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特蕾莎修女》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5-15 23:2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特蕾莎修女》经典观后感1000字

  《特蕾莎修女》是一部由Fabrizio Costa执导,奥丽维娅·赫西 / Sebastiano Somma / Ingrid Rubio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一):纯净如斯,真实反映这个世界追寻爱与善良的历程

  Mother Teresa,她纯净的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着这世界上的美丑善恶。

  从你的内心的阴影感受到你所承受的痛苦,但从你的所为能感受到你对世人的爱。她的她所面临的每一步困难,最终都化险为夷,似有神助。但其实这正反映了爱与善良正是这个世界所缺少的,也正反映了这个世界历经艰辛,不断追寻并最终获取爱的过程。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二):爱是永不止息的真理

  哪里有绝望,就会带去希望;

  哪里有悲伤,就会带去欢乐;

  请允许抚慰他人,甚于被抚慰;

  理解他人,甚于被他人理解;

  爱他人,甚于被爱;

  因为,付出就是收获;

  因为在宽恕他人之时,我们得到宽恕;

  在死亡之中,我们得到永生。

  愿公义,圣洁,荣耀,满有权能的神,赐福赐平安给那些敬畏他的人们。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三):以真实故事为题材,

  以真实故事为题材,使人印象深刻,但影片拍摄手法不佳,剧情脉络不够清晰。mother Teresa的爱人,助人的精神是因为从小受到父亲行为的影响,由于与父亲感情深厚,父亲离世后她决定当一名修女。当她第一次远离修道院的高墙时,看到的是和修道院内截然不同的环境,她恐惧,但也想要帮助穷苦的人。她大无畏精神,一心只从穷人的角度出发,凡事尽心尽力的操办,没有国籍宗教信仰的区分,她从不强求任何人信仰天主教,她一心只想帮人。她说“我们做的事情就像是大洋里的一滴水,但如果我们不做,这滴水也就蒸发了。”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四):令人动容的爱

  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做一个住在穷人中间的穷人。”

  在这个社会是很难想象有人会这么说的。人人都想做富人中的富人,为此可以不择手段,挤破脑袋也要钻进这个圈子。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当德雷莎修女做出这个决定时,就连当时教会中的其他人也不能理解。群众中也有许多人攻击、抵挡她。但她没有退缩。她看到穷人或者生病的人那种怜悯的眼神让人敬畏。她把他们收容到一起,为他们建立收容者之家,提供食物和简单的医疗。她没有什么钱。这些食物最开始都是靠她去乞讨得来的。后来,一些被她感动的人越来越多,就都与她同工。再后来,又打破重重阻拦建立和平之城。

  真的很愧疚,觉得连她的百分之一也做不到。求主给我更多圣灵的感动,去怜悯和爱人。而最重要的前提是宽容。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五):爱人,甚于被爱

  寂寞、孤单、孤寂、无聊,每一个人都经历着。走在人海的潮流中,看着不同的面孔上同样的表情。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每个人都寻求着幸福,可是却少有人获得。身处潮流中,你会被一种强大的无力感束缚,你会觉得无力与这个世界抵抗,你会觉得照顾好自己就很不错了。

  可是,在特蕾莎修女那,你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像她那样的。付出关爱,付出关心,哪怕是一件小事。重要的是去做,在做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在特蕾莎修女看来,那是天主的临在。

  去爱,甚于被爱。

  去理解,甚于被理解。

  学会微笑,在你的每一个动作里都充满爱。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六):离上帝最近的人儿

  ☀️

  上帝保佑你,我怎么可以咒上帝爱着的人

  这些孩子都是上帝爱的结晶

  不怕,因为有你在这儿

  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只要你想就去做吧。你可以做任何事,任何事

  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欢笑

  哪里有黑暗,我就带去光明

  哪里有仇恨,我就把宽恕带到哪里

  在我心里,我爸爸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好的人。强壮,和善,慷慨。我一直都很想念他

  其实你是牧师对吗?

  我学会了怎样识别上帝的人

  白色象征着纯洁,而蓝色正是圣母玛利亚的颜色

  上帝与我同在

  我要把希望带给所有绝望的人,让苦难的人们感受到主的存在,感受到他的爱。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去理解,远远胜于被理解

  因为奉献本身就是回报

  因为我们宽容,所以我们才会被宽容

  因为有死亡,所以才会有生命的轮回

  我的心常常沐浴在一束温暖的光里,它叫至善。因为是你温暖我的

  但是此刻,我想成为那束温暖的光,温热他人

  2019.10.10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七):一部值得日日重温的好电影

  曾经看了很多曾让我流泪的电影,也曾经以为当下的那部电影虽好但下一部一定会更好。就象我们遇见的人,友情,或者爱情。

  直到今天在上海去杭州的高铁上看完这部电影,我忍住眼泪,回到家,打开房门,放声痛哭。多少的感动,难过,苦难,在这一刻,都渺小得如微尘,跟Mother Teresa的一生相比。

  她的一生,充满苦难和斗争,哪怕在她的晚年多少人膜拜她,她还依然是那个只为成为穷人之中的穷人而存在的普通修女,从一个人抗争一个庞大的教会组织到人们心甘情愿帮助她,与她一起行善。这与我们身边包括我自己一直喊着的去支教,去公益,那种一时的冲动,是让我们有多汗颜?

  最近我的人生遭遇了很多坎,甚至想过停止抗争去做回主流社会要求的那个温顺乖巧的家庭主妇模样。感谢Mother Teresa,我想我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更慈悲,更宽容,多付出,不求回报。在我不能离开职场以前,无论身边的世界如何纷繁复杂,我愿自己是那个真心对人好的简单真诚的人。

  而到我可以离开朝九晚五的职场的那一天,我愿自己更自由地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从爱我们身边的人做起,从不求任何回报做起。我将日日激励自己,in the name of Mother Teresa.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八):正念的力量

  

影片很长

花了近一周才看完

多次被动容

结尾神父去世哭的稀里哗啦

也可能是借机释放了下许久以来的委屈 最初听同事麻麻和阮老师说起过特蕾莎的能量值有700多 而普通人只有200多 这是一部喜欢的人会很喜欢 不喜欢的人会无感的电影 没有当做宗教影片去观看 对基督教也不甚了解

特蕾莎的一生只有一个发心 一生都在保守初心 特蕾莎做事永远不是靠逻辑靠意识 我想她靠的是觉知

这一秒都过不好,为何还要期盼下一秒? 这也是最近老师一直让我体会去开启的东西 正因如此 觉知+正念,特蕾莎是得道者天助

需要什么,什么就会及时出现 也就是老师常说的境随心转 如此看来西方宗教的内核与东方的哲学是相通的

人与人的差别,终究是能量的差别

特地查了下全世界目前仍有80000万人吃不起饭 想想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无论如何,试着计划做点什么~ 尝试 “永远不要隐藏你眼神和心中的快乐 去理解 远远胜于被理解 去爱 远远胜于被爱” ……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九):只有爱可以永生

  如果我有一间空置的房子,我不能让它空着,我可以把无家可归的流浪人请进家门;我可以问天桥上行乞的人你们愿不愿意到一个稳定的居所,然后开始新的人生;我可以让孤儿们住进来,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它可以成为救助站,可以成为私人学校,可以成为独立诊所。它由一所空房子变成了爱之家。

  一直在想,如果一个组织做大了,它的本源可以保留多少?是组织扩大所谓的更有效的去帮助别人,还是从小做起,更实质化的去践行?我迷茫,我无法衡量。而她,只是默默的做就行,不会想多余,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一直贯行信念,执着的去爱,就可以了。当她发现组织变大变味,果断终止回归本源,也许是难以避免的循环,但就这样下去,不也是片中所谓的指引吗?不要思考这些外界所产生的变化,只要一直抱有那份信念,就能做正确的事。付出就是收获。有句话特别喜欢:“主最喜欢的是小的东西,特别是用爱做成的东西。”

  我曾也抱有广泛影响的想法,去做有效的事。也许我忽略了小的爱,而那,其实便是令我真切感动的,那便是让我真心佩服的,那是我应该去做的。那是所指引出的方向。

  爱是可以传染的,爱是可以感化别人的。不要让别人理解你,让别人去关注你所要保护的,也是爱的方式。

  抚慰他人,甚于被抚慰。理解他人,甚于被理解。爱他人,甚于被爱。

  在死亡中,我们得到永生。

  在死亡中,我们得到永生。

  感谢你,前行的途中被爱感动,朴实无华,却普照世间。

  不要迷失了方向。单纯的去爱,单纯的,最初的。不要忘记。

  只要爱才可以永生,只有爱才可以永生,只有爱可以永生。不要害怕,因为它一直都在。不要担忧,因为她一直都在。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十):昨天看的

  这是第一部让我自始至终沉浸在感动之中的电影。我很多年没有哭过,甚至有点怀疑自己已经失去哭的能力,但是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

  平日里大家都会认为救助穷人应该由专门组织来做,红十字会啦,NGO啦……但是Mother Teresa在接触了穷人之后,发现自己不能坐视不管,要用个人的救助来改变现状!她觉得是主在召唤她,这就是她的信仰,她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并没有像中华文化里面的仙姑一样,自己感应到神的召唤,然后找一堆善男信女来帮助自己实现。她始终相信救助穷人应该是一个个体行为,而不需要高度的组织化——这个原则,她的助手要到三十年后才明白。高度的组织化也许能提高效率,但是本身也产生了许多内耗。高效不是行善要达到的第一目的,有效、把每一分钱用到慈善上才是目的。

  影片中的Mother Teresa并没有像介绍中说的——赤脚走到贫民中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和原则,赤脚与否无关原则。想到台湾的慈济,有期节目中,被访者说外国人不知道证严法师是谁,他就告诉老外说是台湾的Mother Teresa。证严法师在高度组织化之前可能和Mother Teresa差不多,在高度组织化之后就不能自称Mother Teresa,因为Mother Teresa代表的是个人的救助,慈济现在完全是组织化的。这是旁人对证严法师的称呼,希望她自己没有这样说过。她可以有她自己的做事方式,但不可以把自己比成一个和她有本质区别的人。

  有个疑问:Mother Teresa是在印度学的英语吗?因为影片中的她也是一口印度腔的英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特蕾莎修女》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