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1-05-16 04:3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经典观后感集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是一部由小林正树执导,仲代达矢 / 新珠三千代 / 高峰秀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一):我这么懒的人居然写超过了140字。。

  战败让达矢的境遇又遭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生存之路由此展开,途中惊现高峰秀子!饥饿,疾病,猜忌,背叛成为了小林正树剖析人性的断面,不仅批判日本帝国主义的劣根性,更审视了苏联红军,共产社会主义的漏洞,最终上升为人类本身的丑恶最罪行里流露出来的种种不堪。结尾一场大雪就这样磨灭了人生在世的印记,究竟何以为人,实为伤感。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二):未完待续

  刚刚在学校看完,睡觉之前简单记一下感想:

  1,日本军队内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高级军官的种种做派。以及为什么感觉主角被日本人(“自己人”)坑的最惨。

  2,对于参与了关东军满洲殖民的女性在战败之后的刻画,以及日本男性,尤其是军人对她们的态度。

  3,The most shocking thing is, most Japanese soilders had no idea what thet did - and what that means to Chinese&Korean people...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三):《何以为人》:无法为人

  一名怀揣着尊重“人的价值”心灵的青年被社会逼压至死,这是一个无论发生在彼得堡,满洲国还是北上广都能被有心之人一眼识别出的惨淡故事。热烈的左翼思辨,苦寒的远东背景,暴虐的关东军军营文化不过是将这个故事的设定拉扯到极限的道具,悲剧在于真正的人确实无法胜任残酷的人间生活。狡猾的看客会认为这无非是发生在极端年代极端环境里的特殊事实,就好像佐田启二对仲代达矢讲“如果我们不是身处前线,我必定全力支持你的改革”,这种以为换个环境同一个戏码就能变化出相反结果的幻想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类似SL大法好的美好愿景。园子温或者洪尚秀老师已经多次告诉我们,在另一种极端设定下,真正的人不是疯特了,就是转职成半死不活的存在(废柴/尼特/肥宅/高等游民/魔法师),大贤者只存在于上三代的传说之中。所以何以为人的回答就是无法为人,至少是高概率的无法为人。这是必然的概率问题,而不是做人的技术问题。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四):反思战争反思殖民,抗日神剧可以学学

  本片关于人性的刻画真的非常成功,即使是在逃亡路上,于人性、欲望、本能最根本的性欲需求也是表露无遗,比后来的欧美战争片都要直白。

  农村的日本移民直观反映苏联红军比日军受欢迎,因为对他们好他们就也就吃软的。可毛子占领大城市时就不太守规矩了。

  雪地痛饮,最终消逝于茫茫白海。人间一片雪白,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生命如同尘埃,轻得无处安放。

  很难想象,拍出《怪谈》的小林正树,还拍出了《人间的条件》这样的史诗级别的深刻巨制。电影本身是讲求想象力的艺术,而现实主义题材比其他题材更难掌控。

  好莱坞有六大(就要变五大了),日本也有五大电影公司,东宝、东映、松竹、角川、日活,本片是松竹映画的鸿篇巨制。

  :冯小宁的《紫日》是受到这个影响无疑,但那个只有三个主角,表现起来容易多了,出来的效果也浅白了,未能成为经典。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五):战争:恶者成妖魔,弱者为鱼肉,善者尸无塚!

  人,何以为人,是以人之社会属性行使人的权利。而战争,极大的破坏了或者说重置了人的社会性。法律约束了人的道德底线,而战争将法律废置,直接践踏于道德,如此背景之下,冲破道德枷锁行恶之人不能再称之为人;活在人间炼狱受害之人不能再称之为人;欲求保留人性苦苦挣扎之人亦不能称之为人。

  战争是一个无法自拔的泥沼,也是一场无法摆脱的轮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个泥沼里却将这句话推向了逆向的顶峰,而在轮回里又在宿命般得不断上演。后方劳工厂,前方侵略部队,败时战俘营处处都是这无法摆脱的宿命。Kaji的身份从殖民地工厂职工,侵略士兵,逃兵,战俘劳工一直到战败国难民,他都一直想为自己和身边的人争取一个当“人”的权利,而通过全片10个小时的展现之后,我们看到的和体会到的却只有彻底的绝望,就像Kaji最后归宿在那无人所知的荒野之上。从日本人的角度出发,这10个小时的影像对反战主题的展现已至极致:战争使恶者成妖魔,战争让弱者为鱼肉,战争令善者尸无塚!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六):sidenote: 创作人员战时经历

  小说原著者五味川纯平

  根据wiki:

  出生在旧满洲。东京外国语学校英文系毕业后、进入满洲鞍山的昭和制钢所工作。1943年应召入伍,辗转于满洲国东部边境各地。1945年苏军进攻满洲时、所属部队受到苏军攻击,近乎全灭,只有五味川纯平和其他几个人活了下来。根据自己战时经历写成的《人间的条件》在当时的日本卖出了1300万册之多,影响巨大。

  更多信息见清流一叶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a90c50100v9uk.html

  导演小林正树

  根据wiki:

  1941年,在担任「暁の合唱」(清水宏監督)、「風薫る庭」(大庭秀雄監督)助理导演期间、应召入伍。在满洲与苏联的边境地区担任警备工作。1944年(昭和19年)转到宮古島建设飞机场。1945年(昭和20年)、在宮古島迎来战争的结束、作为劳工被冲绳嘉手納俘虏收容所收容。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七):日本在1950—60年代,居然能拍出这样的反战片,并且大卖。

  花了三个晚上,将近10个小时,看完了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共六部,每两部一场,每场3个多小时。拍自1959—1961年,老黑白片。 这是一部单线性结构的巨作,剧情按时间线走,没有任何花哨。讲一个带有左翼思想的日本青年,1940年代在满洲工作、入伍、战斗、被俘的生活和思想史。细节丰富,人物立体,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二战反战片。 1950—1960年代,是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小津、黑泽明、沟口健二、木下惠介等大师林立,电视尚未普及等等。我查了一下数据,仅1959年,日本就有11.2亿人次的观影率。这相当于1980年代,我们全民看《小花》和《少林寺》吧。《人间的条件》小说原著,也有1300多万的销量,影响力巨大。那个时代,真是电影的天堂啊。 准备找小林正树导演的其他电影看看。就正常速度播放,感受他的力量。 by老肖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八):日本在1950—60年代,居然能拍出这样的反战片,并且大卖。

  花了三个晚上,将近10个小时,看完了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共六部,每两部一场,每场3个多小时。拍自1959—1961年,老黑白片。 这是一部单线性结构的巨作,剧情按时间线走,没有任何花哨。讲一个带有左翼思想的日本青年,1940年代在满洲工作、入伍、战斗、被俘的生活和思想史。细节丰富,人物立体,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二战反战片。 1950—1960年代,是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小津、黑泽明、沟口健二、木下惠介等大师林立,电视尚未普及等等。我查了一下数据,仅1959年,日本就有11.2亿人次的观影率。这相当于1980年代,我们全民看《小花》和《少林寺》吧。《人间的条件》小说原著,也有1300多万的销量,影响力巨大。那个时代,真是电影的天堂啊。 准备找小林正树导演的其他电影看看。就正常速度播放,感受他的力量。 by老肖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九):做人的条件

  

优秀的导演应该具有超然的意识形态,这使得电影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俯视历史问题。

“一个日本人是正常的,可他们聚在一起,就是变态的民族。”小林导演对于日本人民族性的刻画,在本片中,通过主角梶的视角,对于满洲煤矿的监工、关东军中的上等兵等等纯粹的“法西斯武士”的种种卑劣恶行的揭露,写实的记录了他们的癫狂,并假借梶,提出一种近似于“军国主义无可救药”的论断。

支持这种论断的是梶的意识形态。从片中可以看到,梶的家中充满了西方的著作,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可能渊源于此,这使他成为了一个企图改变组织结构,以人本善待战俘的圣徒。然而法西斯是没有人道的,这也成了梶命运的转折:由煤矿监工被贬至前线,战败被俘,最终哀一逝而异乡。从战俘监管最终沦为战俘,命运的轮回令人唏嘘。

在后期梶甚至提出了“必有其他政党取代蒋介石”“共产主义必将拯救人民”这样先知似的论点,感叹“天下谁人不通共”的同时,不妨猜测梶是影片创造出来的完人,站在未来评论历史,有着超越时代视角的、一种抽象意义上的“神格”。

然而如同本片的片名《做人的条件》,梶本质上只是一个饱受战争迫害的日本人,他对于妻子的思念,他对于年轻士兵的关照,他对朝鲜族姐弟的保护,他为了保全难民营不惜投降沦为俘虏,这些都是梶人格以及人性的体现。

梶作为一个品质优良道德高尚的完美主义者,却无法改变世界,只能够成为战争的炮灰,这是他无法避免的悲剧以及作为“人”的命运,并且与影片赋予他的“神格”是相互矛盾的,所以结局只能是横死在东北的茫茫雪原。

本片人物众多,细节庞杂,仅看一遍难以领悟精髓,胡言乱语记录想法之余,只能敬佩小林正树导演的大师手笔。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观后感(十):旧时不很理解梶一再为弱者挺身而出,终至灭顶。今日思或人道思想是近现代进步的发仞点。

  翻翻日本近代史,忽心动。改良主义者,粉色、赤色的思潮都是从对矿害、贫穷农民的重赋等的不平中萌生?忆所见此类人物的自传,无不有童少年时对底下层和不公平旧世界的鲜明描述。如果他们有所行动,就从常人变成了改良或社会主义者。更激切或有了一种新理论的人,将进一步,成为无政府或共产主义或宗教狂热或别的什么信徒。

  梶在不同情境下对弱者援助,对抗强大当下权威,付出个人代价的五重奏,过去观影时以为自己所不能,普通人所不能。我们通常只会做出静默在心的同情,行动是难得有的。而缺乏行动和道德勇气,正是我们普通人不能成为社会进步主力的根源呀。

  想起了顾准命运的必然性,梶一再重复自己的道路和命运,直到命运不再给他生命蹦达下去。背后的强大逻辑相同。思想、价值观对人行为、命运的决定力,实在可惊。片中软手套的上级军官说梶“这个人很危险。”秦的万世基业需要“以愚黔首”,实在是统治真经。

  人道主义应是近现代与中古黑暗愚昧的区别标识之一,它是一切社会主义思想的发仞点,精神原子弹的撞针。不明白为啥我华直到八九十年代仍在为它正名与否战战兢兢。如果我华特色的社会主义保有其思想发源之始的人道思想,可以少减损多少权威。只可惜它似乎只注意了民族主义的源头。

  一种理论的真伪,个人一时很难判断,如片中风行大众头脑的军国主义,天皇神国。梶也很难和矿山同僚、宪兵、老兵讲清他的理。唯一可对抗的,正如片名和常识:“做为一个人,这样对待另一个人,是不对的。”“一个人要象一个人。”只有人道的常识,才可做微弱的武器、做解毒剂。不然我们何以不被裹胁到举世狂热的纳粹、跃进文革、《最美》、伊斯兰对旧传统的痉挛强调中去,或者如我父亲认识的老留苏干部,文革一起即上吊,心里再明白,但仅能全身而退以死逃脱。

  日本的强国,要的是一次三百万的庶民血税,观梶、丹下和众人的入伍,兵役奴隶而已。而赋予光荣的虚幻形象,老兵们自觉欺压红色的同侪,因为他们不爱“国”,不忠仆。拼死投奔或自愿投降苏联的左倾三人,发现苏联仅有掠来奴工、战利品的榨取心,天堂永远在远方,永远有假天堂,适彼乐土永远只是心愿。本片中最寒冷的现实,梶意外地死于此地,也很合逻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间的条件(第五、六部)》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