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末一个江湖游医,如何成为抗击瘟疫的第一人?
日期:2020-02-22 01:10:21 作者:沧海明月生 来源: 我们爱历史 阅读:

  

明末一个江湖游医,如何成为抗击瘟疫的第一人?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沧海明月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1631,阅读时间:约4分钟

  公元1642年的大明王朝,在战乱频发瘟疫横行的背景下,举国陷入混乱恐慌氛围。值此危难之际,江南一位叫吴有性(字又可)的郎中,凭着精湛医术编著了一部《瘟疫论》,不仅拯救数黎民,还由此成为中国瘟疫学的鼻祖。2013年上映电影《大明劫》的主角之一,由冯远征饰演的江湖游医吴又可,即是以他为人原型

  一、医者仁心

  崇祯十五年,江苏吴县的土郎中吴又可,面对十室九空的家园,感到前所未有压抑

  如果不是这场史无前例的瘟疫,年过半百的他或许此时正背着药箱走街串巷。万历十年出身农家的他,成年自学几本医书后做了江湖郎中以图养糊口,在时这是个很不体面职业

  

  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时期,却让他这个卑微小人物走向时代前列。明末的小冰河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特殊气候使得明朝天灾不断。崇祯皇帝自即位起,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连年大旱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蝗虫灾。

  一时间流民四起,人畜死亡引起的瘟疫也迅速扩散到其他地域,到了崇祯十四年的时候江南地区已沦为人间地狱

  “斗粟千钱,人相食,死亡塞道。”,众多医生面对这样的惨状,翻遍了古籍也是束手无策,只能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用治疗伤寒方子去医治,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吴又可果断地站出来疾呼:“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检古书。”,号召同行们不要在古籍里找答案

  为了获取一手资料,他做好防护到疫区询问疫情并记录。甚至为了找出病源,吴又可还在牛棚猪圈、鸡舍等地蹲点留守,只为能找出科学的答案。

  二、治疫良方

  经过细致观察临床治疗,吴又可发现瘟疫是由“戾气”引起的。这种“戾气”和风、寒、暑、湿都不同不是虚幻物质,而是从患者口鼻里传出后,再通过气体传入到其他人体内。

  戾气能否导致瘟疫,取决于戾气的浓度以及人体的免疫力;不同的戾气侵入的部位不同,引发的疾病也不同;人类的瘟疫和禽兽的瘟疫,虽然都是由戾气引发的,但由于物种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相同

  这与现代医学里的病毒呼吸道传染病理论不谋而合,也是中医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找出了病原后,吴又可经过多次临床试验研发了一个抵御瘟疫的药方:达原饮。

  

  达原饮以槟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芩、甘草中草药原料。知母滋阴,芍养血、黄芩清热解毒、甘草补虚调和,槟榔消食、厚朴疏气、草果辛味浓烈,组合在一起能起到极佳的祛疫效果

  达原饮的研制,使得横行了一年多的瘟疫终于被遏制了。然而自此以后,吴又可并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他的这个药方一直被沉寂了三百多年,直到2003年才得以重见天日。

  2003的SARS病毒来袭,全世界的医学界都为此束手无策,著名的中医学家任继学教授,用吴又可“毒疫之邪侵伏膜原”的理论,复原了药方达原饮,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三、医道永存

  待疫情平息后,吴又可回到了家乡,将他这期间对瘟疫的控制方法写成了一本45页的小册子,而这就是世界上不朽的医学著作《瘟疫论》。

  

  只可惜吴又可生不逢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命悬一线的明末世,时代没有为他提供安稳的研究条件。

  直到几十年后,西方人研制出了显微镜,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医学界才发现吴又可的“戾气”说与西医里的“微生物学”如出一辙。

  《瘟疫论》是中国第一部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专著,这部书中吴又可将瘟疫的传染方式分为9类,这就是著名的“表里九传辩证论”,直到今天还在造福人类。

  在没有借助仪器设备的条件下,吴又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领先了西方200多年。

  就在《瘟疫论》完成后的第二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就此终结。能治愈瘟疫却治愈不了人心,家国破碎之际,心灰意冷的吴又可回到家乡行医,从此不问世事,只求造福乡里。

  

  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清军统帅多尔衮为巩固政权颁布了残酷的“剃发令”,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由此引发了江南地区的激烈反抗。心怀故国的吴又可,不肯剃发易服被清廷处死,终年71岁,妻子和儿子也投河自尽。

  吴又可的绝学就此失传,然而他的家国情怀以及在医学领域的成就,就像《大明劫》里的那句台词:“王朝兴衰,唯有医道永存”。

  参考资料:《明史》《瘟疫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末一个江湖游医,如何成为抗击瘟疫的第一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