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火的女孩》是一本由[瑞典] 斯蒂格·拉森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5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玩火的女孩》读后感(一):莎兰德对抗全世界
莎兰德对抗全世界,布隆维斯特的
一句话,在看完书后一直在我脑海里久久回想,是啊,这就是她,龙纹身,玩火,直捣蜂窝。让人惊叹的同时又心疼不已。如果说第一部里初露端倪的个性让我们爱上了这个奇异的高智商女孩,那第二部里她浑身是血的从地里爬出来的时候,则是本身足以成为一个
传奇。
我也
喜欢麦可,虽然混乱的
生活作风让人不敢苟同(别人就算了为啥海莉也不放过啊,搞得第一部的阴影
挥之不去的)。除此以外,麦可的缺点也是
显而易见的,不过该死,我也像剧中许许多多的
女人一样被他迷住了。先不谈那
可爱的
孩子气的
理想主义与正义感,他有一种
令人羡慕的直觉与倔强,小侦探布隆维斯特,在所有证据都指向莎兰德时,不曾怀疑。一封封的邮件搅得我们高
冷酷炫的莎兰德方寸大乱。
字里行间都是傲娇气息,麦可
不喜欢,就偏偏叫他小侦探,这样的莎兰德,也是更加有人情味,更加生动起来了。
莎兰德对抗全世界。她的行踪,她的生活从不曾透露过,一直以来独行侠一般地背负着竟有些
幼稚的天大恶行。被全世界当做避之不及的杀人犯也
无所谓。她不是没有
感情,只是无法承受米莉安因为她受到
伤害,知道米莉安的遭遇时记得她哭了吧,或许再怎么样,也依旧是个
女孩儿而已。
还记得麦可破解她密码的时候,虽然有些狗血,但是很欣慰,不管怎么样,
坚定的“猪”一样的盟友,还是总能让这个毫无表情的女子会心一笑的。
《玩火》相较于《龙纹身》好看了很多,虽然
结局有点仓仓促促没有完全
满足长长的铺垫勾起的万分
期待,不过作为中间一部已是从剧情到人物都能让粉丝们奉为
经典的了。莎兰德与札拉父女之间的冲突黑历史若能再多着些墨或许会更加
惊心动魄吧。
坐看这个“小恶魔”如何直捣蜂窝。
《玩火的女孩》读后感(二):末尾有点出戏
大揭发!大反转!!最后几十页的进展咻咻咻~脑袋瓜都有点反应不过来
昨晚亮着小台灯,估计大概十二点半之后才看完休息的。
有点出戏就是作者会详细写沙兰德带了保温杯,倒点热咖啡,吃个芝士三明治,准备复仇
这时候我想,虽然作者什么都写,就是没写尿急的事情呢。。
书里面大家经常都在喝咖啡,沙兰德之前还试过一连吃两个苹果
这要是在上洗手间的时候敌人来了怎么办呀,那不就像《低俗小说》里面某悲催男主角一样死得很凄凉
沙兰德简直满足我所有对酷的想象!
黑客,可以黑了几十亿到
自己兜里,钱花都花不完
瘦。。怎么吃都不胖
练拳击,不知道害怕为何物
就算是面临火拼,还能突然想到数学难题的答案,停下来微
微笑做事干净利落。。。
嗷嗷嗷,为了沙兰德,我也愿意变弯啊~
只是没想到身世之谜玩得这么大!当她的密
友好危险啊!!
书的末尾有几处排版错误。
对了,末尾剧情有点那个啥,为毛非得把沙兰德拖到土坑才枪杀
无痛觉的
哥哥力气这么大,崩了沙兰德再拎过去不就完了
嘛,之前铺垫了那么多,扎拉应该更有谋略更
狠毒一些,
末尾没怎么体现出来啊。
当然我是不愿意沙兰德真的死掉!只不过相较于沙兰德的
智慧敌人有点弱。
啊!啊!斯隆啥的(我记不得男主角全名)终于见到沙兰德!
今晚看第三部!
《玩火的女孩》读后感(三):第二部了
这本书是“千禧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龙纹身的女孩》的续篇,出自瑞典的记者斯蒂格·拉森。
第一部大家都很熟悉了,当时我看了书,没有看电影,因为喜欢读书时的联想,
享受那种画面感。书中
特立独行的萨兰德是一个非常
与众不同、令人
过目不忘的女孩,而布隆维斯特是一名具有强烈正义感和媒体
责任的记者,据说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因为第一部看得畅快淋漓,这几天我又看了第二部。这本间或对第一部的重点有插入式的交待,令整本书既继承了原有的鲜明个性,又相对独立,讲述了另一则犯罪
故事。
书的前面三分之一就是在过渡和铺垫,之后慢慢展开犯罪剧情,留下悬疑和谜题,当然也有令人
眼花缭乱的误解和陷阱,最后大Boss出现,所有的问题达到最焦点处,然后快速一一击破,当然在解决的问题时不忘为第三本书留下念想。
“千禧年”三部曲都拿到了欧洲犯罪小说的各项最高荣誉,作者斯蒂格·拉森也获得褒奖无数(可惜在
发表前就已去世),跟其他的犯罪小说比,他的优势是很明显的:1、主角
有血有肉。书中的人物既有七情六欲又带有各种缺陷,令人觉得
真实可信,甚至会产生
同情心,不由自主期待主角获胜。2、犯罪和破案情节曲折离奇。虽然很多小说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这本书的末尾大Boss身份揭晓还是让我
惊讶了一下。为了把这些复杂的关系和事情说清楚,也很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3、有专业有内幕。鉴于作者的工作
经历,书里会有一些一般人不了解的知识点,比如特工啊、黑客啊什么的,令人时不时脑洞大开,这个不是不食烟火的作家能做到的。
他的不足也比较常见,无非是情节设计的太过巧合和刻意,辅助人物太多令人眼花缭乱,还有
男女主角总是
绝处逢生像打不死的小强。这些基本是犯罪小说的通病吧。
总体来说,我还是
很喜欢这系列小说。说真的,其他著名的犯罪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都有一段年代了,跟得上时代的才更同意产生共鸣嘛。书中的电脑技术虽然有点
神乎其神,但我
相信黑客们都做得到。
最后还有一部《直捣蜂窝的女孩》,其实在第二部里也已埋下伏笔,这里不断的提及黄蜂,看来又要演绎另一段激烈故事了。看来女孩萨兰德不仅
拥有不平常的家世和出身,拥有不平常的个性和形象,她还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即将展开。我在期待中。
《玩火的女孩》读后感(四):纯属记录个人感受
一开始听说《千禧年》三部曲,原以为是那种特别
无聊的类似于
哲学之类的书,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叫做千禧年三部曲,是因为跨了20世纪进入21世纪?早早地把这三本书放入Kindle里,可是一直没有点开。直到后来有一次,看见某个人发了微博说自己又再一次看了一遍《龙文身的女孩》的时候,我那时候在想,是什么样的书值得一个我认为比较学霸的人再次
阅读?于是乎,在课程不是特别繁重的这学期,我打开了第一本书,情节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快速地看完了第一部,又迫切的开始看第二部。
《玩火的女孩》一书当中,借达格和米亚准备揭发非法性交易却而被杀这一情节来慢慢向我们理清莎兰德的一生。
我喜欢这个
女孩子,
是的,我喜欢书中正派人物喜欢的这个女孩子,我这段
时间甚至把她当做我的女神。但我知道,若是在
现实中,我恐怕很难会和这种人打交道。这种人?哪种人?我不知道,大概就是这种一个人活着,
孤独,不愿向任何人吐露心声的人吧。但我又的的确确很欣赏作者笔下的这个女孩儿,遭遇了我所认知里的一切非人待遇却没有堕落,反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倔强地活着。别人曲解自己的意思,不愿听自己的解释那就
沉默。别人不喜欢暗黑的自己,那我就抱着自己躲得远远的。我格外心疼又不可自拔地爱着她,她是那么的特别却不惹人怜惜,她完全可以
坚强地活着。这也是我从小
幻想着的
生活状态,然而迫于现实环境过于
安逸而放任自我。
至于扎拉是莎兰德
父亲这一事实,着实让我震惊了一把。我这种不带脑子读书的人,完完全全被作者所控制,跟着作者的脚步走(大概作者最喜欢看见我这种脑残的读者了,虽然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一个父亲,对于性这一神圣而庄严的东西表现得极其顽劣让我真的很不爽啊,大男子主义展现得
淋漓尽致,摊手。尤其是对待妻儿使用了最暴力的手段,再加上自己本身之前还是军人……竟不知到底该如何评价了,再一次心疼我的莎兰德!
《玩火的女孩》读后感(五):台面以下
回刷第二本比第一本更耗费时间,一部分当然是因为部头更大,其二是我
病魔缠身毫无
精神,其三就是作者的功劳了:人物更多,剧情线条更丰富。
如果因为第一部有推理和惊悚元素而翻开第二部的人,可能会有点
失望,因为第二部笔墨更多的是赤裸裸和血淋淋的现实。作者用
平淡到近乎冷漠的语气描述了这样的事实:那些抱着新希望而来到瑞典的女孩们,并没有过上自己想象中的生活,她们有可能好好地活着,有可能活着但在
受罪,也有可能会毫无声息地消失。她们“属于
社会低下阶层,不是法律制度在乎的对象……若非刑事司法体系不愿插手,这些交易活动根本一天也无法存活……不是需优先处理的事项……”也许我们还
心心念念外国的月亮,而从没预料过会遭遇如此的黑夜。然而作者并不冷漠,因此我们看到了
百折不挠的布隆维斯特,勇于揭露真相直至牺牲的达格和米亚,不愿屈服权威
坚持己见的包柏蓝斯基,更不用提超级暖男潘格兰和阿曼斯基以及三观有点歪的超级天才莎兰德。
如果说第一部里莎兰德负责扮酷和秀技能点,那么第二部相当于解锁了莎兰德的隐藏剧本:她曾在十二三岁时犯下“天大罪行”。从莎兰德出场时候描述的外貌、着装、说话方式来看,她绝对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物:极瘦,头发极短,身上有着大量刺青和穿环,跟“不正常的人”来往。任何一个人拥有上面任何一项,都会被轻易列为“危险人物”,
更何况她身上还盖着一个官方的戳,“需要接受监管的失能人士”。这是个可怕的
恶性循环:由于她是“官方失能”,所以她做的事肯定都是错的;跟女人在一起,就是“变态同性恋”;跟
男人在一起,就是“喝酒吸毒卖淫”;别人挑衅她反击,就是“下手狠绝”。莎兰德“按理”应该无法学习,无法工作,无法与人沟通,然而她却过目不忘,精通黑客技能,是阿曼斯基最
优秀的调查员,并且还在第一部里揽了下下下辈子都不愁花的钱。从这些被点满的技能点来看,她当然“异于常人”。但天才莎兰德并不是天生的反社会反人类,她也曾试过讲述实情,却换来连动也不能动的监禁。事件中虽然有毕约克这些黑心官僚在其中搅混水,但“官方失能”这个戳威力实在太大,余威悠远。莎兰德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德标准:事情不是黑便是白。黑的,要么她
单枪匹马把人修理一顿,要么运用黑客手段收集把柄然后曝光个干净,并且是那种无法危机公关的彻底干净;白的,她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无条件提供受害人需要的信息,甚至毫不犹豫把自己的钱捐出去,哦不对,是被黑的人的钱,在她看来,害人者必须付出代价,用他坑来的钱来做善事最合适不过。用布隆维斯特、潘格兰、阿曼斯基这个三人组合的话来说就是,她有自己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她不想做的事情没人能强迫,她想做的事情也没人能阻止。这其实是个萌点。还有一个反差萌就是她拳击那么厉害,瘦咩咩的居然打趴下两个职业流氓,但是这么毫
无畏惧的她,却在无故旷工后面对阿曼斯基
尴尬结巴,在得知潘格兰还活着后流泪。莎兰德跟我们并没有两样,她只是更加没有
安全感,更加不容易付出
信任,但对于真心待她的人,她也必定回以真心。
第二部里我特别喜欢的部分,是莎兰德跟布隆维斯特之间的往来还有各自的心路历程,简直就是两个傲娇的幼稚园
小朋友在互相“哼不跟你玩了”“哼我也不跟你玩了”。他们两个是很奇妙的一对,互相被对方吸引,互相喜欢对方,但又绝对不可能会跟对方在一起,至少不可能是正常的
恋爱关系。布隆维斯特虽然不解于莎兰德为什么突然决绝地要断绝关系(当然是因为看到你跟别的女人在一起啦渣男!),但仍
坚持不懈地关心莎兰德,为她辩驳,为她调查,为她保守
秘密。他对她始终有一种不可言说的信任和包容。而莎兰德在面对布隆维斯特的时候也展现了极少会有的别扭和俏皮,在此摘抄两句,满足我也同样不可言说的小别扭:“……她不明白他为何如此固执地试图保持联系,好像在负责什么该死的社会福利计划似的。见他如此摸不着头绪,更令她气恼。每当见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就得强迫自己看也不看就删除……”“……她真希望自己有勇气走上前去打招呼,或者打断他的腿也行,她不确定自己想要怎么做……”又爱又恨又羞恼又不知所措,这个描写简直不能更妙。其实就是因为喜欢,喜欢到不知道怎么接近,喜欢到一点点问题都会引发大洁癖,喜欢到像炸毛的猫一样防备高耸,喜欢到一边柔软一边决绝,喜欢到越喜欢越痛恨。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给一个“小说”写书评,但我认为拉森的千禧年系列并不能当作一个纯粹的小说来看,它更像一个记者对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道德问题的记录。比如第一部提及到的纳粹对犹太民族的仇恨心理和持续多年的虐杀事件;比如初来瑞典人生地不熟而被凌虐甚至杀害的女孩们;比如从始至终一直贯彻的“记者发表任何言论都需要有真正的证据支持”;比如敢于调查敢于发表最后却惨遭毒手的达格和米亚;比如布隆维斯特、爱莉卡、莎兰德等人的私生活……我想起李承鹏说的,我们都爱这个社会,揭露这些问题正是为了解决问题,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而并不是想敌对什么或是煽动什么。拉森没能活着看到书的出版,我不想阴谋论什么,但是仍抱持这样的希望,“太阳底下没有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