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懂点茶道》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7-06 00:0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懂点茶道》读后感摘抄

  《《懂点茶道》》是一本由耕而陶著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懂点茶道》》读后感(一):一杯茶里的禅意人生

  正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便开始考虑更加高深的事物,那种并不必须,但有必要的种种。所以茶自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茶香四溢里却有着非同小可的人生百态。

  一、书籍简介

  《懂点茶道》这本书,讲述了茶叶这个看似神秘,实则简单的农产品。以科学常识为本,讲述了茶的分类由来,茶的历史更迭,结合自己对于茶叶的了解,作者将很多与茶叶有关的人和事贯穿在其中,让读者领略茶叶的发展历史,以及在这段历史中值得一提的故事,与此同时也向我们道出这小小的茶叶里所蕴含的人生哲思。

  二、作者简介

  作者耕而陶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博主,常年致力于茶学研究,同时潜心制茶。正可谓源头访茶,匠心制茶,对于茶可谓有着很深的了解。

  三、阅读收获与感受

  作者的写作过程,就如同是一个好友在向你娓娓道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会被感动到。作为一个对于单单只是喜欢喝茶的人来说,这本书让我对茶叶、饮茶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让我在喝茶的同时,更能了解手中的这杯茶是如何走过历史来到我的面前,这个感觉很奇妙,仿佛我们喝茶不再只是喝茶,而是跟随着这小小的叶片来了一次“穿越”。

  于我而言,作者对于茶叶历史的讲解远没有作者所讲述的对于喝茶的意境和体味,更让我收获满满。

  四、我的见解

  这本书是写给喜欢茶的人,如果你对于茶没有最基本的喜爱,那大概没有必要与机缘来打开这本书。而假如你刚好如我一般,喜欢茶,但是并不真的懂茶,那就不妨翻开这本书,一起跟随作者的笔触来“懂点茶道”。

  但是,茶并不是多么玄学的东西,正如作者所说,他不过是一个农产品。即使农产品,就如同我们吃的水果蔬菜,不需要将其神秘化。喜欢,就简简单单的沏上一杯,悠闲地品一品。

  书里对茶叶的知识很全面,但是更吸引我的是作者讲述的和茶有关的故事,让我们在了解茶的同时,领略一下这些有趣的故事。

  作者在书籍的最后如是说:“禅茶一味是喜茶之人把茶借为安顿心灵家园的载体而进行的修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禅茶一味可谓是大境界了,于普通人,我们便是将这份对茶的喜爱,放在我们的平常心里,喜欢就好。

  《《懂点茶道》》读后感(二):杯子里的故事:简单,或许也是一种茶道!

  中国茶道发源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代。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所谓茶也,道也便是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茶道的研习已经到了一种几近痴迷的程度,更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在我们的认知里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因尔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这本《懂点茶道》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习茶经验,引经据典把人们印象中高深莫测的茶道一一进行拆解,向读者别开生面的介绍了茶之本来面貌。

  全书分为十三个章节从茶的不同侧面开始切入将茶的细分以及饮用之方法以及各类门道一一进行了讲解,是一本从零到一带领人们习茶研茶的茶道工具书。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茶道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也开始仔细思考小小的茶杯究竟为何能够形成一门独道的文化。

  首先,茶道是一种待客之道。

  古人云:“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淳香的茶,盛放于相得益彰的器皿中才显得圆满。因尔结合经典名著《红楼梦》及作者的个人经验来讲,茶成为了一种接待的理念。在第26回中贾芸到怡红院来向宝玉请安,袭人端了茶来与他,贾芸便忙站起来笑道:“我来到叔叔这里,又不是客,让我自己倒罢。”由此可见,一次请吃茶的言语便把主客之分揭示出来。

  也由此我们推断得出结论,喝茶是一个轻轻松松的状态,无论是请客或自用,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怎么喝,就怎么喝。除非是一些特别庄重的场合要注意一些行为规范其余的场景就一定要简单纯粹。

  当你放松身心毫无戒备时一个“真”字就跑了出来。所谓真情流露,有禅昧。有禅味,道即生。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道。

  其次,茶道是一种人情世故。我们通常讲喝茶是谈事时的一种氛围情调,茶室清幽人们进行交谈时格调也可把控,谈事时的心情也相对优雅。

  最后,茶道是一种文化,茶可解渴清口亦可和胃化食。如在第63回中宝玉说道:“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顽一会子。”林之孝即向袭人等交待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

  在第41回,曹雪芹写到贾母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贾母对妙玉说:“我们才都吃了酒肉,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从一杯茶中,足可窥见贾府盛时的富贵。而这种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也足以见证了我国茶之分类繁多,功效各不相同。

  综合来讲,茶初为药用,后渐成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饮茶作为雅趣而进入诗歌领域。在我们传统意义的认知里茶道是对尘世琐事中隐藏之美的崇拜。它教导纯粹与和谐,人际敬爱的奥秘,社会秩序的浪漫精神。茶道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人生宿命的诸多不可能中试图完成可能的一种温良的希图。

  茶的哲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美学,因为它同时也表达了伦理和信仰,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的整体观念。

  习研茶道不仅可以修炼人的身心,更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种价值和方向。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商务人士偏爱喝茶,很多文学大家爱品茶的根本缘由吧!

  《《懂点茶道》》读后感(三):《懂点茶道》:传统“喝茶去”的魅力

  现在市面上越来越来越多人是喜欢喝复合型的茶品的,如奶茶、果茶、柠檬茶等,那些茶品不仅美观、便捷,价格性价比高,还符合年轻一代甚至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的口感口味而备受热捧。君不见最近一款名为奈雪的茶的茶饮品牌还上市了呢。这对于经济而言,和市民的多样选择而言自然是值得鼓励的。但从长期的养生,以及体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传承方面,还是喝传统的单一茶为好。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代表着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根据史料唐朝的茶学家,也是“茶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就说到了起源,且不论真假,但就是从陆羽开始,茶文化就已经在中国大地成为一种民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因此也就有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的必需品了。

  说到茶,相信各地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种和喝法。但作为茶学也是一种有系统和体系的学科,因此我们科学地懂点茶道,会让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的,因此最近长期常年致力于茶学研究且亲力亲为,潜心制茶一线的茶学研究者耕而陶先生就推出了一本《懂点茶道》,让读者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科学地了解一下茶知识。

  此书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全书有作者的16篇关于茶研究的文章,十分有条理又有真知见灼。事实上每一个行业的研究者都有他们的专长或者爱好研究方面的,如这本富含形式多样的精美茶类图片的茶书而言,作者在研究茶文化方面更细分研究的是咖啡碱成分。如在第一章“茶之诸味得于内”就不仅详细介绍了茶有机化合物的成分比例数据,还侧重提到说明了茶的成分虽然主要物质是茶多酚,但论其独特性咖啡碱才是。作者引经据典,引用陆羽“啜苦咽甘”就说明了其中苦是咖啡碱造成的。而至于回甘是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吗,加上咖啡碱的苦味冲击的双重作用而让口腔产生的错觉反应。此外这一章也介绍了茶的鲜度判断标准是茶氨酸,一般而言茶中有26种氨基酸,该酸不仅带有鲜美感,还有让人们产生愉悦的情绪。最后,在这章节中,作者还介绍了四种茶的香气:品种的香气、产地的香气、加工工艺的香气、后期存放转化的香气,可谓做品香的有力参考。

  第一章讲茶的味,而第二章就讲到了茶的用水的重要性了。作者继续引用陆羽的《茶经》“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泡茶的用水标准,这既是经验也是很有科学的说法,作者既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这种用水的理由,说的有理有据。其中,从茶的酸碱性来说明用蒸馏水泡茶的好处,另外也说明自来水、矿泉水不好的理由,可谓此书的干货重要组成部分,读者不妨多加参详参详。

  第三章这说明茶是寒性的理由,这章节就从科学的角度来纠正坊间错误的喝茶的经验,如茶不是越陈越好的。另外在这章节作者继续说明决定茶叶的寒性还是咖啡碱的作用,于是就深入得研究了红茶养胃,绿茶伤胃的错误说法。其中作者就说出了三大理由:茶的氧化只是对茶多酚有影响,但对咖啡碱不影响;只要有咖啡碱就是寒性植物;咖啡碱利尿程度来说明寒性高低,但茶的本质是寒性的。既然茶是寒性的,作者就提出科学喝茶标准,那就是每日应该和5克以上的干茶,但不能超过12.5克,这是因为一方面要保持茶的浓度,另外也不要过量,毕竟茶是寒性,而作者有科学的地方就在于他在此章中通过推演数数的方法来说明为何是12.5克,可谓是作者考究严谨,十分有科学的说服力。

  来到第四章就说明了茶的适口在浓度的情况,不仅说到了用茶具的妙处,还教导大家盖碗防烫手的方法,十分有学以致用的可读性。第五章就说到了健康喝茶的注意事项,如不能喝温度高于50度的茶,并要饭后两个小时后喝茶等等都是非常有趣味和养生的知识。然后第六章就从中国地理历史等方面说明了中华特色的茶文化。也数据齐全,论点充分地再次说明茶的故乡是中国的理由。然后第七章就开始总的说明茶的属性如成熟期分类,以及品种分类等,其中品种分类就有六种,如绿白黄青红黑。

  另外第七章和第八章就说到了茶这个名字的由来和茶的说法有哪些,对于茶文化的研究者而言,这里会让你找到意想不到的知识。成为社交中又多了几分谈资和底气。此外,作者以身作则,结合作者多年的习茶实践就在第九章也说明了喝茶的一些乱象情况,如以身边的人和事出现不科学喝普洱的情况,而说明患有胃病的人是不合适喝茶的。这是常识。另外也说明学茶是需要恒心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里作者也在第十章有所涉及的。

  然后从第十一章开始到第十六章就每每俱到地介绍绿白黄青红黑这六种茶了。其中白茶是不揉不炒的,其中有名的产地是福建福鼎和政和,而福鼎可谓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而绿茶是产量最大的,其中出名的作者就列举了高大上的,十大名茶之一的杭州西湖的龙井。当然还有碧螺春和安吉白。而黄茶方面,产地安徽,其中作者就举了他自己喜欢的蒙顶黄芽和君山银针。青茶中乌龙,就说明产地福建广东和台湾为佳;另外作者也结合自己的“寻茶记”说到了松萝茶的制作方法,十分实用的。其中对于武夷岩茶的评价是“骨清肉腻和且正”也颇为有苏东坡的风雅和骨气,这是茶和人的良好融合情感寄托关系。红茶方面就讲到了武夷山桐木关小种红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在这红茶部分,作者也列举了不少文人墨客的事例,说明红茶之韵事,这是可以大大提高的茶文化的见识多广的,自然也可以陶冶性情。黑茶自然数云南的普洱为上了。此部分作者也通过去安化的寻茶记,为大家带来了黑茶的风土人情和制作方面,都是满满的知识和趣味的。

  最后,作者也对茶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那就是“禅茶一味”,即是“平常心即道”。而道不远,也不缥缈,它就在人间烟火。从生活来,从生活中去,一句“喝茶去”就是禅茶一味,自然自在才是最好的茶道。

  《《懂点茶道》》读后感(四):懂“点”茶道,会喝点小茶

  你知道吗?全世界茶的叫法,只有两种,一种是cha(茶),还有一种是te(tea)。

  之所以要强调这个,是因为这两种称呼,皆来自于中国。

  cha来源于粤语,te来源于闽南语。

  何为茶道?我觉得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我们不能一下子悟道,我们却可以从了解开始,比如说悟茶道,可以自《懂点茶道》始矣。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茶”的入门级别的书,因为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茶,茶的价值,如何泡茶,如何区分茶以及几大有名的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清平亦可富贵。琴棋书画诗酒茶,可出世亦可入世。 说得这么玄乎,你可知什么是茶?其实,要分。它既可以是茶树,也可以是成品干茶,还可以是茶汤。并且,在古汉语中,它还有一层意象——下茶(指男女订婚把茶当作聘礼的习俗)。但是,归根结底,茶就是一种农产品,同大米、稻谷等在世间存在的形式是别无二致的,但是,它又有不同。

  茶含有咖啡碱、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等诸多有益物质。如何有益呢?得先从咖啡碱说起,这应该是茶树叶片中“独一无二”的物质了,其他植物叶片几乎是没有的。咖啡碱有什么作用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利尿。还值得一提的是,茶当中的“苦”也是来源于咖啡碱。

  茶多酚倒真不是茶独有的物质,因为还有很多植物的叶片中也含有多酚,比如菜多酚、苹果多酚、葡萄多酚……而且茶多酚本身也不是单一的物质,它是三十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 它可以减缓人体衰老,延长人体寿命。 还对皮肤具有独特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了,茶中的“涩”味儿也是因为它。 茶中共有26种氨基酸,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作茶氨酸。茶氨酸不仅可以让我们品尝到茶的“鲜”,还可以明显提高大脑内部多巴胺的生理活性,从而缓解我们的疲劳。

  茶多糖有什么作用呢?当然是为我们提供“甘”。就是那一缕甜丝丝的味道。其实,茶除了苦、涩、鲜、甘的味道,还会有点酸,有点香,这也都是来源于它本身的物质。

  如何泡茶?用水泡。我们也许在电视里或许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有的人集雨水,有的人采露水,有的人融雪水,都是为了泡上一壶味道极好的茶汤,这有科学依据吗?答案是肯定的。

  水轻、纯净度高、硬度低的水用来泡茶就是极佳的,因为水中所含钙、镁、铁、铝、锌等离子的浓度越低,对茶的干扰性就越小,茶汤中糖类、氨基酸、茶多酚、有机酸等物质的浸出率就越高,茶汤滋味更醇厚,回味更强,而以上所说的水都是符合这个条件的,所以,这般泡出来的茶味道定是不同的。如今,我们几乎是不能用雨水、雪水、露水来泡茶了,但是,我们却可以直接使用纯净水。不要怀疑纯净水有害,就如这本书中所写的一样,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因为喝了纯净水而生病住院的人。(当然,我觉得这里所说的泡茶的方法只是最简单的,最基础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科普类的书,让我们首先认识茶,懂“点”茶道,文字也很简单,有大量的科学事实依据。最后,请务必记牢:一个人品饮干茶的总量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2.5克。12.5克,对于茶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懂点茶道》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