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精选点评:
●抱着看看前辈学者的治学方法的心态看的这本书,后来发现只能当做闲书来看。一些有启发性的经验是有的,就是废话多了点,尤其这个版本中重复性的东西特别多。
●季羡林平生的随笔感想,浅显经典
●「先生学问之衣钵,自有专业人士接而传之,然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则应为学术界、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所学、所重。」
●4.5分。 除了有些文章重复, 给我许多力量 好好踏实搞研究 博学习, 并让我终于下定决心学习日语。 季老先生态度太正了 赐予我力量。
●【藏书阁打卡】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季老推荐书单(仅限中国文学作品)—— 一、司马迁的《史记》 二、《世说新语》 三、陶渊明的诗 四、李白的诗 五、杜甫的诗 六、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七、苏轼的诗文词 八、纳兰性德的词 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十、曹雪芹的《红楼梦》
●关于“治学”没有认真读,感觉其方法不适合当前;季老竟如此推崇散文;最大影响在于,我想找更多的古文来看
●偶然读到的一本,很有意思,很多往事,让人感觉很平易近人,文人的风采卓显!
●通读了一遍,觉得对自己接下来的论文写作会有一些帮助。博观而约取,惨淡经营吧。当然,十分钦佩季老求真的品质。
●博览群书,严谨治学,写作求新。
●有一些观点重复的文章,还是要好好读书呀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一):老者经历过后的一些总结和建议
大部分的随笔来自2000年前,感觉是两个时代的人,但表达出来的东西却很容易让人接受。只想用两字表达看完的感受--老者。整本书基本就是以阐述的方式表达了一些个人简介。以及推荐了一些方法包含学习方法,十岁接触英文,后来各种学习也都是以兴趣为导向,倒是觉得我们除了专业以外真的需要多接触一些不同于专业的东西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二):隐士半床书
两个小时选读完,有很多想法写在书上,一些启发总结在下读书不应只是学生该做的事情,贤者是我师,终身学习,学会和自己对话读书治学贵精。学的杂也要有重点,若是一路没有重点的杂下去,最终咋不出任何成果。想起阎学通的一句话,“什么都懂的就是什么都不懂。”“由博返约”的含义对真善美的追求,水愈深愈静,平淡的东西简单真实,悠远。做人也应淡如菊。独立思考,运用多维度先去思考而不应当是先长嘴问别人,也不要指望书籍给你一切答案,在自己思考后得到答案,也会得到真实的愉快。“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叔本华多读书,多思考,多运用。有布置有战略的“多读”,不应是打乱战的”多读”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三):读书治学写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治学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句话我早在十几年前就读到过,但一直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读书治学为什么会跟这几句词联系起来呢?之前我只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最近我在读季羡林的《读书 治学 写作》这本书,对这句话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境界,刚开始治学的时候,虽然有了一个志向,但对未来却一眼看不到头。 第二境界,是在自学的过程中,需要下苦功。努力要努力奋斗虽然身体都消瘦了,但自己却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是在前两种境界的基础上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通过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刻苦钻研,有一天成功在不经意间就来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大学问家和普通人的区别。之前我读的人间词话的点评,虽然看了作者的解读,但我却并没有明白真正的含义。所以说为什么读书要读经典,读经过时间检验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四):读书|季羡林先生的精神才是财富
通读完整本书,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季羡林先生的很多思想,而不是写作方法。他甚至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看关于写作方法的书没有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来的有效果。
全书分了三部分,如标题所写:读书、治学、写作。
关于读书,季羡林先生推荐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司马迁的《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陈寅恪的《寒柳堂集》、陈寅恪的《金明馆丛稿》等。
同时,他提出“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理念,如人就该吃饭一样,季先生还是解释了其原因,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其实这便是我们普通人所缺乏的严谨治学的态度。了解个大概便以为自己知道了全部,以偏概全;很多事都认为理所当然,便不求甚解。应该认真对待读书,认真对待疑惑,才能进步。
他还提到一些中国文学史上,最感动人的散文,也是值得一读甚至背诵的。有《陈情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别赋》《三峡》《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陋室铭》《钴鉧潭西小丘记》《醉翁亭记》《秋声赋》《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从而得到一个结论:“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到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我深以为然。
而他整部书中都透露出他治学的认真、严谨、勤奋。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他认为学习最可靠的不是方法,而是个人的勤学苦练,发挥主观能动性。还举了个有趣的例子:“过去有人讲笑话,说除臭虫最好的方法不是这药那药,而是勤捉。”如他所言,其中确实有朴素的真理。
还有“学者的大忌是仅靠手边一点搜集到的资料,就茫然做出重大的结论。我平生有多次经验,或者毋宁说是教训,我对一个问题做出了结论,甚至颇沾沾自喜,认为是不刊之论,然而多半是出于偶然的机会,又发现了新资料,证明我原来的结论是不全面的,或者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我时时提醒自己,千万不要重蹈覆辙。”这也是我时常遇到的问题,只习得万千之一便沾沾自喜,难以自控地开始炫耀起来。回头看来,那时的自己简直愚蠢至极,真真是不满的半瓶醋才会晃荡。也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才好。
“对于目前流行的各种学术派,不管你认为多么离奇荒诞,必须加以研究,至少也应该了解其轮廓,不能简单地盲从或拒绝。”我认为可以延伸到生活中许多事情中,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就不要加以评论或干涉,至少知道其轮廓才有资格说出喜欢或厌恶。
而写作,是以读书为基础的。“《作文秘诀》一类的书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在我看来,写作方法还是有的,但总归大同小异,了解方法之后,写作水平的提高就像季先生所说,需要从多读多念多练习中得来。
这本书语言比较平实朴素,有些文章是重复的,但这不影响我对季羡林先生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