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钟声》是一部由奥逊·威尔斯执导,奥逊·威尔斯 / 让娜·莫罗 / 玛格丽特·鲁斯福德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夜钟声》观后感(一):时间才是最好的评委
今天聊聊奥逊·威尔斯的《午夜钟声》(Chimes at Midnight)。
《午夜钟声》观后感(二):短评
让我站在亨利五世的角度,我也会做相似的事情。五世将继王位,福斯塔夫断不能不知。客观地说,他固然死于心理上寄托不成的落寞,其寄托不成本身亦才是合情合理。古斯塔夫的命运,总得来说,感性上确显悲凉,值得同情;理性上说,实属自作自受。
电影非常不错,大场面调度的正面战争桥段更是震撼。彼时无特效,也没有为了视觉给演员设定不符年代的武打动作。这种庞大却真实的镜头感已是芳华绝代,今世无见。但片子的问题是,大部分时候都让我觉得一直在往前赶。无论镜头节奏还是台词,俱显仓促。尤其台词,暴发户式的美式戏剧腔与莎士比亚式的古英语真心不配,非仅暴殄天物,根本极大影响观影。若非其本身是好片子,我断不会看下去。
(巾城)
《午夜钟声》观后感(三):关于字幕的事,简单说两句
最近看到午夜钟声的字幕被人上传到字幕站了,就稍微说说吧:
我是本片的(部分)译者,当初翻译这部片子时群里在搞电影节(大概是2020年春天),出于对奥逊威尔斯先生的敬爱就接下来了翻译这部鸿篇巨制的任务。
其实接之前就预想过会很难翻译,但是没想到会那么难翻译。奥胖对于莎翁的通读基本到了一个境界,他的改编没有用白话文演绎,也没有整段整段的照搬原文,而是简练得将莎翁的五本戏剧编排在了一起,保留了那些华丽的词藻和,剔除了冗长的戏剧式自述来使它更加电影。一个角色的两句台词是他实际段落的开头和结尾,两个连续的桥段来自两本戏剧,这样的情况在这部电影中比比皆是。最夸张的是,不知道有没有记错,有一场戏A的对白出自一本戏剧,B的回答就出自另一本。
我翻译的时候主要的参考文献是nofear(一个帮助读莎士比亚的英文网站)和朱生豪先生的中文译本。因为有着上述的情况,翻译起来真的很困难,基本要一句话一句话放到谷歌里去搜才能搞明白那些古英文到底是什么意思,找中文译本就更加麻烦了。而且就我翻译的段落里,很多地方两份文献也存在着巨大的误差,权衡下来我的选择基本是相信nofear的解释来修改朱老的译本。
因为实在翻译不下去,所以战争后的部分我交给了@帽子里的兔子 老师去翻译。这里还有一个交流问题,我翻译的部分是中英对照的,而他翻译的部分删除了英文只留下了中文,不过当时也只是为了内部交流所用,就没太在意这一点。大概在全部翻译完之后我全片看了一遍,稍微修改了一下以确保逻辑通顺后就发在群里内部传阅。原本打算拜托一位老师精校后再发布出来,但后来也没了下文,结果最近不知怎么的就被上传了也是很迷惑。
既然这个字幕已经被上传了那大家想看就看吧,内容上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指出,真要骂的话也来骂我吧不要去骂兔师,毕竟是我找他帮忙的。我也会尽量在有生之年(找人)搞出一版精校版字幕来方便大家观看,如果有哪位大神愿意做这个就再好不过了。
《午夜钟声》观后感(四):午夜的钟声已经敲响
很早就看过了这部杰作,但是因为对白全是莎士比亚的原文和古英文的原因一直没有中文字幕,所以我也没怎么看懂。最近听闻有人上传了字幕便立马重看,但即便是翻译成了中文那华丽的词藻仍然难以下咽,有些文字我还得时不时暂停去细细品读。
午夜钟声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巅峰。诚然如此,威尔斯将莎翁的数部戏剧融合在了一起,并将其作品中几乎所有主题都加入其中,最后进行天才般的再创作,于是诞生了这部伟大的杰作。威尔斯得把莎士比亚读得多么透彻才能写出如此原汁原味的对白,才能将不同的戏剧场景拼接得天衣无缝,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午夜钟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威尔斯将莎翁作品的戏剧性,悲剧性,哲学性都提高到了新的层次。
在表演方面,威尔斯成功地塑造了福斯塔夫这样一个乱世小丑的形象。他为了突显人物的形象,在外表上做到了极致,巨大的身躯如同肉山一样给人无限的压迫感,蓬乱的白发与饱经沧桑的脸颊相映生辉,玩世不恭的态度以及巧舌如簧的行为甚至还有些许可爱。这些元素集中于威尔斯精湛的演技上,通过他华丽的深焦摄影体现出来。肥胖的肉体代表着欲望的叠加与人性的堕落,对应着花天酒地无所事事的生活以及谎话连篇的圆滑处事。
摄影方面还是威尔斯标志性的深焦摄影,光影舞动间平面的影像仿佛获得了立体感,跳动的摄影机好似有了生命通过屏幕与观众对话。为了体现莎翁剧的戏剧性威尔斯放弃了他的杀手锏长镜头,而采用多机位跳切以加深影像的冲突感。在人物对话时至少有几十个机位来回切换,普通的正反打在多视角的切换中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人物关系与机位变化相得益彰,共同为情节服务。总之,威尔斯的机位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拍不到的。其中最为精彩的战争戏运借用画面构图的角度与低机位特写快速剪辑将几十个人的战斗拍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而如今的好莱坞大片用上亿的特效也不过如此。
权利的诱惑是电影的主线,威尔斯用了大段的篇幅来做铺垫,为了在结尾达到高潮。亨利四世用尽手段夺得了王位,但是儿子却不学无术整天和福斯塔夫混在一起,胸无大志,而福斯塔夫想要巴结王子以图日后发达。他们总是开着玩笑讽刺对方,但也只是玩笑,从来不会放在心上。面对父亲的失望,儿子也想为自己争光,于是带兵镇压了叛乱。在权利与荣誉的染指下,他渐渐被这些诱惑迷住了双眼,再也找不回曾经与福斯塔夫那些"下等人"一起玩笑的自己。权利的诱惑能够蛊惑人心,亨利四世病危在床仍然不忘让人把皇冠放在枕边,儿子看见这金光闪闪的皇冠不假思索地便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名正言顺"地继承了王位,亨利五世诞生了。落魄的福斯塔夫听闻这个消息激动不已,认为作为昔日的好友一定会连带沾光,谁知当他满怀期待地找到亨利五世的时候,却被他无情地放逐。他跪倒在地一言不发,脸上从愤怒到不解最后漏出欣慰的笑容,这是对好友终于登基的骄傲与祝福,也是对世道人心变迁的感慨与无奈。
在权利的诱惑以及内心无限欲望的驱使下,曾经的那份初心早已不在,这是骑士精神的消亡,更是时代终结的悲歌。福斯塔夫还妄想着亨利五世是因为在众人面前做样子才这么做的,晚上一定会再请他单独见面。直到午夜的钟声敲响,已是曲终人散,在大远景中福斯塔夫走进了最下角的小门,淡出了这个不属于他的时代。
"你们不曾见过我们所见的",是啊,曾经的一切已经随风飘散,午夜的钟声已经敲响,纪念这永远回不来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