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本由[美] 贾雷德·戴蒙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一):花费两年时间读完了一本书
五星推荐 大概是我花了最长时间读完的一本书了,由于翻译的原因,也由于作者的行文习惯,整体的文章没有那么通畅,但是独特的地理史观值得一读,让你仿佛站在一个上帝的视角去对整个人类历史指点江山。 如果把作者的整体观念总结于几句话的话,那就是粮食的生产和动物的驯化决定了人口的密度,人口的密度又会帮助诞生出新的社会制度,制度又可以辅助技术文明的发展,而人口稠密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病菌。不要小看病菌,那光凭几千个西班牙人,怎么可以可能征服几亿人的美洲大陆。 文章的最后几章更是点睛之笔,他从古代的历史变化讲到了社会现代社会,现在社会说到底还是当初两波最强的人类的竞争,新月沃地(欧美)和中国(东亚)。也讲到了统一和分裂对于整个社会进步的影响,这样的模式更是可以套用到商业社会中,或者更小的团体中。只有适度的竞争才能激发创新与进步。 加油吧,中国!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二):现代世界是怎么变成这副模样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在国内可能是最畅销的世界史著作之一,原因在于作者戴蒙德博士提出了一整套解释世界格局为何是现在这副模样的简洁明了的理论,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之为一种经过修正的“环境决定论”,即各个族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能够在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长河中能发展到怎样的程度。
举例来说,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尤其是欧亚大陆西部的国家,之所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中,更多地占据了优势地位,是因为这片土地相比于其他大陆,在自然禀赋上具备了更多更全的发展出更先进文明的条件。这些国家的祖先们,早在一万年前就占得先机了——就像是宿命一样。
那么欧亚大陆的先天禀赋体现在哪里呢?第一,欧亚大陆可供驯化的动物和植物资源更多。这极大便利了当地族群从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社会,养活更多的人口,同时供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工匠、士兵、政治家等,并形成统一高效的国家组织,从而完成更多的文化积累。第二,欧亚大陆是东西走向大陆轴线,东西部气候差异较小,且不存在人力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一地发展出的文明可以相对迅速地传递到周边地区。而美洲和非洲大陆则是南北轴线,南北区域差异极大,且存在阻扰文明顺利传播的天险,自然发展速度缓慢。第三,欧亚大陆在面积和人口总数上更大,生活其中的族群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其孕育出更多的发明创造,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欧亚大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其在文明发展中占据了有利身位,而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凭借枪炮等技术上的优势,对美洲等展开殖民掠夺。
除了杀伤力极强的枪炮(当地土著通常还在使用弓箭、标枪等原始的武器),欧洲人还有一件大杀器,即病菌。事实上,在殖民战争中,绝大多是的死亡并不是热兵器造成的,而是欧洲人带到新大陆的传染疾病造成的。这倒并非是欧洲人蓄意为之,而更像是文明发展路径不同而形成的副产品。戴蒙德认为,亚欧大陆更早形成了发达的聚居的人口稠密的农业社会,而稠密的人口有利于病菌的演化,比如鼠疫、天花等传染病往往是人畜共患的细菌和病毒所致。也因此,此地的人群在与各种传染病的长期斗争中,渐渐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而美洲的土著们则并不具备这一身体条件,因而在接触中大量感染致死。
戴德蒙并不是完全的“地理决定论”的捍卫者,在“收场白”中,他承认“文化”甚至是特异的“个人”等因素,也是造成文明发展不同步的重要原因,不过因为论题和相关研究条件的不具备,他并未详细加以阐明。他呼吁一种更加细致、科学的“人类史”学科能够建立起来。他说道: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三):新旧对比
1.字间距大了,看着舒服;上译版字小间距小,看着特别累
2.好翻页,这很重要呀,这么厚的一本书,看到中间,还要用手抵着,累死了
3.译文流畅了许多,上译版有些语句就是英文直译过来,读得特别拗口,再加上作者本身就写得有些啰嗦,看得晕乎晕乎的;但有些地方还是上译翻的好,比如
上译
中信
4.书边上的空白空间大,方便做笔记。这种知识性比较强的书,我看得慢,会做一下知识框架,拎一下每段每个章节的重点。上译太挤了,没地方做。
5.中信版用分节符给每章分层了,这点真的很优秀。作者的行文逻辑基本是提出问题,抛出论点,通过论据,进行论证,最后总结。一小节就是一个论点。如果一次看不完整章,看完一小节也可以。拎出重点后就可以快速回顾之前的内容。最后还可以把每个小节连起来,理出本章的逻辑
6.表格,上译的表格就是那种学术论文的表格(这可能就是作者的原表格);但对我这种不怎么看论文的人,还是普通的表格看得清楚。(仅个人感受)
上译
中信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四):或许早在13000年前,你我的命运就已注定
除了极少数智商超群的人,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无二,但为什么有的人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有的人衣不蔽体,一生都在为了温饱终日奔波?是家庭、社会环境影响?还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
由人及国,为何不同大洲上人类发展的速度如此不同?有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有的战乱频仍、一贫如洗?非洲大陆是原始人的演化摇篮,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可能也是在这里演化出来的。非洲起步如此之早,按常理应该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但为什么非洲诸国发展迅猛、引领世界潮流的几乎没有?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生物学教授贾雷德·戴蒙德以一部皇皇巨著《枪炮、病菌与钢铁》,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差异造成的。”
换句话说,是环境决定性地影响了人类发展的进程。至于还有没有别的其他因素,作者并没有武断作出否定的结论,但对环境因素在世界分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作者是坚定不移并为此进行了充分论证的。而且,作者论证的是主导人类社会命运进程的“终极因”,即最根本的原因,而不是其它“近因”。
这本书的主题是个历史问题,作为一部讲述人类社会命运发展史的专著,作者研究论证的方法与人类学或历史学并不相同,他解答的门路是科学,特别是演化生物学、地质学等历史科学。作者渊博的生理学知识以及采用实验室科学的实证方法,让这部著作没有沦为空洞的理论描述,而是以近似实证的方法进行推理、论断,无形中增强了说服力。
例如,在谈及不同人种对澳大利亚发展的贡献时,作者指出白种人到澳大利亚殖民,只花了不到100年就建立了一个民主国家,而澳大利亚土著在澳大利亚至少住了4万年还一直在部落中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通过对比澳大利亚土著和欧洲白人在澳大利亚的“业绩”,自然得出“两种社会的差距若不是由两种人本身的差异造成的,还会是什么呢?”的结论。
那么,又是什么催生了“两种人本身的差异”?作者认为,这与人群的智力无关,而是各大陆地理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现代世界各个民族之间的巨大的发展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食物生产的地理差异,进一步导致枪炮、病菌、政治和文字等直接因素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世界各民族的不同发展态势。
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世界的不平等,可以追溯到史前史。夸张一点地说,早在13000年前,地理环境己经为你规划好了今天的生活。当然,这不过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臆想罢了。如果每个人都陷入这种“宿命论”,所谓的拼搏奋斗也就失去了原始动力,人生将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通常认为,人生而平等。但是,在戴蒙德教授的论述中,我们得知早在公元1500年的世界已表现出今天的不平等。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平等,进而推动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不同演变进程?作者认为生物禀赋并不是合理解释,正确的解释就在这部《枪炮、病菌与钢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