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父母外出谋生,我是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祖孙老小为伴,相守于清苦朴实岁月,“隔代亲”结得尤为深厚。
记得那时,每逢清明,爷爷总要带上我们几个孙子,肩扛锄头、手拎祭品,沿着山野的草径,去给祖先扫墓。
后来,我奔赴远方求学,又在他乡安下身来。每次离家时,爷爷奶奶总要拉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不忍离别,“见一面就少一面咯”,二老说着说着,眼圈都泛红了。
再后来,爷爷奶奶去世了。每次回到故乡,我都执着要去到二老的墓前,打个招呼,絮叨这段离别日子的种种。
在他乡,每逢传统节日,我会和妻子张罗一桌饭菜,多摆两副碗筷“叫饭”,希望爷爷奶奶仍能享用我的孝敬。
心里总有一种感觉,爷爷奶奶似乎并未离我远去,我们依然在一起。
二老的生命,依然以另一种形式,活在我的心中。他们对我的爱,对我的教诲,对我的冀望,以及给我的温暖,永存于我的心中。
这些年,在外头打拼,我始终不敢忘怀那份初心,也一直秉持着二老言传身教的道理,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感恩奋进。
我想,爷爷奶奶肯定希望我这样,那我就要努力做到!
02
前些年,初中一位同学,突发疾病去世了。
微信群里,同学们震惊悲恸不已。又有热心者,将这位逝去同学的家庭困难,如实告诉了大家,上有老下有小,他这根家庭顶梁柱突然倒下,连办丧事的钱都没着落,家人今后的生活,更是不知何去何从。
“我们都尽点心意吧,能帮一把是一把”,有人带头说了一句。
于是,同学们纷纷解囊相助,很快便凑了几万块钱,作为奠仪送了过去。
老班长又说,这位逝去的同学,他小孩还在上小学呢,今后还要读中学、读大学,学费可不是个小数目,我们班要不集体认养吧!
同学们纷纷表示这个主意好,又很快捐资成立了一支“教育基金”。
这几年,每逢开学季,班上住得近的同学,便作为代表,前往探望小孩,送学费、送文具、送书籍,陪小孩玩半天。
小孩很懂事,经常给我们写过信,叔叔阿姨喊得倍儿亲切,他还时不时汇报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呢。
我们听了,心里都暖洋洋的。同学群里,那位逝去同学的微信,也一直都在,头像还是那么生动鲜活,就像他从未离开。
班长说,我们这群同学,既然今生有幸同窗,便一定要永远在一起。
03
这几天,看了两则感人至深的新闻。
清明时节,袁隆平院士的夫人、学生以及同事,带着厚厚的“成绩单”,前往墓园缅怀袁老,并将稻穗献在墓前。
袁老夫人戴的口罩上,写着一句让人瞬间破防的话:“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还有人现场读起成绩单:“又开启了第三次双季亩产1500公斤高产攻关。”
“风吹稻浪是您,灶前米香是您”。袁老虽已离去,却又从未走远,他的精神永存人间,也便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了。
另一则新闻,则是记述宁夏固原二中2000余名师生的故事。
他们,连续27年清明,冒着雨雪泥泞的山路,往返徒步108里,前往烈士陵园扫墓,为烈士敬献花圈、擦拭墓碑。
73年前,391名解放军战士,满怀对国家和人民的爱,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作战,长眠于此。
数十年过去,我们从没有忘记。因为同样深沉的爱,今天,换了一届又一届的后辈,来守护当年的烈士。
眼前有山河,心中有家国。
信仰之火生生不息,爱的力量接续传承,因为爱和守护,因为感恩和传承,我们永远在一起。
我们,以家和爱的名义出发,由家及国,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忠孝仁义,厚植着家国情怀,守护着安宁家园,构筑了我们共同的信仰。
那是对家人亲友的爱,是对深沉黄土地的爱,是对伟大祖国的爱。
因为这爱,我们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