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燕王朱棣在南京继位称帝,年号永乐,而一直在济南城坚守的山东布政使铁铉遭遇部下哗变,被五花大绑押解回了南京。
朱棣听闻铁铉被抓非常高兴,全然忘记了当初在济南城下自己差一点就死在了铁铉的手上,朱棣之所以满心欢喜,是因为铁铉是连太祖高皇帝都称赞的人才,如果能够让他诚心归顺,无疑是一件幸事。
可是朱棣失望了,铁铉不仅没有归顺之心,反而一心求死,甚至在临死前对着朱棣说道:殿下,可以对兴宗皇帝不义,臣却不能对兴宗皇帝不忠,忠臣不事二主,请殿下成全臣之忠义。
朱棣原打算将铁铉一家老小发配到海南,可是看到铁铉如此决然,朱棣无奈只能含着热泪下令将铁铉处斩。
很多观众看到这一幕剧情,说铁铉真是愚忠,都说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你看曹国公李景隆多会审时度势,暗搓搓的就成了朱棣靖难的第一功臣。
还有人说朱允炆削藩,朱棣起兵反抗,说来说去,说到底那都是他们老朱家的事情,不管谁赢了,这天下还是姓朱,他一个外人跟在后面瞎气什么哄。
乍一听,似乎是这么个理,但细想之下,觉得纯属放屁。
说铁铉愚忠那都是跳脱了历史,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当时铁铉的行为,这对铁铉来说,很不公平。
朱允炆再不济,那也是朱元璋亲自册封的皇太孙,正儿八经的继承人,而铁铉是朝廷任命的山东布政使,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本来就是一个臣子的本分。
铁铉是一个忠义之士,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古人最高的道德标准,他的形象绝对是正面的。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逻辑,铁铉是愚忠,是不识时务,是不知好歹,是冥顽不灵,那么像岳飞,文天祥这样奋起抵抗的的英雄通通都是不识时务,不知好歹,冥顽不灵,因为他们的抵抗阻碍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反而是诸如吴三桂,蒲寿庚,洪承畴这样的宵小之徒到成了众人推崇的人物,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啊。
历史是向前进的,有些人用历史上的既定事实和现代眼光来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种评价本身就有事失公允。
铁铉不是愚忠,他的忠义值得我们后人敬佩,正是因为有着太多太多像铁铉这样的忠贞不屈之人,我们华夏文明才能薪火相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