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说过:文本意义的 未定性还来自阅读交流的不对称 性。因此,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 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 介,以便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 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以便比 较 准 确 地 解 释 和 重 建 文 本 的 意 义。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就是 恰当而灵活的对话策略。对话策 略,往往以读者的询问、联想、想 像、比较、反思等心理过程为形 态,以生成现实的、具体的、个性 化的意义为目的。 作为一种阅读经验,对话策 略也是不可穷尽的。但是,在基础 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应 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与 文本对话的策略。因此,列举主要 对话策略如下:
形成期待
“ 期待视野” 是接受理论中的 一个重要概念,是它的“ 方法论的顶 梁柱”。期待视野,指的是接受主体 在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 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 期待视 野”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 !)读者决不是以零度的“ 白板” 状态去接受新的文本的。新的作品 总会唤起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使 他进入一种阅读期待状态。( ")新 的作品也决不是处于信息的真空之 中;相反,它总是处在作品接受历史 的链条之上。( #)期待视野也是处 于不断变化和重建的过程中。一个新的文本唤起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同时也唤起了他已经熟悉了的一些 知识和经验。在阅读新文本的对话 交流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结构不 断得到调整和修订,就会产生新的 期待视野和新的知识经验结构。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这种 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意蕴期待和自我期待。 文体期待,指的是读者由读物的 文体、语体类型和形式特征而引 发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意味着 读者希望从读物中看到他所了解 的某种文体和语体所具有的那种 特点和魅力。例如,面对一篇小 说,读者会期待激动人心的故事 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面对 一首诗歌,读者会期待匠心独具 的意象、寓意深邃的意境和韵律 优美的诗歌语言;面对一篇政论, 读者会期盼了解纷繁的社会政治 现象和作者深刻透辟的分析与辩 驳;面对一篇科普文章,读者会盼 望了解它要说明的科学知识规律 及其应用意义等等。形象期待,指 的是读者在初步接触了读物的形 象后,希望继续看到的某些符合 人物性格或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 与渲染。比如看到《 背影》这个题 目后,读者一定会期待进一步出 现某个具体人物的背影;读到父 亲艰难地攀爬月台去给儿子买橘 子的背影后,读者会联系起这个 人物在文章中前前后后的表现, 去进一步追寻他这样做的道理。
意蕴期待,指的是读者对所读文 章或作品的深层意蕴、审美情趣、 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 待。"自我期待,指的是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既希望与作者有心灵的 契合,也愿意发现自己和作者有 认识差距的心理取向。他十分希 望从读物中看到自己所熟悉的内 容、所体验过的情感;又十分盼望 从读物中获取自己已有疑问的答 案、还不曾深解的思想观点、还未 曾 经 历 过 的 人 生 体 验 和 情 感 态 度。此外,作家的笔名、作品的篇 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都 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读者的阅读 期待视野。
阅读期待,实际上是读者在 面对一个新读物时问题意识的觉 醒。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和持续的 动力。因此,读者,尤其是学生读 者,学会对一篇新文本提出问题, 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十分重 要的。因为阅读期待是一个十分 积极的阅读心态,它会成为读者 深入阅读思考的起点、持续阅读 的动力、产生阅读创意的源泉。
对于那些不易直接唤起读者 阅读期待的作品,该如何建立期待 视野呢?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姚斯, 对此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三项经验(: !)通过读者已经熟悉了的 文学作品的知识和规律(; ")建立 与熟悉作品之间的隐在联系(; #) 把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真实的现实 世界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