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是一本由威尔•杜兰特著作,重庆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一):你的陪伴会带给我温暖
“你的陪伴会带给我温暖” 读完全书,才明白杜兰特先生为什么会以此句作为前言的结语。面对当今的时代问题,Durant先生会如何解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仍在对他一生致力于探讨的形而上学、道德、政治、宗教、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把我们渺小的步伐协调起来。我们不可避免地仍会肤浅、平凡、犯错,但这或许会让我们一点点接近我们复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接近乃为真理的全面观点。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二):感谢人类智慧之光
有的人很智慧,但活不到九十岁站在那个年龄的山顶来看世界。有的人很长寿,但没有智慧来解释他所在年龄看过的世界。杜兰特也好,杨绛也罢,感谢命运让他们活得足够长具有足够明晰的理性,为我们留下光亮,照亮精神的阴影。
有的人很智慧,但活不到九十岁站在那个年龄的山顶来看世界。有的人很长寿,但没有智慧来解释他所在年龄看过的世界。杜兰特也好,杨绛也罢,感谢命运让他们活得足够长具有足够明晰的理性,为我们留下光亮,照亮精神的阴影。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三):经典之作《落叶》
在这个夜晚,聆听一位智者写给世界的文字《落叶》,无比的幸福。最喜欢后两章,《论教育》和《以史为鉴》。年轻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是幸运的。我预感这本书会影响我很长很长时间。读这本书,感觉自己的无知,如野蛮人一般。真该静下来思考下生活了。
在这个夜晚,聆听一位智者写给世界的文字《落叶》,无比的幸福。最喜欢后两章,《论教育》和《以史为鉴》。年轻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是幸运的。我预感这本书会影响我很长很长时间。读这本书,感觉自己的无知,如野蛮人一般。真该静下来思考下生活了。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四):作者的思想,就这样光芒万丈
一叶知秋;落叶归根;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这本书一直都是这种感觉,寻根,寻源,寻找人生的所有足迹,从生命开始,从青春开始,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去找自己。作者的许多话,都非常耐人寻味,非常的真诚。他说:家庭的原则是互助;社会的原则是竞争;所以年轻人要靠奋斗,才可以让人生丰满和有意义。青春、初恋,灵魂与身体,爱与幸福,都随着文字清晰起来。
杜兰特老人,出生于1885年,于1981年去逝。他可不是一般的老人哦,他是美国的著名学者,一直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地理、经济、种族、人性、宗教、政府、战争、道德,以及它们对历史所起的作用。研究过生物学,终身力致于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历史与文化等,出版了11卷的《世界文明史》;老人的一生,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生的各种滋味,他是品尝得最深的一个人。他看着国家体系的不断改革,承受着各种生活苦难,经历过社会的种种变迁,将一切置身其中,对于人生百味,社会百态,杜兰特老人是最知晓的。听老人言,果然是会感动的。
全书分为二十二个论题。从生命开始、青春、中年、老年、死亡、宗教、道德、女性、战争、科学、教育等等方面,作者都剖析得津津有味的。有时候觉得光看这些词条都多么的淡白无味,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词条而已。可是作者讲述的深入浅出,非常有哲理,非常有智慧,也非常抓人的。作者的很多思想,都散发着光芒,我真的好喜欢,好想背下来。这本书无论你是什么职业的人,做着什么行业的事,无论你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无论你是敏感的,还是麻木的,都可以触类旁通,都可以触及你。无论哲学,还是文化,或者是生活,都能从中找到深刻内容,我们都在威尔·杜兰特先生的思考范围之内,我们是被他爱着的,护着的生灵。
他说,结婚第一天,男人就老了五岁。于是年轻人结婚了,年轻由此终结。
的确如此啊,估计读过的男人都有感触吧。还有那张表,青年、中年、老年的对比,简直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我们的变化,几乎都在其中总结着。人们应该在最好的年华死去吗?可他们没有。但是年轻人还是会遇到死亡,一转弯,那逝去老人的场面都会在大街上遇到。生命保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死亡。一切都是自然的导向,我们只能去面对。
生命是“由众多彩色玻璃组成的穹顶”,作者的思想,就这样光芒万丈。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五):春泥护花无穷尽 ——读《落叶》
文/居声自
清末著名诗人龚自珍先生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己亥杂诗》,其中有一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而当我阅读威尔·杜兰特先生的《落叶》一书过程中,心中总是涌现这句诗。是的,一个年近95岁的老人,将他一生的智慧精华和经过深思熟虑的结论,以一种平和的、睿智的、坦诚的呈现在广大读者前面,这不仅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幸运。
威尔·杜兰特可不是一般的“老人”,他世界知名学者,曾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普利策奖及自由勋章。他花了50年时间完成了皇皇巨著《世界文明史》,强调了人类智慧的悠远深邃和文化艺术遗产的辉煌灿烂;所创作的《哲学的故事》,则因其亲切、活泼的文风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与其夫人联合所著的《历史的教训》,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并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体现了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
可以说,由这样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著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来写的一部对于人生,对于哲学、宗教、艺术、科学、文化等等的理解和思考的书,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让读者真正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达到了开阔视野,激发思考,更好地“开眼看世界”的效果。
作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构建诸如《世界文明史》这样宏大的世界,拥有非常开阔的视界,但是在本书中,作者多采用一种平和、和读者对等的叙述方式。阅读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咖啡馆,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睿智老者,安静的坐在你对面,不紧不慢的和你谈话。一种轻松舒适又被智慧之光包围的感觉油然而生。
全书分为二十二个专题。论述了诸如生命开始、青春、中年、老年、死亡、宗教、道德、女性、战争、科学、教育等,无论你是学文科、工科,还是热爱技术、热衷于文化,都能从中找到感兴趣或触类旁通的内容,或者说,无论你是谁,基本上都为脱离威尔·杜兰特先生的思考范围。
正如作者在前言里所说:生命是“由众多彩色玻璃组成的穹顶”,想来太复杂,说来太浅显。能够将生命的真谛用如此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清楚、道明白,这是作者永恒的贡献,也需要我们静下这颗“浮躁的心”好好去体会。
(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六):落红都曾绽芳华
落红都曾绽芳华
读《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
文/方木鱼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是在世界上享有赫赫盛名的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遗作。书封上说,这本书集六十年思考之精华,逝世三十周年之后才面试。其手稿几经波折才被发现。
读老人家的书,你会有一种错觉,会觉得他就坐在你的对面,像任何饱经风霜而遍阅人世的和蔼的老者,在和你谈话,他恨不得把他一生所得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你。
因为年龄的原因,最先读了《论中年》。搁在以往,应该是读《论青春》。可惜的是,俱往矣。于是,直奔《论中年》。
《论中年》:于是年轻人结婚了,年轻由此终结。结婚第一天,已婚男人就老了五岁,已婚女人同样如此。工作和责任取代了无忧无虑的玩乐,热情向社会秩序低头,诗歌让步于散文。
在很多现代化的城市里,很多人都晚婚,所以青春期延长了。
本篇给出一个表格,对比了青年、中年、老年的不同。读来叹服,果真如此。
人在三十五岁会达到生命曲线的顶端,保持年轻时的热情,并用更丰富的精研和更成熟的理解让这份热情得到锻炼。
接下来一句话谈到了性:或许这和性的循环是一致的,性在三十二岁抵达最高点,处在青春期和更年期之间。
随着我们在经济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四十岁以后,我们更喜欢这个世界一动不动。
通勤是中年人的写照。边看报纸边吃早餐,匆匆和妻儿吻别,冲向车站……
读《生命开始》。
《生命开始》:至于其他,他(婴儿)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不过他的父母却以为要通过说教来让他学习。他们教他彬彬有礼,却会打他;他们教他言语温和,却会冲他大喊大叫。他们教他不要过分重视钱财,却在他面前因为分配收入而大吵大闹。他们教他诚实,却用谎言来回答他提出的深刻问题。我们的孩子模仿我们,从而告诉我们真正的我们是什么样子,由此让我们受教。
和其他的育子类书籍相对比,孩子是很聪明的,我们不能应付。
虽然人到中年,但感觉自己的心灵年龄已经很老了,于是读《论老年》、《论死亡》。
《论老年》:人们应该在最美好的年华死去,可他们没有。
到处都是为生存而做的挣扎,生活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所有生活都以生命为代价,每个有机体向来都会吃掉其他有机体。
《论死亡》:历史上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衰落;生命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死亡。
七十年了, ,这个人一直在积累知识,付出努力,可死亡来找他了……
当然,书中还有可能还有你喜欢看却不愿意承认的《论女性》、《论性》。以及从168页起始到188页止的,几乎全书最长的一篇《论教育》。至于这些,就需要你自己探索了。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七):想来太复杂,说来太浅显
提到威尔•杜兰特先生,最常用的介绍应该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写就一系列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哲学的故事》、十一卷本《世界文明史》(后几卷是他和妻子阿里尔合著)、《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等。他终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但,读了这样的简介我是无感的。
我之所以对威尔·杜兰特先生产生敬佩之情,不是因为他曾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无政府主义的兴起、宗教信仰的式微,以及从维多利亚时代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期间美国社会道德的演变。老实说,我也理解不了这么多的东西。
而是看到他说,“很多年前,看到阿里尔那么痛苦地生育艾塞尔·本弗努塔,我离开了房间,因为帮不上忙而愧疚不已,并且喃喃自语:我要永远友善地对待女性。”威尔·杜兰特先生不是只想到了阿里尔小姐,而是延伸到了全部的女性,他的那份“愧疚不已”,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瞬间便穿透了我们柔软的内心,让我们觉得很多肤浅、甚至有些自私的想法或许都是可以得到原谅的。这就是威尔·杜兰特先生的厚度与柔软,它们充满了力量。
如今,我仍旧理解不了威尔·杜兰特先生在《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里的很多言论,但我想我在经历,在学习,在感悟,或许有一天,我是能够明白的。明白如,“于是年轻人结婚了,年轻由此终结。”;“人们应该在最好的年华死去,可他们没有。因此,年轻人和死亡会在大街上相遇。”;“这就是历史,一个徒然的有限重复;那些有着渴望眼神的年轻人也会犯我们犯过的错误,他们也会因为同样的梦想而误入歧途;他们也会痛苦,会怀疑,会屈服,会变老。”;“如果生命值得尊敬和完满,那么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奖赏,而这以外的意义则无关紧要。”等等,这类句子绝不只是我目前浅薄的认为,它们不过是读着优美,有趣,似乎有些道理的名言警句,而是真的有着深刻内涵的,威尔·杜兰特先生用一辈子的经历换回的思考。
整本书中,我很喜欢威尔·杜兰特先生在“论教育”的一篇文章里,对什么样的教育才最具价值发表的观点。他认为,最具价值的教育应该是让肉体、灵魂、公民和国家了解他们和谐生活所有可能。我们可以从三个基本好处来确定教育的目标:第一,通过健康、性格、智慧和科技控制生活;第二,通过友谊、自然、文学和艺术来享受生活;第三,通过历史、科学、宗教和哲学理解生活。“论教育”可以说是整本书中花费笔墨最多的一篇文章,可见威尔·杜兰特先生对其的重视。
全书对生命、青春、死亡、灵魂、神明、宗教、道德、女性、性、战争、艺术、科学等人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都发表了见解,读后真有(自己)想来太复杂,(作者)说来太浅显之感。希望五年之后再读一次,相信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吧。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八):一位老人所理解的人生
《落叶》,一个老人就自己认知里重要的点,关于内心的见解。或泛泛而谈,或细细剖析。他写出这些,说出观点,似与他人讨论生命、人性、宗教等深奥的却是生活本质的点,更是想要给自己的生命交上一份特别的答卷吧。“我”活着看到了生命?思索了什么?为什么活着?得到了什么?或许就是这些,这是对于自己活着时的思想与身处时代某个部分的感受记忆。
杜兰特老人,出生于1885年,去世在1981年,美国学者,研究过生物学,终身力致于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历史与文化等,出版了11卷的《世界文明史》;漫长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看着国家体系的不断改革,对于生活苦难和社会变迁都置身其中。
本书两百余页,二十二章,从生命开始写起,也就是婴儿时期,其他皆是以“论xx”为题,先是讨论青年中年老年几大人生最重要阶段。青春是从玩耍到工作、从依赖家人到依赖自己;关于中年,作者说从生物学的角度,自结婚开始就奔向了中年,虽然我想来也有些这个意思吧,却只是生物学的角度,结完婚的小伙伴们还是可以追求自我需要的。特别是女性,也不该一心放在家庭。
到了老年,不再有年轻时的活力,身体上开始衰弱、老化…接下来呢?你要面对的便是死亡。对于肉体的不再存在,容易让人想起灵魂与神明。灵魂会随着个人肉体的失去而瓦解,而自己留在世上的东西会存在多久呢?至于神明和宗教这些事情,还是信仰自己觉得对的部分,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正能量!
之后讲到道德、种族、战争、性、政治、体制等问题,还有我觉得比较接近生活的教育、艺术,固然看起来在说什么很宏大深刻的社会问题,其实杜兰特老人更加点名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关乎人性的哲学问题吧。听他一说,人类的历史看起来似乎都在这些问题里反反复复的,有无尽的欲望(占有欲、贪婪),或时常想改革(竞争、暴力),有人性的弱点比如偏见跟风,再而产生种族歧视等……说到这个“教育”,自然包含了太多太多,我一直觉得我们一生都在学习,正像作者所说的,教育是灌输,也是基础,通过它来创造好的社会与文明。他的文中,总有作为长者对于后来的人们的一些自己的建议与想法。
最后一章《论以史为鉴》,大致是对于生命之中的必要关注点与之前所讲的进行了简单概述。在最后一节里,对于人们的新生活,如何用新文明取代旧文明,杜兰特老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改善道德点,渐渐完善的教育,人们努力的在往更加美好的文明世界去。他希望把美好的人类文明遗产保留下去,并就此对于美国未来的发展过于了诚心的建议。
他说,在这些文字里,并没有新奇的哲学点,也带不进惊天动地的思考。只是对于人生主题的思考,也不一定写得出深度与长度。而我作为一个读者看完之后,或认同或了解或思索,然后,继续,生活下去。
像一片又一片叶子,连接成的生命之树;这一点一滴的想法,让我们更加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慢慢的接近生命的本质。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九):以史为鉴,以智慧为明镜
现在你要庆幸你能读到这本书,因为它是作者最后一部未曾出版的作品,并且在作者去世后,经过一番周折才得以问世。作者93岁时仍在进行创作,本书是他用尽一生对生命、政治、宗教和社会等几乎涵盖所有知识领域的智慧阐述。本书作者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2016年1月,威尔•杜兰特所著《历史的教训》入围2015年度影响力图书。
他的书不像其他政治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那样晦涩难懂,他的文字见地深入浅出,便于读者更广泛的对不同领域问题的理解。前几章描述了人类从生命的开始进而一步步成长为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过程。我们之所以喜欢孩子,是因为她代表了人类生命的延续,又因为孩子身上拥有单纯、真诚,心口如一这些在大人身上似乎渐渐丧失掉的美好品质。走过了儿童的懵懂,走近了迷茫与热烈的青春时期,他们开始无所畏惧、焦躁不安,他们探索生活中的一切未知,他们可以犯错,却渴望年少视广,智慧是用青春作为代价的。在青春年华里他们收获了爱情,步入了婚姻,中年时他们仍保持年轻时的热情,用经验与阅历来锻造这份热情。夫妻在婚姻中遇到了各种诱惑,迷失了自我,最终,孩子的诞生成为凝聚他们夫妻感情和维护家庭和谐的共同话题。人们留恋青春不想变老,年轻人与老人在大街上相遇,他们眼中分别流露出对彼此的想象与回望,人一生生活的好坏与是否完满,最终成为无限循环的历史。
关于中间的章节,作者阐述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不论是生者还是面临死亡的人都愿意相信,死亡后还有灵魂的存在,于是人们相信神明、宗教,人们信奉不同的宗教,宗教曾被誉为超自然的力量。宗教让人拥有信仰,并自愿遵守道德规范与准则,当所有的文明受到威胁时,如:犯罪、战争、种族冲突、性放纵还有道德和城市的退化,我们应培养面对一切危险的智慧,作者坚持相信通过教育,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让他们懂得并理解,要尊重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更要关爱母亲、关爱女性,因为她们创造了世上最大的奖赏——生命本身。伟大的智慧必将让人们的生命得到升华,拥有人道宽容、婚姻的恒久和有组织的和平。
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提到了关于战争、政治、社会体制、艺术、科学、教育和以史为鉴的论述,其中非常有价值的论点数不胜数,关于战争:历史学家从一场战争记录到另一场战争,把历史扭曲成屠杀场的同时,那些文明史、法律、宗教和哲学、文学和艺术,犹如时间长河里隐藏的黄金待人类去发掘;说到艺术上的崇拜,从传统形式、全新偶像演变成对离奇之物的崇拜;在教育中,如果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要去到那个语言环境里,而并不是一味的学习语法知识。从经验中得到智慧,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我们自身经历以外的体验。
最后,作者提到教育的功能和最高使命在于将这一文明遗产灌输给年轻人,让明智成为礼物,高雅深入人心……人们过上富足生活,教育的成熟和物质的基础,创造出最好的社会与文明,为人类遗产添加智慧和美好。
作者让我们以史为鉴,以前人的智慧话语作为我们人生的明镜,映照出人类过去与未来生涯的同时,一代代的人将珍视这份得来不易的人类遗产。
文/巧克力糖豆
《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读后感(十):每一个论点都是一片叶子
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是1968年普利策奖、1977年总统自由奖得主。他在1968年的1月的电视采访时说:“我正在特别创作一本名为《落叶》的书,我把自己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同作家和各种问题的感受都写进了这本书里。”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落叶》在几个采访场合被提起过,但它一直只是传闻。直到最近,《落叶》才作为杜兰特的最后手稿真正面世。
杜兰特一直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地理、经济、种族、人性、宗教、政府、战争、道德,以及它们对历史所起的作用,比如他和妻子合著的11卷《世界文明史》就是全方位探讨这些问题的皇皇巨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鲜战争、民权运动、越南战争、肯尼迪被刺、水门事件……这个时代并不和平宁静,有很多人都在思考。杜兰特将他的所思所想化作了《落叶》,他以史家之眼、哲人之心,以寥寥数语倾吐他的感受:论青春、论死亡、论宗教、论道德、论种族、论战争、论艺术、论科学……此书仅仅200页,22章涉及22个论点,其话题之广泛是罕见的。出版方称该书是“杜兰特最重要的作品,没有之一”,这话过誉了点,论题太多导致全书整体略泛,但假如想要了解杜兰特,此书可以说提供了一把把钥匙。
第一章《生命开始》是全书唯一不以“论”标明的章节。每个新生儿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也代表了世界的无限可能,好奇心将促使他触摸和品尝一切。杜兰特说,“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孩子,一些成人从不曾变老”。是的呀,我们不可能预先规划人生轨迹,不可能设置回归的节点,不可能适时调整行进的步伐,我们只能顺从生命的流向,从青春到中年、老年,最后是死亡——“生命赢了”!杜兰特将人生道路划作了几个“点”,他一点点掰开了论,每个“点”都有它的欢欣与悲哀。我想起爱默生也写过《论生活》,他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非常接近。爱默生说:“种子不会消亡。”每一粒种子都会努力生长,向着光,向着天空。我们不得不接受一种不可抵御的意旨,然而并非无可奈何,我们经由思考、实践可以获取生活的积极的动能。这是一种通透的内心光明的肯定。
本书的上半部分,主要是有关生命本身的哲理追问,那是一个人由灵魂内部涌现的灵性反思。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株大树,它的健康成长需要对付疾病、毒害和一切敌人;它具有保护能力,也富有创造力。问题在于:每一株树都植根于土壤,土质的好坏与它的成长息息相关,这个过程还会遇到虫害和各种灾祸。因此杜兰特还要从内心走出来,向着外部世界、向着时代苦苦追索。在《论西方人的双重幻灭》这一章里,杜兰特说西方人“不仅失去了儿时的光明信仰,还失去了青年时代充满希望的乌托邦”,他对后战争时代人类信仰的丢失表示担忧;他在《论宗教》中热情洋溢地对宗教改革提出了种种建议,强调要“重新创造一个基督可以理解的基督教”;他批驳社会道德的沦丧,厌恶性泛滥,讴歌女性之美,反对种族歧视;他通过《论越南》、《论战争》、《论社会体制》等表达他的反战愿望;他认为要以科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要以艺术提高人的素养……这些论点看似分散,但有着内在的思维逻辑的联系,最后一章《论以史为鉴》,杜兰特将所有的这些问题归拢,透过历史来剖析人类的行为模式,“所谓当下,不过是过去在现在这一刻的积累和集中”,所以“当下”在未来也会成为历史,这本书所谈论的,最终都将成为过去的经验,而他只希望自己能提供一些借鉴。
歌德说:“我们年轻时企求的一切,在我们年老时会成堆地压过来。”杜兰特的人生时长将近百年,所以他才有那么多想要谈论的吧。一叶可知秋。类似讲法原来并非中国独有。杜兰特以《落叶》命名这部随笔集,他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许多解释,于是转化成了一个比较哲理、带点诗意的隐喻:如果每一个论点都是一片叶子,当我们一个个观察过去之后,是否可以得出较为清晰的、可以接受的结论?
请勿随意转载,如有需要联系本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