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随梁实秋《雅舍谈吃》:人生嘛,贵适意
日期:2022-05-18 08:43:27 作者:紫苏歆木 来源:紫苏歆木 阅读:

随梁实秋《雅舍谈吃》:人生嘛,贵适意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一书中,讲到了北方居家时,邻户几十口子吃炸酱面,呼噜的吸面条声,配着咔嚓的咬蒜声;之后他又讲樱桃小嘴徐徐吮汤的女士,对比赶车人左一口,右一口痛快淋漓的吃相。

  他讲“人生贵适意,在环境允许的时候是不放稍为放肆一点的。”

  梁实秋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散文家,评论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读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惬意舒适之感。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

  它写出了食物的味道,又饱含着我们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还充满着人生的智慧——人生贵适意。

  尝得了饭馆酒楼看家菜,

  吃得下平民百姓家常菜

  梁先生在《雅舍谈吃》中讲过许多有名的饭馆酒楼看家菜:北平玉华台,上海沈大成、北万馨、五芳斋的汤包;砂锅居(本名和顺居)的白切肉,猪全席;东兴楼或致美斋的糟鸭片,梁先生懂食材和用料的考究。

  而天津西站站台上小贩卖的包子,为江苏同学准备的大葱卷饼,简单爽口的凉拌白菜,烧饼油条,豆汁儿,这类平民百姓家常菜和市井小吃他亦吃得不亦乐乎。

  这让我想起经典剧《父母爱情》中的江德福,吃得了西餐,喝得了咖啡;自家的馒头稀饭,白面条也吃得津津有味,人嘛,舒心就好。

  食物因生长周期,季节等的不同,价格有高低,但不分贵贱,人生亦如此,无论资产多寡,功名几何,终究是带不来一丝,取不走一毫,适意地活着,酒楼看家菜有它的精致与讲究,平民百姓家常菜也有独到的美味。

  接受各种环境的生活,适意地感受不同的生活,感受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就像梁实秋先生,宝鸡铁路旁的草棚饺子馆,二十个韭菜饺子,带皮蒜瓣外加热汤,可以让他满足,青岛顺兴楼宴会,精致小巧的黄鱼韭黄饺子也叫他连连叫好。

  不妄自菲薄,

  也不盲目自信

  知乎上有人评论《雅舍谈吃》,“大菜能吃,小菜能吃,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觉得中国菜就是世界第一美味。”

  觉得很有道理,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人民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并没有高下之分,《雅舍谈吃》中,有北平传统珍馐,铁锅蛋,酱菜,饺子,煎馄饨,也有其他地方美味,咖喱鸡,腊肉,八宝饭,各种菜式,有的是风味的不同,在梁先生眼里,不会分高低上下。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人生最大的不痛快来自于比较”。

  有时候不做无谓的比较,人生要适意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或快或慢,若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人生,容易造成或妄自菲薄,或盲目自信的结果。

  不是别人都恋爱了,你就要恋爱,别人都结婚了,你就要结婚,诸如此类,每个人就像不同地域的美食,有其成型的渊源。

  食材,气候,习俗的差异便是个人性格,周遭环境,个人想法的不同,不强求人生步调都一样,享受每一个属于自己的当下,适意地生活。

  不因脚步稍快于别人盲目自信,也不因节奏稍慢而妄自菲薄,做好自己,自己舒心适意便最好。

  既然过去回不去,

  不如潇洒向前走

  对于《雅舍谈吃》,除了各类美食,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聊胜于无”这四个字。

  由于梁先生后来很少回到家乡北平,远在他乡,这四个字显得多么豁达和潇洒。

  不同于贺知章回到故乡时的“春风不改旧时波”,梁先生的文字中,有着着对回不去的过去的无奈,随即便是随遇而安的潇洒。

  有时候,我们或者远离家乡,奔赴远方,或者因某种原因,做出一些不可挽回之事,亦或许,有太多太多的遗憾来不及弥补,人生总会有些许无奈。

  只是,无奈既然已经形成,亦无改变之法,不如潇洒一些,昂首向前走。

  歌手毛不易,青年丧母,他带着很多遗憾前行,但他深知,人死不能复生,他创作的《一荤一素》,怀念自己的母亲,传达出来的除了深情,还有那么一点点豁然开朗,“听到这儿你就别担心,其实我过得还可以。”

  既然过去回不去,不如潇洒向前走,这何尝不是一种适意的人生态度。不纠结于回不去的过去,向前走,迎接新的阳光。

  要我说《雅舍谈吃》一书,这何尝不是一本适意的书。

  从食物角度来讲,达官贵人的山珍海味,平民百姓的粗茶淡饭,各有各的美味和精彩,皇家珍馐和市井小吃难分伯仲,我国传统菜肴和西方经典食物又各有特色。

  而从书中表露的情绪来看,“人生贵适意”便是它的灵魂。

  愿你尝遍人生美味,食遍人间烟火,不纠结于过往,过适意舒适的人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随梁实秋《雅舍谈吃》:人生嘛,贵适意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