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将进酒•终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10-30 00:4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将进酒•终章》读后感1000字

  《将进酒•终章》是一本由唐酒卿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0-9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二册),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进酒•终章》读后感(一):俩视频,差距咋这么大呢。

  不知道你有过那样的感觉吗?只要带上耳机,放上音乐,瞬间就觉得自己的人生整个都不一样了。成了有背景音乐的大制作了。哈哈! 来看下面两个《将进酒》小视频,都很短。不浪费时间! 请带上耳机欣赏。不知道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 顺便问下,你喜欢哪个版本? 上: 下: 艾玛,感觉自己好啰嗦,因为不写到140个字发送不出去。::>_<::

  《将进酒·终章》且看人气作家唐酒卿如何玩弄权术,翻云覆雨,搅动天下风云

  乱世中生死相搏,只为安定你我的天下。人气作家唐酒卿代表作《将进酒·终章

  《将进酒•终章》读后感(二):说点感受

  打分有主观不喜欢这个结局的因素,主要人物没有一个表现正常,沈泽川当了皇帝以后想立谁太子就立谁太子?郭嘉是你夫妻店?姚温玉前面一直描述为谦谦君子,但也一直没说清楚干了啥好事,好不容易干了件具体的事,就是指鹿为马诋毁女帝?戚竹音本来胸怀天下大将军,几句话“李剑霆能给的沈泽川抖能给”,说反就反了?手底下30万人表示情绪稳定?李剑霆本来各种忍辱负重,一看阒都被攻陷就精神失常?敲个破鼓,诗都念不利索?乔天涯一听说姚温玉死了立马就骂老天爷,然后摔琴,反应挺快的啊?提前彩排了吗?

  书评是因为之前小组里正好有不少人问,就随手手机敲了个答案,没想到很多人觉得有一定道理,于是我就把它记录下来,成为了一篇书评。至于为什么放在《终章》这里,是因为《将进酒》的书评我已经写了一万字,而且我觉得写得比这里好。豆瓣没人搭理我,知乎点赞已经快有200了,还是挺开心能碰见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觉得《将进酒》这个文有几个特点:第一,阅读的时间成本是比较高的,我读网文和读非网文(不一定是严肃文学)的速度有明显的差别,网文两三天一百万字,同样字数的非网文可能得读很久。《将进酒》明明是个网文,又不能按网文的速度去读,否则真心不知道在说啥,可是按照非网文的速度,读完却发现还是网文那些狗血的事,这就导致阅读体验很不好,觉得作者是故弄玄虚,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天下的好书那么多,读网文就是为了放松,结果又要找笔记又要看地图,却又没能吸取到营养,就有些失望。

  第二,是作者的爱情观比较洒脱,而我个人的爱情观偏于保守。我喜欢“一见钟情”但不喜欢“见色起意”,如果两人还是仇敌,仅仅因为在阒都的生活苦闷,加上对方貌美和性感,就来了一顿doi,会让我质疑感情基础很不牢固。而且后来二人的感情也是通过调情和开船来呈现的,萧驰野在面对“身子不好”的沈泽川时,也一直是挥洒青春的激情,却没能在doi里展现出爱怜和克制的一面。这样如果是爱情观比较奔放的读者,可能会非常欣赏,而如果爱情观和我一样保守的读者,就会有些理解不了,觉得油腻。

  第三呢,还是想实事求是地讲,有些人吹捧这部书的时候,说它需要很高的阅读门槛。这一点我是赞同的,我就是阅读门槛比较低的那群读者,读完这部书以后,明显感受到阅读能力的提高。过去我看见百万字的名著,会又畏难情绪,觉得需要花很久的时间读,肯定会很烧脑等等。但读完《将进酒》再读这些名著,会发现情节没有将进酒烧脑,线索没有将进酒琐碎,语言没有将进酒晦涩,人物塑造又更加鲜活,读起来要流畅得多。所以有些家长教师说读多了网络小说,人的阅读能力会下降,我认为不一定。像《将进酒》这样的网文,读完了真的会提升阅读能力。我这话不是反语。当你看到满书的潘蔺潘逸潘祥杰潘如贵潘承之,薛修易薛修卓薛平净薛延清薛大薛二,花鹤娓花娉婷花香漪花思谦花三花十三,纪暮纪纲纪无凡纪雷,你就会觉得什么“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简直小菜一碟。

  《将进酒•终章》读后感(三):“沈泽川的皇权路,和配角们的黄泉路”

  (这是一篇旧作)

  没想到在除夕夜写书评,可见我对《将进酒》才是真爱。

  因为这一章写死亡,所以我放在《终章》的书评里。

  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比如,为什么很多人看得如醉如痴,涕泗横流,而另一些人看这本书的情节,觉得十分之别扭?

  唐酒卿说,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可怜,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并为之拼命。——“我要为自己一战!”

  然而结果呢?结果是,沈泽川登上了帝位,而其余那些人——他们全都死了。

  所以这本书的主旨并不是“我要为自己一战”,而是“我要为自己一死”。

  别人是向死而生,这本书里的配角算是向死而死,求仁得仁。

  如果是真“世家”,他们没那么容易被撼动,也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倒下而全军覆没,他们根本不需要去贪墨国库,更无需因为贪墨国库一被查出来就走投无路,急吼吼地去死。

  有很多人说这本书的群像写得好,我只觉得群像被塑造出来,其初衷就是利用读者的善良和不谙世事,赚取同情的眼泪,用心真的险恶。他们没有站起来,更没有活起来,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有一天要以各种方式去死。

  那要这么说,冲向卵子的上亿个精子才是最大的悲剧,为了争夺一个虚无缥缈的机会,自相残杀,最后也许是全军覆没,溺死在并不清澈的洪水之中。

  但如果有人将“精子的覆灭”写成一部悲剧,并写出他们每个人的死法,死前的挣扎,以及生前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送他两个字“矫情”。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悲剧严重脱离了现实。

  “矫情”正是这部书给我的感觉——作者刻意写出悲剧感,但是生活的顺遂使她写不出这种感觉。所以,她只能写那些人抗争之后都死了。

  叔本华说:“在青年时代,我们之所以感到喜悦和生活的勇气,部分的原因在于,我们呢正在爬山,没有看到死亡,因为死亡在山另一面的脚下。但是,当我们翻过了山头,我们才真实地目击死亡,而在此之前,我么们只是对它略有耳闻而已。恰恰是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力也开始悄然隐退,生命的勇气也开始丧失。”

  肖洛霍夫22岁写出《静静的顿河》前两章,那是因为在此之前,他曾有三次与死神正面相搏。

  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呢?有几个经历过死亡?

  正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死才壮丽,才有悲剧感和仪式感。也正因为生活顺风顺水,所以在寻找刺激的年龄,寻常的悲剧刺激不到她们,唯有死亡。

  一个人的死不够,要许多的死,要许多心甘情愿的死,要安安静静的死,不要支离破碎的死。

  因此在《将进酒》里,你发现,似乎每个人都在抗争,但是到了“死”那一步,他们全都做出了妥协。他们完全可以拿起刀枪,以命相搏,然而他们选择认命,自杀。

  难道这就是唐酒卿所说的“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为之拼命?”

  数一数自杀的人数,再数一数轻易赴死的人数,瞠目结舌。

  这其中,也包括原本宁可抱残守缺也要苟且偷生,从不轻言放弃的李剑霆。

  她的自杀,自然也源于手握启东兵权、却被花三小姐几句话决定反叛的戚竹音。

  当然,戚竹音早就想反,但其实,戚竹音这人倒是真的有悲剧感,详见洪承畴、郑芝龙,南明史上多的是这号人物。不过,作者大概是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没有再写。

  面对死的态度,也是极其搞笑的。

  姚温玉死之前,跟乔天涯有过一段“我愿你功成身退、长命百岁”的对话,在这段对话里,所有读者都知道乔天涯已经默认姚温玉时日无多,并且也接受了。

  但是姚温玉真的死了的时候,乔天涯居然出人意料地来了个情绪爆发,开始咒骂老天爷不公平,摔琴,出走。

  这段本来是想模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但是真的,让人感觉特别不接地气,仿佛作者从未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亡故。(参见之前的一件事,作者出版个志时,不顾编辑的亲人亡故,心中只有利益,没有同理心,事后也没有道歉。)

  俞伯牙当时去找钟子期的时候,心怀期待,并不知道钟子期亡故(与乔天涯早有心理准备不同),得知以后,因为太过震撼悲恸,昏厥于地。但清醒过后,很是克制,“起来重与钟公行礼”,两人少叙几句,问过遗语,一直走到坟前,烧纸祭拜,方开始温言哭诉,先是弹琴,再是诵诗,最后才是摔琴。

  乔天涯摔琴之快,倒让人觉得他背着琴过来,早就想好了要摔……

  松玉二人的悲剧是《将进酒》里最大的悲剧,这段悲剧的收尾都是如此仓促,其他的悲剧真的也就……就如王朔说琼瑶:“是牢牢钉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拥戴者一直没超出中学年龄,说起喜欢的话也是嫩声嫩气,也就是一帮歌迷捍卫自己的偶像。”

  但“她是有后来者的,大陆港台大批小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发扬光大。现在那些玩情调的女人说起琼瑶都撇嘴,全改张爱玲了。”

  是不是似曾相识。

  我们这些早就做了社畜的人,对于《将进酒》上卷里的“不计后果的反抗”以及“反抗果然没有后果”感到莫名其妙,对于下卷里的“轻言放弃的自杀”以及“自杀果然成全了主角”感到啼笑皆非。

  听说粉丝亲切地称唐酒卿为“原耽李白”,记得李白有两句诗,用来形容唐酒卿版的《将进酒》甚是贴切: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才华是有的,但还是建议那些尬吹的读者,不要那么着急,给作者一些时间和余地,让她平静地成长。

  《将进酒•终章》读后感(四):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献给结局的盘点

  每个故事都会有结局,《将进酒》自然不例外。《将进酒·终章》在时隔4个月的等待后,终于姗姗而来。不论是为了回忆,还是纪念,总要给这本书,给故事中的人物,给沉迷故事的自己,一个完整的收场。上部推出了“我要翻过这座山,我要为自己一战”的宣传语,下部作为承接,则直接暗示了关系和结局“你坐明堂上,不要沾风雪”,那是所有人期待的美好结局,也是下部所有努力带来的最终回报。

  不清楚故事进展的读者,或许可以从我的概括中知道下部的故事从哪里开启:上部中曾经担任锦衣卫同知的沈泽川和禁军统领萧驰野为了家国大义而奋起抗争,离开阒都。他们不再单纯着眼于朝堂争斗。沈泽川遵循前太子太傅齐惠连的教诲,心思缜密,一步步成为中博六州之主。萧驰野带着自己的禁军,重新融入离北,驻守边关,保家卫民。两人守望相助,一边与腐朽的世家势力作斗争,一边对抗虎视眈眈的侵略者。在数次生死相搏的战斗中,逐步打破陈腐的窠臼与束缚,为百姓和国家带来渴盼已久的和平与安乐。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做出贡献和牺牲,他们或许目标不一致,但方向却相似,有些人成功走到了终点,有些人停在了半路。我想仔细说说,那些停留的人。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不是名将的名将尹昌

  这世间有天赋绝伦的将领,他们年轻,不仅志向远大,还璀璨夺目。但是也有一种将领,这一生都没有扬名的时刻,他们永远背对苍穹,眼里只有自己脚下的方寸土地。

  尹昌,作为一个非常有“气魄”的男人,初见沈泽川就差点熏晕了沈泽川满屋子的手下,他满嘴脏话,市井气息浓厚,不看兵书,兵法全是自己琢磨的,当了多年的兵,从来都没什么名气。年纪大了,却成了将军。他自认既没有“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能力,也没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苍老的、有点狡猾的、不怎么讲道理的人,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正。

  城门打开的那一刻,尹昌再次感受到了身躯里奔涌的战意,那是他燃烧至今的欲望。他看不到朝他袭来的苍老,他还是这样年轻,澎湃起的热血使得他拔刀的速度根本没有变慢。 赢一场!即便他不是名将。

  他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便竭尽全力使出来,不藏私,所以愿意指点海日古;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没必要和年轻人争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不介意霍凌云抢功;他明白年轻的自己有多错,对自己的妻儿有多内疚,所以耐心地引导费盛,怕费盛走错了路;他明白关上那扇门,他就再无活下来的机会,他不再乎自己的活,但在乎城内所有人的活,所以他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击。他是个明白人,但这个明白,是他用了大半辈子一点点学来的,也是他那么希望费盛和那些年轻人能好好生活的原因,因为,这是他吃了半辈子的苦才懂得的道理,同样的苦就不要让别人也继续尝了。哪怕不是名将,哪怕没有壮志雄心,一个将军能够做到的,尹昌都做到了。赢一场,即便不是名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未逢其时的名士姚温玉

  他二十四年的生命里第一次明白自己是个废物,离开了名声,他屁都不是。璞玉元琢,那一刻姚温玉恨死了这四个字,它们像是烙在了骨髓里的耻辱。

  上部的结尾是姚温玉要和薛修卓下一盘名为“天下”的棋局,而下部的开篇,则是姚温玉艰难重塑自我的过程。他是闲散的天上仙,老师捧着,家族捧着,天下文士捧着,让他可以脚不沾地骑驴而行,直到被迫跌下云端。他仿佛大梦初醒,魏晋名士的风流救不了他,闲云野鹤的性情也救不了他。薛修卓拿着自己的“大义”就可以那样轻易地让一个人去死,还能号召所有学子一起将他踩进泥地。原来,声望都只是浮云,人心是如此容易煽动,只要找准一个点,什么正义、公理都不过是手中棋子。姚温玉不再浮于现世,他被薛修卓所伤,亦被天下学子所伤。他决定追寻自己的道,他要这天下走他认可的道!城外的一场论辩,他见了故人,亦抛弃了所谓的尊严。那些曾经疯狂推崇他的人,转眼就将他贬低于地下。但那又如何,“辅佐良主,我便是天间云雨,聚散随意。我可以无名、无德、无所颂,但吾主,必定彪炳千秋。”他的心终于在破碎后重生,更坚韧,也更清醒。唯一的一点柔软,唯一的一个梦,都化作了一个名字——乔松月。

  人与人间藏着条界线,跨过去叫死别,那是追赶不上的另一个世界。

  对姚温玉而言,此生唯一的遗憾,似乎只有乔松月,那是永难赴约的一场春三月,亦是心上放不掉的重彩。乔松月等了半辈子,等老师,等朋友,等爱人,但所有人都没有回头,也没有回来。他们,都死了。

  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不拘一格的女帝李剑霆

  李剑霆半生都在“藏”,她是见不了光的那条命。但是她竭力挣扎了,输赢有数,她败了,她认。

  李剑霆的命运仿佛从不自主,不论是被抛弃、被找回、被拥立,不论是被忽视、被压迫、还是被重视、被奉承,她一生都在渴望挣脱束缚。她一辈子都在跑,逃离过往,逃离别人,逃离曾经的“灵婷”。她给自己取名为剑霆,想要撑起一方天地。她能够设宴杀掉韩丞,也能够不动声色指点内阁查账,她敢站在大殿之上高声说:“天子在此。”她是李氏王朝倾頽数年后最有希望的君主。只不过,时也命也运也。

  我本放逐臣,又为乱世雄。圣贤招文席,英豪进吾彀。萧关闻边笳,铁蹄逐寒水。老将秣马行,瀌雪征衣重。山雪明霜星,狼戾杀豺鹰。归鞘掸袖尘,闲云濯红缨。病仙携酒游,松月空弦音。明堂欢宴起,破盏击筷饮。且尽杯中酒,纵欢高殿里。醉倒狂歌中,无须问功名。

  她是聪慧好学的,亦是隐忍善谋的,她有治国的天分,亦有治国的雄心,但是,她没有那个机会。她的勤勉爱民,无法阻止倾頽的大周分崩离析,她的智计谋算,无法彻底改变八大城的腐朽统治。她的上位来自于那些学子的拥戴,但她不过代表着李氏的一丝血脉传承,而非她自己,她成了一个符号。那些学子因一个血统不明便打了退堂鼓,全然忘了自己在追逐称赞她时所提到的所有品质,忘了她曾被赋予的种种期待。皇权天授吗?不,不过是迂腐不通罢了。那些学子仿佛是世间的声音,仿佛是民意,却不过做着沈泽川、薛修卓、姚温玉手中的棋子罢了。李剑霆要的认可从来都与这些无关,她不在乎那些呼喊,她要自己的认可,也要她的老师的认可。大火中的高歌,是她的心声,亦是将不复存在的大周最后的呼喊。

  这些鲜活的角色,用自己的爱恨和立场,用自己的执着和坚持,用他们真挚的、虚假的、纯粹的、复杂的感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每一个读过的人,念念不忘。故事已至尾声,舞台终将散场,留下什么,就让每个人自己体会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将进酒•终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