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鼓楼外》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2-04-01 08:3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鼓楼外》经典观后感集

  《鼓楼外》是一部由于震执导,于震 / 边潇潇 / 辛月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鼓楼外》观后感(一):《鼓楼外》热播,仁义与和解,认老理儿,这才是地道北京味道

  电视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这部由王之理编剧、于震导演并主演的电视剧,因为地道的北京味道而赢得了观众较为普遍的认可。该剧不仅仅取材北京鼓楼外的胡同地域特征,更是在地域内容之上,把老北京的胡同精神通过众多角色的故事呈现了出来。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在丰富有趣的故事内容之外,则是开出了重角色,重精神的创作层次。随着剧作故事总攻内容的到来,《鼓楼外》的主要美学品位也可以管中窥豹了。该剧以仁义与和解为主题,通过地地道道的北京老理儿,实现了鼓楼外、胡同内的和谐生活。

  仁义与和解,《鼓楼外》并驾齐驱的故事精髓

  电视剧《鼓楼外》从师兄弟于钟声和尹东义的“仇恨”开始讲起,师弟算计师兄,误打误撞,酿成了人命官司,造成师兄四年的牢狱之灾。而于钟声出狱之后,开启了向尹东义的“复仇”模式,师兄弟则开始在各种生意场上竞争,从家具厂,到煎饼摊,再到后来的养鸵鸟搞生态旅游等等。一系列的挤兑和竞争之后,无论是剧中的角色,还是剧外的观众,都看清楚了一点老理儿——原谅与和解,才是正途,纠结于过去,只能是双损的事情。

  整部《鼓楼外》,讲的便是鼓楼外胡同当中,两位主角及其背后的两户人家的和解。而且,这种和解模式,最先开启的,竟然都是两家当中的“粗人”。一个是于钟声那位混不吝的大哥,一个是尹东义那个吝啬非常的妹妹。该剧通过细致的剧情,让观众们看到了邻里之间真正的相处之道。细碎的矛盾,日积月累,最终会造成双向的负担,而放下这些恩怨,实现和解,则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而胡同邻里和解的精神支柱,则是老北京文化当中的那种仁义感。在《鼓楼外》当中,有一种非常浓郁的“认老理儿”的味道,这种味道,是让不少成熟的剧迷上瘾的。比如说,在这部电视剧作品当中,有着浓郁的尊老味道,但同时,也对老者、长者提出道德要求,德要配位。一言九鼎的易大船,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震慑住自己的徒弟及其徒弟家属们,靠的便是自己身上的仁义德行。这位角色,非以辈分压人,而是以德行服人,关键时刻,总是能够对徒弟们施以援手。师父身上的这种仁义感,是师兄弟及其两个家庭和解的真正精神原动力。

  德行与明清老家具,呈现互文关系

  在这部《鼓楼外》当中,师父易大船只作为配角出现,但他的精气神,却是整部电视剧的支柱。大徒弟于钟声出事儿之后,师父紧急拿出二十万的存款,送到于钟声父母那里,让他们抓紧赔偿。而这位师父更是不声不响地购买了葫芦家的香几,希望通过这种办法,尽量补偿葫芦家里,并且取得家属的谅解。可以说,这位师父为徒弟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悄无声息、不求回报的。在易大船身上,观众可以看到老北京手艺人的匠心与德行。这份仁义,又从何而来呢?

  在《鼓楼外》当中,有一处点睛之笔,易大船和文老板初次见面,易大船开玩笑说,木匠活儿要做的好,一面要是手艺,一面则是心意。师父易大船的明清仿古老家具为什么紧俏?原因正在此处,这是一位在家具当中灌注了自己德行的老手艺人,在这位手艺人那里,家具已经不仅仅是家具,而是一种中国传统匠人的道德精神。在易大船身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德行,和明清仿古家具之间,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互文关系。

  因此,这部《鼓楼外》是缔结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很多美德的,尤其是仁义、睿智与谦和等等。老爷子身上的这些美德,正是传统中国人的基础性美德。而这份美德,也正是对北京精神的很好解读之一。我们要探究北京胡同文化是什么,看易大船即可。这位木匠手艺人,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精神的过往,但同时,也有着中国市民生活的未来。我觉得,看《鼓楼外》不仅仅会形成仿古家具热,更是应该形成一种对于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的热潮。

  于钟声和易小船,是对北京青年的很好描摹

  《鼓楼外》在故事丰富并且笑点频出的同时,深度刻画了一些北京青年的形象,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着非常多的出彩之处。我个人非常喜欢菊花这位煎饼大姐,真的是浓郁的生活气,充满着蒸蒸日上的动力感。像菊花这样鲜活的配角形象,在《鼓楼外》当中,俯仰皆是。而该剧当中,两位主角,于钟声和易小船,并不是道德上的完人,但他们却因为自己性格上的瑕疵,而成为较为真实的角色人物,自带了北京青年的精气神儿。

  于钟声身上,性格豪爽,仗义有担当,广交朋友,虽然也有纠结于个人恩怨的道德瑕疵,但他有基础性的仁义,个人德行方面,也是知恩必报的。在于钟声身上,可以看到易大船中国传统匠人精神的传承感。尤其是于钟声身上的这种自我反思,是中国传统美德当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于钟声的故事,最终说明的,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儿: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人之心恕人。

  在易小船身上,观众能够看到这位女青年大大咧咧的一面,但同时,也能看到她的责任和担当,尤其是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大胆追爱,一旦认定,誓死不渝。在易小船身上,有着北京女青年们的飒爽精神,尤其是在爱情上的那种真诚与努力争取感。甚至可以说,易小船这个角色,更像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侠女”。《鼓楼外》在众多角色塑造上,可谓是虎龙画虎又画骨的。

  同时,在该剧当中,也呈现出了北京胡同性格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特征,那就是自我纠错的能力。混不吝的大哥,吝啬鬼的妹妹,最先呈现了这种自我纠错的能力。《鼓楼外》敢于呈现角色身上的性格缺陷,但同时,也能够通过剧情的方式,让观众看到,认老理儿,重德行的胡同居民们,能够自我纠错,能够在传统当中开出未来。王之理编剧、于震导演的这部《鼓楼外》,和王之理编剧的《正阳门下》,也是呈现互文关系的。《鼓楼外》、《正阳门下》等作品,都是通过刻画北京四九城居民的生活内容,去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尤其是那种生活当中可观可感的魅力。其实,北京的,便是中国的。(文/马庆云)

  《鼓楼外》观后感(二):演员老派,风格老旧,情节老套

  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鼓楼外》由于震导演,王之理编剧,于震、边潇潇等主演。该剧播出之后反响一般,微博上竟然都没有网友讨论,实在惨淡。

  《鼓楼外》与《什刹海》、《芝麻胡同》等剧一样,都属于京派电视剧。京派电视剧以京味文化为积淀,将北京城作为叙事空间,以北京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为主要叙事内容。导演于震作为北京人,对北京的文化氛围和城市变化非常熟悉,他导演并主演《鼓楼外》也具有一定的情怀倾向。

  然而,细品《鼓楼外》却与传统京味剧偏差很大,虽然该剧也在细微之处让观众看到了北京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的改变,比如四合院老房子换成了高楼大厦,比如望京、CBD等标志性建筑的平地而起,但总剧情内容上来说,《鼓楼外》还局限于讲述三角恋的庸俗故事。

  剧中的主人公们是老木匠和他的学徒们,如果该剧写成对木匠工艺的传承则会具有更高的格局,但恰恰是该剧在剧作上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剧本风格,选择的演员也大多是35岁以上的中年演员,这样的剧本和阵容自然无法让年轻人接受。

  互联网+的时代下,电视剧的创作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电视剧观众只占据了很小一部分人群,年轻受众才是电视剧观众的主力军。这也难怪,该剧的老派的风格势必会被如今的电视剧市场淘汰。

  主演平均年龄45岁

  《鼓楼外》的主演阵容都是实力派戏骨,没有流量明星,也缺乏观众熟悉的演员,自然无法吸引关注度。

  老木匠易大船的扮演者杜源,观众不会陌生,他是许多影视剧中的金牌配角,演了许多经典的老父亲形象。比如《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对你的爱很美》等,他还是演了电影《你好,李焕英》里的沈厂长,总之他的表演总是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男主角于震扮演老木匠的大弟子于钟声,他虽然主演过一些电视剧比如《利箭纵横》、《我的二哥二嫂》等,但是这些电视剧本身很难吸引年轻观众,自然年轻受众对他并不熟悉。不过,他在《人世间》中饰演洛士宾这个角色却让观众印象深刻,也为于震积攒了一些年轻观众缘。

  女主角边潇潇饰演易大船的孙女易小船,她200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她虽然大二就开始拍戏,但是一直都是配角,直到2008年的《漕运码头》才担任了女主角,但这部剧的反响也一般。后来她拍摄的影视剧都很少有大流量、大IP,因此她的知名度也不高。

  饰演二徒弟尹东义的海一天是个熟脸演员,经常演反派,在最近的热播剧《与君初相识》中也有出演。在《鼓楼外》里他仍然演了一个自私自利的渣男形象,是男主角于震的最大敌人。

  女二号辛月原是话剧演员,就职于北京人艺,是于震的妻子。不过2016年以后她也出演了一些影视剧,不过也大多不是主角。

  剩下的演员如饰演三徒弟马三新的卫伦、四徒弟徐备战的李思博等则更是让观众陌生,不过好在这部剧中的演员们都具有熟练的演技,对人物的揣摩很到位,表演也非常自然,才让这部剧整体上来说没有拉垮。

  21世纪初的影像风格

  业内曾经流传着一句话,“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虽然没错,但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受众审美。影像风格对于电视剧来说仍然重要,《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够俘获年轻观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影美学在影像塑造上的应用。

  《鼓楼外》的影像风格与十年前的电视剧很像,由城市空镜转向主人公所在的空间,这种运镜方式是传统电视剧的风格,虽然《人世间》、《心居》也采用了这样的开场,不过现在许多年轻化的都市电视剧更喜欢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主人公身上。

  《心居》在城市空镜之后会聚焦在买菜的海清身上,而《鼓楼外》显然在一开始没有告知观众谁才是第一主角,第一个出现在镜头里的人物是老木匠易大船,而他在剧中的戏份并不多。但其又不是群像剧的写法和演法,因为从已播的剧情中可见,于钟声是该剧的第一主人公。可是,在于钟声入狱,也就是第一集结尾时,观众才意识到主人公究竟是谁。

  再看镜头的应用,该剧多数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很少出现具有感情色彩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在这部剧中,镜头似乎只是客观记录剧情的工具,而并不是链接观众与电视剧的桥梁。

  在镜头的色彩方面,剪辑师刻意调节了色彩对比度,使其看上去异常鲜亮,演员的衣服也都是采用了明亮的颜色。

  易小船常常穿着黄色的衣服,涂着淡粉色的口红;另一位女主角陈颖(辛月 饰)的口红颜色也是死亡芭比粉。主人公们的造型都透露着十年前的乡土气息,无法与当下的都市时尚剧相提并论。

  对比十年前杨幂主演的于正剧《宫锁心玉》,这色调搭配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影像风格的古旧当然不会让观剧量巨大、审美口味挑剔的新时期观众满意了。

  三角恋+复仇大戏

  在剧情上,《鼓楼外》也十分老套,情节发展还是十年前的老电视剧风格。只不过,十年前电视剧的三角恋往往发生在两个女人之间,女二号单恋男主角被拒绝,就将所有的仇恨都释放在被男主宠爱的女主身上,而女主往往是一个傻白甜,只能等着被女二号坑害。

  《鼓楼外》也应用了这个套路,只不过将两个女人的斗争放在了两个男人身上。二师兄尹东义一直暗恋师傅的孙女易小船,但没想到易小船和大师兄于钟声早就偷偷谈起了恋爱。正巧四位师兄弟的出师考核都没有通过,师傅提议让他们去邻居葫芦家里偷看葫芦父母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古董。但是葫芦父母自然是不同意他们去看的,于是师兄弟便想到用爬房的方式偷看“宝物”。

  没想到于钟声在爬房的时候踩塌了房屋,砸死了屋内熟睡的葫芦。尹东义落井下石,在法院提交证词坐实了于钟声肇事逃逸的罪名,让他被判了四年。

  于钟声入狱后,身为女朋友的易小船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为了瞒着爷爷和师兄弟,她只能假装出国留学,把孩子生下来以后再回国。在回国后,她得知尹东义对于钟声做的事情于是想要复仇。

  易小船的行为确实有些迷惑,她要求和尹东义结婚,还将爷爷送给她价值100万的生日礼物卖掉给尹东义开了家具厂,最后在给儿子上完户口以后又提出了离婚。这一波折腾连剧中的师兄弟们都看不懂,更何况是观众了,也不知道易小船是在报复尹东义,还是在报复于钟声。

  之后于钟声出狱,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他也想清楚了尹东义的为人,之后会在商场上与尹东义处处做对。

  虽然商战、爱情的元素都很丰满,不过该剧的行文确实有一些流水账,对于易小船与于钟声的爱情铺垫不足,导致后面于钟声的别扭和易小船的坚守都显得立不住。目前播出的剧情在节奏上的确很快,但更像是一部完整电视剧的精华版。也许《鼓楼外》极想要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剧节奏,不过该剧的整体剧情编排是传统长篇电视剧的套路,而不是应用了精品网剧的剧作思维。

  像于震这样的老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品质上能够保证在及格线上,却无法超越和突破传统的窠臼。当前,上星电视剧也需要考虑年轻用户的审美诉求,而逐渐加入了许多时尚化、娱乐化的元素,这是传统电视剧创作者们需要学习的。

  《鼓楼外》观后感(三):《鼓楼外》用传承与创新,汇聚“双奥之城”北京的精气神

  随着2008夏季奥运会和2022冬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能够赢得这样的机会,能够收获这样的殊荣,让北京向全人类展示自己魅力与实力,也是基于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激情活力。近日笔者在追北京卫视热播的电视剧《鼓楼外》,同样在剧中感受到这座魅力之城在传统与现代交叠之中,所呈现出的精气神,或许也正是对“双奥”北京的最佳注解。

  京味浓郁,从技艺传承看人间百态

  继《傻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之后,由著名编剧王之理执笔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于3月17日在北京卫视开播。该剧聚焦普通北京人的生活,讲述了木匠师傅易大船与四个徒弟传承木工手艺和工匠精神的故事,由于震自导自演,海一天、边潇潇领衔主演, 杜源、李思博、李桓、辛月、梁天、高明、毕彦君、张英、赵秦主演,可谓是阵容齐整,值得追起。

  《鼓楼外》是一部有着浓郁老北京风貌的作品,片中的故事场景就发生在鼓楼下胡同里的一个个四合大杂院之中,有着一手制作古典家具技术的木匠易大船,是典型的老北京,他始终坚持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而所收的四位性格人品各异的徒弟,则代表着新一代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尽管有的循规蹈矩,有的利欲熏心,却也正是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的多样性。

  由此,在《鼓楼外》这部剧中,既有匠人的手艺传承,也有胡同的人间百态,虽然讲述的是现代情感故事,但基于几位主人公的曲折人生经历,以及伴随大时代进程的成长与变迁,使得这部剧作颇具几分传奇色彩,让人追到欲罢不能。剧中的老匠人“易大船”和孙女“易小船”,或许在名字上,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许多的时代寓意。

  大船授艺,有匠心也有做人准则

  虽然只是一名木匠,易大船对手艺传承的要求非常严格。《鼓楼外》全剧开篇,就是他对四个徒弟的作品的考核,虽然徒弟们都算努力,但是违背了传统的章法,破坏了造型的美感,确实令大船毫不留情指出问题,提出批评,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实在令人敬佩。当然,在整个追剧过程中,我们也会通过这些对传统家具的制作、品鉴、经营,增加传统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在民间收藏和使用中,一直备受推崇的红木、黄花梨等古典家具的工艺、造型、风格的知识普及,是《鼓楼外》所额外带来的艺术鉴赏附加值。

  易大船不仅致力于传道受业解惑,而且也在生活中,对徒弟们关怀备至。在剧中,大徒弟于钟声失足踩透葫芦家房顶,没有及时施救而逃离现场,其实是二徒弟嫉妒他与易小船的恋爱关系而有意陷害,此事与易大船并无瓜葛。但是对于他而言,自己不仅仅是四个徒弟的师傅,更是一艘大船,如大家长一般护佑他们,谁出事都感同身受,尽力排忧解难。所以,于钟声被抓之后,他拿出自己辛苦积攒的二十万给到于家解急用,其真性情就可见一斑。

  在易大船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是传统匠人的一丝不苟,也是老一代北京人的诚恳敦厚,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值得几位徒弟好好学习、受教半生。这也正是《鼓楼外》这部作品的故事主线,技艺的传承,与几位徒弟间的分合聚散,来让观众于其中感受到风雨同舟的人生真谛。

  小船奔爱,为寻真相假戏真做

  相对于爷爷的严谨,易小船则显得现代了许多,她与于钟声的爱情,也是炽热而大胆,即便在大街上,也忍不住用衣服蒙住头来热吻一番,确实相当直给。

  易小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现在于钟声入狱之后,她发现有了身孕,当机立断以假出国的名义将孩子生了下来,因为,无论于钟声身在何处,她都会致力于守护两人的爱情果实。即便后来为了查明事件真相,报复尹东义,又“假戏真做”和尹东义领证,虽然由此被于钟声深深误会,但不得不说,易小船是让人竖起大拇哥的爱憎分明的好姑娘。

  如果说从易大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老一辈人如大船一般的坚守,那么在易小船身上,则让观众们感受到新一代的北京人,在求新求变之中寻求突破。她对爱情的向往,对信念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努力守护着爱情、守护着家庭的小船,即便力量单薄,但是爱意满盈,总能遮风挡雨。从“匠心”到“初心”,从大船到小船,《鼓楼外》用相当写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谐社会所应有的精神风貌。

  大时代浪潮下成长的人们,不断经历着百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他们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年龄与心智的成长,更要时刻接受着时代的变迁。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已经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也见证了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大都市的发展。

  这里有举办奥运的实力与魄力,也有家长里短的柴米油盐,从大到小是无数接地气的生活细节,由小及大则是一座城市时刻换新的精神风貌。电视剧《鼓楼外》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新时代的生命活力,正是北京城与大时代紧密融合的,催人奋进的精气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鼓楼外》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