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敌人》是一本由[英] 多萝西•克劳福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敌人》读后感(一):心怀敬畏,是时候恢复人与自然的平衡了
新冠病毒的持续肆虐令人们开始对病毒这个看不见的敌人予以特别关注:是什么样的敌人如此深远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的自然史》恰逢其时的提供了一个观察了解病毒的窗口,它既从大量案例出发,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介绍了病毒的发展,又深刻反思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作者按照自然发展的过程介绍了病毒的历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对我们看不见的敌人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才有可能找到取胜的方法。病毒是从什么时代产生的?病毒有哪些种类?他们又是采用什么方式生存并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从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作者的文笔轻松俏皮,为这一严肃的课题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每个章节均从一个故事入手,贴近生活,又敲到好处的引发读者的疑问。“牵线搭桥的猪”解释了禽流感在人类中大流行的中间宿主作用;“睡美人”形象的指出了部分病毒潜伏周期的特性;“死亡之吻”则残酷的揭示了肿瘤病毒与非肿瘤病毒抵抗凋亡的方法。
在这一轻松笔触的背后探讨的问题却是引人深省的,也就是人类究竟在病毒的发展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又是如何引发了对病毒对自身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人口增长使草原遭大面积砍伐,以玉米为食的啮噬动物数量上升,进而在农业实践的改变中导致了由胡宁病毒引起的阿根廷出血热流行;人类的迁徙和工业化齐头并进对艾滋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牛喂牛”的肉骨粉使得本不可能产生危害的疯牛病病原体获得新生,在引发全球对牛肉恐慌的同时,也给人类是否被肉食传染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人类自身的行为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为了生存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改变了原始的生态平衡,从而带来隐患;人类在对病毒的研究中的操作失当和如生化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等违反伦理的做法带来巨大的风险。
进化是必然的趋势,不仅是动物和人,病毒也是一样。但是,引发新感染的病毒未必是新的,他们可能已经存在数百万年,但以某种方式改变了习性。而如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入侵成为导致这一状况的最关键因素。为了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人类始终致力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以及生物技术的进步,疫苗的发明、预防意识的提高,都成为相当有用的成果。然而病毒的进化尚处于无法参透的迷雾中,反思当下,或许只有我们与自然环境回复平衡,才能重新获得与病毒和谐相处的机会,情况才会好转吧。
《看不见的敌人》读后感(二):多萝西·克劳福德:《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的自然史》
这是一本“写给每个人的病毒百科”,广告词如是写道。作者多萝西·克劳福德是英国著名的病毒学家,始终致力于向大众普及微生物、病毒和传染病的知识,除本书外,还有《致命的同行者:微生物如何塑造人类历史》《埃博拉:一种杀手病毒》等等,但搜索相关信息,似乎她的作品只有这一本有了中译。或许是这一本书是作者最为知名的一本(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新科学家》一致赞赏),或者是因为“病毒”二字在当下足够的惹眼,但无论怎样,书里是没有给出为何翻译、出版此书的准确信息,只是在书的第一篇,一篇《主编序》的最后两段道出了一点讯息:为了讲述生命、医学和来自生命与医学前沿的故事。
封面及腰封
除开《主编序》后,此书还有一篇序言、一篇前言,随后是正文,由一个引言、六个章节和一个结语组成,之后还有参考书目、术语表和索引。非常全面。尤其是术语表,按照首字母排列,给出了每个术语的解释,从“脓肿”到“人畜共患症”,看一看也非常有意思。而六个章节的组成是这样的:
因此,这本书里有你耳熟能详的HIV、狂犬病、流感、脊髓灰质炎、天花、水痘等等疾病,还有你不曾了解的出血热、疯牛病、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等。这些疾病是如何发现的?当时情况如何?又是如何防治的?它的病毒是怎样的机制?怎么传染的?这些问题,这本书都会慢慢道来。
让我们去掉护封
这本书有四个特别的好:一是不枯燥。因为有历史故事的陪衬,因此这本书绝不乏味,并且这本书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会讲个故事来吸引你阅读下去。二是排版清爽。字体、字间距、行间距都非常舒适。三是注释适当。译者非常照顾读者,在适当的地方予以注明以增加读者对书的理解,并且有时详有时略,倒也把握得当,无碍观感;四是参考书目和术语表,虽说这一点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起作用,但作为一本完整的书有着不可或缺的好。术语表的好处之前已经说了,参考书目的好则在于除作者书写正文参考的书籍,还配有延伸阅读的书籍,但可惜都是英文的,不过也为有能力的读者提供了“引子”。实际上还有一点的好,那就是装帧美丽,笔者拿到书的第一眼,就被封面所吸引了。
打开
不过虽提到注释适当,但没有完全在说“明晰”,因为有一处注解还是困扰了我这个读者,在第110页,当作者提到基因重配时,译者作了如下注释:
随后作者来了这么一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被分割成八个节段,所以,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株感染相同宿主细胞时,产生的子代病毒可能含有两个母代基因的结合体,这就叫基因重配。”(页111)
这就有问题了,在注释里这个过程难道不是“基因重组”?或许,这里需要在明晰一下。
背面
另,一处句子读来有些奇怪:
第一个逗号是否让前后两句的隔离感太强导致语句不畅了?不如索性将逗号改为“和”或“以及”?
《看不见的敌人》读后感(三):病毒——是敌还是友?
病毒,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熟悉是因为我们的一生(甚至还没出生开始)都要与它打交道;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多,病毒是生物吗?病毒和细菌有什么区别?病毒有哪些种类?我们是否可以驯化病毒?等等等等。。。
这本《看不见的敌人》中,作者用鲜活笔触,为读者娓娓道来病毒的故事:这个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的敌手何时在地球上起源,千万年来怎样与人类共同进化,而人与病毒之战的胜负前景又将如何?
本书兼具专业度和趣味性,好看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让人爱不释手。
本书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
1.病毒是什么?
2.病毒的感染模式有哪些?
3.我们与病毒的关系是什么?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所有的病毒都含有遗传物质RNA或者DNA。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但是对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敏感。常见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等。
1、大小不同:细菌较大,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它们的生长条件也不高。病毒则比较小,一般要用放大倍数超过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胞结构不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可以说是最低等的生物。细菌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简单生物,和植物一样,有细胞壁。
3、代谢方式不同:细菌具有许多不同的代谢方式,一些细菌只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它们的碳源,被称作自养生物。病毒没有自己的生长代谢系统,它的生存靠寄生在宿主(如人)和细胞中依赖他人的代谢系统。
病毒既可能是将寄生能力发挥至极致的活细菌的后代,也可能只是一小段遗传物质,内置了自身繁殖的密码。因此,病毒是不是活的生命,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病毒每一到两天就可以繁殖成千上万个病毒,而人类的繁殖周期为20-30年,所以人类需要120-150年的时间才能适应一种新的致命病毒。
1、食物传播
2、血液传播
3、人为传播
4、母婴传播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亡 。
比如普通感冒、麻疹、天花、瘟疫、流感等都属于急性病毒感染。
对于急性感染,接种疫苗是一个不错的对抗方式。
慢性病毒感染是潜伏期非常长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总称,也称为迟发性病毒感染症。发病以后病情进展相当迅速且几乎不会好转而死亡。
比如水痘、疱疹、HIV、慢性疲劳综合征等都属于急性病毒感染。
与急性病毒相比,持续性病毒与宿主之间建立的关系更加稳定。它们能够巧妙地躲避免疫破坏,并利用宿主来确保自己能够长期存活。在这整个过程中它们一般无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宿主的免疫抑制将使病毒再激活,但也有一些微妙的后遗症。
癌症是机体中的单个细胞不受限制地生长的结果,这种疯狂生长最终会产生大量的相似细胞——肿瘤。
癌症并非单一病因的单一疾病,它是单个细胞受损的最终结果。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感染只是一个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所需的几种“临门一脚”之一,但是它能够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许多正在试验中的新治疗方法给医学领域带来了希望。
对于古老的病毒,比如疱疹家族,它们与我们共同进化,达到了相互包容的状态。这类病毒对人类的长久生存不太可能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有益。
所以我们跟这类“古老而温和”的病毒应该是共生的关系。
“年轻”病毒可引起流行和大流行,比如麻疹、流感等,对我们的生命财产产生了威胁。
所以我们跟这类“年轻而活跃”的病毒应该采取限制措施。
新出现的病毒是我们目前出现的主要对手。它们无法预测,频繁冒出,定期变异,一旦染上后果严重。
所以我们跟这类“新生而好斗”的病毒应该既可能斩尽杀绝。
书名叫《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真的是我们的“敌人”吗?
也不尽然,因为有的病毒是我们的敌人,有的病毒是我们的朋友,应该区别对待。
对于“敌人”病毒,我们有两种措施:
1.研发疫苗
2.开发抗病毒的药物
这两种方法携手并进,将对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为所有人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看不见的敌人》读后感(四):【2021/09/12】『科普,本就不应该是晦涩的』
【2021/09/12】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英]多萝西·克劳福德
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的自然史
『科普,本就不应该是晦涩的』
2021年阅读之BOOK106
*建议参考阅读:《血疫》《血殇》《病毒星球》
这个时候看这本书就是很带感。
而且作为一个对生物学有一定兴趣但是高中因病似乎缺席了绝大多数生物课程、学考也只是低分“C”过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对于我这样的文科生相当友好的科普书籍。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虽然整本书不过十三万字我却历时了近三个半小时完成,可其实整个阅读的过程我都不觉得痛苦。反而因为作者的描述经常有“原来是这样!”“还是因为这个原因吗!”“感觉自己智商变高了!”这般的醍醐灌顶感。我想这也得益于本书的翻译章菁菁女士——临床专业出身,名古屋大学博士在读,所以在这样身份背景的加持下,从英文转换成中文的结果就是让我这样的门外汉更好地去接受、去了解。
我相信作者是真的想给大家认真科普,所以选择的那些病毒都不算模式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她也经常有比喻例证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我真的不是在批改学生作文吗……)帮助大家理解。从寄生虫作为引子提到大家都恐惧的埃博拉病毒来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之后,无论是对于病毒最基础的简单介绍,还是到后面所涉及的例如咳嗽和喷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小病也会有传播疾病的问题、疱疹、艾滋病、癌症等,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或者是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的病例。
这的确是一个很棒的形式。以我为例,在看《血疫》之前,我对埃博拉病毒是没有太多了解的,看完之后虽然觉得这本书是令人后怕的好看,但还是因为埃博拉病毒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有一种恍恍惚惚的不真实感。可看这本书的时候不会,因为无论是感冒病毒、狂犬病、禽流感还是水痘,都是非常熟悉甚至身边朋友有发生过自己经历过的存在。而因为这一份熟悉感,当看到作者在文字中暗示的例如我们应该做好预防,或者是保持良好的个人习惯,我才会产生“yes!madam!我一定会做一个遵守防护措施的乖宝宝!”这样的义务感。
本书后面附加的术语表也特别好,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对于一些病毒术语整理起来之后让我这样的小白节约了很多查询的试卷。而我觉得最棒的一点就是最后一章作者对于病毒的未来无法断定是敌是友的那一份畅想。我觉得尤其适合正处于学生时代的孩子们去看,因为可能他们看过之后会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可能会因此投身其中,然后对全人类都做出贡献。巧的是上周我默默掏出这本书看的时候恰好高中学生在身边,学生看到之后歪着头凑过来看书名,我说:“哦,这本书呀,是写病毒的。因为微小所以是’看不见的敌人’。对我来说这本书写得很友好,轻松阅读但也是不擅长的话题,有点压力。但是是出版社送我的所以我一定认真努力看。”两位理科男学生表示出对这本书的极大兴趣和对我那番话的不解:“生物科学,怎么可能会不有趣?”
那个瞬间我确定自己很开心,被他们教了一课。
是啊,生物科学这样的领域,不应该是绝对严肃的。书里说“直到19世纪中叶,微生物理论才被普遍接受。”这样的遗憾真的不能再有了,可以帮我们人类共同进步的科学科普,不应该因为题材类型被埋没,也很不应该是专业领域就拒绝用轻松的方式帮助大家伙去理解。
病毒的自然史虽然从那样小的一个单位发展出来,但是对于这一位看不见的敌人,我们不应该忽略,我们应当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