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那一夜》是一本由卢思浩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一):只有跨过最黑的夜,人生才得以五彩斑斓
这本书和卢思浩以前的写书风格完全不一样,但是我真的被感动到了。以至于结尾哭的很惨,现在的人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的感同身受。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说的秘密,也有很多无法与人言说的感受,但是时间过得太快了,一晃眼我们已经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了。在以为自己做好了准备之后就踏入了社会,职场,生活,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切都不一定会像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无措,封闭自我,迷失自我,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有的人走出来了,而有的人却被一直圈在了里面。成为自己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而我们在受过伤之后,会下意识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以为这样就不会再受到伤害,但这样也永远不会得到爱,不再可能成为自己,但那些美好依然存在,我们应尽可能地把那些美好保留下来,我们是可以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的……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二):他带来了新的温暖
认识他时,是我至今为止认为最难的一段岁月,堂姐把他送入我的世界,那段空气贫瘠并黑暗的路途迎来了烛光,我本想说是天上的星光,可星光太远也太冷,他是陪伴在我身边温暖而又明亮的烛火。从那年开始,他陪着我走过了几个春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消息少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多少人消失在信息洪流中,我也害怕他在这洪流中消失。同时,我也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我想他或许也在新的阶段里探索者自己的路。 幸好,我从他的只言片语中看到了,他在寻求突破,我期待他的回归,也害怕他的改变万一没有被接受怎么办。 在他的新书终于出来的时候,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是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温暖我的他又再次给了我新的惊喜,是的,他成功了,他看到了那些苦苦挣扎想要得到帮助的人们,他笔下的人是虚构的,可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他借那些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最黑的夜,我们能度过黑夜,需要点点滴滴的善意和坚持初心,我们的人生需要我们自己去定义。 他是卢思浩,他给了我们《时间的答案》,是《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陪我们颠沛流离的人,是那个《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中告诉我们明天一定会到来的人,现在他带着《黎明前的那一夜》回来了,他成长了,突破了自己,但文字里的温暖依旧,我们常说处在特别黑的夜晚,他告诉我们,这只是《黎明前的那一夜》,而只有跨过最黑的夜,人生才得以五彩斑斓。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三):《黎明前的那一夜》第118页
《黎明前的那一夜》p118随想: 似乎有一大部分人都在一味地去迎合世界 为了生活而忙碌为了生活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没有人在乎你的情绪 没有人在乎你的疲惫 没有人在乎你的个性 只在乎你能否为他们付出 提供他们需要的一切 而“我”在不断追上别人脚步的同时 生怕一个不留意别人就比你高了一个头 生怕自己被滞留在原地堵在了半路上 哪怕是闲下的功夫也只是抱着手机刷着视频 不停的补给网络上的新鲜事物 又或者是坐着躺着趴着怨天尤人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也根本掩藏不住的卑微,成为了别人却成不了自己 我想说:有时候原地踏步也是需要努力的
黎明前的那一夜
暂无评分
卢思浩 / 2021 / 湖南文艺出版社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四):你要去相信,跨过黎明前的那一夜,明天在等着你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很不佳,以至于当我读到里面揭示社会部分现状的文字时,我一度以为这不是一本治愈系,而是致郁系。等静下心来再次重读这本书之后,我看到了一个逐渐发现自我、拯救自我的灵魂。我也不由得开始思考起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呢?别人所羡慕的生活真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吗?与这个社会同化,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了吗?一切答案尽在不言之中。
图转自网络,侵删。
第一次与卢思浩老师的文字结缘是在高一那会,“对于生活中每个陪伴过的人,不管他们是以什么形式出现、什么形式消失,都是一句: “很开心你能来,不遗憾你走开。””这句话选自《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的章节“大概因为他们陪了我很多年吧”。他以他的方式告诉我,有舍才有得,有些东西不可强求,得学会与过去的自己谅解。或许会有人说卢思浩老师的文字无病呻吟,但在我看来,虽然矫情但却不腻歪,他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青春文学作品我看了不少,能够留下印象并且还会去看多几遍的很少。
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可以看到《黎明前的那一夜》是卢思浩老师的一次风格转型。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在这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代,大人能够成为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论如何,还请带着那一份必须背负的期待,带着自己的初心,勇敢地走向未来,做真正的自我。
在我翻阅卢老师的微博时,他发布了一段关于主人公来到康乐家时的一段描写,这段描写被删掉了,在书中并没有展现出来。那是张雨昂第一次知道自己被抛弃的时候的心理描写——
“他惨淡地一笑——还不只是惨淡,而是一种更为无力的笑容。你可以在各种地方都看到类似的笑容,犹如一个刚掉进下水道挣扎着爬起的人,浑身上下都是泥泞,脸上也都是污渍。接着,你便能看到他脸上的笑容了。整个世界都天翻地覆的时候,所有的痛苦都凝聚在眼前,他的内心却再也感受不到任何东西,因为一切都无所谓了,正如世界从不曾给他希望一样,失望也就变得麻木,而那笑容便是在此刻出现的。 然后呢? 然后当你觉得他似乎有些可怜,悲哀的眼神刚接触到他双眼的一瞬,他那笑容便消失了。 便是这样的笑容。 “不要问我,不要搭理我,不要跟我说任何一句话。” 于是乎,你便再也见不到他了,确切说,他就此隐没在人群之中。 隐没在康乐家之中。 周围的人竟是这样的脸孔。”
这是一种何等的绝望,以为自己在这个世界活得很快活,不曾想过还有何等困苦不能跨过,谁料竟是一种虚幻的欺骗,自己骗自己过得很好,让自我活在一场梦中,当梦灭了,心也碎了。别人光鲜亮丽的背后,谁也不知道其中背负着何种压力。
如果问到卢思浩老师是否转型成功,我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在文笔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他写出了他想要写的东西,表达出了他的情感。书中令人意犹未尽的结局充满无限幻想,卢思浩老师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也是。
送一首歌《黎明前的黑暗》致以我们不羁的青春。
“风 带不走落寞
带不走过错
剩下了执着
孤单的我
星 不停在闪烁
将这黑暗划破
时刻准备着”
谢谢卢思浩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本书,一起勇敢地面对未来吧!跨过黎明前的那一夜,明天在等着我们。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五):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跨过最黑的夜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2014年,卢思浩在书中写下这句话,曾给无数人带去力量。
在读者的记忆中,他是温暖的太阳。
从《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离开前请叫醒我》、《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再到《时间的答案》,卢思浩的文字,温暖而治愈,为迷茫中的读者带来一束光。
而文字对于卢思浩自己,也是特别的存在。他说,文字给予他面对孤独和自我的力量。
17岁时留学澳大利亚,7年的留学时光,让他较早直面了孤独。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写作。
2011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想太多》,但这次出版并不顺利,遭遇空壳出版公司,不仅让新书蒙尘,还令他陷入了身无分文的困境。
虽然在人生的低谷,但仍有朋友鼓励他:“你看,你还是要呼吸,你还是要活着,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有明天。”
这句话就像一根绳索,把他从黑暗的沼泽中拉了出来。
他继续写作,在2013年,写下了新书《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在这本书中,他写到“无论今天多么浑浊不堪,明天依旧会如约而至,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变成最好的自己。”而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也一直在践行这句话。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他一边书写青春和梦想,一边在成长中自洽。他说,“所谓的成长,就是越来越能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境遇,都去坦然面对它。
《时间的答案》中,他开始尝试长篇小说写作,借由主人公复杂又敏感的内心,去书写每个人内心都曾有过的挣扎。
努力创作更好的文字,也在写作中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这样,卢思浩在写作中传递治愈他人的力量,也在写作中汲取成就自我的力量。
曾有读者给他留言:“有点担心新媒体盛行的时代,文字会不会逐渐淡出传播媒介。”
他回复道:“即便是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依然会有人喜欢读书看文字的,这是我坚信的。媒介改变,但真诚的力量不会变。写书的人继续写,读书的人继续读,就好。”
坚信文字中真诚的力量,所以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
用两年时间打磨,长篇新作《黎明前的那一夜》,终于在2021年与大家见面。
这次作品的灵感,最初源于2019年的一次签售活动。
在提问环节,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说起自己得抑郁症的故事,这让卢思浩深受触动。
他甚至还记得在与这个读者交谈时,自己的心跳声。
因为这件事让他想起了自己曾有过的至暗时刻,对于那种犹如黑洞的痛苦,他感同身受。
而后接连几场都有读者分享自己或身边人患上了心理疾病的事,这让他觉得自己应该为此写下些什么。
2020年,世界被按下了暂停键,卢思浩注意到,社交网络中人们分享的故事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身边的人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他听到了很多关于心理疾病的故事,很多人困在自我期许与社会期待的拉扯中,无法自救。
于是他决定着手翻阅资料,进行考察。
对于卢思浩而言,尝试社会题材的写作,也是一项挑战。
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转型之作”,写下了这个关于“发现自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即将年满30岁的都市白领,莫名患上了躁狂症。一个月后他濒临崩溃,在烟雾中醒来后竟然躺在一家疗养中心。
在疗养中心,独来独往的他出乎意料地结识了几个朋友:一个被现实打败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被家庭和学校束缚住的孩子,还有一个患有暴食症的女孩。
跟随卢思浩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发现自我的历程。从他进去疗养中心的那一刻起,他就被迫直面自己的病症,直面自己的回忆。他必须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他人走进来,让生命再次变得有意义。
“只有跨过最黑的夜,人生才得以五彩斑斓。”
对于卢思浩而言,完成这本转型之作,也是一项挑战。
想将这本书,献给所有曾遭遇黑暗,面临过崩溃的每一个人,也希望借由这本书中的故事,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黑暗中找寻到那个勇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