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地》是一本由王易树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6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地》读后感(一):一起找到美的勇气
初初读到作者所说 愿美的勇气与你同在。其实在想的是 到底何为美的勇气?美的勇气又是从何而来?读过作者的书才有更深的体会。
记得杨绛先生的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生命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勇气,都是由心而来。而这力量的源泉,不在于物质的富裕,不在于他人的肯定,只在于自身对于美的信仰。
如作者所说 这是一个物欲横飞的时代 但这并不妨碍每一个小小的个体 以美的力量 立足于世。
《冷地》读后感(二):艺术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美学小说。
美学不是现实。故事展开的方式非常奇特。
男主人公“呓树”和一个名为“若寒”的女子相遇了。若寒是一个贩梦者。她的梦境甘美而残酷。
为什么要把“美”和“残酷”联系到一起?
作者似乎很喜欢死亡意象。作者自己知道吗?那是他的美学。
摧残美是一种嗜好。
书中还有一个字眼反复出现,那就是“欲”。欲与美的关系是水火不容的。欲望是不分对错的。欲是爱的另一种方式。然而,欲和爱又有区别。爱是可以被分享的,而欲则不然。
作者认为:爱与欲是无法分离的。听见欲,看见爱。
《冷地》读后感(三):尽管拥有自由的双翼可随时飞离,他们却选择一一战死。
献给八年前的作者:
我是文字的异教徒,语言的死刑犯,诗歌的受害者,并为美文的虚无浮华而画地为牢直到战死法场。
我不是个高尚自清的诗人,不是哲学的殉道者,亦不运用思想为精神做严酷的剖白。
但秉着对绝美的偏执,我亦要书写下黑暗的诗篇,即便它如标本般毫无生机。
因为只有厌世的美才使我的爱得以穿越现实的高墙,亦使此爱的时光得以延续。
而我有正确的理由去跋涉思想这湍急的逆流,不为与真理的角逐,不为西绪福斯般的壮举,不为恪守唯美的信仰与意志。
只因,我是个满腹贪欲的罪人,甘愿为了爱与美的虚荣而付出非凡的代价。
哪怕诗人的称谓不过是浪得虚名。
哪怕,我的双脚依然踩在世俗的浊流中。
《冷地》读后感(四):读完冷地的一些思考
作为美学小说,注定是小众书籍。不同于流行于网络、地铁、厕所的爽文,《冷地》是难读的。语句精致简练甚至有些生僻,有种读圣经的感觉,却带点神经质的哥特风。开头较为沉闷,读到当中却豁然开朗,很喜欢穿插在里面的几个小故事,有种暗黑怪异的氛围。作者非常有想象力,打造了两个世界:云间与冷地,创造了各式各样古灵精怪的植物与动物。这也是有别于霸道总裁、穿越虐恋、灰姑娘与富二代那些千篇一律情节的特色所在。
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推广”美“,在主人公的对话中隐约体现,若读者没有美学基础,可能较难读懂,甚至觉得有些装逼。
可惜,现在的读者宁愿在爽文中但一回霸道总裁、城市灰姑娘,也不愿费精力让自己成为美的使者。
在炎炎夏日,《冷地》让心灵静一静,思考下这个新世界冷地是美是丑。自己到底是”宿命“的呓树,还是“高冷”的若寒,抑或“欲望”的NAVA。
该书谈论了几个问题:何为美何为欲。能为自由付出多大的代价。创造力给众人带来什么。宗教与科技的关系。
《冷地》读后感(五):小感受
初见这本书,绿色黑色和背影融合成的封面让我感觉压抑甚至阴森,所以让人不是很有欲望翻看它,但我还是翻开了…… 也不知到是这本书它是本身就很晦涩难懂,还是因为自己的阅读有限,总觉得读起来很吃力,绕口。人物的出场顺序不同于一般书籍一个故事讲一个人物。书中本来在讲羊和兽,下一章又在讲主人公“呓树”,再一章又是写DARKEN,让人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故事不连贯,不容易带入,好不容易明白一点人物关系,下一章又切换了。 个人觉得作者有点刻意强调美,但我不可否认,兽对羊的爱恋以至为对方付出生命为在所不惜,这确实是一种美,让人可叹可惜。而呓树笔下那个夜晚世界也确实是美的。黑夜本是让人惧怕的,然而在这里,黑夜是人们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在黑夜才能卸下伪装,做真实的自己。就如同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要面临来自工作、父母、养儿教子,房贷等各方面的压力,大部分人们因为攀比,假精致真穷酸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找不到一个地方来释放自己,所以这样一个黑夜又怎能不让人感觉美…… 我们的大自然美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大自然每时每刻都悲剧产生,但大自然依旧美丽,因为万物相生相克,有死才有生,有悲伤也有希望,道法自然,才是真正的的美。兽与羊也好,主人公艺树的职业生活也罢……正如“希望自有希望的无能,绝望也有绝望的力量”,这一切的本身就是美。
《冷地》读后感(六):冷地一周目有感
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读完了这本《冷地》
读完的感觉很玄妙
一下子有很多念头钻到脑海里
关于NAVA的正邪,关于巡的爱,关于呓树作为非典型男主角的屈从和抗争,关于若寒的执念,关于所有人的不完美,
以及关于技巧的部分,关于POV的叙事方式,关于华丽的文字,关于意味深长的结局
可以展开的内容很多,可是好像光讨论这些又有些过于浅薄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作者其实是把关于美的箴言藏在了这些精彩和华丽的背后
关于美和欲望,美和力量,美的载体,美的疼痛,美的短暂与漫长
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有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大概才是作者真正要传递的关于美的哲学
很难想象,作为同龄人的作者,日复一日地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思考着这些东西,并把它们放在这个精彩的故事里以期传播出去,为这个作者大概觉得有些糟糕的时代做些什么
所以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你可以拿它当奇幻小说来读,这里可以读到云间和冷地宏大的世界观,读到关于抗争和镇压的阴谋与阳谋,甚至读到重生、百合这些当下流行的元素
你也可以拿它当讽刺小说来读,可以读到对于现世的质疑,关于世俗人类的卑劣本性,关于冷冰冰的地铁这个大家伙的残酷脑洞
你也可以拿它当哲学书来读,读到作者关于美的感悟,感受作者努力想要传达的那些东西
如果你有感受到什么,那么作者大大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好啦,这篇好像没什么内容的读后感就写到这里啦,我要去读第二遍咯。
《冷地》读后感(七):重逢
“美呵美呵。” 这是全书的结尾,出自女孩、出自作者。结合现实意味,关于出版、设计等,已无从表达我的心疼。
对此书的等待,我也许比任何人都久。以至于拿到手中,我甚至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向身边的人大力推荐,那一刻我陷入保护性的矛盾中。因为在我身处的文化环境中,并不会有多少人读懂,或者愿意去读懂(而我也并不是没有做过尝试)------后来,那种用文化批判覆盖追求智力快感的假象令我厌倦、那种把思索成果扭曲成审美商品并力求狭隘和绝对否定性的意识形态令我失望。
因为这本书赋予我的美学态度是郑重而绝望的,我能感受到她宿命式的孤独感。歌颂和传扬这本小说,对她的意义其实并不重大,能够吃下这足够唯美的盛宴并留下泪水的意义远胜于传道,如书记载,如羊如兽。
作者颂扬“美就是美”,大胆地摈弃了精妙的哲学式语言、书写下令理性派足以蹙眉费解的诗歌章节,用意识流描绘万物之间的爱恋。读者亦可在呓语中感知到美的潜流,了无理想又顾盼知己。“我的血肉,给你吃。”
小说,特别是美学小说,原具有超越现实又回归于现实的追求,是不受文化制约的,但可悲的是她受着商品社会制约。我庆幸于作者在自由精神上的判断力尚存完整,其言悲剧,却延伸出了无限宏大的想象力。极爱古战场的描述,字句精致又原始,且无人在数度绝望中深受品性贫乏和世俗之苦。而放眼现实,我是多么渴望如狗和水蛭一般去纵深地感受生命里还存活的部分,想抑制着夺眶而出的泪水狠狠地咬下去......
-------------------------------------
重逢的刹那,无须言语
只因,画匠已是满足。
最后,愿勇气与你我长存,愿美与你我同在。致作者。
《冷地》读后感(八):美与欲望的对决
何为美?何为美学?第一次接触到的美学小说就是这本《冷地》,的确刚开始读起来的时候晦涩难懂,我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当我看到后面,我慢慢了解到了作者的意思!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美,纯粹的美。但是,什么又是纯粹的美呢?我认为是不夹杂任何东西。美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书中都是美与欲望的博弈,魔王的女儿是欲望本身,无穷无尽的欲望。她想要成为一个美与欲望的载体!而美又是超脱于欲望。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两条故事线,一条是云间,一条是冷地!云间与冷地之间,互相穿插着叙事。云间是制定天下法则规律的,也就相当于所谓的神。所有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所有的法则都是神制定的,无法逾越,只能遵守!而DARKEN是冲破这一切的关键,他追求美。兽吃羊,是云间的法则,而DARKEN看到,有一只特别的兽保护他的食物羊。羊与兽相恋了。
规则被打破以后,云间的长老特地为这些破坏规则的生物,创造了冷地。DARKEN从云间带走了NAVA,NAVA虽生于云间,却没有被赋予云间的翅膀!DARKEN被惩罚进了冷地,在冷地他就是神,控制所有的一切,规则也由他制定,他还根据NAVA的形象创造了人,那里是,自由。是他在云间无法得到的自由!通过上千年的努力,他带着冷地之众打回云间。想让云间的长老尊重他要的自由,他所追求的美。但是最后,两边都两败俱伤!魔王死了。他的女儿接着他的事业,但他女儿的能力只能改变植物。从小就缺少翅膀的她,心里一直带着怨恨。在冷地又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兽变成了人。在冷地不会死亡,但会轮回,轮回的次数越多,前世的记忆就越模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她创造出了宗教和求知派。利用求知派创造出新的武器,当她觉得有了足够的能力与云间对抗以后,又重回云间,带着冷地大众!
但在最后,冷地与云间的通道关闭了,唯有她和若寒留在冷地,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翅膀!若寒一直追求美,并且一直跟NAVA争辩着,何为美?何为纯粹的美?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同,所以不好界定,什么才是真正纯粹的美?是自由吗?又或者是爱吗?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唯有靠自己去思考,去追求吧!
《冷地》读后感(九):学习美丽的新世界——冷地
《冷地》很多读过的人都讲比较晦涩难懂。在看了第一卷的二十二章内容以后,似乎是习惯了作者架构出的奇异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对美,力,欲望的探讨和角逐。
第二卷和第三卷我是按照人物的出场来读的,比如关于呓树篇的就会放在一起一口气读完,关于若寒篇的我会放在一气读,并不会按照冷地的固有编排来读。这个方法反而帮助我更快的了解人物和事件。文字本身是美的,对于地下城市的描写过于用力,人物语言代入感也不强,反而营造不出吸引人的气氛,晦涩感愈发加强,阻止了文字外的读者真正的进入这个奇幻世界,跟着作者的内心探索他的极尽用心构造的世界。
有很多场景描写不是很必要,并没有营造或者烘托出气氛。人物出场简单,但是语言冗长,影响整体理解。过了一章,就会忘记上一个人物特征。虽然有点怕《冷地》的深奥和难懂,下一秒就要放弃继续,可是也怕因自己的粗陋的理解力而错过冷地隐藏的美丽世界。
呓树(有第一人称感,有作者的代入感,或者生活场景感)NAVA、若寒、DARKEN生活在这个被构造的庞大世界里,追求着各自的追求,没有对于错,只有美还是不美,只有是不是你我所向往或者所不向往的。
兽对羊的保护,它们之间是爱吗?羊对兽的若即若离,遥遥相望。最后即使两两毁灭,不仅震惊到了我,更加让我觉得如此轰轰烈烈地诀别是多么凄美,如此超越常规地美,衍生出神秘的关系。与其说欲和美水火不容,不如说羊和兽的关系让我看到了爱,感受到了不可方物的美丽,被云间创世纪中的羊和兽的美丽关系所深深吸引,而我心之向往,我认为终极一生,追求的美不是欲,平生追求的美就是爱啊。
为什么世间万物带着毁灭和混乱的气息才显得足够强大,在规则和有序面前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美啊,在我看到后面越来越矛盾和纠结的时候,绝望甚至愤怒,幸好最后大家和我都看到了,巡和女孩,有了希望。
到底什么是美?作者是按照一个设问句来探讨的,他用《冷地》作为载体对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而我在看完《冷地》后陷入了“到底什么是美”的疑问,答案一时之间为未可知,小说是个人的一篇美学启蒙书,看完小说后,引发我个人对美的更加深刻的思考。
《冷地》读后感(十):《冷地》冷酷到底的好故事
《冷地》冷酷到底的好故事
《冷地》这本书是我在网络搜索中找到的一本好小说,笔者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小说。而这本小说的路子和风格又特别契合笔者的口味。本书作者,王易树,男,生于上海,大学时通过博客了解到唯美主义思想并为之吸引。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变民族形象的一种方法是美育,目前正致力于宣扬美的信仰。看来,作者是专业人士写专业文章了,的确很专业的味道与风格。
通过阅读,我发现,这是一部穿着幻想小说马甲的美学小说。作者用夸张的想象力堆彻出一座虚拟世界,擅长不断地将苦逼的男主推上危机波峰,当读者一步步陷入剧情蛛网之时,作者将通过情节演绎逐步推出美与欲望的诠释。所以虽然剧情跌宕起伏,但这其实是一部严肃的作品,通篇很少有笑点,没有色情镜头,YY也没戏,适合阅读的人群包括:抑郁症患者、不拘言笑者、质疑信仰者、受虐心理者、慢读者、失恋者、孤独者等等。
我喜欢那种美学的风格,特别让人喜欢、且深深陶醉。文中写到,雾霾天。地铁站。人挤人。永远一尘不变的风景,永远机械乏味的工作。健忘。疲惫。寂寞。你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模样,并已习惯与此,可你所不知道的,是凡人所无法窥破的世界背后的真相。这座城市之所以被设计成这样,是有原因的;你之所有拥有现在的记忆现在的职业现在的生活,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你所生活的这座世界,名为冷地。所有的一切,都是那双黑眼睛的精心安排。很快,当某一种植物临近花期,这座看似规律而稳定的世界即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混乱……笔者仿佛找到了共鸣,找到了认同感,的确让人思考、思索。
诚如作者所言,所谓冷地,最初是一片无光的世界。与冷地所对应的是另一片光明的世界:云间。所有冷地之众都是云间世界的流放者。然而冷地并非一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所在,被流放至此的人们发明了科学技术,发明了电与灯,久而久之,原本贫瘠的冷地世界因为各种创造力被统治者所鼓励而显现出非凡的科技能力。
那些魅力十足的句子总是能频频绽放,成为一道道风景线索,的确让人欣慰、兴奋,的确是非常高兴。例如,“一切美丽皆会随光阴流逝而磨损。与其令美貌在我眉间逝去,不若此刻引颈就戮。” “欲望得到满足的快意感觉,绝不会是痛,更不会成为美感。”这些话语充满了辩证思维、辩证的美学思索在理念,的确让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