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中说:“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1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朱子家训》有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老百姓吃不上饭,很多人被饿死。
黔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对着行人大声叫嚷:“不要钱的食物啊!快来吃吧!”
有位灾民经过,黔敖一把将人拦住,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说:“喂,叫你呢!过来吃!”
他本以为灾民会对他感恩戴德,磕头拜谢,谁知灾民瞪了他一眼,说:“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
善良不仅仅是施予,更是尊重。
表达善意最体面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而是不动声色地维护。
2
善而不居,能得心安
《菜根谭》中说:“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此皆是善念中茅戈、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
曾国藩曾说:“为善最乐,在于不求人知。”
孔子答曰:“善人者,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就是说做一件好事,不必留下痕迹,让别人看出这是善行。
中国人讲究行善要积阴德。别人看不见的才是阴,显露在明面上的就是阳了。
《淮南子》中说:“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否则,行善反而成了牵绊烦累的事了。
3
善无大小,贵在肯为
行善不求名,善行也不分大小。
所谓的善良,有时候并不需要大张旗鼓,细微之处也可以见到人性温暖的一面。
苏东坡是个着名的善人,他的一生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善事,造福一方百姓;更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着数不清的点滴善行。
在杭州,他带领百姓疏浚西湖,挖葑泥筑起了苏堤,平息了杭州城内的千年水患。
在黄州,他听闻当地有弃婴的习俗,不忍见这些孩子白白死去,就成立了“救儿会”,收养了数十名弃婴。
他走到哪里,那里就因他而开出善良的花。
苏轼用行动告诉我们,不是只有护国为民才算善良,不是只有救人一命才算善良,不是只有舍己为人才算善良,不是只有千金散尽才算善良。
善行不在乎大小,只要肯为,每一件小事里,都藏着一个善意的选择。
善行无辙迹,水静而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