偷窥。
以上这些在我的头脑理解中都是关于找寻,故事说的都是一些很模糊的东西,也并没有刻意的找寻,说意义却也算不上。这是村上写作途中的沉渣(即无法利用却又想说出的素材),我姑且就认为这是生活的某一个角度吧。
《旋转木马鏖战记》读后感(五):逃离旋转木马
村上春树有许多以一些奇奇怪怪的词语命名的小说集,《旋转木马鏖战记》算是其中之一。原以为这会是书中某一篇短篇小说的题目,许多小说集热衷于这么做,我甚至开始想象这么奇特的名字地下究竟埋藏着一个怎样同等奇妙的故事,然而并非如此。翻开目录,这些短篇题目再普通不过,且似乎与书名无甚联系。《旋转木马鏖战记》读后感(六):23.旋转木马鏖战记
2015.04.01-02《旋转木马鏖战记》读后感(七):没能和本书战到底
文字像流水似的温和婉约,读着很舒服,就是理解不来其中内涵。全都是荒诞离奇的“真人真事”,读到后几篇就令人特别心烦,索性就不看最后一篇了。译者序给出的理解也并不令我信服——给我一种“上中小学语文课,把一个主题蕴意往一段段的情节上套”的感觉。《旋转木马鏖战记》读后感(八):骑在旋转木马上的你我
骑在旋转木马上的你我《旋转木马鏖战记》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