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小说的人》是一本由林为攀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驯小说的人》读后感(一):“驯”出来的小说
驯小说的人,这个人其实就是指作者自己,而这本书就是作者所驯出来的小说。书中收录了17篇短篇小说,一共分为了四辑,这四辑中小说的类型可以说是丰富多样,魔幻风格现实风格就连推理小说作者都有涉猎。
有些题材作者写的是真的不错,尤其是在看《逐日》这篇小说时,逐日是作者借中国神话体系中的姮娥、帝俊、夸父、后羿来进行写作,这几个角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姮娥奔月,作者巧妙的将这几个神话角色以及神话角色的故事融入到小说当中。
在小说中夸父和后羿还是同班同学一起上课,是不是很有趣。 “你他x的用什么射?”夸父质问。 “你他x的用什么追”后羿反问。 这对话的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就感觉和小说的距离一下子近了很多。故事核心就是小说的名字《逐日》。就是有一天突然出来九个太阳,夸父想要追上太阳把多余的太阳太阳给抱死,而后羿呢则想用射箭的方式将多余的太阳给射死,按照人的惯性也就是按照神话故事中的思维夸父是没有成功逐日的,而后羿则成功的将多余的太阳射死。
但是这可不是神话故事,是作者写的小说,故事的最后夸父追日没有成功,后羿也没有射日成功,箭到一半就被太阳的温度给融化了,而姮娥想飞天因为太胖挂在悬崖边了,都是普通人怎么可能成功呢?就感觉有映射神话传说其实都是假的,都是通过后人的想象而得出来的,后羿也好夸父也好都是想象的,这告诉我们人要讲究实际切勿偏离事实。
在看完《消失岛》后,有种恶有恶报的感觉,虽然你自己忘了你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上天一直给你记着的。
《环形佩刀》的构思也非常的有趣,一切都是过往云烟,再厉害都将被时间所击败被现实所击倒。
《回旋曲式》这篇小说因为看过了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所以没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两者的核心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作者事先并没有看过电影而是直接构思出这篇小说的话那是真挺厉害的。
还有这本书唯一一个类似于推理小说的《绑架小说家》,如果第一次看这种故事剧情的话会觉得后背发凉会觉得很不错,但是因为我看过的推理小说很多,所以在看这篇小说时觉得这篇一般,感觉有在哪看过类似的情节。但是毕竟作者不是推理作家,还是情有可原再润色一下可能更好,比如动机什么的。
总体来说还不错,写的有意思的小说还挺多的,有些文风很幽默,看着有种很好玩的感觉。
《驯小说的人》读后感(二):想象如蔓草疯长
这部小说分为四辑,晦明之间,不驯之鸟,喘息之兽,镜中之徒。乍一看有点古意,不过并不了解作者的阅读史,因此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小说名称《驯小说的人》,让我想起了《驯龙高手》,既然要“驯服”,说明小说是不能被轻易写就的。
读林为攀的小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生活在用自己想象力构建的王国之中的人。他用一种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塑造出了一个在人世间“漂流”着的主人公形象。他有意描写出一种晦暗不明的状态,并不是给读者答案,反而将读者拉入到更深层次的追问之中。
《御风》讲了列子学会了御风之术,却还是囿于山林的鹧鸪声和门前衰败的莲花。“技艺是细枝末节,重要的是心胸。”无所不能但烦闷的列子,与一无所有却轻松的伊生,二人一前一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篇是对中国神话传说的另一种解读。
《环形佩刀》讲了一个关于武林纷争的故事,父亲、师父、我,作为一个江湖中人,发现高手可以战胜,唯一不能战胜的是“江湖传统”。讽刺的是,“摘叶飞花”并不存在,只是师父用枫叶营造的谎言,环形佩刀也早已经折断,取而代之的是一柄木刀。江湖也好,看似远离世事,其实都在人间之中。
《躺》讲了一个公司职员为了逃避无趣的生活,从而孤身一人去翡翠岛旅游的故事。到最后才发现,这只是电影中的一幕场景。躺下去这个世界真的会变得不同吗?电影里面的主人公最后被淹没在海浪中,似乎与现实世界的审片员互为对照,就如同两个平行空间。
《世界上最孤独的图书馆》讲了一个建筑师在海边盖了一个图书馆,到最后却被卷入杀人命案的故事。我想,这或许是一个用幻想打败现实的故事。建筑师钟爱他的书籍,但是对于真实的人生却一无所知。
《绑架小说家》讲的是小说家被卷入一桩杀人案件的种种原因。一个美艳的女杀手,一个穷困潦倒的小说家,两个绑架案件,他们勾连在一起,所谓前因,必有后果。
我看到的,每个奇特的故事背后的,是一个徒步走过四季的小说家,也许,用他的话说是——驯小说的人,在与小说搏斗,与想象搏斗,与自己搏斗。在某种程度上,写作确实只是为了孤独地自引。也许,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开启——拯救小说家计划,在阅读中探秘,在理解中抵达另一个世界,让幽灵般的文字复活,在想象的王国漫游…
《驯小说的人》读后感(三):镜中之我与我
这本书真的有点意思。
《驯小说的人》这个“驯”字用得可是直接又大胆。
从这本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作者的野心与傲气,甚至有种武侠小说里主人公身上才会有的特殊气质。
拿书中《逐日》这个故事来举例,我真的是太敬佩作者大胆与丰富的创造力了。
在这个故事里,嫦娥是一个胖胖的、骄横无礼的、每天做着飞天梦的小姑娘,她会因为被父亲打了一巴掌,而对竹林撒气,将种着一片竹林的山砍伐成了一座秃山。
整个故事的背景是天上出现了九个太阳,后羿和夸父为究竟是射日好还是逐日好而起了争执,然而最后后羿的宝剑离弦刚飞到一半,就被烈日融化在了空中,而夸父跑啊跑跑啊跑,再也没有回来,而嫦娥呢,因为肉太多被挂在了悬崖边上。
为什么后羿射的是宝剑呢?这里面还有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是有意思啊,作者把好几个神话人物糅杂在一起,重新构造了一个世界,于是成为了他的新故事。
以前有一位老师讲过,小说家就是要有架构一个世界的能力,本书作者无疑是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有趣。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到作者的创作态度,他自我、不顾一切、大胆又热烈,并且敢付诸于行动。
而在这本书中一共分为四辑,逐日这个故事被归类为第一辑“晦明之间”,除了这一辑收录的故事新编等类型小说,后面三辑还分别有更有想象力的第二辑“不驯之鸟”,收录偏现实向作品的第三辑“喘息之兽”,以及第四辑“镜中只徒”,书中对第四辑的故事归类为“文体实验倾向”的作品。
坦白讲第四辑的故事读起来确实波云诡谲,我还挺爱这种感觉的。
作者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架构一个世界,再以此世界照见自己。
无论“驯”与“被驯”,都与自己的小说世界永不分离。
另外想写一写“年轻的小说”和“青年的小说家”。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读书人”之中存在的鄙视链,其中有一条就是——“读已故作者的,看不起读现世作者的。”
鄙视链存在的形式千奇百怪,不用我多说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以前我读书面也很窄,就拿诗歌举例,以前我总觉得中国的古诗词才是好的、完美的,不喜欢现代诗,也不喜欢外国诗歌,我对它们的魅力一无所知。
可直到我去读了,我才发现现代诗真美,外国诗歌也真美。
而我认识的朋友中也有挺多不读/不爱读现世小说家的作品的,他们给的理由大多是觉得作品“在世”的时间太短了,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而自己也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做那个第一批尝螃蟹的人,对于现世青年作家的作品,更是如此。
我个人觉得这是对现世的小说家们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
你没有看过一本书,要怎么去评判他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呢?尤其是虚构文学这种主观意识比较强的东西,即使经过百年的沉淀,高分榜书单里大家不爱读/读不下去的书依旧并不少见。
“寿终正寝的毕沙罗永远没有自杀的梵·高有名”这句话本身就很讽刺。
有些书,你只有去读了,才会发现,它能给你惊喜。
“现世”作家的书,令我惊艳的今年已经遇到了好几本,而且很多都是青年作家的书,这本也是其中之一。
《驯小说的人》读后感(四):关于《驯小说的人》的阅读指南
与其说这是一篇阅读指南,不如说是一篇创作手记。
此书收录的十七篇小说,并不是按照写作顺序排列,而是根据每一辑的主题排列,总共分为四辑。分别是“晦明之间”“不驯之鸟”“喘息之兽”和“镜中之徒”。
第一辑“晦明之间”的阅读指南
此辑收录比较有想象力的“故事新编”,这类小说我一向比较偏爱,不仅爱读,也爱写。尤其是鲁迅的《故事新编》更是爱不释手,还有某些解构性的电影我也很喜欢,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等等,加上我本身对历史很感兴趣,喜欢重构、戏仿、批判,即把严肃的历史题材和人物用现在的思维讲述一遍。这是此类小说的基本创作原则。
第一篇《御风》是我有一年去逛北京植物园的时候,听到有鹧鸪叫,突然想起我小时候也常常听到鹧鸪叫,加上那时我在看《列子》,知道列子本人有御风飞行的传说,便借助北京植物园的鹧鸪天写了这篇《御风》。
《逐日》写的是后羿射日和夸父逐日的故事。他们俩一个用箭射,一个用脚追,都想破坏天上多出来的八个太阳。可惜最后谁都没做到。
《盗梦》探讨了窃国者侯,窃钩者诛的话题,题目很大,切入点却很小,希望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眠鹿,以及夏荷栖霞》则纯靠想象,写清末各种思潮和科技不仅让当时的国土破裂,也让时人内心混乱的故事。
这里着重说说此辑最后一篇《环形佩刀》,刚写出来的时候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斥为无稽之谈,这些好坏参半的评论把那时的我都给搞糊涂了,可是现在重看,却仍然觉得有趣,里面遵循了我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批判阶级、看不惯里外不一、就想撕下江湖上的虚伪面具。实则在影射我当时在现实中到处被退稿的现状。
第二辑“不驯之鸟”的阅读指南
此辑的《消失岛》命运多舛,写它的时候正好是10年前的四月份,那时我在山东无所事事,感受到彻骨的寒冷,便想写一篇小说一吐胸中块垒,用写作给自己做心灵按摩就是从那时养成的习惯。我在《消失岛》里虚构了一座被死人占领的岛屿,“我”受剩余的活人所托,外出寻找救援,却意外发现原来岛上充满死人竟是“我”一手造成。这篇小说经过辗转无数个邮箱后,最后发表在了《文艺风赏》,可惜现在它停刊了。我至今怀念它。
《回旋曲式》是篇关于返老孩童的老生常谈,现在看有点无聊俗套,但当时我写下它的时候真以为自己写出了一篇杰作。我还记得我写完发给朋友王辉城看,当时他说主题很像电影《返老孩童》,直到多年后我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他没说错,我跟这部电影真的想到一块去了。
《黎明之邀》是一篇思索性的小说,没有情节,没有人物,所有人一开口都是名人名言,每个情节都是为了点题。我此后都尽量避免写此类小说。
《溯洄从之》是一篇荒诞小说,讲述没衣服可穿的“我”在大哥死后终于穿上了他的衣服,在二哥死后终于穿上了他的鞋子的故事——“我”的丰衣足食原来要建立在家破人亡上面。
《门是风的眼》实话实说,是为了里面那句“长城是地球的拉链”所写,当时我认为这句话很有诗意,便专门为这句话写了这篇小说,写地球上精神病太多了,必须要尽快转移到月球,否则地球很快就会没有正常人——非常像当下。
第三辑“喘息之兽”阅读指南
《人造太阳》写了一个姿色不再的马霞,怀念还没发福,还能去游泳的从前。然而当身上放了肉,年龄也变大后,她只能远远地看着蓝色的游泳池,不敢靠近一步。多么像我们自己曾有过的遗憾,遗憾总是会随年龄增长愈发记忆犹新,就跟死亡一样都无法避免。
《绑架小说家》是一篇偏叙事的小说,写它的原因是为了证明自己也会讲故事。现在看来,写作千万不能为了证明什么,否则就会沦为油滑、不真诚。
《羊吃月亮石上灵芝草》这篇别看题目很有诗意,但内容写的是最后一次勃起的故事。第一次勃起和最后一次勃起,对每个男人都不一样,有的只隔一天,有的甚至会相隔半个世纪。
《世界上最孤独的图书馆》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听来的。几年前,我经常跟几个朋友在北京街上晃膀子,互相交流看书心得,有一个朋友说起位于秦皇岛的一座图书馆,说它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图书馆,于是这篇小说过几日就被我写出来了。这是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第四辑“镜中之鸟”阅读指南
《躺》里面的内容很多是真事,来自我以前的工作经历,在海边支帐篷也是源于一次团建。我一向不喜欢团队活动,尤其还是所谓的团建,我把集体性的活动都当成笑话,只不过有时会看在钱的面子上不得不忍受。我那时睡在帐篷里,晚上海边下了雨,担心海水会把帐篷卷走,回来后便写了这篇小说,表达我对那次团建的不满。这是一篇很多年前的作品,那时还不流行“躺平”,很多人都为有一份工作而自豪,没想到多年过去,人人都希望能“躺平”。
《藓》这篇小说写自西班牙的一座城郊别墅里,后来频繁修改于卢浮宫和方尖碑广场。写了一个叫林泉隐的画家为了画出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弃笔作画的故事。我不知道是否当时西班牙的自然风光和卢浮宫里色彩绮丽的油画影响了我。
《在云端》讲述了一个迷失自我的故事。当时我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用在通勤上面,渐渐感到心悸,好像双脚无法着地,老是悬空,便写了这篇小说,也算变相对996不满。
听闻很多作家都会悔少作,不过我脸皮比较厚,我对每一篇旧作都不曾后悔,因为不管别人怎么看它们,它们都是我真诚且专注写出来的。我在它们身上能看到我逝去的每一段时光,这些时光比照片更加真实,也唯有这些时光,我才会是现在的我。
希望大家能像我一样,也喜欢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