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29 01:1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精选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一):禅宗

  佛教的中国化,禅宗提倡的是在生活中就可以禅修。禅宗强调的是思想上的哲学上的感悟,架空在实际生活之上的一种空想感悟,却很难教人以创新创造,佛教中也有部分分析因果关系的原理与应用知识,但这一部分传入中国后却被弱化了,所以后面的禅宗和儒家都注重的是社会文明,而没有在科学因果研究有什么建树,因为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中很难有科学的建树。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二):分明是中世纪世界宗教的发展

  这是中华史咩,跟中华有关的过半咩。如之前好评大赞的,若作为世界宗教发展的通识读物,可高分好评,然而读罢不知为何要在中华史浓墨重彩地写其他宗教。

  全书五章基本可以概括为:

  第一章,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伊斯兰教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章,佛教的中国化,禅

  第五章,总复习,

  然而书名叫做禅宗兴起耶。

  知识仍涨不少,不具哲思慎读,会被禅学思想绕晕,比如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之类的。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三):历史外壳的散文

  读这本书的感觉并不像是在读历史,倒是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异常相似。书名是禅宗兴起,但就内容而言,一半内容与禅宗并无直接联系。作者依次介绍了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似乎是想深入挖掘一下三大宗教与其文明的相互作用,宗教的发展离不开政权的知识,但是文明的兴衰也受到宗教的作用。只可惜,论证和比较太少,感叹和修辞太多,抱着了解历史的目的读散文,实在让人别扭。

  在知识性上,伊斯兰教早期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很令我惊讶。

  读完这本书,我对禅宗的了解,仅仅多了以下论述,“事实上遍检禅宗的公案和机锋,你会发现那更多的是抖机灵,而非爱智慧”。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四):《禅宗兴起》书评

  《易中天中华史》是好书,其最大特点是有全球眼光。能学贯于中西。本卷用三分之二的篇幅介绍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历史。因为这一段历史正是读者不得所知的,所以所得很多。

  易中天说的对,禅宗是文字游戏,是齐物论,是差不多主义,是自己以为懂了的犬儒主义。虽然这样,禅宗仍然是高、傲、玄、妙的东西。或者他能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思想上的愉悦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的确是镜花水月、糖衣炮弹,销尽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好奇心,确定性,执拗感与渴望与苛求。

  “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这和“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有什么区别?中国的知识分子笃信这种哲学,是无论如何也诞生不了现代的理性主义精神的。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五):论最后一节:错失良机——“因明”

  作者最后一章最后一节,说错失“因明”是我们的遗憾。

  小人以为,这虽是遗憾,却是必然。因为自秦以来,中国进入集权的帝国时代,皇权高于一切权利。作为一个统治者,有哪一个希望自己的臣民善于推理,喜欢思考?为了巩固统治,只希望他们无条件服从。况且中国已经有“科举”作为上升通道了,哪有时间,精力去研究“科学,数学,推理?”——我要一门心思发奋读书,然后当官,由被统治阶级晋级为统治阶级,然后“鱼肉百姓”。这才是人生终极目标。至于“推理,科学”,呵呵,靠边站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书生尽白头。你们一门心思“为圣贤立言”,就没心思想其他“歪门邪道”的了。所以说,“因明”自秦以后,想打开中国市场是万难,唐以后更是痴人说梦了。

  而欧洲则不然,政权分散,皇权弱小,这种思想轻易“攻破”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六):对中华文明发展的盲点反思

  《禅宗兴起》一开始就将中国宗教的形成和发展纳入世界文明进化的框架下考量,一扫传统“国学”研究的自我陶醉和心证。

  我们可以看到,脱胎自犹太教的基督教,自成势力,以教廷的表现来干预世俗,甚至与朝廷分庭抗礼;伊斯兰教创始之初虽然没有教义机构,没有教会组织,却攻城略地建国;相比之下,以禅宗为主流的佛教,一开始就是皇权的附庸,并被彻底的中国本土化,与道教争宠,甚至大量翻版儒家思想。

  佛教顿悟基因中充满似是而非,与中华文化的中庸背后的模棱两可一拍即合,满足于世界的一知半解,逻辑推理和科学精神缺失也就自然而然。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事实上遍检禅宗的公案和机锋,你会发现那更多的是抖机灵,而非爱智慧。要知道,智慧和爱智慧可是两回事。没有希腊人那样对智慧的爱,最后就只会剩下文字游戏和耍嘴皮子。”

  掩卷长思,一味妄言中华文明的伟大,就会掉进另一种无意识的陷进。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七):中华史《禅宗兴起》有感

  隋唐时代 是世界格局大变化。从欧洲到亚洲,大帝国都欣欣向荣。各自的宗教也都蓬勃发展。 自从隋炀帝打通南北大运河,穆罕默德在麦加得到天启,世界就进入洗牌时代。洗牌风起云涌地地延续了好几个世纪,从阿拉伯人建立世界大帝国,日耳曼蛮族成为欧洲新主人, 直到成吉思汗的蒙古旋风横扫欧亚大陆,奥斯曼土耳其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宰,拜占庭作为千年的帝国落幕。 本书还是以中华的禅宗历程来描述。禅宗核心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禅宗主张是:心即是佛,佛外无心,叫既心既佛。 禅宗又让我们明白了智慧与知识的区别——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 个人,知识可以接受,智慧只能启迪。因此他们只要求学佛的有慧根,开悟的有机智,却从不提供标准答案。 本书对三教的对比: 耶稣基督:“三位一体” 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不是神 释迦摩尼:是人不是神,不是神创造的世界,就没有神的概念,而是靠觉悟。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八):小小感受

  原本是被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冲着佛学、禅宗而在实体书店买的书。没想到书中所讲的佛、禅仅占三分之一的内容。

  本书主要内容侧重于讲述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中国化的佛教(禅)——的起源、兴起、在世界上的传播方式、路径等。有意思的是,作者按时间轴交错地讲述了有关三大宗教重要的历史事件、进展,而且看起来还不杂乱,反而能让人辩证、对比。对于不了解世界史、宗教史的我,算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本书也算是超低配版的宗教史吧。

  书中也给读者剖析了宗教权力与国家权力、教廷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或贡献。平时我们可以从现实中或新闻中或文学作品中看出信仰的力量很强大,比如穆斯林们的善良、虔诚,当然还有极端份子的“圣战”,基督徒们的专注等等,这些行为是受什么驱动着呢?我想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吧。因为大部分时间被独尊儒术所统治下的农耕社会,“当下、活着、现实”,或许才是“信仰”,这也是主张顿悟,见性成佛的佛教禅宗能够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长期与统治阶级共存的原因之一吧。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九):大众的信仰

  

用通俗而有文学素养的话语探析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宗教会从什么样的土壤里产生?它为何能够走出自己原本的疆界,发展成世界性的群众意志?它为何和政治挂钩,被政治牵绊又凌驾于之上?太多太多可以被解答的疑问了。

书名虽然叫《禅宗兴起》,但其实开篇讲述的并非佛教,而是基督教,接着是诞生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教,最后才是儒学化的佛教——禅宗。世界三大宗教在兴起衰落变革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个个庞大帝国的建立与崩塌。这让人感觉如此有趣,往深入一点就是哲学的范畴了。

这和社会心理密不可分。

为什么阿拉伯半岛会诞生伊斯兰教?

为何佛教在儒学化以后才能在中华文明中长存?

为什么三大宗教的圣地都会是耶路撒冷?

书里给了一部分答案,剩下的还要自己去看。

我当然尊重神明,和尊重科学一样。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十):对比的思考

  通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宗教在同一时期的发展对比,串联起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介绍了禅宗的发展历程,不立文字,讲究顿悟,通过公案故事破除“执”等观念。从历史的大脉络来看,讲求顿悟一下成佛的禅宗与一朝及第地位上升的科举制,有着相似的逻辑,二者在庶族地主崛起的大背景下都蓬勃发展,似乎有着某些程度上的必然性。选择了禅宗作为了佛教的主流,在使得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同时,又让其少了一份崇尚严密逻辑论证的底色,果然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的。果然从宏观用联系的眼光看历史事件就会有新的发现,可能不一定对,但很有思辨的乐趣。

  读书摘抄:

  道教能够成立,自然有它的道理,也有它的优点,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具有中国特色。比方说,食人间烟火,修现世公德,讲修身养性,求长生不老。这些都非常符合华夏文明的现实精神。

  士大夫和知识界的心境开始变得平和,思想和文化也开始倾向内省。因为安身已由科举解决,立命则可以交给禅宗。科举保证了国家的稳定,禅宗保证了心态的平衡。从此,中国人的目光便不再停留在外部世界,而更多地投向了内在心灵。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接受,智慧只能启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