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是一本由郑渊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齿》读后感(一):脑洞大开的作家
我用两个晚上看完了这部郑渊洁大叔的“”新“”旧作。
对里面的人物关系设定,像一个小网络。
男主,男主前女友,女友父母哥哥,女友的丈夫一家,
男主一家,岳父。
黑市牙医,出版社一帮人。。等等配角
《智齿》读后感(二):只可惜,许多语言有些缺乏深度
独特的剧情,厌恶世俗的叙述。有意无意的把一些人类现象拿出来反驳一番。虽说导出了各种真理,不过,许多话说的未免有些偏颇。
郑渊洁在想象力这方面的优越性,也不知道还能有哪个作家可以抗衡一下!这可以说是他的书最大的优点了。
这本书,算是主要把郑渊洁身为作家担心的情况以及已经发生的事情,加以改造产生的故事。趣味性很强,只是缺乏了内容的严谨性。
《智齿》读后感(三):千人一面
看这本书总让我想起网上看的一张图片,一张全班同学的合影照片,所有人都长着同一副面孔,令人感觉说不出的诡异恶心。看郑渊洁的《智齿》也让我产生同样感觉,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什么职业背景都长着郑渊洁的脸,说着郑渊洁的话,用着郑渊洁的思考模式。所以这本书根本算不上小说,只是郑渊洁的垃圾桶,里面装满了他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吐槽。我觉得郑老师还是去好好写童话吧,不要再来破坏您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了。
《智齿》读后感(四):本世纪初的黑色幽默
小时候错过郑渊洁,应该是一大遗憾。
真本书跟the wrong mans概念太相似了,就是一个小点往后引发越来越不靠谱的荒诞故事。不过这本书的情节延展太开了,几乎每个人物能够延伸出去的支线都展开了。所以毫无留白,啰啰嗦嗦。
前段时间还看了个日本小说,讲的是一个人的怒气值可以转化为金钱,这种小创意故事最可怕的就是篇幅撑长但自己圆不过来。郑渊洁的逻辑滑溜溜的顺畅,一看感觉数学特别好,逻辑很清晰。
不过这真不是一口气能往下看的书,胜在稳当,没那么精彩。
另外,这篇故事里夹了不少作者本人的情绪,其实看起来挺跳戏的。跟当时看老炮儿一个心情的跳戏,就是作者突然跳出来讲讲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明显是女儿被冤枉是贼的情节,太跳了。
作者一定很善良,对很多人物的塑造都笔下留情,不愧是写童话的,故事圆满成这样。
看完全文,竟没有一个最嗨的情节,也是蛮可惜的。
《智齿》读后感(五):还是当年老郑
实不相瞒在九十年代前期的确迷过老郑,那时应是他最好的年代,一个人写一本杂志。而当时的杂志上还有个宣传语,大约是说适合六到八十岁的读者,我那时真以为我会读到八十岁。
后来,不知为什么就不再买他的杂志了。再后来在图书网站见到这本《智齿》在打折,并称说是郑的最好长篇小说(是说小说没有童话)。以为老郑改写小说,而那有如黑洞加黑客帝国那样的封面让我误以为是蔡骏那样悬疑小说。
谁如一看之下竞也是童话,竟是几十年前杂志看到的文风一致的童话。老郑原来还是那个老郑。“反社会”的风格依旧,文中抖机灵的段子还在。只是时代变了,网络时代“反社会”的东西多了去,网络时代段子手并不缺。而他写的还是童话,而我已长大。
老郑还是当年老郑,我已走远,虽然以后未必再迷他的书。不过他的好故事我会说给孩子们听。
《智齿》读后感(六):现实里的科幻,科幻里的现实
看到这本书推荐的时候恰逢自己的一颗智齿在发炎,那是一颗经常发炎的智齿,由于长的不是很好挤压到了旁边那颗牙,三年前拔过一颗智齿带来的阴影至今残留。
当时在豆瓣阅读里有推荐这本书,又可以试读,大概两个章节吧,小说的剧情引人入胜顿时一发不可收拾,立即上网买了这本书,花了两天时间把它看完,小说的人物关系衔接的比较紧密,不得不佩服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想象力和写作才华。小说的情节发展承前启后让人欲罢不能,跟生活中一样处处充满的变数,每个人物性格都透露着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最让我印象深刻和感动的一个事件是梁新被冤枉偷钱包时梁功辰的处理方式,这是我们当代教育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社会中扭曲的价值观造成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功利性,而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教育。
书中出版社印刷发行等事件,马丽媛丈夫失去靠山后的种种都反应着现实生活中的不良风气,但作为群体性存在的人类,确难独善其身。
最后的结局比较圆满,但也是充满反转。描述徐得忠那段寓意深长,善恶在一瞬间,哈哈。
天才之所以被称为天才除了他与众不同的天赋还有不可预知的契机。说不清道不明,也许潜能会被激发,也许没有信念会断送天赋。
《智齿》读后感(七):请不要冷漠无视这个世界的惊奇
我一共长了4颗智齿,记得好像是十八九岁的时候长了第一颗智齿,小脸肿的吓人,因为妈妈从没长过智齿,所以就认为我只不过是上火引发的牙疼导致脸肿。因为肿的时间过长,妈妈才带我到医院做了检查,才得知我长了智齿,多出来的牙尖扎到了肉,所以会疼。 那个时候我知道有智齿一说。再后来去外地上学,牙疼的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去专门的牙科医院检查才知道自己的第四颗智齿在用力生长,挤压到了我正常的牙齿。医生建议我拔掉智齿,毕竟它们影响到了其他正常的“群体”。疼的没有犹豫,离开跟牙医约好了拔牙时间。 三颗智齿成功的从我的口腔消失。最终只剩下一颗智齿,我却开始犹豫了,真的要都拔掉吗?据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长智齿的。冷静的思考了好多天后才决定留下最后一颗智齿。 所以当我看到名叫《智齿》的书时,莫名的亲切,更何况这本书还是郑渊洁写的。果断买了读完,越读越觉得奇怪,倒不是内容奇怪。是因为我一开始误认为这本书是郑渊洁新写的书,可是读着里面的内容又觉得不像当下的社会和生活,后来一查找才知道这本书不是新写的,只是重新出版了而已。 故事很有趣,围绕着伟大的作家开始。可能太迷东野圭吾了,竟然把他跟书里的人物联系到了一起。 很喜欢书里的那句,“无知者无畏,无畏才能创新”。 惊奇:让我多些惊讶,多些感慨,而不是担心别人觉得自己无知。正因为无知,我才如饥似渴地观察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陌生,而不是默然以对。
《智齿》读后感(八):这是一本长销书
在印象中郑渊洁一直是创造《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的童话大王,一直以来他的作品都是都过动画片或者绘画本的形式出现在我的视眼中,以至于很多阅读者都会有疑问郑渊洁还会写长篇小说呀,而这本《智齿》还是他在2001年创作的作品,15年的时间过去了,依然还是有出版社愿意再版这本图书,足见其个人作品的影响力。
《智齿》文中的主人公梁功辰的生活圈在一定程度上和作者郑渊洁有些相似的,他们都是畅销且长销作家,是出版社社长愿意亲自花时间去洽谈的炙热摇钱树,同样的才华横溢,立志做一名长销书作家而非畅销书。在文章一开始使用了一颗智齿的角度展开了故事,说实话在那一瞬间我是相信的,原来“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由于他们在拥有智齿的同时,还拥有连接智齿和大脑的黄金通道”,在一个近乎未来科技感的怂恿下,我抱着应该是敬畏智齿的心情阅读完了这个故事。
也许是作者所要宣扬的价值观是我们所熟知的,所以在故事的中间段就已经猜到了结局,一个不依赖一直以来所信仰的,是一个人的认知的颠覆,关于这一点主角梁功辰的女儿梁静的每次感悟都高于在名利追逐中的成年人更清晰,不过有些道理在于领悟而非说破,当然关于一场关于智齿的疯狂追逐让原本有梦想有目标的人,一再迷失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人一生中有很多的无奈,无奈生活的艰难,于是我们开始学会抱怨,可在机遇来临的时候选择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也十分重要,坚持自己的爱好,也许我们就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大多数,但我们还没放弃,这样就很好。
还和家人在一起,没有为了心中难以填补的欲望走失了方向。
《智齿》读后感(九):针砭时弊的愤青童话
四星半。
郑渊洁即使在写儿童童话的时候,也是一股对社会陋习不满的冲劲,是不是要批判一下才行,而到了这部给成年人阅读的小说里,自然更是这样。
总体来说这仍是郑渊洁喜爱的模式,主角以外的超能力,以及超能力以后身边的事情。但篇幅比从前更大,所以谈的方面也就更细致,形形色色的人,林林总总的事,都一一展现在小说当中,不变的是郑渊洁想当然的儿戏文笔,可这也不算什么,毕竟整个故事是吸引人的。
有一些小地方有拖沓,不多,大约两三章,其余的地方都是非常适合一口气读下去的,当然,并做不到他故事里作家主角梁功辰那样让人抬起来就放不下的水平,可是也很不错了。
这本书有意思的一点是,没有单纯的好人跟坏人,虽然这是一个塑造立体人物的必需品,但似乎很多流行小说都忽略了这一点。而在这本书中,这一点体现的很明确,几个做坏事的角色在很多方面,或者有悔悟之心,或者有怜悯之情,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正面角色,比如主角的前女友,也会因为嫉妒之情将情敌的父亲举报入狱,这点很现实。另外书里许多借人物之口说出的针砭时弊的话语,看得出郑渊洁很爱干这种事,甚至一说可以连续说几页篇幅,这点让人有些尴尬,因为相比于他的精彩故事能力,这种批判性的讽喻我认为并没有太大意义。
但即便如此,整本书实质上还是一个童话,这可能也是郑渊洁所说的成人童话的意思,因为结局是非常尽如人意的,即便是在小说里,也算是相当团圆的大团圆结局了,这对于读了一晚的我来说,觉得很欣慰,毕竟在喜爱一本书的时候,追求那个快感之余,很容易把所谓的艺术性或是现实意义抛向一边,只要里面的角色好,就好了。这是童话的局限,却也是童话的意义。
《智齿》读后感(十):成人的世界不需要这种童话
郑渊洁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但成功仅限于他拿到的稿费。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郑氏的独家言论,大胆而且霸道,看似有理,但实际上,无不体现出郑渊洁作为一名“体制外”的作家的一种心理上的病态。
“靠稿费养活的作家才叫作家,靠体制养活的作家叫做作假。”这句话几乎成了郑渊洁洁身自好最经典的言论,乍看有理,但实际上却是有点夸张了。
首先,很多作家靠稿费养活不了自己,更别提家人了。这种人多得很,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吧?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在死后才得到承认的,难道稿费要成为一个作者是否是作家的标准?
靠体制养活的作家的确可恶,像《智齿》里面梁功晨岳父那样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大多求的是名,真没有靠稿费在养活他们。
另外,体制一方面养活了一些蛀虫,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作家、作品很大的保护作用。比如说日本的文库,就养活了很大一批的文库作家,这些作家也许比那些名声很大的作家不算什么,但他们之中也有后来能够拿直木文学奖的。
文学不是纯精神的,当你连饭都吃不饱,有一个体制能保证你生存让你继续创作,这怎么就被郑渊洁看不起了呢?
难道说,这个世界只有天才才配活下去,普通人都不配从体制当中拿到一份生存的粮食吗?
这本书号称写给成人的童话,只是这真的算童话吗?
对比外国的童话故事作者,我们可以看到郑渊洁无论是在想象力、笔力还是知名度都要差很多,他前期的作品的确经典,但拿到现在,也给人一种喜洋洋灰太狼般的无力感。
难道中国只能出这种童话作品了?
要我说,成人的世界这么残酷,真的不需要童话,就算需要,也不需要郑渊洁这本站在道德制高点审判的伪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