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老照片(100辑)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5-09 00:1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老照片(100辑)读后感摘抄

  《老照片(100辑)》是一本由冯克力 编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照片(100辑)》读后感(一):在老照片中钩沉回忆

  每个家庭都会藏有老相簿,翻开来看看,一张纸泛黄卷角的黑白相片在述说着一段段远逝的记忆。手头这本冯克力先生主编的《老照片》(第100辑),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旧日的风貌,钩沉起历史长河中的一页页往事。

  这本《老照片》里的内容基本围绕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经历进行展现。我们知道,在过去的那个世纪里,上至社会精英,下至黎民百姓,就生命状态而言,可以说是动荡窘困多于安宁舒适,一次革命随着一次革命,一场战争接着一场战争,亿万同胞生活在苦难之中,可谓艰苦卓绝。即使在后来结束战乱的和平年代里,人们也没渡过多少平静的日子,人民运动四起,政治斗争不断。在诸篇文字中,如锐明先生写的《前国军上尉的存照与“交代”》,我们从中读到了历史的吊诡,不由联想到许许多多的国共两党的抗日英雄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两党争权的炮灰,如张灵甫将军、邱清泉将军,而那些数以万计的国民党抗日老兵往往成为共和国时代的“罪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领的年月,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其后生活凄惨。

  为什么中国人的命运总逃不出如此的颠倒循环?难道真如唐德刚先生所言,此为中国人为自己延续了几千年的专制大一统社会所必然付出之代价、社会转型期之阵痛?只有经历的“历史三峡”的波折之后才能赢得民主自由之光?自然,苦难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极不幸的,而苦难却又未尝不可以成为后人的财富;但前提是后人要有勇气去正视它,而《老照片》还原历史真相、立此存照的态度,就是我们当取的历史观。

  此外,这本书还着意于呈现的历史细节。当然这与摄影本身的特点相关,因为任何一幅照片都是由诸多细节组合而成,如在胡振绥先生写的《再谈在齐鲁大学的日子》里,有一张寻常的胡先生与其父母的家庭合影,人物的一颦一笑、服饰的一款一式、场景的一什一物,也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历史的细微之处想藏都藏不住。不妨说,展示老照片就是在展示历史的细节。这些经历了岁月积淀的老照片,不仅仅让我们窥见了那些被刻意隐藏的历史真实,还让我们一睹旧时岁月的斑驳光景。

  《老照片(100辑)》读后感(二):《老照片(第100辑)》:真实不可断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拍照片”这件事的意义似乎也正在发生改变。在拍照需要相机,需要胶卷,胶卷经过冲洗才能得到实在化的影像的年代,人们是不会通过上传随手的自拍来在朋友圈里博得存在感的——当然,那时也没有可以上传照片、邀人点赞的地方。

  于是在那时,“照片”是更加庄重的东西。人们的记忆往往有限,需要某种更可靠的凭据,来把握转瞬即逝的重要时光。那些串联起来的回忆,被封存在一本又一本厚厚的相册里,一旦翻开,会有时光的味道,让人驻足流连,感念旧日。

  手上这本《老照片(第100辑)》,是系列丛书《老照片》的百期纪念号。《老照片》每年出版六辑——粗略算下来,这“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关注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小书”,也已经持续了十多个春秋——虽然体量不大,但百期《老照片》连缀而成的,却分明是一本有关记忆的“大书”。我们是旁观者,却见证了无数斑驳的时光痕迹。

  这本《老照片》,依然收录了不少“有料”的往事。智效民的《大表妹寻亲六十年》,展现了一个普通却传奇的“寻亲故事”;张鸣的《高跷上的新中国》,则写了旧日中国欢庆新生的一个剪影;薛原的《蒋介石在青岛的一张老照片》,讲述的是蒋介石在青岛的“匆匆一瞥”;而王道的《张充和的未刊老照片》,则尽道出“张家四姐妹”中的“小妹”的传奇人生……也许人世匆匆如白驹过隙,但照片留念,却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勾连起更多的可能。

  人们常说,爱回忆的人是不快乐的。但我却相信《老照片》的读者一定是快乐的——他们参透了太多传奇与回忆,数不尽的往事在一张张老照片中“尽显风流”,而他们当下的人生也会因为这怀念而变得充实。好像没有什么是可以留住的,但人却可以留下回忆,于是也就留住了一切。

  在随手拍照的年代,“照片”的价值其实也并未因此而折损——真正能留下的能留住的,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而时光,总是那个最可靠的筛选者。故而,人们真的不必为时光流逝黯然神伤——能留下的,一定都是最宝贵的。

  譬如《老照片》,和与“老照片”有关的一切。

  《老照片(100辑)》读后感(三):【柒书坊】可“观看”的历史

  一转眼,《老照片》竟然已经风雨无阻地出版到了第100辑。记得当初遇见这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还是在高中念书时代,学校的图书馆购置了一批供师生阅览。但由于作为杂志陈列,不可外借,所以我只能于每日中午休息时间去阅读。当时便欣喜于这种图文并重的新颖样式,可以说《老照片》呈现的不仅仅是照片的视觉信息,或长或短的都附有与影像相关的文字记述,这些与照片相伴的诸多记忆,让人能够更清晰地“观看”那些远逝的历史。

  我们在《老照片(第100辑)》里看到的往往是沉重的家国记忆,比如张鸣先生写的《高跷上的新中国》。一位敏感的法国记者在1949年冬天,北平国共易主的关键时刻,用影像的力量永远定格了解放军初进北平的场景和普通民众的表情。作者写道“一些人很高兴,但是,也有一些面色凝重,看不到被解放了的欢欣”,在八年抗战外加五年内战的战火催逼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其艰难,所以才会对一个新成立的政府抱有一种观望的态度。当然即使是各怀心思的人,对于和平的来到,对于踩高跷这样的民俗表演,心中还是喜悦。摄影师“用镜头,捕捉住了一个时代转换的瞬间,把舞者、观者在大变动时代的表情,定格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画面上”,这就是图像光影的魅力,就是老照片的价值所在。

  历史像一根长长的链条,特定的场景与细节,便是穿在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随着全国的解放,中共登上了历史舞台,这辑《老照片》又让那些过去被官方刻意掩盖的历史片段,层层剥开,逐一展现在我等后辈眼中。如锐明先生写的《前国军上尉的存照与“交代”》, 让我不禁慨叹,众多小人物因裹挟于国共纷争之中,而遭遇连绵的不幸。共和国初期那三十年,各种政治运动频仍,普通人的命运也变得多舛,联系到《高跷上的新中国》中不少面色凝重的群众,也可见他们的先知先觉,难怪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会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再如邓洪秀先生写的《一组知青老照片》,使我不禁又想起父亲和他的“插兄们”(一起去山野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曾经对我说起他们上山下乡时遇到的种种苦楚和彷徨,领袖的一个决定就导致了上千万人蹉跎岁月,牺牲大好的青春年华。

  我们观赏这些凝聚着“历史”的老照片,读到不同于当权者的历史叙述,这种民间记述可能也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却是对既有历史概念的有力佐证或修正。这些老照片与其所附的文章,让读者得到了感性的信息和理性的思考,并努力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老照片(100辑)》读后感(四):打捞历史中的记忆碎片——读《老照片(第100辑)》

  文/吴情

  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对于很多人(包括我)来说,或许多半还只停留在教科书的介绍上。时常不知晓黎明何时到来的战争烽火。红旗飘飘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灰色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硝烟。枪支。饥民。红袖章。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历史不是发黄书页中的文字,而是亲历其中的叹息、伤心、悲惋、忧郁和哀恸,是个人持续不断的情绪积累和感情积淀。历史有呼吸,只需你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别人诉说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记忆的动物,记忆,也即故事。当曾经的往事化为灵魂深处的记忆时,每个人都完成了自我的补充和超越。但,人不可避免地也会遗忘,正如王小波所说,正是因为有些人失去了记忆,所有这世界上有许多无主的东西。面对这几乎与生俱来的“遗忘”,我们似乎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用眼睛来记住这一切。如果眼睛还不够用,那么,加上照相机好了,用老照片来对抗遗忘。

  《老照片》出版第100辑,实属不易。在市场机制介入文化生产之后,在喧嚣的时代大潮里,认真打捞一份属于过去的记忆,既觉得编者们是在“逆时代潮流”,梳理那些大时代小人物的悲喜故事,意义何在(当然,后现代思潮中,所谓“意义”早已被质疑、被解构)?但又不乏感动和惊喜,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似乎都应该认真聆听,也都值得铭记。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当我们迈着步子飞快前进的时候,有人在向后望,替我们仔细查看来时的道路。这是一种近乎笨拙的坚韧,也是一份来自人性的关怀。我们这个时代盛产欲望和繁华,我们每个人都想说话,但真到了自己可以说话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说,我们没有多少好故事可以反复宣讲。

  通过《老照片(第100辑)》,我分明看见了,在那个逝去的大时代里,许许多多人物各自复杂的表情和情绪。家国乱世又经历政治清算运动的齐宪孔一家,在漫漫长夜中数着日子过活。忙着内战布局无暇消暑的蒋介石,于军国大事之外,留有一份微不足道的祈求安逸的心思。斗私批修运动裹挟着本就不安分的投机者,公报私仇也就逞一时之快。学术生涯中辗转异国他乡,老年之际终得重回故居,张充和的一份“乡愁”总算尘埃落定。家学渊源的萨本嘉,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只能四处求学,长成又辛苦谋得生计,为国忧思的同时,心里也有着对家人的牵挂。外国传教士来华,一心只为步道,语言文化差异与冲突之外,也藏着一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黑白照片下,隐约瞧得出人生百态和酸甜苦辣。历史定格在照相的那个瞬间,照片承担着人们或沉重或轻快的历史记忆。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走得太快,表面繁华艳丽,其实内地子早就有心无力。我们生产文化消费品,也生产各种轻薄扁平的感情和心绪。我们物质上的富有,根本无法掩盖我们精神上的贫穷和困顿。那么,我想,不妨把步子慢下来,再慢下来,看看我们来时的方向,认真打捞那些有故事的人的记忆,也顺带打捞我们来时的那些记忆,用老照片来对抗“遗忘”。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老照片(100辑)》读后感(五):光影中的人生命运、家国往事

  如今,在光影泛滥的互联网时代,在单反相机、手机、数码产品摄影功能日益强大,随时随地都可以拍照、分享的图说时代里,以一本纸质书为“锅”、用老照片做“料”,以特定的非大众化群体为目标读者,来烹制的期刊产品还不多见。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出版发行到了100辑,这更是不多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从彩色时代暂时脱身,走进了这个黑白世界里。

  《老照片》其实是以照片为线索,讲述照片背后的人物故事,映照时代点滴,大多数的故事都前前后后延续几十年,少的也有十几年。在“照片+讲述”模式中,展现了个人的命运多舛,家庭的悲欢离合,社会的人情世态,这样就使得这本书的内容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厚重感、交叉感。看着照片中的主角,他们或者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或者沉静如水、含蓄内敛,这是老照片所拍摄年代的整体面貌,当然也有些例外的,然后读着那些故事,各种各样的人生际遇、时代变迁仿佛就在眼前一一展现,让人唏嘘不已、感叹不已、回味不已。

  老照片是经过岁月沉淀,过滤下来的群体记忆,在当下具有一定的珍稀性、稀有性。受条件限制,当时能拍照的人、事、场景很有限,大多数照片取材于重要时刻、重要场合,比如结婚、孩子周岁、老人过寿、亲人分离、久别重逢后的团聚等等,也有一部分是日常生活、游玩时的浮光掠影。这就使得老照片体现的是片中人当时最重要、最珍惜的生活断片,也许这次“咔嚓”以后,要过好几年才有下一次的机会,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下一次的拍摄,会在何时何地,与何人相聚而拍,而在有意或无心的等待中,许多人都没有等来最后的拍摄。我的祖爷爷只留下过一张照片,爷爷奶奶在建国前后留下的黑白照片也屈指可数,倒是后来赶上了相机普及,照的彩色照片有不少。

  相比那个时代,如今的我们是何其的幸运,拿着先进的数码器材,随时随地可以拍摄,分享、保存根本不是问题。但是现在的我们,又何其不幸。在内容生产泛滥、输出过剩的时代里,照片原有的价值、属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心中的感触、感动,像无污染的空气一样稀少。

  当下,我们生活在视觉化的世界里。照片的作用和意义被扩展、被衍生、被稀释,发生了多元的变化。在各大网站中,“图片、图说”栏目一直都是热点,比如,我经常关注的凤凰网的图片栏目,被细分成“围观”、“特刊”、“大事件”、“在人间”等子栏目,腾讯网图片栏目,有个“中国人的一天”子栏目,目前已经编发了2000多期,这些栏目的图片点击量都很大。这些场景式、连贯化的主题图说栏目,用直观的照片,简明扼要的文字,真切地把世界变成了一个近在咫尺的“地球村”。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光影的魅力吧。

  当优衣库的谈资渐渐消退,当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再次成为热门,我们总是被动的接受着被安排、被刷屏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绝大多数对我们“然并卵”。每当这时,也许你需要对当下来一次“断舍离”,放下手机和平板,来触摸纸书。何况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书籍,纸张质量很好,手感触摸很有质感。

  最后,对老照片也有些建议。比如,在照片的选择上,是否可以加入最初的彩色照片;比如在读者群体的定位上,是否可以向年轻群体拓展一下;在题材上,可以增加个人在重要历史节点上的讲述分量等等。

  孟人梦言原创于2015年8月3日 如需使用、转载等,请豆邮或者发邮件13396582@qq.com联系。

  《老照片(100辑)》读后感(六):当历史有了细节

  当历史有了细节

  文/盒饭君

  看过一些书和电影,动人处总在细节。我也一直深信,能够标注一个时代的,不是模范英雄,而是那些低到尘埃里的个体,他们就是这个时代褶皱里的细节。在主流的历史课本之外,《老照片》里那些私人化的照片,就像是那些尘埃里的个体。

  《老照片》第一百辑,是我第一次接触《老照片》——这套用影像记录历史细节的书。此前,却看过《老照片》主编冯克力先生以照片观察历史的《当历史可以观看》,此外也看过一些台湾秦风老照片编著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岁月台湾》等。那些老照片,都呈现了晚清以降,中国某些历史的真实。

  看《当历史可以观看》时,脑子里就萦绕着一句话:当历史有了细节,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这种感觉,在看《老照片》第一百辑时再次得到了印证。

  一个动荡变迁的时代,很多东西被我们认为是时代的洪流与浩劫,我们是被推着走的。那是往大了说,往小了说,生活在里面的个体,为了生活为了生存,或许他们的选择与人生走向,也变得具有微妙的偶然性。比如在党派的选择上,你说那些都是大是大非么?或许未必。《前国军上尉的存照与“交代”》《父亲的传奇人生》《漂泊求学路》等文字里,看到的是无奈和飘零。

  尤其是《前国军上尉的存照与“交代”》里,一个人曾经做出选择,无愧于心,却要在一份交代材料里,一遍遍地污浊化曾经的自己。说个不好听的比喻,就像是一段恋爱分手了,却要拼命丑化自己曾经深爱的人。还不得不谨小慎微地把材料保存好,以求在一次次不断地写材料时,保证每次的信息都是准确无误的。之余一个活在历史特定阶段的人来说,确实有些残忍而又无可奈何。

  《八分钟的纪实摄影》一文描述的经历,颇有些紧张氛围。文革初期,批斗初现,张闻天、孙冶方、吕正操等赫赫有名的革命者、经济学家以及抗日将领被游街示众。后军方出来干涉,要求现场所有人销毁照片,那一刻作者的描述颇为紧张,作为观者,我甚是紧张,生怕他们的照片被查处,那样我们就缺失了一段历史的影像,缺少了一个观察那个时代的入口。

  除了历史大是大非的问题,书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内容。比如《大表妹寻亲六十年》,我们常常觉得那种失散多年的姐妹寻找亲人的桥段是电视剧里烂俗的设定,但在动荡年代,这一切都变得是那么的可能。《忆母亲》,作者笔下呈现了一个果敢而坚韧的女性,以及作为子女面对母亲去世不舍的情怀,看得人动情。

  《漂泊求学路》里以求学为线索,佘守恺老人口述了自己的一生,颇多的细节呈现了一个女孩从厌学到好学,以及在动荡的历史环境里,磕磕碰碰的求学经历,比如父亲作为国军将领在前线抗日,自己在后方防空洞里学习,比如她的同学借是高官子弟,却还有人偷她的猪蹄吃,再比如他们也会像如今的小孩一样,把粉笔刷放在门框上,等老师推门进来砸老师头上等等。很多鲜活而生动的画面,从那些细节里,感觉历史着实与我们并没那么远。

  看《老照片》第一百辑,有种感觉,即这是一本接地气的历史文化影像书。它不同于一般的摄影书,那些图片更承载了历史的细节。而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全都是私人化的叙述,很多笔者都是年迈的老人,有的人或许是文字工作者,还有的笔墨或有欠缺,但都无比的真实,真实地从自己家庭的视角去观察一个时代。这些细节,补充了大历史观的缺漏,也让大历史没有的生动,变得鲜活而充满了人情味,那些飘零与无奈是那么真实地存在于那么多中国家庭里。然而,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才是真实的有生命的历史。

  苏珊·桑塔格说:“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这甚至是无需作者解释,影像就能说明很多。《老照片》、秦风的老照片馆等就在做着这样一件事,把那些旧时的影像收集起来,呈现给更多的人,那些文字反而成了补充,你能在那些影像里看到你想看到的过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老照片(100辑)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