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5-01 00:0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锦集

  《无处不在的人格》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勒洛尔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一):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读《无处不在的人格》 有句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说的是人多,肯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什么不同?不是相貌、高矮、肤色、好丑的不同,主要指的是性格的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眼界、视域都不同,自然精神气质、格局、行事风格也都不同。这样,把一百个人集中起来考察,那自然也都是不同的了。种种不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人群,构成了丰富异常的世界。而这,其实也是正常的。客观世界就是如此呈现给我们的,用不着惊诧莫名。 但是,仔细分别出人的性格,对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就像是分辨人才了,如何辨别人才大小、擅长、特质,对于用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分辨出人的性格,对医治人的某些疾病,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分辨出人的性格呢?按照《无处不在的人格》记述,性格即人格。希波克拉底曾根据人的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液体类型分为四种,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这几种分类有积极作用,但也有不足。 1925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将身体特点和人格相联系,又做了四个大类分类,但是没有得到多数承认。近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经过研究归纳了16种人格特质,这些分类尝试促进了对人格的研究,使人们对人格的掌握更多了手段。而准确分类、判断人格,就是为了对治由人格产生的相关疾病。因为每个人都有人格,每个人因此都有可能具有与人格相关的疾病。 与人格相关的这些疾病,就是人格障碍。因为人格是一个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的实物所指,那么关于它的疾病,就是障碍。有障碍就是不顺畅,就是不正常。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分类,或是美国精神病协会最新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所载,常见人格障碍有十二种。这些障碍有焦虑型、妄想型、表演型、强迫型、自恋型、类精神分裂型、A型、抑郁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逃避型和其它类型。 如此精密地分型,对于人们的精神疾病治疗极为重要,大有好处。比如常见的焦虑型人格,目前社会高度发达、商业化、制度化、集中化。人们产生的不适应逐年增加,对各种问题的担忧、焦虑,极为容易出现。造成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严重障碍,甚至对生命造成威胁。这类疾病往往很隐秘,对人的困扰容易被忽视,而给人带来的痛苦也就很大、很强。因此,准确辩识,对症下药就显出重要来。 还有比较常见的妄想症、强迫型,都是生活压力下或者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恶劣造成的常见人格障碍。这些并不都是心理学家需要掌握的专业性知识,也是普通人应该了解、掌握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罹患此种疾病。那么,及时了知、适当治疗、控制,就是非常必要的。《无处不在的人格》就是一本精神疾病的《千金方》,了解它,研究它,将令人获益匪浅。 2022年4月26日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二):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共存

  一本包含各种人格的工具书,作者把自己的文字定义为工具书是不错的选择。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人格,也能通过作者的分类,了解身边人的人格,从而更好的和身边人相处,有能力的话还可以帮助身边人走出困惑。

  近几年,人格测试,性格测试等在年轻人中火起来,年轻人这一代更理性的人爱上用测试的方式了解自己,当然这是一种更科学更可靠的方式,大家通过十分钟的测试了解自己都不曾想到的内在的自己,当然是为了更好的与自己相处,与那个有些别扭的自己和解。

  n 这本书来自两位法国医生,我们总是更相信医生,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又有理论又有实例。一位是弗朗索瓦•勒洛尔,在法国和美国皆屡获成功的精神病医生。创作的多本心理自助类畅销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一位是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畅销书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目前在巴黎圣安娜精神院工作。

  作者在章节中把人类分为不同人格,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格,那就慢慢的读下去,总有一个人格你会发现和自己高度重合,那就是真实的你自己;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突破自己的人格障碍,那这本书也会细致的告诉你;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这本书也会更好的给你列举。

  这本书把所有人际交往中的事情都帮你写好的预备方案。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写到的,人世间所有烦恼都是因为人际关系造成的。那这本书帮你解决所有人际关系中本来可以轻松解决的事情,让我们更愉快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会用各类表格帮助大家划分和理解,这在我看来非常简单易懂,例如在讲述妄想性人格时,作者帮我们列出来当面对妄想型人格我们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情,简单明了的一二三,非常高效的可以直接用在生活中。还有当判断自己的人格时,作者用一个表格,列出是个问题,大家可以在有和没有这两个选项中选择,通过十个问题,得出来自己是否属于这种人格。作者还模仿对应人格的人写出她眼中的世界--《玛德莱纳的父亲如何看待世界》,让我们更了解每种人格背后的人是如何想的。

  最后用作者说的一句话做为结尾:“只有在个人层面生成的意愿,才能促成改变:人格障碍者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是因为别人会以真诚而温和的态度跟他们解释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问题。”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三):人类心理自助指南手册——《无处不在的人格》

  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颗相同的鸡蛋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即使是长相极其相似的双胞胎,他们的灵魂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肆意飞扬。

  在此,我只想表达出一个观点: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他存在的独特性。就像早些年很火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前两天在朋友的推荐下,偶然遇到了这本书——《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完以后,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它让我看到了某一个人的多面性,以及一群人的共性。

  我觉得这本书既是一本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又是一套实操手册。它可以让你通过自我疗愈的方法去进行内在的自我剖析与改进,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或者说在社会上更加耀眼。

  《无处不在的人格》作者有俩人。弗朗索瓦·勒洛尔是一个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不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他还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们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也一起研究过很多重要的课题。最终他们共同编著了这么一本书,翻译过来就是《无处不在的人格》。

  起先,我对“人格”一词有着比较模糊的概念,我不太懂这是什么意思。在我的直观感受中,“人格”代表着“高大上的品质”。因为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词语:人格魅力。所以我会下意识地认为“人格”就等于“优质的特点”。

  然后我去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对“人格”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有时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至此,我才了解到原来“人格”并不完完全全是正向的、积极的意思。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写到:有些书籍从头到尾都是关于“人格”的定义,而我们可以将这个词简单地浓缩为俗语中所说的“性格”。由此,所有的疑问烟消云散,这是一本分析人类性格特征的一本书。

  在书中,我们能够找到有关于自己的、配偶的、亲人的、朋友的等等你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性格特征。让我们得以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理性分析他的行为举止,从而达到共情的感受。对于那些客观存在的情绪和行为举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和改善,从而改善某些人的“人格障碍问题”。

  我很喜欢书里面列举的各种各样的例子,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就好像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甚至你会将他和现实中的某个人联系起来,觉得他们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当你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对他进行分析的时候,你对他的一些缺点就变得更加能接受了。我觉得这恰恰提高了自我的修养,让自己在以后面对他的时候,变得更加包容和有耐心。

  这本书的文字浅显易懂,用通俗的语言和故事将大部分人的心事表达了出来:通常来说,人格障碍者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害怕”才会表现出那些行为:他们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让自己或所爱之人陷入险境……

  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或多或少会遇到些自己解不开的难题,不妨来书中找找答案吧,或许会有惊喜呢!

  END.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四):你对自己了解有多深?浅谈无处不在的人格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是精致和专业。精装胶版纸的触感,真的抚慰心灵。回到这本书本身,虽然两位作者是精神病学家和心理理疗师,但是实际上这是一本非常适合非心理学从业人员了解自己的他人的实用型图书,本书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案例,系统的分类讲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人格,即焦虑型人格、妄想型人格、表演性人格,强迫型人格、自恋型人格、类精神分裂型人格、A型人格、抑郁型人格、依赖型人格、被动攻击型人格、逃避性人格和其他类型人格。在本书的序言里,谈到了人格划分的方法和历史,而在书的结尾也探讨了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书里专业的名词和解释并不多,大部分比较生活化,也有些比较浅显的心理学基础词汇的详细解释,如压力、身份认同障碍,整体很适合当作无基础或心理学入门的书来读。 这本书具有较高的系统和条理性,对于每种人格障碍的患者,都举出的生动案例,并且明确指出具体反应该人格的举动,对于心理学方面的引用、关键词及专业术语,都作了注,以便感兴趣的读者深入学习。在每一种人格的开始,作者都会给出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带我走进有该人格特质的主人公的生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和行为模式,这很有意思! 读完主人公的故事之后,会有一个简短的总结,复盘主人公种种具有代表性的行为特点,并告诉我们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及其原因。然后就是和该种特质的人交往的时候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在最后,还有一个用来自测的表格,可以帮我们自己了解自己是否有该种人格特质。 我很喜欢的一趴是列举符合了相应人格的影视和名著中的人物,这让我对此类人格有了更立体的了解,并且对相关的影视都提起了兴趣! 我自己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在很多案例中,虽然某种人格障碍患者自己未能彻底改变自己,却有幸有了一个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人格特质的伴侣,这是多么重要和幸运的事情!在多少案例中,有了这样的伴侣才让患者走出死胡同,越来越好。所以真的,找到一个匹配和包容自己性格的人真的很重要!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时不时的在脑海中浮现一些场景和自己身边朋友的影子,如自己童年时期未能妥善解决的无意识冲突表现出的神经质焦虑,一直影响自己到现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本书确实有可实践性,不管是对于感情、生活,亦或工作。 其实越看到书的后半段,越觉得我们对各种人格障碍患者的应该做的做法大同小异,一开始我想,如果建议不够具体和有针对性,那么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后来也渐渐明白,人格障碍多见于复杂且交叉,很难将某个人完全归结为某一类别,而两种或多种人格在表现中相互叠加影响,确实会表现出相似的症状。我作为一个外行,要学习的真的太多太多! 不说了,本表演型+类精神分裂型+被动攻击型夜猫子要洗洗睡啦,毕竟明天还要搬砖不是?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五):《无处不在的人格》

  人,生来就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和人打交道确实是一件费心思,费力气的事,若是陌生人的性格让你感到不舒服,你便切断联系,一走了之。可是如果对方是我们的父母呢?我们的朋友呢?每天相见的同事呢?面对他们“烦人”的性格,你还能做到一走了之吗?《无处不在的人格》,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心理学入门工具手册,之所以称它为工具手册,是因为它理论、实操兼有之,理论却不枯燥乏味,作者采用生动有趣的描述语言,附以大量的咨询案例,一个又一个小故事,里面藏着一种又一种人格特征,最有趣的是,这些故事中有我们最熟悉的人的影子,可能是父母,可能是伴侣,可能是亲友,还有可能是你自己~

  这本书的框架非常清晰,主要介绍了12种人格,从“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这三方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和指导。以前我也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大多在介绍“人格种类和形成原因”方面大下功夫,而“具体该怎么做”时却非常笼统地一概而过,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在实操方面,不仅为各类人格障碍者提供指导建议,而且还教会我们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类人格障碍者,我非常受益。

  接下来最想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种人格,“焦虑型人格”,我从书中看到了妈妈的影子,而且也引发了我的深思。“焦虑型人格”的人身上就像安装了雷达,不停地探测身边可能发生的变故与灾祸,她们总是处于焦虑中,总是想到事情的最坏结果。举个例子,小时候如果我放学回家晚了30分钟,妈妈就会急匆匆地去学校找我,因为她潜意识里认为我出了“意外”,全家去旅行,她会要求我们早早收拾好去火车站等着,她生怕赶不上火车,其实时间还非常早,她总是担心得很多,即使发生一点点小事,她也非常悲观。对于她长时间的控制与影响,我很烦恼,也很痛苦,现在自己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才意识到自己莫名地也有些像妈妈了。这本书给了我一双妈妈的眼睛,带我看到了她眼中的世界,才明白原来总是处于焦虑的她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她们认为世界总是危险的,稍不注意会有灾祸发生,所以试图掌控身边的一切来预防可能发生的危险,认为只要谨慎行事就可以避免变故和意外。其实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没有控制好焦虑的频率和强度,若是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潜能,也更有利于谨慎做事,若过度焦虑,那必然只剩坏处了。焦虑人格障碍,是遗传与后天经历的产物,对于治疗,患者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平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者提到了两个角度,一个是病患的角度:放松练习,(如瑜伽腹式呼吸等),认知疗法三步骤,(书中有详细讲)。作为亲属,我们可以这样做,帮她客观看待世界,转移想法,比如她担心错过火车,那么就引导她思考“错过了火车”,真的是一件无可挽回的灾难吗?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还可以退票搭下一列,让她意识到这只是一件小事,并不是灾难,而且是可以补救的。另外也要注意不要和她分享你日常生活中的担心,也不要让她看一些灾难性事件的新闻,都会加重她的焦虑。

  其实,对我们自己来说,在这样一个快节奏、信息泛滥的社会,人的心里健康最容易出问题,问题或大或小,也许你已经为自己的性格苦恼不已,也许你还未发现这原来是个问题,其实不妨看看这本书,当我们了解了不同人格的特点与原因,也许就能理解背后的行为方式,我最喜欢书中每一章后附的一个小表格,可用来自测,提醒你存在的问题,从而作出更好的改变。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六):请注意:不要让人格毁了你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长期遭受抑郁症的困扰离家出走,一周多的时间家人找到,当时她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后来,她住院接受治疗,目前情况有所好转。

  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抑郁症,总觉得这是一种矫情,为了获得家人关注,抑或是为了逃避生活。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我读完《无处不在的人格》一书,我总算理解她了。

  先来说一说《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讲了什么吧!看书名自然知道这是一本讲人格的书,也就是人性格的分类。但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以真实的事例引出每一种人格,详细分析了每种人格的主要特征,它们有什么作用,如果发展成为一种疾病,又该如何治疗等问题。言外之意,本书给了你想要知道的关于人格的所有答案,它是实用之处在于:可以自行检测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人格,可以分析自己此种人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回到文章开头,我朋友就属于抑郁型人格。她平时做事认真努力,但是每每想到父母对她的冷淡,亲弟弟曾经差点杀了自己,她就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长期的郁闷、不快乐让她内心十分压抑。虽然她爱学习,可是却总看不到希望。

  抑郁症也分为不同情况,轻度慢性抑郁症被称为“心境恶劣障碍”,遭遇心境恶劣障碍的人,一生罹患重型抑郁症的风险更高。研究表明,女性患病人数是男性病患的两倍,一半的心境恶劣障碍出现在25岁之前,后会形成顽疾。专家的建议是:在面对抑郁型人格时,应该尽早就医。具体可以进行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引导向心理疗法,认知疗法)和药物治疗。

  那么如何应对抑郁型人格呢?且看下图。

  以上是我朋友的例子,然而,本书最大的价值却是读书——认识自己。可以根据书中提供各种人格的特征,“对号入座”。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不只有一种人格。譬如我自己,焦虑、强迫、依赖多少都有一些,如果这些情况在正常范围内,也不会影响生活,只要适度调整就好。

  对照焦虑型人格特征,我几乎全中。

  对于风险的过于担心,对风险极度关注。举个例子来说:大学时候,给男友打电话,本来只是找他一下而已,可是接连几个电话没有接通,我就担心他是不是出意外了。最恐怖的是,那一个下午,我居然一共打了三十多个电话,在心里把他出现的几乎所有可能的意外都想了一遍。

  事后证明,这种焦虑是多余的,他什么事也没发生。而让他不能理解的是,我为什么会打这么多电话……即使我有自己的原因,能说清楚了,对方也未必能理解。庆幸的是,我对自己性格问题有所改善,现在仍然会担心一些问题,但是好很多了,至少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我还是典型的强迫型人格。

  仍然可以对号入座。典型的完美主义,收拾衣物,整理书籍,摆放的位置都自己心里清楚,缺一本书都可以发现。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看法与规则,人际关系这方面也是被说中,喜爱辩论,有严格的道德标准。

  其实这些特征也不完全是坏处,只要自己把握好,就可以。前些年,买书都会买成套,缺一本也想办法买到,近些年好多了,虽然内心依旧向往完美,但是这个世界上完美几乎是不存在的,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

  的确,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格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好几种人格。这些性格让我们得以区别别人,成为世界上的独特的存在,每一种人格也无所谓好坏,只要维持在一个度之内,不影响生活就好。如果一旦脱离控制,那就要尽快治疗。

  《无处不在的人格》可以作为一本枕边书,时常翻看一下,时常以它来提醒自己,检测一下自己的状态是否正常。

  请注意:千万不要让性格毁了自己!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七):《无处不在的人格》|你是哪种人格?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夏吕男爵属于自恋型人格,《红楼梦》的王熙凤是典型A型人格,加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是类精神分裂型人格……所以,你属于哪种人格呢?有人想知道,有人害怕知道,这就是无处不在的人格。

  瞧,这是本书的封面,我拿到书的第一时间,盯着这张脸很久很久,真的很爱很爱。朴素的笔画勾勒出无限遐想,颇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仿佛剖析自己心理的道路,看似简简单单,实则意味悠长。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我们的整个人生也是一趟“认识自己”的旅程。我们无时无刻不想要了解自己多一点,也了解别人多一点。如何了解呢,心理学方向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为一位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普通人来说,我们也有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好奇心,但是太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因其晦涩难懂的语言,层层堆砌的专业术语,让我们望而生畏。那么此刻我要恭喜你,《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不会,它应当算是一本带着心理学色彩的自我认知类书籍。

  书名:无处不在的人格

  本书的名字是《无处不在的人格》,那么,什么是无处不在?什么是人格?人格(英语:Personality)指人的性格或人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通俗点的理解为“性格”,当然,也不尽然。无处不在说明人格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有无限种组合,环境,认知,天性,配比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格呈现。

  亮点:本书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

  书籍目录

  有人总似热锅上的蚂蚁担忧着大大小小的问题,有人会无限痴迷细节,结果却忘了最重要的关键,还有人会沉迷自我,对他人的意见充耳不闻,更有因其抑郁的惰性和负能量让你忍无可忍……或许这其中也有你的影子?这就是几种典型的人格障碍,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应当怎么处理和应对?本书告诉你答案。

  本书排版一目了然,思路清晰,近400页的纸张,分门别类的将表演型、焦虑型、妄想型、依赖型、抑郁型等十余种类型的人格一一道来。语言浅显易懂,读的时候不必有任何心理负担,作者列举了大量亲自诊疗过的实际案例,生动形象的介绍了12余种人格障碍,针对每一种人格障碍提出若干条非常切实又可行的建议,并且在每一章节的末尾设计了主观性自测问题用来检测自身。从书中,可以深刻意识到每一种人格的特点,从而找到符合自己的人格特质,也找出自身的优缺点,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进而对自我内心深处不曾意识到的性格进行深度剖析,从而更好的应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格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同时可以看透身边人,也逐渐学会与不同人格的朋友相处。

  书籍内页

  作者简介

  法国的弗朗索瓦·勒洛尔:

  在法国和美国皆屡获成功的精神病医生,创作的多本心理自助类畅销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著有《艾克托寻找幸福之旅》等。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畅销书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目前在巴黎圣安娜精神病院工作,著有《冥想》《幸福的艺术》《静能量》等。

  针对多种人格障碍,每一节共10道自测题,在焦虑型跟抑郁型人格测试中有8题我打了勾。

  自测题目

  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任何事情一发生,第一想到的就是最糟糕的结果,而且会脑补惨状的发生。我会常常担忧生活中的风险,比如:孩子一看电视,我就担心他得近视眼,孩子一出门玩,我就担忧他被坏人拐跑,妈妈膝盖痛,每次爬楼梯,我都害怕他会摔倒,爱人开车出门,我就害怕他遭遇交通意外……我曾被吐槽有被害妄想症。因为过度紧张,导致我很痛苦。书中说:“这是童年时期未能妥善解决的无意识冲突表现出的症状。”我不置可否,但是我学习到了如何应对与处理:首先,我会缓解自己的情绪,给自己积极暗示。其次我会转移注意力,提醒自己要相对地看待事物。再次,不要被这种人格所支配,与此同时,我会提醒我父母和爱人时时给我提供安心的信号。

  写在最后

  我们生活在群体之中,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无处不在的人格》就是这样一本书,有太多答案等着我们去揭晓,去思考,去改变,何乐而不为呢?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八):从《无处不在的人格》中,认识自我,理解他人

  尼采曾经说过:人生是一面镜子,我们梦寐以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

  那么,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可以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长相、不同的脾气、不同的性格。

  我们的性格也就是本书所说的个体的人格,很多心理学家都曾对不同个体的人格进行分类,有些是通过生物特点,即人的血液和体型进行分类,这种叫做类别分类。

  还有些是通过不同的维度去划分,按照某种特性去进行分类,这种就是维度分类。维度分类下又有各种类型的人格测试,把人格又细分为多种类型,我们对人格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本《无处不在的人格》里,两位心理学家通过真实的案例和专业的学科知识,向我们普通人详细介绍了多种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和人格障碍者相处,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在生活中出现的人格障碍问题。

  在这本书里,两位心理学家为我们详细讲述了12种人格障碍类型,当然,这些人格障碍类型并不能完全概括所有人的人格特质,有些人甚至可能是两种或三种的混合型。

  在心理学家看来,对这些人格进行分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观察病人的反应,并为病人提供对应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术有专攻、对症下药。

  用气象学的一个现象打个比方:每个地方的天空、云朵都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光线下,在微风的吹拂下,云朵都能变幻出不同的景象,气象学家们通过观察和分类,把这些云分成了四种类型,分别是积云、雨云、卷云和混合类型的云。

  通过这简单的四种分类,我们就可以准确地描述出当下的天空和云朵。

  而人格分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云的类型来掌握天气的变化,同样也可以通过了解人格分类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人格障碍问题。

  书中介绍了很多种人格障碍类型,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强迫型人格。

  就拿我们熟知的夏洛克·福尔摩斯来说,他身上就具备强迫型人格的一些特点:热衷细节、喜爱分类、理智冷静、人际关系淡漠、完美主义……

  强迫型人格大多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做事都喜欢井然有序,执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规则做事。他们通常很难表达热烈的情感,对外都是无动于衷、很冷漠的样子。

  但是有时候,把强迫型人格放在适合的位置,他们高度的责任心反而会是团队制胜的法宝。

  很多人都会把强迫型人格和强迫症混淆在一起,其实,这两者并不能完全混为一体。

  事实上,在不同的流行病研究结果中显示,强迫症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是强迫型人格,而很多强迫型人格也不一定都是强迫症。

  书中说,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的分类,如果每天花在强迫性行为和仪式性的无用行为上的时间超过一小时,就可以诊断为强迫症。

  这样看来,现在很多自称为强迫症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强迫症。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强迫型人格吗?我们可以来参考一下后面的问卷调查。

  说完强迫型人格,我们再来说说依赖型人格。

  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每个英雄的身边都会围绕着一个依赖型人格者,一强一弱形成互补,比如堂吉诃德与桑丘、唐璜与莱波雷洛、福尔摩斯与华生……

  这些依赖型人格者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让自己安心,大多数情况下都习惯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他们总是给别人当配角,内心不自信,常常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惑,有时候甚至会通过牺牲自己来使团队胜利,并从中获得安全感。

  如果你是依赖型人格者,从书里你能找到诱发依赖型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某些家长的行为、教育方式,也可能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

  如果你身边有依赖型人格的人,你应该做的就是帮助他提高他的主动性,鼓励他扩大交际圈,在他遇到问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告诉他具体的想法,然后再给出回答。有时候你甚至可以反问他问题,向他寻求意见和帮助。

  当然,这本书中提到的人格类型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这本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但是内容并不是很晦涩,非常适合我们日常当工具书来使用。

  每个章节后面还有对应的问卷表格,通过自问自答,我们也许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思考自己的人格类型。

  人格无处不在,了解人格,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不让人格成为自己的障碍。

  人格不分好坏,了解人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用更恰当的方式对待人格障碍者。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九):看了《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后,就能找到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了

  当你看到你的两个朋友躲在一边说悄悄话,没有说给你听时,你会不会想,他们是不是又在背后说你的坏话。

  和男朋友约会,他来迟到了,你会不会想他是不是根本就不爱你,所以才故意迟到的。

  你和领导打招呼,但他却没理你,你会不会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让领导不高兴了。

  有个人突然加你微信好友,你会不会想他是不是又想给你推销什么产品了。

  很久没联系的同学突然找你聊天,你会不会想他是不是要找你借钱。

  ……

  你有过上面的这些症状吗?

  如果没有,那恭喜你,你不是妄想型人格。

  上面提到的这些行为,都是妄想型人格会有的一些表现。

  在《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12种人格,妄想型人格就是其中的一种。

  不过书里介绍了,并不是说拥有这些人格的人就一定不好,只是如果能够了解这些人格,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去和拥有不同人格的人们交往。

  《无处不在的人格》的作者是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他们不仅是精神病学家,同时还是心理治疗师。这本书一经出版后,在法国亚马逊同类书稳居前列,深受法国读者的喜爱,而且在全球也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

  在《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亲自诊疗过的案例,生动真实地介绍了焦虑型、妄想型、表演型、强迫型、自恋型、类精神分裂型、A型、抑郁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逃避型、其他类型等12种人格障碍。为我们分析了到底什么是人格障碍,为什么会形成人格障碍,以及如何应对人格障碍等问题。

  在对不同人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为我们带来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作者在书中说:“如果能够更好地了解人格障碍,如果能够更好地接受人格障碍,就可以更好地应对人格障碍,并以更恰当的方式对待人格障碍者。”

  一、什么是人格障碍?

  想要更好的应对人格障碍者,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人格障碍。

  作者在书里是这样解释的:“只有在某些性格特点过于明显或过于固化、无法适应不同情况,并令当事人或他人(或两者)不堪忍受时,人格才成为障碍。”

  比如我是一个焦虑的人。

  如果我是因为当前遇到的某件事无法做成或者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而使我感到担心,心情不好;但是当这件事被成功解决后,我便不再感到焦虑,受它困扰,那这种焦虑就只是暂时性的,它只是帮助我去尽快完成那件让我一直记挂在心上的事,算不上一种人格障碍。

  可如果我并不只是因为目前无法达成某件事而焦虑,而是长期不管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会感到异常焦虑不安、心情烦闷,对什么事都时刻担心着,生怕有一点做不好,让我难以忍受的话,这种焦虑就属于人格障碍了。

  所以,判定是否有人格障碍的标准其实就是看它是不是属于不堪忍受的范围。

  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根据书中的介绍,所有的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大量的研究证实,某些人格特征确实会在遗传的作用下传递给后代。为此,研究者们也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

  书中给出了一个关于焦虑症的研究结果。

  研究一下双胞胎的病例,就会发现,当其中一个患上广泛性焦虑症,并且两人是同卵双胞胎,也就是“真正的”双胞胎,那么另一个就有一半的患病概率;但如果两人是异卵双胞胎,那么另一个的患病概率就只有六分之一,也就是说跟普通的兄弟姐妹没有差别。

  除了遗传因素,还有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人格障碍的形成。比如会受到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表现出焦虑型人格,凡事都担心孩子,过问孩子,什么都要提前为他做好准备,那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受到母亲的一些影响。

  不过作者在书里也说了,关于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遗传和环境肯定是主要因素,但目前的数据仍然不够充分,专家们还在持续探索。

  三、如何应对人格障碍

  作者在书中分别介绍了12种不同的人格,而每一种人格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具体的应对方式也有所差别。

  比如焦虑型人格的特征是:

  • 担心一些人和事会过于频繁或强烈。

  • 肢体的经常性过度紧张。

  • 对风险的持续专注,戒备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焦虑型人格障碍时,我们应该做的是:

  ①向焦虑型人格者表明自己是可靠之人。

  ②帮助焦虑型人格者相对地看待事物。

  ③鼓动焦虑型人格者就医。

  除了焦虑型人格,我还比较关心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过的妄想型人格。

  妄想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疑,总是防备他人,一旦被触怒,就会准备实施过度的报复行为。

  历史上有很多典型的人物案例,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个。朱元璋在开国之后,害怕手底下的人以后会造反,就借助胡维庸一案杀掉了很多开国功臣。

  虽然历史距离我们比较久远,但历史人物所具有的人格却在现代人身上常有体现,所以书里给我们的建议是,在面对妄想型人格时,我们应该:

  ①明确表达自己的动机和意图。

  ②严守程序。

  ③跟妄想型人格者保持定期的联系。

  ④以法律或条规为参照。

  ⑤让妄想型人格者赢得小小的胜利,但要仔细选择是哪些胜利。

  ⑥寻找外部盟友。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或许都会遇到一些有人格障碍的人,甚至可能自己就有人格障碍,这都是无法避免的。

  而《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就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先去了解不同的人格,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进而找到一种平衡的相处方式,让我们可以轻松应对人格障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处不在的人格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