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同一个》是一本由[阿根廷] 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同一个》精选点评:
●博尔赫斯啊,我也曾梦见过世界。而你,则是夜空中最扑朔迷离的那颗明星。这部集子实在太过迷人,以至于我不会去特别推荐:它代表了理智与抒情的高峰。对于不曾看过博尔赫斯诗集的人们(甚至是不曾接触诗歌的人),我想说,这便是你们的好机会。向未来的诗人们致敬。
●日子是一张琐碎小事织成的网, 遗忘是由灰烬构成, 难道还有更好的命运? ——《致诗选中的一位小诗人》 你消磨了岁月,岁月也消磨了你, 你至今没有写出诗。 ——《马太福音》 拂晓时我仿佛听见一阵喧嚣, 那是离去的人群; 他们曾经爱我,又忘了我; 空间、时间和博尔赫斯已把我抛弃。 ——《界限》 啊,但愿那另一种觉醒, 死亡,能给我不含记忆的时间。 让我忘掉我的名字和经历, 啊,但愿那个早晨能有遗忘! ——《觉醒》 我是瞬间,瞬间是尘埃,不是钻石, 唯有过去才是真实。 ——《约克大教堂的一把剑》 我博览了重要的书籍, 也写了一些书,不会被遗忘抹去, 承蒙一位神的不弃, 让我知道了世人能知道的一切。 我的名声传遍了大陆; 但我没有生活。我想成为另一个人。 ——《爱默生》 每晚的月亮,都是过去的镜子。
●博尔赫斯《同一个,另一个》显然要比其他诗集要好。想了想,也许是多是叙事诗的原因,继而我发现,即便是在写诗上,他也已经有了“重写”的技巧(序言中,他自己写道:“……说我写作上有个习惯,即每一页要写两次,两次之间只有微不足道的变化。”),一开始是历史故事和人物,接着是书籍,太多诗题名为“xxx第x节”,而这种重写运用在小说上,就成了他后来闻名的技巧:假设要写的事件都已全部发生,假设他要写的已被他人叙述成篇(或者他自己叙述两次),博尔赫斯所做的就是转述这些人物、事件和书籍,隔着一层或好几层。也像《地图册》中描述那些相片的文字(相片已经是对现实的截取,而描述相片的文字离现实就又更远了一层,是影子的影子)。现在大抵得到:博尔赫斯在“我是谁”这一问题上的否定与分裂——博尔赫斯是另一个人,但也是同(他)一
●博尔赫斯就是一座图书馆,这是他的好,也是他的局限。
●在这热望和这首诗之外,无限的宇宙在将我等待。《关于天赐的诗》读了四遍,越读越想哭。
●我给你一个从没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那个不知名的冷酷无情的神/把恰如其分的工具给了他选中的人:/把黑暗的墙壁给了弥尔顿,/把流浪和遗忘给了塞万提斯。/记忆中得以延续的东西归于他。/归于我们的是渣滓。”这本写得好好。
●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171109
●梦境,爱,时间
●相比近期读的其他抒情诗歌,博尔赫斯的诗更加的包罗万象,历史,宗教,神话,地理,人文;过去,现在,将来,乃至上升到宇宙,都可成为博尔赫斯笔下的诗篇。那些感观,饥饿与失眠;人物,皇帝与士兵,作家与诗人,甚至作者与读者;那些物,诗与夜,酒与剑,钥匙,罗盘,玫瑰,钱币——都如潮水一般,向着博尔赫斯汇聚过来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一):评《另一个,同一个》
高中的时候看《文艺风赏》。青梅煮酒的栏目,笛安会做一些和其他作者的访谈。有一次,他们谈了博尔赫斯。从那时起开始感兴趣博尔赫斯的作品。“天堂是图书馆”“作家中的作家”也符合我喜欢的类型。但是独来其实是比较费心费力的。并不是适合轻松阅读的书(如果想真的读好的话)。很多宗教性革命性的文字在阅读的时候也差了很多资料。知识储备被扩充了。我最为心旷神怡的文学类型就是对“美”的描绘与展现。是和抽象概念。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诗歌,殊途同归来描绘爱与美形而上的形态。博尔赫斯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如此。可以说这一部分让我大饱眼福。不是的那一部分我看的非常吃力。但是也确实很好。整体来说不负盛名吧。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二):失眠的夜晚,宜读书,宜与神话同符号人物相拥入梦
在每一个实习下班的夜晚,驱动起累得要死的身体,做一套更加心累的GRE。而后仪式般地沐浴,寻找星星,读一点博尔赫斯再睡觉。
好像也挺好。
于是心满意足地溺入黑甜的梦境,想象整个南美湿热的平原都向我压过来,那些黄昏中浮动的尘埃、细密的街道、广阔的黑夜,都沉沉地压在我身上。
古希腊的英雄、《圣经》、牧歌一同压了过来,在紧闭的眼中变成胡安·米罗式的符号学绘画,连同我读不懂的词汇、看不透的表情,都比我的被褥更厚实、柔软与接纳。
于是草篮中的婴儿顺流而下。
于是我也成为宇宙中安稳运行的一枚星体。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三):另一个,同一个——诗歌是神秘的棋局
没想到我读的第一本博尔赫斯的作品竟然是一部诗集,在前三分之二部分我一直在诗歌之外游离,直到《一九六四》我才开始浸入其中,领悟到诗歌的美妙。然后我又回过头去品读前面的作品,竟感受到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心境,我仿佛于虚幻之中试探触摸着一些真实存在的什么。诗歌是一种玄学,我暗中思忖到。
我有一种预感,我会爱上博尔赫斯,一如我爱上莎士比亚,爱上村上春树一般。这位作家的思想里似有什么与我相通,他触及到了我的内心,我的情绪,以及我的头脑中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我的尝试没有错,选择这本诗集作为了解的开始是正确的决定。我想我会收获更多,无论是关于博尔赫斯,还是关于拉美文学。
从诗歌中我读到了什么呢?是循环,是永恒,是永远不会停止流逝的时间;是梦境,是花园,是在寒风凛冽中直立的墓碑。我从中感受到了欢喜,感受到了悲戚,感受到了磅礴,感受到了无力。诗歌所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的美感,只言片语却表达了浓烈、炙热的感情,对世界,对生命。诗歌最能体现的,是语言的曼妙,正如博尔赫斯所说,语言的起源本就是古老的魔幻。诗歌没有定规,犹如在梦中一般变化不定。这趟心灵的旅程,我即使死后也会魂牵梦萦。
“在这热望和这首诗之外,
无限的宇宙在将我等待。”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四):《另一个,同一个》读书笔记
是因为曾偶然看过其中一首,才借此将这本诗集读完。这是否也是他所钟爱的,偶然性?
是循环也是永不重复。
他写:
“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
如此悲哀深驻。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能给予你的所有,毫不起眼的所有,却也是所有。致“你”的诗,永远是诗歌中最强烈的一笔,是水到渠成,心之所往。
其他诗歌中,则充满了太多重复的意象,太多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宗教概念,在热衷的人读来,或许更有共鸣,而隔着文化鸿沟,我则难以领悟其深层次的言外之意,只能在这文字颠回中,默默咀嚼出一种壮丽苍凉感,锋利的剑在永无尽头的迷宫里,慷慨地劈开它的路途。
诗歌风格不是我最喜欢的,却是如此独一无二而容易被记住的,也是易于流淌的。在夜色中孤独地听着心跳和血液加速的声音,风开始变凉,视野也变得开阔,我在天地间变得渺小,却也要为自己举起长剑。
【摘录】
gt;> 龋齿死亡的细微方向,我血液的循环和星球的运行。
gt;> 一个孩子慢慢翻阅的那些书页,梦想着他所不知道的模糊的事物。
gt;> 但我忠于自己的勇敢,我不把命运托付给别人,谁都不敢背叛我。
gt;> 我是瞬间,瞬间是尘埃,不是钻石,唯有过去才是真实。
gt;> 酒啊,我曾管你叫作两情相悦的爱或者炽热的冲突。但愿如此。
gt;> 让那些纯洁奇妙的火焰在你我胸中燃烧不熄。
gt;> 是许多海洋中的一个,是深渊,光辉,偶然和风
gt;> 你走遍了天涯路;如今只剩下铿锵的诗。
《另一个,同一个》读后感(五):博尔赫斯的平行时空 ——读诗集《另一个,同一个》
读书群书院活动第二季,怪兽作为玄武书院的书办,列出书院的必修书目,其中一本就是博尔赫斯的诗集《另一个,同一个》。荐书理由,读了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想随着那枚硬币,追根溯源去拜访博尔赫斯。 那首诗是《致一枚钱币》,收录在博尔赫斯这本诗集里。 “我从蒙得维的亚起航的那晚风大浪急。 转过塞罗山时, 我在最高一层甲板上扔出一枚钱币, 寒光一闪,在浊水中淹没, 时间和黑暗卷走了发光的物体。” 就是这一枚硬币,从那一刻把地球上的博尔赫斯分成不断的、平行的、几乎无限的空间: ”一是忧虑、爱和变迁组成的我的命运, 另一是那个金属圆片, 被水带到无底深渊” 也因为这枚硬币,让后世远在福建宁德的少年,在夜晚开启潜水艇,探寻那枚金属圆片和他自己的命运。 “《关于天赐的诗》(另一首)、《猜测的诗》、《玫瑰与弥尔顿》和《胡宁》,这几首诗没有让我丢人现眼”, 在这本他自己偏爱的诗集里,他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流逝的时间和持久的本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发现构成我们的物质——时间——可以共有时感到的惊愕”。 如《关于天赐的诗》结尾: “由于我没有提到的亲切的礼物, 由于时间的神秘形式——音乐。” 即便没有读过博尔赫斯的书,也一定听过他说过的那句话,“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样子”。他在序言写道 “我从藏书——我父亲的藏书——受到的教育比从学校里受到的多;不管时间和地点如何变化无常,我认为我从那些钟爱的书卷里得益匪浅”。 买书,读书吧,把家变成自己的图书馆。博尔赫斯《致读者》:你不会收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