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29 02:3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是一本由刘仙洲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2020-9-1图书,本书定价:48.8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读后感(一):了解中国的古代的机械工程发明真的很有必要

  

像大部分70后男生一样,我从小喜欢拆东西,家里的收音机、钟表整坏过几个。由于总是在重装时多出几个零件放不进去,这种事后来就不做了。上学看书时,有两种矛盾的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这好像是强调技术的;与此相对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读书和动手对立起来。

再回望历史,才发现古时不少人重读书,轻视机械,《天工开物》的序里还有“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算是针对当时读书人轻视科学技术的感慨。直至看到这本《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我才详细了解到古人也有很多巧妙的设计,很值得骄傲。

书里介绍的全面细致,从辘轳、水车、绞车再到榨油机,还有弓和弩,算是非常到位的科普了一把,很长见识。

大家都知道弩和弓不同,但具体哪儿不同呢?

首先,弩不是在射箭的时候才临时拉开,而是把弦拉开先放在一个扳机上,等要把箭射出去的时候把机搬开,再由弓把箭发出去。弓在扳机上扣的时间可长可短。

其次,用弓时只限于一个人的臂力,用弩则不同,拉开弓弦的时候有用脚磴和车绞的,那力量会大很多。有时更把三张弓合成一弩,力道更大。由于这种多装在一个床子上,所以也叫“床子弩”。

古人还设计过一种自动发射装置,当野兽或者敌人走近时就会被射中,很像二战后期出现的自动机枪。

书中还介绍了基于风力的力车,基于水力的水车,燃气轮的始祖利用势力的走马灯,火箭和二级火箭的雏形,配图加详细解释,很容易明白。这些充分体现了先人的才智。

有朋友可能会说:“之前这么厉害,后来不啥大清就挨打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社会制度有关。

14世纪之前,中国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与西方不相上下。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对商品的质量和数量需求都有很大增加,于是反向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生产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助,科学技术也反向促进了生产。而中国却在此时陷入了停滞。发明者不但得不到奖励,还会被斥责和处罚。

所谓“德能居位曰士”,很多人读书就求个功名,“技艺则为末务”,由此科学技术自然得不到重视。还好大清亡了之后,国家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我开篇所提到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就是技术被重视的一种现实反应。

文理并重将成为不变的大趋势,挺好。

本书算是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技术开了一扇窗,由于古文没有句读(就是没标点),原作者费心颇多,在此特别表示敬意。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读后感(二):《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简体版出版

  

——在2020年10月17日”刘仙洲工程教育与工程技术史研究学术论坛“上发言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谢谢组委会,谢谢冯立昇老师,给我一个机会来向大家汇报一下关于刘仙洲先生《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简体版的出版情况。

我是北京出版集团的策划编辑高立志,一直主抓社科品牌丛书“大家小书”,这套书由北大袁行霈先生撰写总序,并进行界定:是学术大家写给大家读的普及作品;作品部头比较小。自从策划至今近二十年来,大家小书已经出版200余种,学科范围主要是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因为我们的早期策划基本上都是文科出身。后来有专家一再给我说:大家小书应该纳入科普作品。说实在的,我读的是文科,对科普著作一点把握都没有。

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两个概念。哲学社会科学是不断积累的,不能相互替代,一些大家的著作,即使有偏见,但它仍然足以一家之言,可以启发读者新的思考向度,是不是过时,这相对来说比较好判断。据我理解,自然科学则完全不同,这是是非分明的问题,一个理论会覆盖另一个理论,今天的一些新认识会完全颠覆过去的观点,所以我拜望很多专家,像清华大学刘兵老师,上海交大江晓原老师,我都咨询过:大家小书的科普卷该怎么做?他们告诉我,这是必须的,但要慎重。江晓原老师说,文笔好的科普文字本来就不多。他向我推荐两个人,一个是竺可桢,一个是刘仙洲。竺可桢先生的《天道与人文》,已经是大家小书的老品种了,当时我们策划还没有明确的自然知识普及概念。

我抓大家小书的科普卷,首先做的就是华罗庚的《数学知识竞赛五讲》《优选法与统筹法平话》、钱伟长的《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和刘仙洲先生的这本书,以及即将出版的张子高先生的《中国化学史稿》。我注意到这几位都和清华大学有着极深渊源,所以我要谢谢清华大学,这不是偶然,这是清华大学硕果累累的自然呈现。我们要努力返回原典,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守正创新的精神。举个例子,例如本书第54页,有个插图:张衡地动仪的主要机构。这个图的图说后面有个括号,括号内写:“根据王振铎先生的推断”。这个图被后来一再引用,进入中小学教科书,可惜他们把这个括号弄丢了,致使很多人将这个推断作为定论在不断传播。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读著作要读这些经典性的普及著作,不要被二传手的攒书误导。这也是读书,读大家之书的意义。

写普及图书很难。记得清华大学的历史学者、也是机械史的先行者张荫麟先生就有这个观点:写普及著作比写论文难,因为普及著作必须经过作者先消化,要追求文体之美,写出来才好看。

刘仙洲先生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初版于1962年,是繁体横排,此后不曾再版。但这本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冯立昇老师在导读中指出本书;“是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古代机械史的著作,从机械原理和原动力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历程”;是“中国机械史的奠基作”。冯立昇老师在导读特别清醒地提示读者:“由于新史料的发现或新研究成果的出现,书中某些具体说法可能需要修正。”冯老师精益求精的精神感染着我们的编辑和读者。如果有各位老师对本书有什么进一步的修订意见,恳请大家及时告知,以便本书再版时会变得更好。

这本书责编过程中,其实最大的问题一是繁体转简体的自然问题;二是目前所谓的语言规范化和原汁原味保留经典原貌的尺寸把握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引文的查核,因为老一代学者大多是凭记忆在写东西,当时也没有所谓的学术规范化,我们需要做一些很琐碎的必要编辑工作。这些苦难最终克服了,把本书以这个形态呈献给各位专家和读者,欢迎大家批评。在座有很多科技史专家、自然科学的大家,我们也特别欢迎各位专家推荐和亲自撰写自然科学普及性著作来丰富我们大家小书。

谢谢各位师长和读者!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读后感(三):张柏春:构建机械史学科的学术经典

  

2020年是刘仙洲(1890-1975)诞辰130周年。是年9月,北京出版社再版了刘先生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在此,笔者愿和读者一起重温刘先生的经典著作,缅怀他创建中国机械史学科的历史功勋。

20世纪初,科学技术史首先在欧洲和美国成为一门成型的新学科。中国学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也开始追溯和研究中华科学技术的传统。在中国机械史研究方面,刘仙洲先生的开创之功尤为突出。

一、搜集机械工程史料

刘仙洲在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1924年起先后在北洋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等高校担任教授或领导。他率先用中文编写机械工程学科的多种教材,并统一机械工程的中文名词。在授课时间以外,他还从古代典籍中查找有关机械技术的史料。

1935年10月,清华大学刊印了刘先生的机械史拓荒之作——《中国机械工程史料》。按照机械的用途(或行业),该书分为普通用具、车、船、农业机械、灌溉机械、纺织机械、兵工、燃料、计时器、雕版印刷、杂项和西洋输入之机械学等12类,粗线条地勾画出古代机械工程的大致轮廓。尽管将燃料、雕版印刷等内容纳入“机械工程”略显牵强,但此书体现出刘先生把握机械工程学科及其历史的大格局,为后续的研究指出了知识范围、切入点和重要史料。

刘先生是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创建者之一。他不仅参照现代工程学科框架,梳理中国机械技术的传统,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主张把科技史建设成一门学科。

二、开拓机械史专题研究

1935年之后,刘先生一边继续搜集和整理史料,一边首次开展古代原动力、传动机构、计时器等机械及相关发明家等专题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其中包括:1940年发表《王徵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指认王徵和邓玉函(JohannesTerrentius)编译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辨识了此书描绘的技术知识;1943年发表《中国在热机历史上的地位》,率先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机械动力;1954年发表《中国在传动机件方面的发明》,系统阐释古代的绳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凸轮传动和杆传动。

刘先生的专题论文是同时代学者和学术后辈绕不过去的机械史经典。王振铎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原了多种古机械,其中吸收了刘先生的专题研究成果。1956年,刘先生在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意大利佛罗伦萨)上宣读论文“我国古代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还与李约瑟(JosephNeedham)当面进行深入交流。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卷中多次引用了刘先生的论著。

有了专题研究的足够基础,才有条件撰写内容系统的学术专著。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刘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写成了他的机械史专著。

三、构建中国机械史学科体系

1961年,清华大学刊印刘先生撰写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初稿)。在征求同行专家们的意见之后,他对初稿又做局部修改,定稿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在1962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与初稿相比,1962年版增加了第6章,增删了某些文字和插图。在此书的序文中,他专门致谢那些帮助搜集资料、提供图片、判定文物年代、计算和绘图、提出修改意见的人们。

刘先生以机械工程学的学理为主线,叙述古代机械工程成就,构建中国机械史的学科体系。1962年版《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分为如下6章:绪论;中国在简单机械方面的发明;中国在利用弹力、惯力、重力和减轻摩擦力、利用摩擦力以及采用连续转动以代替间歇运动等方面的发明;中国在原动力方面的发明;中国在传动机或传动机件方面的发明;结束语。在“结束语”中,作者探讨了14世纪以后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如“当时的工农业生产均陈陈相因,停滞不进,对于新的科学技术没有迫切的需要”。

刘先生还开创了中国机械史的分支学科研究,并且首先关注农业机械的历史,撰写了《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1963年)。这部农机史全面叙说了古代的各类农业机械。

刘先生的工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陆敬严和华觉明二位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刘先生提出的学科体系,主编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2000年)。张春辉、游战洪等先生秉承刘先生的遗愿,写出《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2004年)。

四、严谨求实地破解古代发明

对于中国科技的历史地位,刘先生反对文化自卑和妄自尊大这两种倾向。他在“绪论”中强调:“我们应当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实事求是地,依据充分的证据,把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分别的整理出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早就是早,晚就是晚。主要依据过去几千年可靠的记载和最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十多年来在考古发掘方面的成就,极客观地叙述出来。”

刘先生在“绪论”中指出整理发明史遇到的诸多困难,例如,“真正作出发明创造的人或自己不会用文字记载,或因社会上不予重视之故而没有加以记载。一部分幸而被记载的又多出于当时或后世的文人。他们在记载时多在文字的简练上注意,同时又不真正了解这些发明的内容,以致或过于简略,或记载失实,或过分夸大,或故事神奇,或详于记载外形和表面的作用而略于记载内部的结构及传动的机构,使后人无法根据记载而加以全部地了解。”研读刘先生的论著,我们不难体会到他是怎样克服各种困难的。

学术原创往往是不完善的,如当年《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的少数别插图标错了文献出处。不过,瑕不掩瑜。《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被誉为“第一部中国机械工程史”,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学术原创成果,也是刘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科技史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学科,科技史学者要有好的悟性,也要有足够的积累。刘先生几乎不属于专职的科技史学家,不能把主要工作时间用于研究机械史。他在45岁的时候发表《中国机械工程史料》,71岁时才写成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专著的。当代科技史学者应继承前辈的学术遗产,久久为功,成就卓越业绩。

作者张柏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 本文首发《中华读书报》2021年4月27日

推荐阅读: 大家小书·科技卷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读后感(四):他也许是古老中国第一位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的科学家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第一位校长刘仙洲先生在《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绪论中说:自1840年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以来,他们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也随之输入。我国一部分读书人悚于他们的船坚炮利,曾发生过不应有的自卑感。认为我国在各种科学技术的发明上,事事不如人。甚至认为我们什么也没有。……这当然是一种误解,转载这篇《他考不上秀才,倒成科技总设计师,大清未亡就发了第一篇<Nature>》的因由,便为人知,早在那100多年前,我国科技史上星光熠熠的存在——徐寿

  作者:SME科技故事 发表于: iNature 导读 回溯到130年前,其实早已有中国人在《Nature》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而作者竟是大清晚期,被称为晚清科技总设计,启蒙了中国近代科学史的徐寿。或许徐寿这些人,在整个科学史上的成就微不足道。但是在封闭和黑暗的清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无尽的光辉。 能够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一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成就。 但回溯到130年前,其实早已有中国人在《Nature》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而作者竟是大清晚期,被称为晚清科技总设计,启蒙了中国近代科学史的徐寿

徐寿

  除了是第一个发《Nature》的中国人,他还有许多与清朝格格不入的“第一”。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期刊、第一批化学翻译本...

徐寿

  徐寿,号雪村,181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 虽5岁丧父,但他的母亲仍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望他日后高中状元,讨个官做。所以自幼聪颖的徐寿,不但饱读诗书,还对这些古文有许多自己独特见解。 无论是母亲,还是外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然而,在旧式的“童子举”中,他竟连个秀才都没考上。 不久后,母亲的去世,也让他更加痛觉学习八股文的无用。 在这之后,他便毅然放弃了“应试教育”和科举当官的打算,开始通往“经世致用”之学——科学。 他涉猎的科技范围极广,律吕(音乐)、几何、重学(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就没有一样是他不喜欢的。

象限仪, 用于测量火炮倾斜角,检查火炮瞄准和火炮的角度

  那时根本没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而徐寿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家”。 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与现代的科学理念完全相符。 他求知若渴地翻遍历代的科技典籍和西方科技著作,更是推崇“究察物理,推考格致”的求实精神。为了求实,他曾自制过指南针、炮用象限仪、甚至是结构极其复杂的自鸣钟。

自鸣钟中,报时的小鸟

  此外,他还研究制造出好几种古代乐器。 而这几种古代乐器。也带领着徐寿通往了更宽广的科学之路。 一次,徐寿正在县城帮人修理七弦琴,他精湛的手艺和非凡的谈吐,引来了举人华翼纶的注目。 那时的华翼纶想给小儿子华蘅芳(青年数学家),找个亦师亦友的“玩伴”,让他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 之后,徐寿和华蘅芳便成了志趣相投,相见恨晚的忘年之交(徐寿比华蘅芳大15岁)。

左 徐寿,右 华蘅芳

  在当时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能学到的科学知识实在有限。 所以徐华两人也结伴,到处寻找“科技发烧友”,只要弄到一本科学书就互相传抄,学习新知识和互相交流。 一次,徐华二人到上海寻书时,就觅得一本新编译的西方近代科技书《博物新编》。 这本书虽说是欧洲普通的科学常识书,但对比清朝的科技水平,徐寿仿佛穿越到了未来200年一般。 那种心情,结合一下当时清朝的环境,就可以想象得到有多欣喜。

《博物新编》

  得到这本书后,徐寿便立刻开始验证书中一些科学理论和实验。 他的动手能力极强,许多实验要用到的器材、工具,都是从他那双巧手得来的。 如他当时就把水晶图章磨成三棱镜,用来观察光的折射和光分七色的问题。 除了做验证实验外,徐寿还能触类旁通。 他还试做了许多《博物新编》里还未有定论的实验,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博物新编》中火轮机图

  那时,他还认真研读了《博物新编》中关于现代蒸汽机原理,甚至经常跑到西洋人的轮船上,探究其造法。 在那个闭关锁国、封建落后、民智不开的清朝,徐寿的“奇技淫巧”完全是异类,更是引来不少关注。 很快,徐寿等人的事迹也传到洋务派曾国藩耳中。

  当时正为洋务运动发愁的曾国藩,马上就把徐寿等人聘到安庆机械所。 1862年4月,徐寿等人进入安庆内军械所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自制轮船”。 依据“国情”来看,自制轮船谈何容易啊。 古代中国的造船业规模虽一直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多是以人力和风力为动力的原始木船。 与西方近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甲船一对比,鸿沟显而易见。

中国古代的内河船

  虽完全白手起家,但徐寿还是表现得信心十足。 首先关于轮船的核心技术蒸汽机,徐寿早已从西方的机械书中烂熟于心,设计图跃然纸上。 就算没有任何进口零件(当然国产也没有),但徐寿自己本身就是个手艺人,像蒸汽机所有的零部件,他都能凭锉刀一个个锉出来。 而擅长数学的华蘅芳,则在测算、绘图,配置动力等方面给予他帮助。就连他的儿子徐建寅也“屡出奇招”,帮忙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徐寿的儿子徐建寅

  3个月后,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台蒸汽机诞生。 1864年,徐寿等人完全不假西方人之手,制造出了完全国产的“黄鹄号”蒸汽船。 当“黄鹄号”试航完毕靠岸时,曾国藩对徐寿、华蘅芳等人赞不绝口道:“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黄鹄号”的落成,也使徐寿在科技界声名大噪起来。 之后,他更是获得了一副清同治帝御赐的“天下第一巧匠”牌匾。 但是徐寿并不以为荣,反而是将这块牌匾收着,不以示人。 因为在他看来,轮船早已在世界各地穿梭了近半世纪,大清还关门自称第一,洋人看了是笑话。

  1867年,徐寿也因出众的才学,被调往从事军工生产的江南制造总局。 然而,他并不满足现阶段的只求技术,而不求科学原理的洋务派思想。 一上任,他就依据民族的“刚需”,向曾国藩呈送了四项建议,分别为:一、开煤炼铁;二、自制大炮;三、操练轮船水师;四、翻译西书。

徐寿的纪念章

  但曾国藩与徐寿在思想高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那时,他只想着用“洋技术”造出轮船即可,对本国的科技发展和学习西方真正的科学理念不太上心。 所以,曾国藩就以“其轮船以外之事,勿遽推广言之”为由,一口拒绝了徐寿的所有请求。

近代第一艘军舰“惠吉号”

  好,你说造船,就给你造。 很快,由徐寿设计的近代第一艘军舰“惠吉号”诞生。 之后“操江号”,“驭远号”等军舰也陆续有来,为我们近代海军军事工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等炮舰“操江号”

  虽说徐寿在遵照上级“专心”做轮船,但是私下他还是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他觉得,前三条建议上级不同意,算了! 但是关于第四条的“翻译西书”,他却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放手。 因为每当想起初读《博物新编》的心情,他都想把这种“开眼”和“穿越”的感觉,传递给更多的人。

  被曾国藩拒绝,他就迂回地找到江南制造局会办的冯骏光和沈宝靖。 他用试探的口气,以“小试”之名,提出先翻译几本西书,看看效果。 这个既不会得罪曾国藩大人,又能开始译西书的“曲线译书法”,自然也得到了冯、沈二人的同意。之后小试初译的三本书,也完全在徐寿的意料中,一改曾国藩以往的反对态度。他不但对徐寿赞赏有加还出大力支持,更是建议“另起学管以习翻译”。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内,左起徐建寅,华蘅芳、徐寿

  就这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徐寿担任总管。 为了更好的翻译西书,徐寿高薪聘来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伟烈亚力等人负责口译。 而徐寿、徐寅成、华蘅芳等熟悉西方科技的中国人则负责理解,形成文字。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

  徐寿这译书,一译就是17年,译著书共计137部,约290万字。其中徐寿更是以化学译著最为出名,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先驱。 他将西方近代化学中的各个分支,无机、有机、定性、定量、物化以及实验方法和仪器等都完整引入我国,翻译的书籍还成了我国第一批化学教材。

徐寿父子、傅兰雅等人翻译的书籍

  此外,徐寿更是首创了化学元素汉译名的原则。 他选择用罗马音的首音(或次音),找到同音字,加上偏旁,用于化学元素的译名。 我们现在必背的元素周期表,也大部分都出自于他的翻译。 你可能觉得,这几个化学元素的翻译没什么厉害的。 但是只要对比一下日本的元素周期表,你绝对会对徐寿心存感激。 日本翻译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直接音译,所以他们的元素周期表也沿袭了这一做法。 徐寿译的“钠镁铝硅磷”,日语则是“ナトリウム、マグネシウム、アルミニウム、ケイ素、リン(罗马音Natoriumu, maguneshiumu, aruminiumu, keiso, Rin)”。 想想要用日语背下整张元素周期表,就觉得还是徐寿中西合璧的翻译更加先进高明。

日本元素周期表

  为了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徐寿和傅兰雅等人于1875年,在上海创建格致书院。 这也是中国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校,开设有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多门课程。 此外,在格致书院,徐寿还定期举办科学讲座,边讲科学知识边做实验表演,效果显著。

格致书院

  其实刚开始英国的董事会,是想在上海开办一个像大英博物馆一样的科技展览机构。 但是在徐寿的坚持下,才建成了“工业技术学校”的模样。

  为了不让这所科技学校流产,徐寿当时还捐出了1000银元(可购买一百亩良田)。 此外,他继续发动北洋大臣李鸿章拨国库1000银元,各界才纷纷响应凑齐7700银元,使书院脱离了财产危机。 几乎是与格致书院成立的同时,徐寿和傅兰雅也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

《格致汇编》

  除了在这本本土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外,徐寿当时竟还向外国科技期刊投稿。 我们现在熟知的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就刊登有徐寿的一篇论文。 这篇发表于1881年的文章《考证律吕说》,也是我国第一篇在《Nature》上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对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质疑,并用现代的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 那时候大清未亡,就连当时的《Nature》编辑都评价这“非常出奇”。

1881年徐寿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

  在这篇《Nature》发表后的第三年,徐寿就病逝于上海致格书院,享年67岁。 十多年后,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也在一次无烟火药中,意外被炸死。 他们不求功成名就,更不求达官厚禄,一生都致力于先进科学的引进与传播。

徐寿石像

  或许徐寿这些人,在整个科学史上的成就微不足道。

  但是在封闭和黑暗的清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无尽的光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