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是一本由姚念慈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4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一):别开生面
捻出满汉心结对于康熙政治史的发展,恐怕是此书最大的功绩。
自乾隆刻意塑造康熙的高大上形象以来,研究者大多认为康熙宽仁。此书勾稽康熙的大量“隐私”,说明其多疑猜忌的性格,行事不乏武断懦弱之处,可谓独到。
只是人无完人,政治家看其大节,不必过苛。就这一点而言,此书的某些议论略嫌过当,但绝不掩其发明之功。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二):似有误处
此一段分析是否姚先生之误也? 玄烨于康熙四十七年 五十一年两废太子 二废太子后传谕诸王大臣:朕心甚寒!日后若再复此事难觌人面。(引自台湾《康熙朝起居注册》第21册,五十一年十月初一日)需知觌di为相见之意 愚以为原文翻为白话应为:朕的心太寒了(应指再废太子一事)以后要是再重复废太子这件事 难以面对众人了。此 ‘难觌人面’ 窃以为不应该推导为玄烨独断废太子一事并不与满洲诸王大臣商议之意,而是玄烨废太子之后表达自己愧疚的遮掩之词。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三):玄烨身兼治道的秘诀
今人多以康熙学贯中西来赞扬君主之圣明。孰不知西洋天象历法之学,乃是康熙专来对抗汉官、压制汉人传统之学的利器。究竟是怎样的学霸为了验证大清入关乃是天命所归,而把泰山强行挽尊为起源于长白山,笑死。学而不精,以权势论学术真伪,而又以集权监视封禁天下言论而获得上帝统治视角而沾沾自喜,所谓帝王心术,真令人作呕。古人身在高压之下,违心吹捧身不由已犹可谅解,无奈今人屡屡患有权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对帝王之流的自我吹捧之术一味拍马屁歌颂,真令人咋舌。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四):多好的书,作者极其实在,考证严密,康熙真不是个溜
刚刚看了一些,总是觉得作者实在是太实在了,有的段落完全可以分成几段,还是靠在一起编排,字体之严密,让人有些目不暇给。
多好的书,作者极其实在,
再说一下他的考证严密,康熙真不是个溜。我完全能想像的到康熙晚年是什么心态,此人学问不大,心境不小,看他的很多决策,总是有中作者所说的总结性结论,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总是有种算计人和被人算计的心态。
康熙待人也有赤诚一面么?他对待自己的乳母总不是夸饰吧。
看的材料少不敢自信。
清代的红太阳,真他妈像,不过我总觉得康熙占了名分,总比我们的要高一筹,不过,就像于正抄琼瑶,狗屎一样的东西,不要比较哪一个更丑了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五):手把利刃来剥皮,翻将帝王里面来
手把利刃来剥皮,翻将帝王里面来
又看了一遍,这本书作者是看了大量的史料的,让我难以反驳,甚至连疑问都不大好有。
说一下我的大体印象,康熙总体上是个朴槿惠式的人物,只是他没有谁能信任的人。
康熙对于汉臣是我取我与之人,所谓满汉对立也就是这样。作者给我们的结论就是,清代几年以来都不是归化思路,所谓夷不乱华但是为华夏之主,华不乱夷但是为其文化为宗主。康熙多次祭祖,自己考证长白山为泰山源流,都是为了这个念想。
考证推理康熙心理,作者最见功夫,让我看了心旷神怡。
最后说一个疑问,康熙如此心术,如此人格,我实在是不能相信康熙会支开十四阿哥,让其立盖世功勋,却在最后把位子传给四阿哥,他有这个见识么??
冯尔康的传记与这本书对照十分有趣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六):吃不上皇粮的“孤魂野鬼”——姚念慈
按照姚念慈本人的说法,他研究康熙是因为看不过大家对康熙歌功颂德,他要将康熙从神坛上拉下来,因此此人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情绪化的意味。再具体来看他的研究,大体内容就是根据各方面的碎片化史料进行主观化拼接整合,最后得出结论—康熙内心阴暗为人虚伪。这种研究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一个史家通篇揣度一个古人的心理最后还能煞有介事的得出结论,再考虑到上面提到的其情绪化倾向,他的研究成果就更难公正平和。(事实上姚的研究中引用史料不乏断章取义、孤证不立甚至恶意篡改者,如引用马国贤的《清廷十三年》中将康熙用玩具蛇吓妃子改成用真蛇等等) 最后,就遣词造句而言,姚不论在文章中还是接受采访时都显得轻浮乖张,言语间充满戾气,实在是在学者中十分罕见,联系他当年和戴逸教授辩论失败后骂遍中国史学界,到处大放厥词,可见此人不过是一个为主流学界所抛弃,想吃皇粮却吃不上的“孤魂野鬼”罢了。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七):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过我朝
近来流行的辫子戏把清朝皇帝刻画的过于伟光正,尤其康熙雍正乾隆,实则满清征服政权的本质一以贯之三百年,从没有发生过变化。作者选取的几个主题论文,三藩之乱,太子废立,道统之争,准格尔之役,系统性的阐述了这一思想。这一征服色彩在多尔衮到顺治朝表现至为明显,但马上治天下,成本过高,所以康熙开始,从意识形态领域构建满清统治合法性,首先构建出清朝天下得自李自成而非明朝的神话,其次力图以文治武功证明自身能力毫无问题。这个过程中康熙为代表的统治集团时而表现出自大,冒进,撤三藩,对准格尔用兵,实际皆是轻率之举,无非被日后幸运的结果所掩盖;时而又表现出自卑,多疑敏感,日后文字狱即是明显例证。这个过程同时又是以高额税收以及对地方财政的压榨作为保障。清朝皇帝惯以永不加赋标榜自己仁政,殊不知清朝税负之高,远过于崇祯年间,以至于康熙减税以后,李光地都感慨,越减税,市面越萧条。有清一朝,只有同治年间面对太平天国之乱,才短暂启用过汉人,到立宪时马上又把袁世凯权力收回,也不能全怪八旗子弟不懂世事,因为这本就是其统治秘诀。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八):史学,当如斯!
简言之:
最令我反复研读的,并非玄烨的“莫如我朝”,而是作者的自序。其一,作者并未邀请更耀眼的学术明星为其作序,而是自序题跋,字里行间,倾注了毕生的学术热情,可谓是自我的学术介绍。其二,带有自我介绍似的自序,每一个字似乎都勾勒出了一个学术中与主流针锋相对的学者,他并不热衷于人浮于事,不热衷于屈从苟同,而是用扎扎实实的考证反驳着明清史的主流观点。甚至我可以隐约感觉到他是一个不热衷于歌颂主旋律的谦谦君子。
读罢全书,再读自序,满心抚然。
作者所言,自己毕生的学术研究不过这本康熙盛世与清初研究,不过几十万字,可谓是低产选手。但读罢全书,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如斯著史,又怎能高产?这也是我不得不承认的,读起来很吃力的一部书。并非仅仅因它注释多、引用多以及大量的旁征博引,还因它背后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历史基地和考证方法。
姚笔下的康熙,是更令人相信的较为真实的康熙,内怯、保守、盲目、虚伪、表里不一、心口不一······但这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集大成者,古之帝王,无不望尘莫及。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九):。
姚先生此书走出了政治史研究的新路,但说实话也只有清代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政治史的研究,其他断代留存的史料根本无法进行帝王心理的结构性分析。总的来说本书在学术史上绝对是值得留意的佳作,揭发了清初的尖锐的满汉冲突,个人而言我是相信姚先生对于康熙心中对于汉人、满人界限分明的观点的,至少从当时汉人知识分子的生活环境可见一斑。而现在对“康熙盛世”的歌颂在某种程度上正式肇始于康熙对本朝正统性的维护。
本书更有意思的一方面是在非学术界掀起了比学术界更大的批评声浪,这或许是最有意思的现象,从电视剧、小说、通俗读物、教科书甚至很多传统的历史研究中营造的“盛世”、“圣君”形象在本书中被彻底颠覆,更何况卷进了网上某两股势力的互喷当中,使得本书遭到了大量的批评。
而对那些批评本书没有实打实的考证的人,如果康熙真的蠢到把他的那些“内怯”、“猜疑”都能被后代史家用考证的方式写出来,那康熙连一个政治人物的基本素质都没有了。所以无论历史的真相为何,本书作为一个对康熙本人、清初的满汉矛盾的诠释都算是上佳之作,值得一读。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读后感(十):胡言乱语2
政治史上的不说,对于准部入藏路线和阿里克的考证我一开始看的云里雾里的,做这个干什么,后来竟然尼玛用这个重新评价了康熙帝对准部用兵的决策,身为半个学历史地理的,我真是深吸一口气,太牛了。陆陆续续读了一个半月,太久没完整地看过一本书了,过瘾,瑕不掩瑜。把康熙帝还原成一个人,理论引导而几乎未见理论,这比欧立德的乾隆要狠。如果说《乾隆帝》是西方式地从宏大结构去看人,那么这本书则是将宏大事件还原到玄烨个人身上,康熙帝第一次被从史料中“解构”而又“拼接”成了一个“人”。官方史料很难去佛洛依德式地去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然而作者以其深厚的政治学功底在官方档案中搜索到了“情绪”。“情绪”,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都是历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而又很有意义的关注点。 用功最重者,前面立储分析,重头实在后半部分的西征之分析,对内亚、西北形势条分缕析,并且当多处多,当略处略,准部形势与重要性并未多讲,而是把视角集中到了原来叙述中铁板一块、多被忽略的青海及其诸王,既有史实,又有文笔,以其洞见之深,让人对当时准部策妄阿拉布坦,青海左右翼诸王,西藏拉藏汗,大和尚(多位),班禅,第巴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几有身临其境之感(虽然我读了还是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