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工作是值得你拿命去换的。
01
最近,一位女白领在网上发布了《当31岁遇见癌症》的自述体文章。
这位女白领是一位31岁的妈妈,做奢侈品管理工作。去年年底的一次例行体检,查出患了甲状腺癌。
据她自己分析,罹患癌症,首先跟自己是个吃货有关,其次跟自己工作压力大有关。
年轻时拿命换钱,身体出了状况就拿钱续命,似乎是每个人的宿命。
所幸她看得比较开,觉得这场病让自己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并决定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在完成正常工作的时候,适当给自己减压,不那么拼了。
工作永远做不完,而身体只有一个。
你病倒了,公司立马就能找到替代你的人,而你拿什么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日本作家心屋仁之助在《不那么拼,去过一种更有趣的生活》一书里提出:没有一样东西永远属于自己,除了生命。
再拼,也要学会忙里偷闲,对自己好点,没有什么工作是值得你拿命去换的。
李开复在《向死而生》里写到,褪去光环,我此刻只是一个呼吸之间就会顿失所有的病人。
正处于人生最好时候的他,一场突如其来的淋巴癌,让他重新思考此前没日没夜拼搏的意义。
工作起来不要命,也许可以给你带来晋升和财务自由,但前提是你要有健康的身体去享受。
就像心屋仁之助说的,世界再大,你唯一始终拥有的也只是自己,你即是原点,也是终点。
02
某论坛上之前有个讨论帖:你最拼命的时候有多拼?有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每天早上7点半到单位,晚上8点半下班。因为上班地点和家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要倒3班车,来回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有3个多小时。
白天没办法午睡,办公室任何杂务都落到她身上:打扫卫生、买水果、打印资料等。
那段时间她还要准备结婚事宜,周六连着上完4节课后,就去逛家居卖场,常常一逛就是一天,只有吃饭时可以休息一下,饭后还要包揽家务。
办公室人际关系也令她头疼不已,前辈抓着机会排挤她,不断跟领导讲她坏话。
结婚前,她去体检,查出轻微乳腺增生。结婚当天称了一下体重,轻了十几斤。
心屋仁之助说,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生活很累,陷入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困境,不是因为不够“拼”,反而是因为“太拼”。
当你觉得生活枯燥疲惫,你需要做的不是换一个地方,而是改变心态,换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活法。
他认为不拼也能得到最匹配回报的做法是,不要让自己生活在枷锁之中,偶尔偷懒懈怠、随心所欲,拒绝别人包括上司,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轻装上阵。
懒惰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也就是要呼应、不压抑人性的需要。
就像作者说的,花草树木自然生长,人类也是一样,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做事。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词条《59:懒惰力》里也提到:人性的“懒惰”不能放纵,但需要顺应。
庄子说过,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有时候,不那么拼,无为而为,反而能吸引你想要的东西。
03
高晓松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个名校的学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反而问我们你该找什么样的工作?
这其实也反映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困境:为了成为别人眼中成功的样子而拼搏,把不辜负别人的期待当作自己奋斗的原动力。
但是,这种证明自己的方式,实际上是以别人的评价作为决定自身价值的基准。
而如果你不能确定什么才是你真正所想的,那么你会发现,你为之拼命奋斗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错了。
你所追逐的,就只是他人对你的期待。
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很容易。
但别人的期待,不一定是适合你的,也会让你生活在自己不喜欢的状态里。
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曾用“空雨衣”来形容很多成为社会中的某种“角色”却失去了“自己”的人。
因为没有一件事是非做不可的,除了做自己。
04
约翰·列侬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然而,人生真的不需要用力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