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不信命,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
年长时怀疑,人真的能够胜天吗?
年老时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王小波在书中说: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命运馈赠的礼物真的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吗?
其实没有,人在出生呼吸到第一口新鲜空气,哭出声的时候,已是一次改命,由死到生的过程。
不过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多数人慢慢的败给了“三忌定律”,简单说就是三个字:巧、傲、懒。
聪明忌巧
长春真人丘处机曾说:“忘伎巧,任淳风坦坦”。
做人,千万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念头,如此才能坦坦荡荡,聪明人尤其要忌讳。
历史上有个叫做卢藏用的人,年轻时熟读四书五经,人也聪慧,一路科举考试顺风顺水,从没有骄傲半分,依旧刻苦读书。
直到中了进士。
只不过当时没有被立即安排职位,卢藏用觉得一身抱负无处施展,也不敢多说什么。
最后想到了一个法子,学习高人隐居了起来。
他不是真的想要隐居,不过是借此方式,吸引别人注意罢了。
卢藏用隐居在终南山,离长安不远的地方。
借用一些手段,将自己名声吹嘘了出去。
这一招果然灵验,后来朝廷派人请他出山,给安排了一个左拾遗的职位,他善于钻营,没几年升到了吏部侍郎。
他本人的确有真才实学,可是在官场上,还是逊色不少。
有官瘾,自然不敢得罪权贵,以至于后来被史书盖棺定论:说他一味拍马屁,逢迎权贵,而且生活奢侈,淫欲放纵。
后来更是被唐玄宗以他是太平公主男宠为由,贬谪到偏远之地,不光晚节不保,人也差点客死他乡。
有个词叫终南捷径,便是由此而来。
捷径好走,却终究非大道,一不小心,就走到岔路去了,走的越快,越容易迷失,搞不好,会落得命丧黄泉的下场。
曾国藩曾劝告后代:
“天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才华忌傲
王阳明有言:“为人傲气,人之大敌。千罪百恶,皆从傲来。”
深以为然。
傲,是人生大敌,有太多人倒在这一个字之下。
如三国时期才智过人的杨修,原本有机会成为曹操有力的左膀右臂,却因孤傲无比,不拘小节而死。
可以说曹操小心眼,但也与杨修为人有很大关系,他太骄傲了,骄傲到目中无人的地步。
《悟空传》中有一句话:“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一开始,悟空的确是这样的。
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本事之后,下海闹龙宫,入地府改寿命,上天庭打神将,好不威风。
可是后来呢?
戴上紧箍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遇到有背景的妖怪,也不会一棒子打死了。
为了救唐僧,以前他都不正眼瞧的天兵天将,他也会委曲求全。
这是从天性到人性再到佛性的一次蜕变。
降服了心猿意马,才能立地成佛。
老人常说:人可以有傲骨,不可以有傲气。
一个有才华的人,最忌讳的便是过傲。
要知道,惟谦受福。
不可因为才华而迷失了本心,不要过分张扬。
别林斯基说:“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平庸忌懒
以前看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懒到了极点,真正做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能躺着,绝不坐着,眼睛能闭着,绝不睁着。
父母过于宠溺他,一直舍不得打骂,一直惯着。
后来,主人公自己饿死了自己。
父母回来见到儿子死状,后悔的无以复加。
原来是儿子懒到只把嘴边的食物吃完,够不到的也不肯去拿,就这样活活饿死了自己。
懒到死。
每当我给身边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多人嗤笑后反驳:懒人有懒福。
而且通常能列举出很多身边的例子,乍看似乎确实是那样,懒人过的无比逍遥自在。
可是实际上呢?
过的自在的“懒人”,一定有人替他背负了更多责任。
不过是我们忽略了那个默不作声,付出更多的人,才以为懒人有懒福。
有人会讲懒蚂蚁效应,以此佐证自己懒是对的这一观点。
懒蚂蚁效应是什么呢?
是日本某大学做了一个实验:
发现蚂蚁群中总有一些蚂蚁很懒惰,什么也不干,东张西望。
和勤快搬食物、清理蚁穴、照顾幼蚁的蚂蚁相比较,简直天壤之别。
可是当食物断绝,勤快蚂蚁乱作一团的时候,懒蚂蚁却能带领找到新的食物来源。
原来懒蚂蚁不是懒,是大多数时间都在侦查。
许多人自诩是“懒蚂蚁”,看似有些懒散,实际上是在思考。
当然,这一点无可反驳,谁也无法知道对方真正想什么。
言语可以骗人,行动却骗不了任何人。
“聪明人”瞧不起阿甘这样的“笨人”,可是这样只认死理,不忘初心的“笨人”,往往却给人许多惊喜。
人可以平凡,但不要平庸,平庸最大的忌讳是懒。
不要随波逐流,放任自己。
▽
有点聪明的时候,切忌不要投机取巧;
有点才华的时候,切忌不要恃才傲物;
才智平庸的时候,切忌不要过于懒惰。
人生有无数可能和选择,我们要不断向前,一边经历,一边努力,一边奋进。
正如海子所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