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懒散
文/赵元波
这是巷子里一个卖豆粉的小食摊,卖豆粉的是一位年届六十的老人,老人姓甚名谁,不知道,只知道他的鼻梁上有三根毛,特别显眼,说起话来,有点娘娘腔,于是乎,一说起谁家的豆粉最好吃,大伙都异口同声地说“三根毛”,久而久之,“三根毛”就成了这个豆粉摊的名号,或是商标了。
说是小食摊,真的很小,就一副挑的担子,一头是装豆粉的托盘,一头是放佐料瓶的地方,装好了,说走就可以走。也就两张小方桌,一张方桌八个小凳子,顺着巷子摆开,食客来吃豆粉,就坐在小凳子上,两个人并排坐的话,还有点拥挤呢!
小摊虽小,一摆就是四十来年,风雨无阻,天天出摊,就连过年的时候,也都不休息,照样开张。有了时间的积淀,加上摊主待人热情,豆粉做得好,佐料齐全,赢得了食客们的一致好评,成为一些人儿时难以忘怀的记忆:一毛钱,一块加了佐料的豆粉,吃的人滋滋吸嘴,辣椒辣,花椒麻,芫荽香……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总有一些在外地的人回到这儿,故地重游,就为吃上一碗纯粹的“三根毛”豆粉,一解在外地的思乡之情。
“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做豆粉,跟做豆腐一样,是个苦活儿。头天晚上,就得把上好的豌豆泡上一夜,一大早起来,就得磨浆,等浆一磨好,天已经大亮了,把浆倒进锅里,架上大火,要不停地用锅铲搅动锅里的浆,直到锅底,动作稍微慢一点的话,就糊锅了。三十分钟不间断,手酸腿麻,好在干习惯了,也就没什么了。把熟了的豆粉浆舀到托盘里,放在阴暗处冷却,豆粉就做好了。
剩余的时间,就到早市上去挑选配豆粉的作料:辣椒,花生,香油,芫荽,本地出的香醋……回到家,加工好,准备出摊。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三根毛”豆粉摊就这样征服了一些人的味蕾,牢牢拴住了一些人,成为忠实的粉丝,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字号。
“以前吃食少,一天可以卖上三百来碗呢!”说起自家的豆粉,摊主“三根毛”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吃食多了,一天也能上上一百来碗,靠它谋生的话,只要人不懒散,是不成问题的。”卖了一辈子豆粉的老人说起这话,略微有点凄凉,是啊,时代在发展,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有个衰落期,美食也不例外。
据说呀,老人的豆粉摊已经后继有人,准备接班了。这,于食客们而言无疑是一桩大好事。
其实,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懒散的话,没有做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