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电影》是一部由洪常秀执导,李慧英 / 金敏喜 / 徐永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一):小说家的电影
故事讲述了小说家俊熙远道而来拜访后辈的书店,独自散步并遇见电影导演夫妇和演员,并说服女演员一起拍电影的故事。最终替身A逐渐消退隐去,主角B则在自恋过度绽放后对自己产生了又一轮新的困惑。这种“三位一体”式的人物内在精神状态的分裂组合游戏自我A先行出现,在环环咬合一众熟人出现又消失的衬托中,终于发现了那个核心的自我B,而自我B则借自我A之口藐视了芸芸众生的世俗之见。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二):唯一一部,因为太私密而随意的表达方式,我可能会给差评,即使是我爱的导演和演员
太晃荡,剧情也是散乱,重点是主演也不是金敏喜同学
洪尚秀还在电影里面悄咪咪秀恩爱,我爱你,我也爱你,两个人持续那么久的hunwailian也一直在持续。人的感情真的是复杂多变深不见底。
金敏喜好像不会老似的
而洪尚秀在跟了金敏喜之前是油腻大叔导演,跟了之后减肥竟然有了一股巨大的文人气质。爱情的影响力真的是很难得。
而你的关系,你的亲密关系,你的社会关系,影响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呢?
我要对镜自照,看看我自己才。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三):有点意识流的调调,想学《尤利西斯》那样的叙事方法,但结尾没点睛,散了。。。
之前有个采访,洪常秀说他是乔伊斯的忠实粉丝!《尤利西斯》看过三遍。
这电影记录一边走一边说的意识流,还真有点尤利西斯的影子。
但只学到了皮毛,特别是结尾没收拢点睛,那就变成流水账了。。。这块是败笔。
所谓画龙点睛,一个开头一个结尾就是最难的,还要加油!
。。。。。。。。。。。。。。。。。。。。。。。。。。。。。。。。。。。。。。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四):三杯两盏,十里柔情
是洪尚秀写给金敏喜的一封情书❤️
我甚至臆测,洪尚秀是在借小说家之口直怼坊间叹息金敏喜因和他相恋而在韩国无戏可拍,浪费大好前途一事。
这部电影给我一种导演拍的就很轻盈的感觉,可能是源于本身导演技能的纯熟以及与金敏喜的相知相爱带给他的无穷灵感。
——你在用彩色拍吗?
——没有
——黑白?
——对的。
——真可惜,它很好看的。
——我们可以用彩色拍。
有点懊悔太急着把这部电影看完了。好想是在一个和风习习的午后,和朋友窝在沙发上,茶几上摆着几瓶梅子酒,暖阳透过窗帘的缝隙从我们身后照射进来……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五):你的心情
洪常秀导演是韩国“忠武路五虎将”之一,是一个多产的导演,据说在27年中拍了26部影片,初次尝试他的影片,一般观众有非常大的不适应感,专业圈内人士则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鹜。这部最新的影片在第七十二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和他其它的大多数作品一样,使用黑白形式,让周围环境的具体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影片使用的角色也和他大多数的角色一样,设置了小说家、书店主、演员、导演、学电影的学生、诗人等,主要是通过对话语言来表述气氛和心情,黑白的色调更加让人专注于角色之间的对话,用对话来阐述内心,让观众好像就是一个坐在他们身边聆听的参与者。 有人评论,洪常秀导演是不断地重复他的影片和故事。最初开始接触他的影片的观众,往往的确也是有同样的感受,这些角色之间大多是在探讨一些人生、宗教、艺术以及情感等一些圈内的话题,然而,静下心来,不断的深入进去,你就会被它们所探讨的话题和渲染的环境所吸引,这可能就是导演独特的魅力。其实还有一种可以深入影片的角度,就是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场采访的纪录片,需要表述感情的人,在影片中依次出场,阐述他们内心的感受和对艺术问题的见解。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六):创作者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美
不是导演洪常秀的粉丝。我很喜欢导演在片中呈现出对于艺术创作(电影创作)的理解。
年近70岁的作家俊熙,不满自己现有的创作状态,一度认为自己无法写作的原因是她“必须不断地将微小的事情夸大为有意义的东西。”而这种状态几乎是所有文艺创作者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之一。
作家在偶然遇到女演员吉秀(金敏喜)之后,被激发起了想要创作一部“电影短片”的欲望。最终导演在片尾给观众展现了“电影中的电影”,一段知名女演员与丈夫极其平凡生活故事的诗意美这段小短片,无比真诚,与俊熙文学作品中不合理的“夸张”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在短片构想初期,一起喝酒的朋友质疑这部电影短片没有情节,甚至故事本身都是作家临时想出来的故事。可正是这些看起来家长里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本身,更能体现生活的平凡与普通。片中演员的表演状态近乎松弛,场景也选取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公园、书店,故事发展以日常对话推进,这种褪去铅华之后的表达方式,不是更接近生活本身嘛?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七):想钻进银幕看的电影
《小说家的电影》黑白色系,显得大部分演员的人物形象更有气质(电影里说的是魅力,除了形象,特别是思想)特别是小说家,除了那个在很多韩剧里会出现的那个"导演。这样的电影是需要志同道合的观众的,大部分时间人物看似都是在闲聊,但丝毫不觉得无聊,价值观很宽阔,特别喜欢几个好友聚在一起聊些彼此都听得懂和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就是喝点酒,微醺时候那种放松,放纵,以及喜悦。很想钻进银幕跟他们一起聊天。最后金敏喜拿着野花在公园里那种自然的微笑,简直太美了,(是真正的那种美,以前一直觉得她是酷,光站在那里就意味深长得适合演高端文艺片,但这本电影里她太让人感觉轻盈和舒服了,不是那种阴郁,也许是她的演技太好了,也许她现实当中就是这样子的)感动于野花的美,感动于她扎野花时的细致和温柔,感动于微风吹着野花时的摆动,最后还是看哭于看懂了导演的审美。喜欢台词"趁着漫漫白日,我们一起去散步",也喜欢小说家非常真诚的说以前觉得因为自己的感知有优越感,而现在不是了,然后又进行了升华,忽然就想到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除了最后的镜头喜欢,还有小说家用迷你望远镜由近及远得观察公园和行人那个镜头,也很抓人眼求有可能会看第二遍的电影。感叹中国的电影和韩国电影差距确实是有的。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八):因为我爱你
因为我爱你,所以拍了《小说家的电影》献给你,你想怎么演就怎么演,我要拍一部对那些不懂我们爱情的人来说是酷刑的电影,让他们饱受煎熬,昏昏欲睡。
因为我爱你,你是所有人的缪斯,小说家看到你就有灵感。我们独立制作,小成本拍摄,兜兜转转总能遇到朋友帮忙。我们要给工业电影大商业制作电影大狗屎圈钱电影一记响亮的耳光。
因为我爱你,我要证明这才是真正的电影。等着吧看我拿奖吧。
因为我爱你,拍摄让自己有拍摄欲的人物拦都拦不住,私人化什么的全都不在乎。
让大多数人挑刺吧被虐吧破口大骂吧反正我爱你。
我和你在一起,从不玷污电影两个字。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九):热烈表达自己的欣赏;在不赞同的时候沉默注视
看完这部,我已经非常接近成为洪常秀的粉丝了。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清晰。在我的理解里,他的电影是人际视角的现实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带有疏离的成分。在谈话中,女主角仅与两位男士(分别是导演和诗人,一个代表理性,一个代表感性)有过比较直接的观点碰撞——这时候的电影呈现出了思辨的一面。不过,两对有观点碰撞的人物,他们在过去都有过不愉快的回忆。可能由于这个历史的存在,女主角才会在观点不同时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并且,这部电影里只有小的、温和的冲突。在洪近几年的电影中,固定的演员,例如徐永嬅,她们扮演着一个价值中立的倾听者,她们表情很少,总是附和,偶尔微笑,透露着一些些虚伪的感觉。我想,通过洪的这些呈现,也大概可以看出他的观念如何,作为观众的一份子,我对这些观念是很有共鸣的。
片尾几分钟让我大呼嗑到了。站在洪的视角,内心os如下:如果在现实中我们无法结婚,那我在电影里,让你自由表达,让你唱婚礼进行曲。我们互道我爱你,“我能观察她,用我的心去感受,她也处在最令她舒服的状态中。”并且,不同于以往的电影,这次我更加自然地借小女孩之口表达你好美lol。
最后的最后,落叶和花不知道是否在隐喻现实中的洪和金,但那又怎么样,金把落叶和花扎在一起,说很美,于是洪改用彩色镜头拍它。洪常秀你真的一级浪漫!
《小说家的电影》观后感(十):洪叔也蜕变了
再见到洪尚秀的名字,恍若隔世。兄弟影人并不罕见,又转念常秀是改了名字吧,如汉城。 冲天打卷的猪尾巴,整洁的天台养了不少花和一个潦倒的住天台屋的作家似乎偷情,关于《猪堕井的日子》只记得这些。那为何又印象深刻呢?一定是讲了人像猪一样活着。 洪的镜头下,拥挤小饭馆里喝醉的男女,踉跄出门就是丑陋寒冷的街头,行色木然扑面而去。韩餐如此简单却拍得挺有滋味,因为男女主人公的状态使我们心动。放在全球的语境下,总是拍摄小馆子和街头漫步,就是表达人生本来就是荒诞冷漠。欧洲新浪潮的大师们,如戈达尔和安东尼奥尼,最好拍摄绝代佳人在街头徜徉。 欧洲同行的papa戏流行自然主义极少渲染,还是很美。但洪常秀大叔不屑那些,他的papa戏作为荒唐吃喝的余韵,来得窘迫局促甚至猥琐,即使如此,他近三十年的主旨仍然坚信:只有爱可拯救荒诞的人生。 本来号称反类型的作者导演,拍着拍着就用惯了还爱上了美人主角,自传半自传心路半心路的素材挥之不去,多少年还流连在熟悉的繁街陋巷,传统的作者电影就变为pop样式,这是普遍规律。和流行音乐一样,每个时代的pop会有变化。洪尚秀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转为pop了。小说家的电影是更为pop的电影。 轮回叙事的解构淡化了,甚至连叙事都没有了,papa戏当然也木有了==lll,就剩吃面吃年糕喝酒和漫步,如果没有潜台词和暗喻,电影都不存在了。导演和诗人唯一两个成年社会男被小说家不屑并讽刺,丈夫从未露面,男性被标准化的模糊了面孔,除了性向未定的大学生侄子。满屋女同惺惺相惜,当然洪叔对这个巨大的暗喻也是模糊处理的。 常秀叔是秉承爱即救赎的传统作者,给寒夜带来一丝暖意。如果爱都模糊了,还带给我们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