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万物归一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7-07 09: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万物归一读后感精选

  《万物归一》是一本由[美]安妮·迪拉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1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归一》读后感(一):一种最优良的写作

  万物有灵且美,还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听客溪的朝圣》的作者、普利策奖获得者、诗人、博物学者安妮·迪拉德试图在《万物归一》中回答这个问题。如同《听客溪的朝圣》,大自然的壮美与无比纷繁的生命细节是安妮·迪拉德不变的主题。她的另一部作品《万物归一》的中文版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出版,这本自然与心灵对话之书,可谓是天问版的《瓦尔登湖》,堪比《空谷幽兰》,叩问着宇宙与上帝。精妙的译笔,令人能沉浸式体验原著的优雅与哲思。

  “大地铺展开的颜色引导着目光投向远山,远山处是绵延无尽的大农场,农场里的黄色牧场上,数十亿计的茎秆和叶片一整天泛着金光……”这是安妮·迪拉德从窗口看出去的景象。1975年,安妮独自来到美国西海岸,在普吉特湾的一座岛上居住、沉思、写作。一幢简单的木屋,一扇偌大的窗户,一只猫,一枚蜘蛛和一个人,构成了全书宁静而内蕴丰富的底色。

  有一天,她决心写下接下来三天发生的任何事情,开始一场写作实验。第二天,岛上的飞机就坠毁了。她写到一只被烛火吞噬的飞蛾,写到飞机失事后烧伤了脸的七岁女孩,写到冰冷的海滩上的一次洗礼。她不断地追问自己,关于时间,关于真实,关于奉献,关于死亡,来自命运的意志。《万物归一》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安妮在山水之间寻求抚慰,她在自然的壮美和命运的无常中逐渐意识到:真实的痛苦是另一种前行的力量,人生“必须披荆斩棘,全力以赴”。

  《纽约时报书评》评论,《万物归一》是“一本异常丰富、美丽而有力的书……自然的暴力有时令人难以承受,语言却是非凡壮丽的。迪拉德对飞蛾之死的描述令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黯然失色。大自然被如此清晰、勉力地注视着,以至让人热泪盈眶……一本稀有而珍贵的书。”在1968年,安妮·迪拉德以关于梭罗《瓦尔登湖》的论文毕业于弗吉尼亚霍林斯大学,奠定了一生的写作方向。1971年,在经历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之后,安妮·迪拉德在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深入地体验生命。这一经历成就了《听客溪的朝圣》一书,使她在29岁便获得普利策奖,并在美国文坛激起巨大的回响,其影响力至今不衰,她的作品曾入选美国高中、大学精读教材。安妮·迪拉德这个名字,便代表了一种最优良的写作。

  《万物归一》读后感(二):放空自己,来阅读一下这本智慧之书《万物归一》,感悟哲思的世界

  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呢?更多是一种与灵魂对话的一种载体,而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这一载体呢?小说、散文、诗歌都是一种选择,而像曾经风靡一时的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样一种哲思的形式,用最简单的生活场景描述带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一种最佳的文学形式。

  这本由普利特文学奖获得者安妮·迪拉德著作的作品《万物归一》也是和《瓦尔登湖》一样,属于这样一种哲思的文学作品。 有一天,作者决心记下来今后三天发生的任何事情,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成书根本。这本书就是对于三天生活中点点滴滴事件、场景和心灵感悟的记录。

  在这三天之中,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呢、想到了什么呢?一个闲适的、有猫陪伴的日子?一只飞蛾扑向烛火,而被燃烧殆尽的场景?一只躲着墙角织网的的蜘蛛是怎样生活的?可怕的是,这三天中还碰到了飞机失事,也就有了关于伤痛、死亡的感悟,一个烧伤了脸的七岁小女孩,也成了作者作品中绕不过去的心里阴霾。

  就这样的生活片段中,各种场景轮番登场,成就了这样一本《万物归一》。 这本书和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更多是一种心灵对于生活的反思。而我们阅读时,也不需要去太过纠结,是否理解书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只用作者的文字为载体,走入那种与心灵交流中的世界即可。这些文字就是促进我们去思考的,去感悟智慧,去感受文字之美的。

  所以作者说:简言之,有一地,有一屋,有一大窗,有一小猫,有一蜘蛛,有一人:然而我却是中空的。 那么我们又何妨放空自己,来阅读一下这本智慧之书《万物归一》呢?

  《万物归一》读后感(三):自然与心灵的对话之书

  ⛰

  如果给你一支笔、一沓纸,让你写下接下来三天发生的任何事情,你会写些什么?

  ⛰

  时间是插在永恒之书里苍白的字符,就像插在大海里的群岛……

  ·

  安妮·迪拉德从窗口看出去,大地铺展开的颜色引导着目光投向远山,远山处是绵延无尽的大农场。黄.色牧场上,数十亿计的茎秆和叶片一整天泛着金光……

  ⛰

  曾经一个27岁的女孩,在听客溪畔的林地独居一年,在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中,融入大地,成就了一部自然文学史上蕞有诗意的——《听客溪的朝圣》。

  ·

  这一次,她再次独自来到美国西海岸,在普吉特湾的一座岛上居住、沉思、写作。一屋、一窗、一猫、一蛛、一人,构成了《万物归一》宁静而内蕴丰富的底色。有一天,她决心写下接下来三天发生的任何事情……

  ⛰

  今日之神在疯长,雨水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胳膊伸展着,拥抱着潮湿的牧场,他的手指张开着,触摸着海岸。他是时间的鲜活皮肤;他像任何一棵树一般随着白日迅速生长……

  ·

  ·

  ·

  ·

  ·

  ·

  然而。

  这本书里什么都没有发生。仅有零星分散在语言各处的小小暴.力,存在于被永恒剪去时间的角落里。

  ⛰

  安妮在自然的壮美和命运的无常中逐渐意识到,真实的痛苦是另一种前行的力量,人生“必.须披荆斩棘,全力以赴”。

  ·

  安妮以其异常优美的笔触书写着散文、诗歌、小说、书信,其作品曾入选美国高中、大学精读教材。安妮迪拉德这个名字,便代表了一种优良的写作。

  ~~我阅读。在中世纪,我读到:“一个人头脑中形成的某物的观念,对于他来说,总是比实际事物本身更真实。”此言不虚。我就在我的中世纪里;我脚下的世界,窗户外面的世界,俨然是一部由风来翻动的彩色稿本,一页接着一页,绘制的图案和磕绊的字词吸引着我,一句接着一句,让我与日惊叹,沉迷难拔。~~

  ~~ 某个晚上,一只蛾子扑进了烛火,让火给逮住,烧干殆尽。当时,我肯定是盯着烛火的,要不就是那一道阴影划过书页时我抬起了头 ;不管怎么说,反正我是看到了蛾逝的整个过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万物归一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