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是一部由亚历山大·杜辅仁科执导,Stepan Shkurat / Semyon Svashenk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精选点评:
●光影的强弱赢虚不知道是技术所限还是有意为之,形成了一种时下不为多见的美学雏形,杜辅仁科早起就奠定了苏联诗意电影的拍摄方式。
●油画一样的镜头,马路中间跳舞印象很深。“电影跟文学的发展脉络一样,早期大段过分的抒情其实是因为叙事的艺术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精度。” What’s good about film is grass blowing in the breeze
●抛开内容不说,真厉害啊各种蒙太奇。还有各种构图美死了。是多爱仰拍,看了80分钟的鼻孔。看出了塔科夫斯基深受他影响
●性格特写,激情动作,蒙太奇。基本就是这些。观众一秒不得停歇。
●生与死,压迫与反抗;摄影很强,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备忘:拖拉机犁地和告发者跑步的那一段,注意方向问题。表情戏剧。
●#6 看得我饥荒了wave
●大名鼎鼎真不是盖的,剪辑太帅气了,半裸女子,在当时苏联略显大胆了。
●76 摄影挺好
《大地》观后感(一):大梨子和收割机
.
《大地》观后感(二):史诗般的《大地》
《大地》1930
塔可夫斯基的前辈——
乌克兰导演亚历山大.杜甫仁科1930年的默片
就算没有修复过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美感!剧情简单,但 意象万千!绝对诗意的电影,如旋律一般自然流淌着的画面,大量贴近人物面部表情大特写,呐喊、兴奋、哭泣、掩面、悲伤、激昂…
仰拍的人物,各种角度、构图的站位,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剪辑辟哩啪啦一顿暴击,看瞎
《大地》观后感(三):空想
技术层:相较于爱森斯坦,更平实。爱森斯坦的结构简单,也就是说很顺心,要什么来什么——有点像easy listening music。杜甫仁科时时隐藏。构图好,几个人直勾勾盯着屏目,果子,布尔什维克死后被抬过向日葵意象就在画面里狂奔乱撞。或许是帕拉杰诺夫诗意的一个源头。但没太多出彩的。逻辑还是不够高,给限制在简单的音乐蒙太奇里。就那个向日葵,发散出来就是帕拉杰诺夫。也是意识形态太重,没办法。虽然我不清楚为什么最后出现裸体,但是我很清楚布尔什维克们会如何解释它:这纯粹是纯洁的、不带一点色情意味的共产主义精神的肉体、对于一个英勇的布尔什维克的死而伤心的肉体、任何有关于它激情四射的形态的色情性的解读都是错误的、邪恶的、甚至是资本主义的、这代表了糟粕、是对美的否定、对艺术的否定、对那种从古到今对全人类的关怀的否定!
米兰昆德拉写上帝与屎的问题:既然长了嘴,那么拉不拉屎呢?神学家们最后做出解答:上帝只进食,不产生粪便。布尔什维克们也只为辩证蒙太奇和共产主义的进步而展示肉体,而他们做爱时到底有没有生理上的快感随着苏联的解体已经成为了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