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种孤独》是一本由(美)理查德·耶茨 / Richard Yates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一):世界上最孤独之事,便是被最亲之人所伤害
世界上最孤独之事,便是被最亲之人所伤害 记得在以前学英文时,老师常会带着我们区分alone和lonely的不同。她说,alone不一定lonely,lonely也不一定是因为alone。如果换成中文来理解的话,那便是独自一人不一定就会感到孤独,而孤独,也并非是因为无人陪伴。 《十一种孤独》要展示的,是alone和lonely之间的悖论——有时候,真正导致孤独的本质所在,可能恰恰来自于你最亲密的人。 譬如师生之间。耶茨在这本书里的开篇,便描述了一段师生关系。学生文森特缺乏家庭温暖,“基本上处于某种孤儿状态”,因而性格孤僻,在气质上与集体格格不入,常被孤立。新来乍到的年轻老师普赖斯充满激情,满怀着作为教师独特的崇高使命感,一直试图用她的耐心和亲和去影响文森特,让他感受到温暖,从而打开他的心扉。但这段关系最终却为能如普莱斯所想的那样——文森特对老师的关心丝毫不在意,甚至以行动来报复。在小说的结尾处,沉默寡言的文森特在学校的墙上画了一个女人的裸体,然后,在旁边加上了普莱斯的名字。以怨报德,令人心寒,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到底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局?我们可能会将原因归结于文森特骨子里的叛逆和孤独,也可能归结于普莱斯太过于明显的关心,使得文森特不够适应成为赤裸裸的焦点的感觉。但这样的解释却不够深入。 在我看来,普莱斯小姐的关心更像是一种自作多情。在社会的共识之下,我们给各种品质贴上好或者不好的标签,反而漠视了每个人成为最舒服的、最如其本质的自己的权利。而在师生关系中,这种好与坏,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更加之明显。沉默、格格不入、孤儿的出身,这些特质,在普莱斯看来,都是亟待被改造的。而她与文森特的师生关系,正好赋予了她去付诸行动的权力。文森特,一个并不算太坏,只是不太显眼的学生,却在普莱斯小姐明显而又笨拙的过分关注下,被迫成为普莱斯浪漫幻想的牺牲品,成为他所不想成为班上的焦点,矛盾由此产生,然后激化,最终崩溃。这一切无关老师的热情与否,也无关学生的品性如何,只关乎,师生彼此之间如何去理解对方,去对待对方。 再譬如夫妻之间。耶茨在《一点也不痛》、《与鲨鱼搏斗》中写两段夫妻关系:第一段,丈夫得了肺结核,住在了一个充满悲伤气息的病房当中。在病房当中,大家相互激励,相信他们的病总会得以治愈,从而重获新生。但现实的另一面,却是病房中的百无聊赖,出院的期限遥遥无期。妻子在病房之外,每周固定来照看丈夫,给予他足够妻子应有的安慰和信心。但一走出病院的妻子,浑然摆脱了病人家属的哀伤气质,与一个矮壮的男人明目张胆地厮混起来。在第二段关系里,丈夫是个并无多少文字才华、但一心想要成为专栏专家的木匠,碰巧进了一家小报社,却因为傲慢地想拥有自己风格的专栏,最终被老板解雇,而对于丈夫的反省,妻子却一直怂恿丈夫说,一定不是他自身的问题,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 在第一段关系中,妻子的克制,只是一种表象。在去病房的路途中,她一直拒绝和第三者亲密,在病房里,她明显表露出沉默和哀伤——但这一切,只是妻子这一身份所附着的义务,违背它,妻子便有负罪感。但在履行完表面的义务后,负罪感被解除,妻子迫不急待地就投入到第三者的怀抱当中。 而在第二段关系里,丈夫的自大、盲目,都是由妻子一手建构起来的。当他被解雇后,妻子的第一反应,便是把报社里的所有同事里指责一遍。哪怕是丈夫展露出一丝的反思的姿态,妻子都会马上对此予以纠正。 这两段关系看似迥乎不同。前者妻子出轨,后者同仇敌忾。但本质上,丈夫的孤独,都源自于妻子的背叛。妻子在肉体和精神上背叛,早已赤裸裸了破坏夫妻之间的忠诚。但在另一方面,模糊丈夫对自我的认知,更是某种程度上不可原谅的背叛。 由此可见:真正的孤独,在于你们建立了某种表面上十分亲密的关系后,却无法在心灵上产生真正的共鸣。 在这本书的译后记里提到,耶茨是个反对“知性”的作家。他所有的小说,都是基于“感性”的基础之上,是对生活进行一次又一次令人绝望的临摹。他无意站在任何高点上去批判任何人,包括出轨的妻子、叛逆的学生,他仅仅是在冷静地叙述——因为他知道这就是孤独的真相,孤独的现实。 神话通天塔描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团结的人类因为试图建立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而触怒了天神,因此天神赋予了人类不同的语言、风俗,让他们彼此变得不可相互沟通和理解,甚至相互屠杀,彻底摧毁他们再同心协力建立通天塔的可能。这就是天神的惩罚。 不过,就算是操着同样的语言,同样生活在已经祛魅化的现代社会当中,人和人之间要产生共鸣,又谈何容易呢?去婚姻登记处花十块注册,你们可以成为相互扶持的夫妻;十月怀胎,便可以孕育出骨肉相连的后代。但这一切,都不能担保,你们彼此,就真的产生了共鸣,并随着境遇的变化,从不改变。人与人的精神共鸣,似乎永远只能依靠运气和机遇——每个人对此,都无能为力。 人与人之间如何相互理解,共同生活,摆脱孤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就是人类命中注定的悲剧: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且不一定能摆脱孤独,甚至在人群中,你会更孤独。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二):孤独的世界---孤独的心
孤独,多么熟悉的一个词,不少人会在没有人陪伴时想到它;而这个词又是那样陌生,难道我们真的了解孤独的感受吗?难道我们真的明白孤独的涵义吗?
孤独不仅是一种无人陪伴的表象,它是一种无助的感觉,一种可悲的
心境,甚至是一种可怕的病态。同时,它更会幻化为一种力量,侵蚀着,占据着人们的
内心。
《南瓜灯博士》中的
小男孩文森特•萨贝拉正是这样一个被孤独所笼罩的人,同学们的嘲讽与孤立使他的内心备感压力,他曾尝试过融入集体,但一次又一次的
失败让他
不知所措。这时普赖斯小姐的关爱包围了他,可一切又是那么突然,这过分的热情令文森特对她由爱生恨,使文森特彻底陷入孤独的深渊无法自拔,从此,一颗孤独的种子在他内心之中生根发芽。他的孤独之心有谁能读懂又有谁感受得到呢?
《
万事如意》中格蕾丝和拉尔夫这对准夫妻在婚前的晚上心中略感惆怅,令他们无法忘却的是婚前的生活以及
那些朋友。但婚姻是两人的结合,而不是无形的枷锁,这种内心的
空虚又有谁能明白呢?婚姻究竟是找到了
伴侣还是增添了孤独呢?
在不少军人看来,军旅生活是
幸福的,是充实
有意义的。《乔迪撞大运》中的军官瑞斯就是这样,他热爱军队,热爱其中的生活,不允许任何人侮辱了“军人”这两个字。虽然他不被我们
喜欢却得到了尊敬。但他终究是被迫
离开了,那孤独的背影令人许久不能忘怀。同样,布朗宁自动步枪手约翰•费隆在退役后
郁郁寡欢,与妻子的争吵,旁人的不屑,甚至是偶遇姑娘的抛弃使他怒火中烧,从而打伤了一个
素不相识之人,他痛恨他么?当然不是,只是他那颗孤独无助之心的爆发,罢了。
自古以来人在生病时都是最
脆弱的,一些负能量也由此而生。《一点也不痛》中,丈夫哈利患有肺结核的麦拉每周会去探望丈夫,但丈夫对
生命的毫无留恋,对她的冷淡
态度令她
黯然神伤,不少人说是在医院中的孤独造就了哈利这样的态度,但为丈夫忧心的麦拉不孤独么?恐怕她的眼中早已被
泪水填满,脆弱的心早已被孤独淹没了吧!和哈利有着相同
命运的麦金太尓心中一直惦记着家庭,但在一次偶然回家探望时,他却发现这个家其实早已不需要他了,身为一家之主的他不但不知道家中大事。甚至连询问也得不到答案,他的心绝望了,孤独的阴影笼罩着他。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忍受着孤独:被开除的白领,屡屡受挫却
坚持真实的作家,充满幻想的出租车司机,以及那些只能成为他人陪衬、影子的人……这个孤独的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这个词,人们之间没有理解,没有温暖,只是被“囚禁”在自己的小方格内,无法自拔,呼吸着自己的空气,这是最可悲的事么?不是,最可悲的事只是他们无法也不愿出来罢了。
有人会说这些人是
失败者,才会如此孤独无助,但在这个世上,又有谁真正是自己人生的赢家呢?在遭遇困境时,又有谁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呢?十一种孤独,恐怕并不只十一种,又岂是一本书所能概括的呢?在这孤独的世界,孤独者无数,更充满了孤独的心吧!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三):是失落,才是孤独
这是我第一次
阅读理查德•耶茨的书,《十一种孤独》这个书名一开始轻易地诱我走入寻找孤独种类的陷阱里,
幻想着耶茨能把孤独这回事说得具象些。但这本书不是一本用
故事定义孤独的书。与其说孤独,不如说失落。
在某些时刻,我们内心会生出一股似有若无的
期望,
不大不小,期望一件事情的发生,通过
努力或者惊喜使其
水到渠成,然而这种期望却常常落空了,只剩满腔的失落与
无奈。这就是本书要讲述的孤独。
这十一个故事阅读起来非常顺畅,很有代入感,即使没有
经历相同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有过相似的情境经历,相似的
情感经历。比如《南瓜灯博士》里想要融入新环境的转学生文尼,和那个加入新集体、进入新公司的我们一样,想要积极
自信从容不迫,有时却显得
力不从心;比如《万事如意》里
期盼一场婚前
甜蜜约会而焦急
等待未婚夫的格蕾丝,和那些在
情人节等待一场甜蜜约会的我们一样,想要惊喜,时常只有索然无味的聚餐、看电影;比如《乔迪撞大运》里正直严厉认真教学却被调离教官一职的瑞斯军士,和那些在工作敬业、想要做出一番
事业的我们一样,有时环境也不需要我们这么认真;比如《与陌生人共乐》里
期待圣诞节party和礼物的学生杰拉德、怀特,和那些等待公司年会、年终奖的我们一样,以为大奖是iPhone6,没想到只是6个苹果……
就是这些事情,在我们的
生活中,时不时出现,让生活没那么顺心,让我们的期盼那么孤独,让我们最终只能得到一场又一场的失落。读《十一种孤独》,有点儿像读余华的《活着》,具体情节可能记不太深,但那种得到又
失去的悲伤与绝望是深深地刻入人的心底。唯有接受,唯有活着,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我们的生活可能没有福贵那么凄惨,可这种期望落空后的失落却时常折磨着我们的身心。
“酗酒、抽烟、疾病、
贫穷、潦倒、怀才不遇,生前未曾
大红大紫,死后迅速被人
遗忘,他的一生正合了文人常有的命运。“书的译者陈新宇这么总结理查德•耶茨的一生,正是这样
平凡又悲惨的一生,使得耶茨的笔下都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也使得在阅读耶茨的小说过程中,很轻易地就产生认同感。这十一个故事,每一个都能勾出阅读者的一场孤独。以前看过
一句话,大意是”阅读就是一场过于喧嚣的孤独“,看出了热闹、看出了悲喜,也看出了一场孤独。
大概就这样一本书,很写实
很现实,轻轻地揭开
生命中的伤痕,让阅读者一点点地回想起生命中的失落,让人慢慢地感受到孤独。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四):与孤独的人为伍,你并不孤独!
书中人的经历都很真实,身边有相同经历的人
比比皆是,有时我也是其中一员。
第1种孤独:《南瓜灯博士》无感,被新同学排斥的转校生
第2种孤独:《万事如意》即将
结婚,却
貌合神离 第3种孤独:《乔迪撞大运》无感,军中生活(一个对人好却不被在意的军人)
第4种孤独:《一点也不痛》你可以是这个男人乖巧的
女友,也可以是另
一个男人贤惠的妻子。而那个躺在医院的丈夫却
浑然不知。
第5种孤独:《
自讨苦吃》失业男人假装还在上班的
心理状态
第6种孤独:《与鲨鱼搏斗》无感,“人们觉得你只能在以下二者中居其一:要么你是条鲨鱼,要么你只得躺在那里,任鲨鱼活生生地把你吃掉——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而我,我是那种会走出去,与鲨鱼搏斗的人。”
第7种孤独:《与陌生人共乐》古板严肃的女老师却不被学生所喜欢(
理所当然)
第8种孤独:《勃朗宁自动步枪手》退伍军人被
女孩和新交的
朋友甩掉,刚好找到一个“机会”来发泄
愤怒,虽然被捕,可他却
满足与
解脱。一颗孤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第9种孤独:《绝佳爵士钢琴》无感,一个酒吧钢琴师,一对
好朋友 第10种孤独:《旧的不去》无感,一个住院的老头
第11种孤独:《建筑工人》渴望成为作家却不得不替出租车司机做枪手的落魄作家
与孤独的人为伍,你并不孤独!
2017.6.25于汉南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五):真实的刀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迷迭阿九(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61052236/
近日为kindle下载了上百本小说,试着跟世界各地大师偷师如何讲故事。说偷师有些夸大其词,但我也真有事没事看了起来。
昨晚看完了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内心非常复杂。也许法国人血液里流淌着浪漫因子,所以出现了一个讲“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罗曼罗兰。相较之下,美国作家就没那么多风花雪月。
这部名为《十一种孤独》的小说集里,确实讲了十一种孤独主体和情景,主角有转校的小学生,年老而古怪的老师,肺结核病人,即将新婚的男女,正直却遭排挤的军官,一心成名不惜为人捉刀的写手等等。一句一句读来,完全不见粉饰痕迹,每一个故事都真实的不能再真实,从翻第一篇开始,就禁不住跌入作者勾勒的情境中,背后一阵阵发冷汗。
与当下集体缅怀青春、歌颂童年的主流意识相比,作者眼中的童年是另外一种景象。
小说集开篇讲了转校小
男孩的故事,他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只有女老师关心他。对小孩子说,受到老师关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朋友或者玩伴,这代表你有一个圈子,一个归属,独来独往的人往往被视作怪胎。
小说中转校男孩有过努力和挣扎,试图融入同学,但戏剧性的是,最后他非但没有融入同学中,反而伤害了唯一对他好的女老师。
童年的孤独,最孤立无援,比成人世界更残酷。
也许大多数人的童年都美好而梦幻,而我看到的正是作者看到的那一面。几岁的小孩子,已经开始学会附庸平庸,结党分派,阵营明确。
二年级,一个名字大约叫常悠闲的女孩转学到我们班,跟我坐在一起,人长得清秀,性格温婉,家境好像不错,因为当时用的起水果橡皮的人并没有几个,她就经常用。恩,她的铅笔盒也很漂亮。已经记不起出于什么原因,班长不喜欢她,并发动全班同学孤立她,声称只要有人跟她讲话,一旦发现下场就跟她一样。所幸,她很快因为爸爸调任而转校,得以那个逃离不友好的环境。
小学那些年多的是这种事。没有人理你是什么感觉?课间十分钟同学们砸沙包、玩跳绳,你没有权利参与;放学后,大家成群结队回家一路叽叽喳喳的聊天,你只能形单影只。几岁的年纪,朋友大过天。一旦被孤立,世界几乎天塌地陷,大约真的会难过的想死吧。
作者写的就是这样的现实。
痛?那就对了。
思维是私密的,但跃然纸上后,就有了可沟通的余地,观者可能由情境生情,也可能从过往经历中获取些许共鸣。这部小说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上面写转校小男孩的那篇,还有写年轻男女结婚前的惆怅一篇。
生活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界限,也许上一秒你深爱对方,下一秒就没那么爱了;也许你们曾兴致盎然、积极为结婚筹划一切,然而一旦走进婚礼现场,与对方许下相守一生的誓言时,没有人保证心底不曾有一丝退缩。
美剧《欲望都市》里,理想主义者夏洛特认为终于遇见了命中注定的人,崔,他们在恋爱期间方方面面都很完美,但婚礼前夕她却得知崔性无能;第二天的婚礼上,她拉住卡莉,告知完美表象下的真实,那一刻,她本能是退缩而想逃。
我无法判定世界上幸福婚姻的机率是多少,但相信作者描绘步入婚姻殿堂前那一刻,男女主角的惆怅真实存在。
当我翻完整本书,大胆怀疑如此真实的故事和心情,多半源于作者本人的经历,于是就去网上搜索了作者理查德·耶茨,关于他生平的介绍印证了我的想法:
“耶茨1926年出生于纽约扬克斯市,幼年时家庭生活并不安稳,三岁那年父母离异,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艰难度日……
“1944年从埃文中学毕业后,他没有读大学,原因之一是他受海明威的影响,认为作家应该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过斗争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参军去了法国,像许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一样,他经历过战争,但不幸在军队中染上肺炎,治疗康复后,从德国退役,回到纽约,在此结婚。1951年,他带着军队发给他的肺炎补偿金举家迁到欧洲,在欧洲的几年中,除了写作他什么也不干……
“从欧洲回来后,他先后在合众国际社、雷明顿-兰德公司工作过。为付账单,他为人捉刀,代人写作……
从以上简短生平介绍中隐约可以猜出,那个转校男孩的角色上,可能有理查德·耶茨童年身影;肺结核病人那篇,可能也或多或少有他治疗肺炎期间的心情;遭排挤的军官,可能是他入伍后经历或看到的;如果说前面几件只是他经历的部分映射,那为成名而帮人捉刀的青年写手,不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么!
与其说《十一种孤独》是部短篇小说集,不如说是理查德·耶茨用笔锋挑开的真实。
小说虽高于生活,但往往源于生活,而生活的真相往往没有太多浪漫可言;大多数人一生,除却那些雀跃的、幸福的瞬间,大部分时光都沉浸在无所事事、迷惘甚至绝望的境地。正如理查德·耶茨自己,一生潦倒,虽被称为美国最优秀的作家,但死后作品几乎全部下架、差些绝版。
不过,幸好没有真的绝版,幸好他的作品有译者翻译成中文,才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这位名字陌生,影响过雷蒙德·卡佛的作家。由此,我记住了一位擅长描绘真实、名为理查德·耶茨的美国人。
……………………………………………………………………………………………………………………
个人微信公众号:独自呓语(duziyiyu)
生活闲言碎语,女神经的精神自留地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六):终于有人同情我们的无病呻吟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已经兴奋不已。这种兴奋,不是来自感官刺激或猎奇心理,而是兴奋着终于有人将毛衣里扎得皮肤痛痒不堪的线头揪住了。作者没有嘲笑我们的无病呻吟,只是同情而遗憾地告诉我们,正如毛衣给我们刺痛微痒和温暖,伴着一点温情,孤独如影随形,永远无法消除。
无论是受到老师“特殊照顾”的小孤儿,还是不苟言笑、严厉专业地操练新兵的教官,亦或是面对给了自己人生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成功经历的妻子想要掩盖被开除的事实的男人……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再孤独。
孤独并非来势汹汹的劲敌,更像海明威《杀手》中的阿尔和马克思,小毒黄蜂似的,慢慢慢慢地蜇你,使强大如拳击手,也会失去求生的意志,只愿躺在床上,背对敌人。又如《勺子杀人狂》中用来敲打你的那只汤匙,一下一下,虽不致命,却让你无处可逃。
第一种孤独叫作“南瓜灯博士”。题目中的“南瓜灯”说的正是万圣节南瓜灯的由来。爱尔兰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名叫杰克的人因为非常吝啬,死后不能进天堂,又因他取笑魔鬼也不能下地狱,所以他只能提着灯笼四处游荡。于是,杰克和南瓜灯就成了被诅咒的游魂的象征。游离于天堂与地狱的杰克,不正是游离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孤独的小文尼最好的写照吗?普赖斯小姐给了小文尼以老师的关注、耐心与鼓励,可是小文尼渴望的恰恰是普赖斯小姐无法给予的同龄人的认可,更令人惆怅的是,普赖斯小姐的这种“特殊照顾”,自以为是师生之爱的关照,将小文尼友谊的星火完全扑灭了。愤怒的小文尼做出更恶劣的事情,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希望小文尼失去普赖斯小姐的爱,如愿以偿换取小伙伴的“敬佩”呢,还是祈求普赖斯小姐不要怀疑自己的付出,不要怀疑教育的
意义?
作者告诉我们,即使对于一个小男孩,生活也并非事事如意。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你无法兼得,在取舍过程中,孤独不已。
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中,约翰•吉文斯那一句“我庆幸我不是你肚子里的那个孩子!”犹如惊雷,轰一声震碎了中产阶级美丽的水晶房子,在断壁残垣中,是一个弗兰克用来掩盖懦弱的,无辜的婴儿。读到这句,我认为小说的价值毋庸赘言了——那么锋利的,将你搅得血肉模糊的一把三棱刀。现在,耶茨写了十一种孤独,《十一种孤独》,总有一款孤独,能击中你脚掌心的那一粒红肿的脓包,隔靴搔痒,让你得到片刻的释放。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七):越读越有味道
大约读过这本书过三遍了。不太记得第一次读它时的感受了,如果记得一点的话,大概就是枯燥,枯燥的厉害,整个人会觉得烧的慌,心情干巴巴的,身体焦虑不安。
后面大概也是相似的感受,干燥而郁郁,像极了夏夜大雨前夕身体的窒闷气短,而急迫的煽着手里的大蒲扇,希望带入一股凉爽。
现在再读,只觉得后怕,生活如果能够复制粘贴,那么我的,我们的生活简直就像是能够复制粘贴的excel数据,可以轻易地移植到这本书中。而从书中,你分明能读到一种悲哀,普通人的悲哀,工业社会中人类的悲哀。
此刻的我还没能生出某分力量来正视我的生活和我的孤独,因为我知道我还没有能力找出一条改变的路。
矛盾感紧紧桎梏着我,像书中痛苦着的每一个。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八):孤独本就是人生常态
这大概是我近期来看的第三本让我觉得“丧”的书。很多书都教我们如何面对孤独正视孤独,道理都懂,可是当我读完理查德•耶茨这本书以后,还是被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孤独感所淹没。十一个故事,十一种挫败的人生,作者用那么冷峻淡漠的语言描述了每个主人公不如意生活中那些失落,挫败,空洞和绝望,没有过多的冲突矛盾或情绪描写,可是那种透骨的凉意却直达人心。每看完一篇都让我需要花时间平复心里那悄无声息却又让人无法忽视的情绪暗涌。
我们为什么感到孤独?大概是源于不能实现的梦想,无人可说的内心,工作的不如意,情感的挫败,外界的冷漠,他人的否定,自觉命运的不公等等,孤独在我们身边每天上演,无人幸免,无法逃脱,无人可救。就像作者本人所说的,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我们的悲剧所在。
忽然想起陶立夏的书写的一段话:孤独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事,如同饥饿、如同死亡,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中性词,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又何必惧怕。
“不再惧怕孤独,也就意味着不再惧怕失去。当一个人心灵变得无比强大的时候,生活总是会好过一点儿吧。” 嗯。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九):MEMO
十一种孤独:
1/恶童。2/什么样的人急于结婚。各种不解风情。多少明月照沟渠。交流的无效。
女人比男人更成熟而敏感。男人基本都很钝感。3/军队。怎样面对生活。谁是认真生活的人。怎样像样子一样的活。4/结核病丈夫。生活要继续。人们都得活下去。人可以不停的爱上一个人然后再爱上一个人。有所谓的天设地造的一对么。5/失业。交响梦
情人。不能承受的生活之苦。想挺住的男人没有挺住。6/和鲨鱼搏斗的人。现实。人们只喜欢听自己知道的人讲实话。生活在表面,因为舒服。为什么要责备人性?因为不甘心。7/老师,孤独。年轻老师对比。现实就是这样。同样的礼物。历史人物。衰亡,被遗忘。8/二战老兵。让人想起出租汽车司机。不被理解的曾经豪情。平静的日常生活消解了人。尤其是像他这样曾记年轻过的。或许我们都有这一天。9/耶鲁学生的间隔年?在被呼啸前进的成功追逐中觉得自己被抛下了。怎样才能过一种自圆其说的生活呢?哪有强大。10/结核病人。怎样对抗时间。祝你能熬过今年。和家庭的隔离发展成隔膜。扮小丑。11/作家梦。出租车司机。做梦。失败了。失败就是我们让所有人都失望了,包括我们自己。但是不该做吗?(20140729)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十):感受,接受。
卡夫卡曾经说过,“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
针对这话,我有两种理解。第一种,当你生活在那种不被伤害的生活中的时候,通过那些书,能够帮助你体会一下这类生活。而且,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因此这种体会是一种安全无害的方式。相反,这会让你更加庆幸自己的幸运,暂时没被无情的命运给纠缠进去。另外一种,则是当你身在其间的时候。书里的人物情绪和你有了交集,即便你们面临的是不同的命运。幸福的人儿大多相似,不幸的人儿则各不相同。但即便如此,他们的不幸的感觉,则依然是一样的。
孤独和身边有多少人、身处何方无关,和有无家人与朋友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发现一个人孤独,就会很容易原谅他的种种不合时宜他的弄巧成拙,孤独的人写孤独的人,笔触下难免会有那么一抹温柔。关所以一本专门写孤独的书也许比一本专门写爱的书更能安慰人------当你不再那么轻易相信有什么可以拯救生活拯救孤独的的时侯,有人明白也是好的。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说:“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这本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街道之中、在冰冷的办公室里、在亮着橘色灯光的家中,这些不必去区分主角与配角的人物,正是每一个你和我。这十一种孤独,并没有去刻意定义孤独,并没有赋予孤独以新的内涵,它们只是万千种孤独里的一些形态罢了。这些,于你,于我,都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都是跌跌撞撞、笨拙地努力着,在用力过猛的时候遭遇过种种难堪,却也要终其一生,去对抗那种自己倾其所有的付出却不被在意的巨大孤独。承认和坦白并不可耻。我们不必去享受这份孤独,正如我们根本无法享受痛苦一般,只是认清它、承认它、对抗它,最后顺从它便可。
如果你双手把你的孤独奉上,可有人愿意接受?若有,你何其幸运有人愿接受这并不愉快的馈赠;若没有,你至少还能坐下来读这么一本关于孤独的书,即使这个写书的人与你隔了那么多的空间那么多的时间,但是至少,他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