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一):富有启发性
非常棒的马克思主义通识书。作者通过娓娓道来的亲切语调,向读者科普了关于马克思的种种,尤其是他学说里的各种概念。阅读时,我不时浸入意识的大海里,从中打捞出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借由作者的讲述厘清其一个又一个来源与本意。。对我而言,本书讲清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本来是为了目的而使用手段,但日积月累后,手段却变成了目的,反过来塑造人。就比如说上帝,是人们美好与理想的集合体,但“异化”之后,上帝却反过来指责人类什么什么做得不对,人类奉以自策。为什么说“异化”重要呢。因为我拿本书与马原课本对比后发现,后者没有提到过“异化”这一说法。在课本的叙述中,社与资两个意识形态是平行的,对等的,前者未来必压过后者;而在本书的叙述中,马的学说由“异化”始,从而与资分道扬镳,对资攻讦与补充。从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意义上,本书的方式能更清晰更容易地让读者明白马克思的思考与理想
阅读时,我有种吃力却又豁然开朗的快感,时不时下意识地深呼吸以缓解这种兴奋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二):重新理解人与社会关系
当下,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个模样,谁能给出一个科学而又客观的解释,相信读了《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你多少能找到答案吧!
很多少人都知道马克思,也知道他的那本《资本论》,但恐怕没有人能详细去阅读经典,《资本论》在资本主义萌芽期即看到其可能带来的浩劫,可见有超强的预见性。关于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既有经济学理论在支撑,又有哲学主张在辨证。杨照老师的这本书,实际就是潜移默化在解读马克思和《资本论》。既然,《资本论》可以改变人和社会的关系,那么有轮廓地阅读就变得很有必要。
当然,《资本论》只有第一部是出自马克思的手笔,后面两部都是恩格斯整理出来,那么浩劫又是从何处得来的呢?作者当然针对《资本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四个方面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
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更多是概括并分析《资本论》这套书,第三部分则是在讲述马克思这个人,第四部分就是马克思理论在社会中的应用。时代的改变,让我们不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和《资本论》,历史读法和现实读法的两种模式,看看我们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当然,还能让我们重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三):劝君勿忘马克思
一本通俗易懂的马克思思想普及读本,虽然后半部分有阶级调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嫌疑存在,但是依然掩盖不了这本小册子作为导读读本的优点,对于零基础或者入门来说很好。
最大的收获是对于“异化”的认识,原先为达成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应该协助我们趋向目的的手段,转而变成了目的,抹消了我们达到目的的可能性。
人有一种跟世界独立地、有机地发生直接(不受中介左右)关系的生活方式;而经济,就是将我们从这种生活中拉扯开来导致“异化”的力量。
我们就活在这样一个持续堕落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异化”的深渊。在深渊的最底层,最黑暗的主宰,是金钱货币。
马克思思想随时都立基于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意义、什么是人的目的这一连串的哲学主张上。在经济学领域中,最浪漫、最在意人的,并念兹在兹、反复强调对人的关怀的,就是马克思。
奉劝诸君莫忘了马克思--一个点醒我们不要在别人所给予的观念和答复里安逸苟活的巨人。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四):想了解马克思,偷懒看了这本书
之前看了些哲学入门书籍,反思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已经深受马克思哲学如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历史观等影响,这可能因为从小到大的环境及受到的教育。受其影响但对其了解又不深入,这是激发我想看看马克思相关著作的原因。
谈到马克思著作,最著名的莫过于《资本论》,但是厚厚几本,不仅有量上的压力,对于一个接受过西方市场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我,还有害怕不能客观对待的担忧。可又实在不能抵挡《资本论》的诱惑,所以偷懒选择杨照的《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豆瓣评分8.7的一本小书。
这本小书分为四个章节介绍马克思、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理论的应用,很简单,没有很深入的内容,泛泛介绍,也很好读。总体来讲,作者对于马克思是非常肯定的。
于我而言,看完这本小书,对《资本论》的收获比较少,《资本论》的思想体系和架构绝不是这本小书能够说清楚的,倒是加深了对马克思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革命家等多重身份的肯定,超越自身阶级的他,站在资本而不是资本家的对立面,帮助工人阶级看清被剥削的事实,警醒工人阶级对上层结构的怀疑。
“一个典型我们不要在别人基于的观念和答案里安逸苟活的巨人”,一个让我们省思生活、生命和工作选择的哲学家。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五):与名家一道巧读经典——读《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有感
与名家一道巧读经典
——读《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有感
文/看书起舞
所谓经典,就是我们谈的最多,却读得最少的书。的确如此,当下,不少人开始批判诸如马克思、列宁,甚至鲁迅,但是这种批判多是不入流的,或者说不基于学术上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的左右派之争,缺乏共识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当今社会的浮躁有关。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完完整整的读一本书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照先生的《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则是针对上述时代病一剂良药。如果我们书架上有一套布满灰尘的《资本论》,不妨拿下来掸去上面的“时光痕迹”,和这本书一起读。这本书是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精要讲解。在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导读马克思《资本论》中重要的哲学概念,谈资本的本质、理清“分配”、“资本”、“异化”等概念,探讨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如何与工作、物品、乃至于自己产生种种异化。读者朋友们可以对照《资本论》,然后再读读这本小书,一定有茅塞顿开之感。当然如果大家不曾看过《资本论》,也没有关系,通过这本书则能够掌握《资本论》中的精华,体味一位伟人在一百年多年前发出的振聋发聩之音在当前时代里发出的依然强大的声音。
杨照先生是台湾著名作家,一个曾经“资本主义”世界里的人,其见解甚至超过一些专门研究《资本论》的专家,能够深入浅出的将经典娓娓道来,对于读者来说的确是一种幸运。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六):来自社会本质的讨论
同位读书,很向往作者有机会体验300万册藏书的震撼,也羞愧于自己空有更好的阅读资源,更开放的社会环境却不能跟作者一样有效率阅读。
作者通过自己的阅读知识,把经典图书重新演绎解读,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理论。而《资本论》作为台湾限制图书,抛开主观偏见,在现代社会居然也如此适用,不得不说作者杨照先生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透彻又紧随时代!
《资本论》作为解读人与社会的经典,提出的理论十分抽象,不过杨照先生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清除表达出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同情,如同约翰逊总统对黑人奴隶的同情。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对于跟墙对立的鸡蛋,作者是永远支持鸡蛋的!
此外,书中用了很多政治经济学理论,让我瞬间回忆起当初学过的《思想政治》课……不过又继续深化,开始讨论起勤奋的资本家与剥削的本质。没错,比小学时更深入的知识如今读起来却没那么难懂,可知这本书的难度堪称科普读物~
虽然,马克思作为旧时代思想家,假想的完美社会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太过完美的理想模型也难以在未来真正实现。但我们无法否认,正是由于马克思思想的出现,《资本论》的出版,才会一直深远影响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整合体系。把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工人才不会被剥削的更加惨痛。
《资本论》如同曙光,照亮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众多工人的未来,或者给予了他们希望。指明了未来斗争的道路。虽然很坎坷,且这套理论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依然不能阻挡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之一!
杨照先生把《资本论》中改变我们的基本观点重新诠释,让我更加理解社会与政治中被马克思思想影响的种种方面。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看待《资本论》。对比,我确信这本书是成功的!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七):资本主义视角解读《资本论》
《资本论》是本奇书,在中国尤其是本奇书,因为几乎每个初中文化以上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本书,都知道或者认为这本书牛逼,因为这是执政党的老祖宗的代表作,影响着人类命运。更何况,里面的内容被肢解后,成为了考高中、大学、硕士的必考内容,尤其是考研,政治经济学那几个公式让人刻骨铭心。但吊诡的是,知道此书的人确实不少,真正读过的人却极其之少,恐怕硕士以上的人也没几个读过,再深一点,马哲专业的学生,读过此书的都不多。一则觉得此书过时,二则此书名义上地位高,实际上只是个象征,读此书无利可图。所以人人知晓、人人不读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有一种情况下,有人愿意读此书,那就是把这本书禁掉。有些书,你不去禁,是没人读的。禁掉《资本论》的人,正是被老毛打垮到台湾的蒋氏父子。所以,很多大陆学生望而生厌的鲁迅、巴金、马克思,在台湾却因为被禁而有了读者,杨照先生就是这么一位。而写这本资本论解读,起初的动因也是因为当年阅读禁书的间接产物。
当然了,杨照没有接受过正统的马克思教材训练,他的视角就有了一种独特性,杨照认为资本论的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将去向何方。当然了,这样的一种理解,如果是答考研的题目,估计会挂掉,但是如果是标准答案,估计很少有人愿意读。在本书中,作者也试图当一回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他对于里面的一些概念,如“分配”、“资本”、“异化”等都有了重新的理解和定义(也不知道大陆的思修老师看后作何感想),正儿八经的探讨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的异化,这个异化,其实我们社会主义一直都在探讨,但社会主义之中,也有异化,好像跟资本主义也没什么不同。从整个布局看,杨先生是认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认为在马克思辞世的一百多年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足以印证他当时提出的警告。当然了,有些也没有印证他的警告,作者在这里依然是戴上了有色眼镜。
所以,这本书,算是杨先生从一个资本主义公民的视角,对资本论进行了一番审视,这样的情怀,和资本主义世界的人聊聊,作为谈资还是不错的,可是和大陆的社会主义青年聊,就不会太愉快了,正如一个网友在豆瓣上问:资本主义那么差,你咋不移民来大陆?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八):入门级导读,《资本论》了解一下
这本书也是我在逛知乎时看到的,一方面是导读入门级别,另一方面是杨照在序部分有写到自己面对一整面墙的未知语书籍时所感受到的敬畏和惋惜,我很好奇作者会怎么写这本书,就买了这本书。
一开头,书中就有提到当时在台湾看资本论是禁书,于是冒风险一点点影印日文版的资本论看(整个过程很是地下工作的感觉,在当时的台湾也算很有胆量吧~)。后来出国后看了德语版等等,给我的印象就是作者是实实在在地把资本论看过很多遍的人。
作者的立场是马克思是当时那个年代极具人文关怀,极具科学探索精神,勇气可嘉的人。简单的说,相当于提出了一个颠覆了所有人固有观念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类被异化了。原本作为交易流通工具的货币,反而变成了人格化的资本来操控人类,使得富人更加疯狂的积累财富(剥削工人阶级),工人阶级被愚弄仅为继续维系基本生活而苦苦挣扎却没有时间反思现状。
作者对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做了交代,对马克思个人的伟大构思做了介绍,也点出了部分之后沿着马克思的构思提出自己观点的学者们及其著作。可以这么说,马克思个人构思的规模非常大。相较于现代科学的无限细化分工,各人专攻自己的那一小部分(马克思对此是此批评态度的),马克思提出整个系统,但是他仅完成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之后的学者们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及现在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现在的资本主义,在作者的观点中是“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是因为马克思的观点,唯恐被马克思预言成真发展到垄断等各种不可挽救余地以致被工人阶级推翻而进行自救的修正版资本主义。
作者强调保持质疑态度和对底层群众苦难的人文关怀。书中对资本论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我个人认为是不错的导读。可能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林黛玉。如果一开始就带着有色眼镜,对作品掉三捡四,抓出一处不合心意的便劈头盖脸的一通批判,只会显出自己的浅薄吧~以上是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感受。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思想观点或者历史事件,让你觉得枯燥沉重,我想可能是你最初接触到这些时“介绍人”的失职。而因为别人的失职,错过了对很多深刻问题的思考,真的是非常惋惜的事。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九):以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
如果上完义务教育甚至更多的政治课却不加思考的话,很自然而然地会觉得着哲学世界在更替许多代以后,最终留下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对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是万恶的。绝大部分的人会觉得教科书里的便是真理,并未意识到那只是官方选择出来的无数种思想中的一种,这世间的思想流派并没有绝对的唯物和唯心之分,并且教科书上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与马克思的学说相差甚远。杨照先生于台湾出生长大,由于政治原因,在那个时代的台湾想正大光明地马克思原著可是不易,杨先生执着学习的精神值得敬佩,他自幼学习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从他的角度看马克思,自然与我们不同,此乃本书最大的亮点。
本书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的应用这四个部分来解析,这大块头的书籍如果仔细讲来可不是那么一本书的厚度,本书只是择其重点来讲解。书中以常人较为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说马列政治课常见的词汇解析,这些是理解《资本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有局限性,后期的政治活动影响了马克思对自己理论的完善,迫使他不得不站了出来变成一个革命家,虽然这是他较不擅长的领域。后人比如列宁等等,在他的理论之上做了进一步补充,提出了种种革命方针,因而后世多认为《资本论》是一篇革命理论书籍,并且相对于“哲学家马克思”更熟知“革命家马克思”,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国家尤甚。但不论是属于哲学、经济学或是革命理论,都不能动摇马克思和他缜密的学说在后世广为人知,这也是经典的魅力。
台湾将资本主义经济学称为主流经济学,马克思哲学在杨先生看来,是一种敦促资本主义自我改进远离深渊的力量,由于它的存在,才能时刻警醒资本家,适当地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没有如预言般坠入黑暗的深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这也提醒我们,应该要多看看世界,多学习众家所长,无论认同的是什么学说,都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此才能换得更长远的发展。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十):跟随杨照先生聆听马克思
人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社会以“上帝”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依照上帝的意志而形成,上帝是一切的源头。中国社会以“传统”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在传统与历史中保留充分的经验与智慧,决定了人应该如何思考、如何生活。观念在时代的进程中转变,19世纪后,随着《物种起源》、《资本论》、《梦的解析》的出版,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思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现今社会如何破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关系的谜团,杨照先生撰写为人定坐标系列丛书,阐述了他的理解。
《资本论》有如一部巨大预言,在资本主义萌芽期即看到其可能带来的浩劫。当下,我们困惑于世界与我们的生活是如何演变成现在的模样时,不禁想问:我们距离更好的、更理想的、更公平正义的世界还有多远?杨照先生解读《资本论》里重要的概念,谈资本的本质、理清“分配”、“资本”、“异化”等概念,探讨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如何与工作、物品、乃至于自己产生种种异化。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他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了,将这个哲学彻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了唯物史观的产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又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演变而来。
马克思说,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杨照先生撰写《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还原马克思哲学初始的面貌,解读《资本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