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第11版)》是一本由【美】亨利·罗伯特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伯特议事规则(第11版)》精选点评:
●2018.9.27-10.26 Q2学习15
●“罗伯特议事规则”蕴涵着丰富的理念: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利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但“罗伯特议事规则”并不空谈理念,而是把理念融会在规则之中,直接面向实践、面向细节、面向可操作性,用平实而严密的语言陈述规则。
●会议太多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开会者不知道应该怎么科学开会。假设大家都能读一读这本书,节约很多时间和口舌,大利于国民和国家。
●看完第二次,每次看完总有一些想法,如何保证所有人议事和表达自己的意见,需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
●特定几个职业者选择性使用的沟通工具书。14-05-24 标记,170314为提升会议效率入手。
●如果所在圈子能做到这些就好了
●有点儿相见恨晚了...
●参考 规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
●开会果真的是个技术活——枯燥但必须一读的工作书!
●协调利益,原则是以大多数人决定,但以给予少数人调整的机会与空间
《罗伯特议事规则(第11版)》读后感(一):理念
罗规理念:遵守契约,遵守规则,程序正当/竞争,自i由与制约,机会平等,效率与公i平,愿意协商,理性务实,法治,民i主,权利保护/制衡。+qq群563012258学习。
七月初免费课3次:http://t.cn/R5HnaZs。
《罗伯特议事规则(第11版)》读后感(二):神奇的议事规则
虽然很多会议非常耗时,耗费人的精力,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惊叹于这些会议作出决策的能力。例如联合国安理会,它作出的决议非常严谨。
我们发现,很多会议都是按照类似的规则组织的。无论是联合国大会,还是美国的参议院、众议院,甚至包括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似乎都遵循同样的规则。最近才知道,原来有人编辑出版了议事规则,其中这本《罗伯特议事规则》最有名,影响最广泛。这些大同小异的议事规则,就像宪法制约着国家的运行一样,制约着会议的举办。通过这些规则,原本混乱、效率低下的会议变得有秩序,变得高效。这些规则可以防止人们变成一盘散沙,可以防止乌合之众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凝聚众人的集体智慧。
本书前面就介绍了,这本书很难阅读。所以,它适合查阅不适合阅读。
《罗伯特议事规则(第11版)》读后感(三):我来试着归纳一下“简明罗伯特议事规则”
读过第十版和第十一版的《罗氏开会方法》,果然格致出版社的第十一版很棒,书中已经有很多译者自己的理解,也更加容易读懂。但始终是是翻译,不能脱离原版的内容。emmm,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本书写作方法就有问题:基本上这本书是在给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开会规则”打补丁,打着打着就成了一本书了。但那个“简单而实用的‘开会规则’”则不知道哪里去了。那么,我就来试着归纳下“简明罗伯特议事规则”吧。
开会的基本前提是尊重三大权利: 1、多數者權利(多數者的意誌可以約束少數者); 2、少數者的權利(尊重少數意見); 3、缺席者的權利(會議必須滿足法定人數)。
开会的基本流程: 1、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 2、有人提出动议 3、有至少一人附议 4、主持人宣布议题 5、辩论 6、附属动议,如搁置、修改(可选) 7、表决 8、形成决议 9、重复2-9 end loop 10、会议结束
一、会议需要有可以语言交流的物理条件(空间/语言交流等)。
二、无动议,不会议。(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动议应当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议题来自于会议成员的动议。可主动提出,也可以从报告或文件中衍生,由一个或若干个动议分别提交会议考虑。 一段时间内只处理一个议题,只有在一个议题处理完毕后,才能引入或讨论另外一个议题。
三、会议需设主持人一名,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宣布议题、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 需维持中立(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对别人的发言表示倾向。主持人若要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代行主持之责,直到当前动议表决结束。)。以第三人称称呼自己。
四、将议题提交会议需三步: 1)一位成员提出动议 2)有另一位成员附议(附议并不代表赞成,仅表示认为这个动议有在此开了的必要) 3)主持人宣布议题(准确地宣布动议的文字表述),然后表示辩论可以开始
五、提出动议的人优先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六、发言者需得到主持人同意方可发言,需把主持人当做发言对象(参会者之间不得直接辩论),发言人应当首先表明自己(对于当前议题的)立场(赞成或反对,然后说明理由)。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只能就事论事(发表有关当前待决动议的言论)。
七、不得打断别人发言。主持人应当尽量让正反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每人每次发言有时间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分钟)。就同一动议发言次数也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次)
八、在充分辩论后进行表决,多数赞成才能通过该动议,形成会议决议,由会议秘书记录。(主持人应当最后投票。一般遵循过半通过原则,其他通过条件,如2/3通过需提前约定。)
当然,书还在读,等我边读边来打补丁吧。
《罗伯特议事规则(第11版)》读后感(四):规则与秩序|有趣的工具书
上学期和朋友聊起我们准备组建一个社团的想法时对方提到了这本书,我想了想,我有,是高中的时候我同桌送我的,不知道落了多厚一层灰了,也没怎么看过。(刚才去问了下这位旧友,想起来了,当时我们班和另外一个班打辩论赛,说这本书可能会用到,比赛忘了赢没赢,书我倒是现在才看完。好看,同桌英明)。
这本书就是《罗伯特议事指南》。当时看真的觉得好无聊,像教科书。现在被我翻出来看是觉得:嗯,肯定有它的价值在。我不相信现在有人没开过会,大大小小的会议,在学校在公司或者是在家里都有很多。自己看完书发现我好像不怎么会开会。
当代人经常提到的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逐利与制衡、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等等概念在本书中都有体现。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规则的使用是维护少数人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甚至使少数人乃至个人的意愿经过充分的表述和辩论之后成为多数人的意愿。这样再看所谓的争执、冲突,如果能够合理完善的运用规则于其中,就不再是无意义的了。
最吸引我的是开篇孙中山先生的一篇序作,今时今日读起来那份“一心一德,为图富强”的心情犹然可见,也让我开始思考阅读本书的意义。满清之时,集会有禁,文字成狱,人民之自由皆已削夺净尽。而所谓“民国”,则是“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固结人心,纠合群力,集会为第一步。何为而可,何为不可?这本书里所述的内容就是教我们行驶民权的第一步。
《民权初步》序 (节选)- 孙中山孙先生在序中客观地指出,西方自孩童时期就开始学习“议事之学”,到中学程度时,已成为“第二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习惯了人云亦云的我们,或者一直以来视规则为无物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且运用规则。
这本书看上去是一本工具书,但并非完全读起来味如嚼蜡,最需要的就是结合实际。我看的时候,脑海中时常浮现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场景,例如高中参加模联会议时作为某国代表在会场的秩序保持,发言顺序,如何动议等等,这些联想也让书变得生动起来。包括当时同桌赠我此书的初衷,也是因为在辩论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在磋商和谈判中寻找事情的最佳解决方案。
在看书的时候顺便看了英国BBC纪录片《Inside the Commons(探秘下议院)》,搭配起来看很有意思。就拿规则来说,英国议会对于形式上的民主的诠释还是很到位的,下议院前任议长John Bercow 的魔性“order!order!”回响在脑海里,分组投票、首相问答等环节也很有意思,其中还夹杂了腐国人民自带的一点幽默,看起来欢乐满分。
纪录片《Inside the Commons(探秘下议院)》资源B站有作为工具书,在需要运用规则的时候时常放在手边参考是最好的。中文版序二中提到可以反复咀嚼的“三纲五常”,可以说是概括了本书的核心,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先生曾说“民主最大的教训,是要让多数方懂得他们应该让少数方有机会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让少数方明白既让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把对方的观点作为全体的决定来承认,积极地参与实施,同时他们仍有权利通过规则来改变局势”。虽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大会小会上不是尴尬的一片沉默,就是鸡飞狗跳扯着嗓子喊......
对于这本书的看法可能因人而异,但是它至少在告诉我们“这是你应该知道的常识。”同时,理解规则,也能帮助我们掌握议会、议院、人民代表、选举等等概念,敲开这科大学问的门。当然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它也有很多现实意义,比如吃早饭的时候听美国大选第一战的新闻,也能津津有味了。
@微信公众号 Yuri跑着走 @微博YuriW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