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5-12 0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锦集

  《昨天喝了河豚汤》是一本由米哈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一):为什么我要射杀那头象

  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它讲了还没有成为奥威尔的埃里克•布莱尔的故事,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

  其他的篇章像随笔,这章作者则卖了一个关子。

  薄薄的一本书,50篇随笔,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他以松尾芭蕉的俳句“昨天喝了海豚汤”为书名,旨在说明:哎呀,昨天喝了海豚汤,今天,我居然还未死。多幸运!

  活着就代表可以继续寻找方向前行

  这是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思想。基于这种思想,作者在目录部分的选择,则有一些“鸡汤”的味道。

  鸡汤之所以让人发腻,可能因为都是大道理,但不要误解这是一本教你人生大道理的书,相反,这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细微思考

  虽然这些思考不算深刻,但也绝不肤浅。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二):昨天喝了河豚汤:为什么指望别人的金句和忠告,知道你自己的人生?

  你是不是也特别讨厌,某些前辈仗着比你年纪大,总喜欢给你忠告。比如说,一个女人一辈子不生孩子是不完整的。比如说,人啊,一定得结婚。比如说,你这个创业方向看起来就不会成功啊。等等。

  既然你如此讨厌忠告,那又为什么总寄希望于一定要在一本书里找到能有助于你人生的箴言金句?

  关于《昨天喝了河豚汤》这本书,某读书app上一个高赞回答是:作者熟知不少大作家的姓名并且擅长汇总,缺点是过于潦草,比如写黑塞、陀翁、松尾芭蕉的几章,实在太短小了,也不是说长篇大论好,就……

  就真的让我惊讶,书本来就定义为短篇随笔集,针对于作者米哈自己遇到的每种人生困境或难题时,对照他喜欢的作家找到的人生答案,而已。为什么非要指望从别人的人生答案里找自己的解决之道,又因为没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给书打差评呢?我不理解。

  这本书里,作者讲到了自己喜欢的50位作家,对照了很多作者自己对于人生困境的看法和作者自己认为找到的解决之道。

  比如关于,要不要在乎别人评价你很奇怪,很不从众,讲到的杜鲁门·卡波特的故事。比如关于,该如何处理别人的误解,讲到的马克·吐温的故事。比如关于,我们要如何坦然面对死亡,讲到的菲利普·罗斯的故事。

  我最喜欢最后一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故事,“可是,你想听哪方面的忠告?”

  看了这篇你才会知道,为什么真正牛叉的人反倒不会随便给予别人忠告,是因为:谁要听?听的目的是什么?都需要搞清楚,是因为忠告通常都依人与情况而定。

  喜欢米哈这句:这是一本充满忠告的书,却不是一本给人忠告的书。因为复杂的人生经历,化成只言片语的所谓金句后,都显得异常廉价。

  在我们下一次,忍不住从书里或者别人嘴里找答案的时候,请切记:没有一句忠告,放诸四海皆准。所以,你今天翻开的这本评价还不错的书,它只想为这不完美的世界,提供多一点可能,多一个答案,多一点温暖,而没有一定要替你解决人生困惑的责任,不是吗?!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三):作为普通人,如何对抗人生的荒谬?

  看完了香港作家米哈的小书《昨天喝了河豚汤》,想起加缪的那句话“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是呀,比起活下去,死亡是相对容易的,是一了百了的,是不够勇敢的。活着,活下去,才是最难的。中国古语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顺利、不如意才是人生的常态。世界和人生,从来不像童话故事的结局那么美好,每个人都能得到happy ending,而是充满了挫折、失败、阴暗、背叛、孤独。这样的遭遇,并不是某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人都可能,而且大概率会经历的。

  大作家们也不例外。《昨天喝了河豚汤》写了50位大作家的人生经历,在世人看来,他们都功成名就,志得意满,高高在上,不应该有烦恼和困难,其实,一旦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平,就会发现,他们可能比作为平常人的你我更“惨”!

  他们有的穷困潦倒,有的被流放到荒蛮之地,有的深受疾病折磨,有的为世人所不容,有的出道之时默默无闻,有的大器晚成……苦难给了作家们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更独特的创作素材,使得他们的作品更有深度和内涵,从而更有旺盛的生命力。

  《昨天喝了河豚汤》是一本适合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小册子,每篇文章独立成篇,互不影响,可以单独阅读。这些文章既可以当做作家小传用以增加对作家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可以当做书评来阅读从而获得有趣书籍的推荐。

  米哈选取的角度新颖独特,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去审视其作品内容和风格,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关于作家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生动鲜活,又不失趣味,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学会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帮助读者理解作家的作品外,米哈还想教会读者一种人生态度。就像书名所说的那样,“昨天喝了河豚汤”,但是我今天还活着,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不论生活多么荒唐可笑、世事无常,活着、活在当下,沐浴阳光雨露,本身就比很多人都要幸运。

  怎样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困难、怎样做出选择。大作家们的人生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路。是选择努力生活,对抗人生的荒谬;还是选择放弃抵抗,得过且过;亦或选择慨然赴死,结束生命?选择也许没有对错,但求无愧于心。

  不过,也许,像作家们一样,将内心的苦闷转换成文字,分享出来,说不定转角就遇见彩虹,也未可知呢!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快要坚持不下去了,推荐你读读这本书。

  唯一让人觉得遗憾的是,整本书介绍的作家竟然没有一个中国作家。应该说,中国作家里经历苦难挫折依然坚韧不拔的人不在少数。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四):读书·读人·读世界:与50位作者灵魂的对话,残酷世界,文学的慰藉

  这两年,我一直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积累下来,一年的读书量,竟然能够达到200本之多。初听此言论的人,或是不信,或是好奇,总之,大家都觉得不正常。

  可是,又有什么事情是正常的呢?

  大家都知道熟能生巧,殊不知,读书也是如此。尤其是我们在大量地阅读之后,读一本书便不再单纯地是读一本书。读书,逐渐成了一种路径,而且是一种了解生活、了解自己的最好路径。

  无数人走在自我探索的路上,更多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近理想。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到底读的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所以,读书,往往读的并不是书,而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懂得了自己之后,再去读书,这时候,读书又上了一层境界,那就是——读人。

  是的,当我们了悟了自身的经历,又觉得不够酣畅淋漓的时候,我们大可以选择继续阅读,沉醉在书籍的海洋中,领略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这些灵魂的拥有者,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提及的人物,更有这作品背后的构筑者——书籍的写作者。

  我喜欢在读一本书之前,先读读这本书作者的小传,哪怕这作品与作者的经历没有丝毫的关联,我也愿意去做这样的尝试。也正因此,我不仅仅读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更通过这些作品,走近了一个个伟大的灵魂。

  这本书,初看不觉得惊奇,仔细一看,才发现极对胃口。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有收藏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昨天喝了河豚汤》,这书的名字挺怪,但实际上,它大有来头。日本的俳句,我们都或多或少了解一点。“昨天喝了河豚汤”就是松尾芭蕉创作的一首俳句。

  本书的作者何建宗,更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作为香港青年文学奖的评审,他自是见过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正因此,他在评论各个作家的时候,才能够如此游刃有余。我很喜欢何建宗的工作,但从本质上来说,我似乎也在用自己的途径,在不断地接近着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这本书的封面,是可爱的河豚。这种画风,一度让我忽视了这部作品的严肃性。和它的正文相比,《昨天喝了河豚汤》这本书的目录字号,像是刻意缩小了一样,浓缩成紧凑的两面,让人实在猜不透作者的意图。

  直到翻开正文,随着作者娓娓道来,我才发现,这本书是多么地对我的“胃口”。封面和目录的疑惑,也就瞬间不重要了。

  《昨天喝了河豚汤》这名字到底是隐晦的,从内容上来看,这本书主要记叙了50位命运坎坷的作家。作者通过对这些作家命运的讲述,来向读者传递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当人类文明进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各种精神上的困惑,反而高于了饥饿对人的折磨。文学的“有用”属性,在《昨天喝了河豚汤》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针对不同的问题,这50位作家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种回答,是意韵深远的。很多道理,我们不能直接领悟,除非主动阅读,自主思考。

  这本身就是对读者的一种考验,而我,特别喜欢这种考验。

  关于生活,关于世界,每一个作家,都极尽所能地诠释,可依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最为完美的答案。

  其实,我想说的是,完美的答案,从来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从底层逻辑上来说,每个人对于“完美”的定义,都差之甚远。

  我看到了海明威、欧亨利和赫尔曼·黑塞;我看到了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和马尔克斯;我还看到了米兰·昆德拉、艾丽丝·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些作家,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他们用“写作”这种方式,将生命进行了升华。

  我们通过阅读何建宗的这本《昨天喝了河豚汤》,来进一步地拓展自己的阅读面。同时,我们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家,进行一次纵深的阅读。每一位作家,何建宗也只是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横截面,但实际上,对于一位作家的解读,可以是很多元的。

  我们完全可以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重塑自己对于这些作家的看法。也正是在这种探讨中,我们更接近自己的灵魂。

  读书,不就是为了更接近自己的灵魂吗?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五):还不知道如何面对世界吗?看看文学家们的解答吧

  在我求学时,尤其是喜欢看文学书之后,时常会听到一种来自社会“成熟”的声音:“呀,你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生活的苦难。每天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只会让你丧失所有直面生活痛苦的能力。”脾气暴躁的我直接选择用手中拳头让其感受社会的险恶,看看这个嘴巴硬的人是否也能接受来自学生社会的毒打。

  虽然用一时的暴力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这个问题却一直萦绕在脑海。难道我看的那么多悲惨的作家故事,那么多直面生活苦难作家的文字我就不算是亲临现场了吗?或者说我是真的没有见过社会、人心的险恶吗?我不相信。我相信的是那些用一生苦难换来的对人性理解的文字是我自信于能够直面人世间苦难的精神源泉,是我在面对所有生活中突发事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资本。

  但那时还没有看到一本书能够把作家经历的苦难和启示都收录一起的,直至看到3月米哈新书《昨天喝了河豚汤》。书名来自松尾芭蕉的俳句“哎呀,昨天喝了河豚汤,今天,我居然还未死。多幸运!未死,就是活着,就是我们继续寻找方法前行的理由。”

  我们还活着便需要为自己不断找寻前行的理由,活着便是前行的动力与缘由。一生未娶的他手持十八念珠,周游日本全国,感受全国的繁华与躁动,他前半生不停的行走,似乎那活着前进的方向便在于“我还能走”。

  到了晚年腿脚不力之时,生活逐渐归于平静,他能够一心创作出那些只属于生活平静的俳句。我总想唯有一个经历过世间所有喧嚣、复杂、冗长的作家,才能在生活的间歇处写下令人平静、简洁、短小的文字的。而我在此书读的过程仿若是在与这东西方50位作家共同经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在他们的应对方式中找到自己的生活之道。

  在金句大师王尔德学习真诚的“做自己”,他穷尽一生不断地追求最后却因为“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之罪妻离子散,名誉扫地。在生命的尽头,这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不再流于文字口号的兴奋之中,写下“疼痛不若欢愉,它不戴面具。”他提醒我们“做自己”不是一句口号,是你在说出这句话伊始便要承担所有关于它可能给你带来的磨难与痛苦。

  这点海明威或许体会的更深,他几次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在直面战场恐惧而写成的。不幸的是,这位作家仍旧倒在了现实面前。同样倒在现实面前的还有日本天才作家芥川龙之介,他直言“我们不可能不负伤地走出人生的竞技场”。他一出生便被父母认为是不是好事儿(他出生的年份是所谓的“大厄年”类似于我国的“犯太岁”),母亲在其生下不久便精神病发作,煎熬十年之后便去世了。

  自幼与舅父生活的他一方面没有获得父母之爱,另一方面却深受家族管辖,遇到心爱之人吉田弥生却因其门第不符不能与其交往。好不容易熬过爱情之苦,事业稳定,结婚成家的他却又经历了恩师夏目漱石的离去。失去所有人生方向的他,便只能不断靠行走与书写舒缓内心的压抑。他所有“恶魔主义”的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写的,他试图在恶魔世界中找寻真善美,找寻死亡的真谛。但一个信仰崩塌的人终究是无法正常的存活于世,他的故事也是在不断启迪着我“胸怀信仰,战斗到底”。

  值此五四青年节前后,不可否认的是今天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在消解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信仰,消解着我们所有对世界的追问与解答,剩下的是无尽的叹息与抱怨。但我心中仍怀有对世界的美好想象,这种想象是今天所读的、所写的每一个文字,是对未来的信仰。今天都这么糟糕了,未来还会更差吗?你信吗,我不信。脑海里不断回荡《恰同学少年》中湖南一师同学在学校广场背诵着《少年中国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生,齐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谨以此段激励吾辈青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