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物质只能带来内心暂时的满足,要想长久的快乐我们就要学会放下,平淡的生活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北宋名家程颢认为:老年人的生活,应该像孩童一样
丰富多彩。凡事天人相悦、
心旷神怡可以永年。这代表了许多
中国人的心声,有诗为证: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林语堂先生这样注解:这首小诗,在“至善至德”的
情感中,浸
润着
人生理想。他认为,人生真正的目的,在于乐天知命以
享受朴素的生活,讲求
心灵品味、不苛求物质。这种善享生存的乐世
态度,我们不妨称之为“清欢”。
如今,先进的机器生产和
智慧创造,远远超乎想象。
追名逐利的喧闹中,现代人成了利益的奴隶。谁都可以冠上繁忙的商标,无暇顾及或根本
想不到去享受创造的所谓“
财富”;巨贾偶尔玩一把农活,名媛稍微料理一下家务,居然成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显然,善享生存,真的成了人生奢侈品!
这种“奢侈品”,古人的体味可谓不浅。宋朝时,大文人苏轼陪着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写下这么一阕词,“雪沫乳花浮午残,蓼茸高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在细雨斜风、淡烟疏柳中,浅酌漂浮着乳花的自酿小酒,细品散漫着清香的野菜嫩芽,这就是苏轼心中的清欢,是他
魂牵梦萦的绝美
境界。这种曼妙,苏轼体味得特别入心,心尖都为之颤动,“人间有味是清欢”自然发自肺腑。(
经典语录 www.wenzhangba.com)
现代人也有这种
感觉——
妈妈味道,而且,一出现,就成为国民极亲近的名词。妈妈煲的汤、煮的粥、拌的菜、蒸的馍、擀的面……熟悉的是菜肴,脑子里浮现的是妈妈的身影,内心涌起的是一种
无可替代的
温暖。于物质的淡忘,对心灵的讲究,无言地戏谑了膏泽脂香一把。那些无心的人啊,常常为所谓的“
高大上”抓耳挠腮,两脚不着地。不想,
高贵的载体,竟是一种味道。就在这
迟疑的当儿,清欢如同找娘的
孩子,一溜烟跑开去,找心仪的人了!
我
奶奶也懂清欢。她活到九十多岁,还
坚持自己养鸡。择好菜叶,洗净剁碎,拌上麸皮,抛撒到鸡舍。噔噔的剁菜声、咕咕的唤鸡声,与鸡子利爪扒地的吱吱声呼应着。这种平民所崇尚的消闲,与晋时陶渊明的“夕露沾我衣”、“鸡鸣桑树颠”异曲同工。后来,读了唐朝诗人段成式的“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才真正悟到奶奶高寿的原因:一个人要有放下一切的
心态,可以静观光阴一寸寸移动、消逝,可以细数日月星辰的浮沉,只去淡然地融入,耗散的是
阳光,汲取的却是精华!
“风花之
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之权”,现代生活,会有很多割舍不下的东西。
追求之余,走进清欢,也给心灵放个假;尘封喧嚣和
烦恼,托于清风朗月,随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