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捍卫公平的同时,首先要成为一个懂规则的人。
近日,有家长公开质疑2021深圳第七届国际弦乐大赛评比不公,发文称小提琴独奏儿童D组(9周岁组)诞生了“史上最水”一等奖,该家长截取了一等奖获得者现场参赛的部分片段,指出其演奏五音不全且超时,并发出自己女儿(获得二等奖)在家录制的参赛视频与其对比。
此事引发热议后,9月14日,赛事主办方团队回应称,评委均为外地专家,评审公正,女孩家长在网上的部分质疑不实影响其声誉,已报警。
音乐是件美好的事。一场弦乐大赛,却演绎出参赛者家长与举办方“互撕”,让人唏嘘。
举报人上传了部分被质疑的一等奖获得者的比赛视频。从视频来看,其演奏的开始部分,确实有瑕疵,但是否就能借此认定该选手表演很差,不配当第一名?显然不能。
一个朴素的道理就是不能以偏概全。这是一段被剪辑的视频,参赛者整个演奏曲目表现如何,不得而知。再者,也没有看到其他参赛选手的演奏表现,没有比较,也就无法评定视频中的演奏者表现。最重要的一点,音乐专业性很强,我们既非专业人土,也不了解比赛规则,自然也无法给出定论。
任何比赛都可能受到质疑,尤其是打分制项目,难免有人觉得第一名“名不副实”。包括奥运会打分项目,冠军都可能被质疑,特别是那些易被普通观众看到的“失误”(如体操比赛落地挪步),更可能被放大“误读”。但要明白一个逻辑,评委打分是对选手整场比赛综合打分,有详细的打分要点和扣分细则。这里面当然可能存在一个可能,即参赛者在某个环节(打分点)表现差些,但其他环节(打分点)表现完美,最后综合下来,得了高分。而有些参赛者,虽然整场比赛没有明显失误,却也没有突出表现,最后成绩可能并不如预期。
比赛都有规则,普通人的直观感受与评委的专业评判,是有本质区别的。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的就是这个理。而事实上,根据报道,针对参赛者家长的举报,主办方也公开回应称,视频被截取,他前期出错但后面表现好。
其实,被质疑的一等奖获得者水平到底如何,需要专家的权威说法。从这个角度讲,赛事主办方也不妨公布相应得分细则,或者提供相关评委的音乐专业评价,让这场口水仗尽快回到专业的探讨上来,也让举报者和公众吃下一粒“定心丸”。
不得不提及的是,家长举报也最好讲规则,通过正当程序反映。不管是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还需要举证,用证据说话。毕竟,社会需要公平的秩序和规则,而我们在捍卫公平的同时,首先要成为一个懂规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