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是一本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简史》读后感(一):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一本非常好的简明世界史,已经看了一遍了。这本书浓缩了整个大历史,让人想一读再读。就像书中说的那样,给我们解释了世界为何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理清影响世界发展的脉络,轻松架构世界历史的轮廓。这本书堪称经典之作。
《世界简史》读后感(二):瑕不掩瑜
整体不错,对整个历史有一个初步了解,要是在文章中插入一些对应地图图片的话,更加美好了就!扣一分是因为这本书好多处前后翻译不一致,比如p59美索不达亚地区和p74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翻译不一样,但是其实是一个地方,还有P76'P77卡纳克神庙,两处纳字就不一样。希望编者校正时认真一些,对读者负责!
《世界简史》读后感(三):凑合凑合过了一遍
谈不上一个学术性的好书,比起全球通史不在一个档次上。奈何自己是一个喜欢看新书的人,除了哲思类带有框架,深度非常深,可以涵盖的面积非常广的一些书籍以外。其他的书籍一概看了一遍便是看了,理解不理解全看缘分。自己是一个以量取胜的人。
对于历史,自己很多时候关心的不是其中的碎片,而是这些碎片之间的关联。哪怕是编造的,许多逻辑也会在不同的碎片之间被辨明。
《世界简史》读后感(四):历史,历史
上学时有些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学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总结下经验就好了。
现在,明白了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重要性,历史,也有着她自己独特的魅力。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地球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等等等等,通过不断的挖掘历史,我们才会更加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通过这本书,让我接触到了学校时候不曾知道的历史,每个国家的每个朝代都经历了那么多的血雨腥风。但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不够,应该再好好补一补地理方面的知识,结合当时那个时代的地图也许会更加理解书中讲述的每个国家、宗教的发展历程。需要我学习的还有好多。
《世界简史》读后感(五):《世界简史》书评
前半段人类起源,瞬觉吾生之须臾,人类发展不过万余年,与亿万年的地球相比,真沧海之一粟。后半段人类社会发展,国家演替,日石文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万年的发展甚是比地球亿万年的发展更为精彩,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人的潜力有多大,下一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虽说是世界简史,但书在人类史叙述中作者主要讲的是欧洲史,对中国印度一些亚洲国家甚少涉及,不过作者也说对神秘的中国了解不深,但也未有贬低之意。在叙述过程中,可见作者功力,将复杂的历史娓娓道来,虽有些地方略有偏颇,但不失公允,眼光独到。本书是在二战前书写,但作者凭借对历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独到认知,甚至预测到二战的爆发。读史使人明智,写史更令人钦佩。
《世界简史》读后感(六):历史应该这么学
一本书将人类的历史尽数囊括其中,从人种的分布到融合,到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这个既勇敢聪明又残忍血腥的物种得以在地球主宰万物。
历史就应该从源头学起,了解人类发展规律,知道世界上个各个民族的渊源特点,才能理解历史中人类长河的各个大事件发生的原因。
人类历史就像一篇鸿篇巨制的精彩小说,如果一开始学习历史的起点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那对于人们去深度研究各个国家或者各个时代的细分历史有着深刻意义。《世界简史》就是这么一本书。我在反思当年学生时代的自己,为什么那么讨厌历史,觉得是所有科目上最无聊的课程,但如今却发现历史是内容最丰富最有趣最深刻最有用的学科之一。是教育方式不对,还是国家刻意而为之,只想让你死记硬背历史书上的内容就好,而背后发生这件事的原因却不想让你深究。
这值得我去仔细思考,也如历史一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世界简史》读后感(七):不适合国人阅读
我不能妄断这本书不好,但是确实不适合国人读,我们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而对世界历史所知甚少,如果是中国历史按这本书的写作方法尚可,但作为世界历史,它存在几点问题,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抓不住重点,事件交代不清楚。作者采用一种跳跃式的写作方式,完全不顾及作者的感受,这种简史类的书籍,并不是学院派的作品,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把历史的脉络理顺了,让人一气呵成的读完,然后对世界史有一个大致框架,可是这本书非常乱,文笔一般,选材一般,事情交代不清楚,让有些想了解世界史的人,越看越越糊涂,最后望而却步,我合上这本书,重新去看给小朋友写的希利尔世界史,语言幽默有趣,条理特别清楚,读完几篇解开了我内心的不少疑惑,比如犹太人怎么来的,他们为什么在历史上一直受到排挤,而这些在世界简史没有很好的交代。也许他是适合有一定西方史基础的外国人吧,但是对于国人绝对是一部垃圾书。
《世界简史》读后感(八):人类文明史的轮廓
新年第一弹!
人对一本书的主观评价总是和当时的思维状态相关。当我对许多宗教和历史问题困惑的时候,这本书出现了,因此十分感兴趣,如果不是这样,那大概率我是不会读下去这么一本讲述有关欧洲纷繁复杂人种变迁的史书的。 读的新世界出版社版本,被翻译为《世界通史》(上册),章节也略有出入,可能是改版了,但是作者及基本内容一致。
我是个史盲,对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一无所知。这本书的上部从人类起源一直讲到罗马帝国的兴衰,这本书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尤其是有关各大宗教的问题。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人类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对我很有启发。正如作者所言,宗教从人类文明伊始,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之后的很多事情,都能解释为这两大操控人类集团(指宗教和世俗王权)之间的斗争”。
作者也是个科幻小说家,因此文笔也很有感染力,因此读起来并无乏味之感。不过本书翻译不大给力,很多地方前后不通。
一本值得一读的人类文明史书,严谨又不失趣味。
《世界简史》读后感(九):世界历史扫盲书
书本不厚,但前前后后读下来也花了近10天时间。该书从地球时间空间的起源谈起,似是纪实,更像是拿着一部DV在平静地转述地球上千百万年来历届主人依次登场的种种故事与经历,一直到了二战前夕戛然而止。 无论是谈论起地球上生灵出现时,从水下,岸边,再到陆地;还是说起人类进化史中各色人种跨过地理的阻碍不断探索新的大陆进而定居栖息,抑或是说到不同种族的人为了生存或者征服,不断上演此消彼长的戏目,再到后来当人真正从原始社会走出来开始建立崭新世界,不断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构建社会秩序的过程中,都可以体会到乔治威尔斯的大历史观,大人类观,以及对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期待。
因此,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部历史的索引指南,有道是欲知详情如何,请看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再贡献一点软妹币。
其实书读一半时,最大的感受就是那句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你说人生在世那么多年,时代的灰尘于个人来说确实是一座山,但放在历史长河中,万千星空之下,有谁能记得? 千万年之前,不过是一粒细胞。
千万年之后,也不过是一浮尘。
《世界简史》读后感(十):人类必将走向统一?
本书作者内心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坚信人类一定能够通过智慧和计划达到和平共处的美好时代,而这个时代一定是人类大一统。这样的未来能够实现吗?
所有的统一都是相对的,地球上的人类想要统一就必然需要一个外在的参照物。
这个参照物难道是外星人吗?如果不是,难道是未来的所谓人类统一没有阶级之分吗?那不就是共产主义吗?
人类自己创造一个自转的系统,这个系统不需要人为的统治者,每个人都只是系统中的一个部件,没有人能够通过公权力压迫他人,这个系统不随某些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类创造出这个庞大的系统,意味着创造力的终结吗?或许,人类想要和平统一,有一个前提就是开拓精神的泯灭和创造力的枯竭。那个时候人类对宇宙对地球对生命都有了彻悟,那不是心灵上的空洞的彻悟,而是对这些本质科学的彻彻底底的掌握,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出现,人类控制了生命、地球和宇宙的发展进程。
距离这样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人类的智慧能不能到达这个阶段我都不确定,但如果人类不能达到这样的未来,会有和平统一吗?一定会有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一定会争夺有限的资源,一定会存在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