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火的精神分析》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25 02:34: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火的精神分析》读后感1000字

  《火的精神分析》是一本由[法]加斯东•巴什拉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的精神分析》精选点评:

  ●寒假翻了翻。印象最深的是,性的快感来自于温柔和爱抚的摩擦,一如两块木片摩擦生火。作为木片之子和爱情之果的火,吞噬了自己在其中孕育而生、作为父亲母亲的两块木片,由此打上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烙印。

  ●火的诗学遐想。

  ●想象高于意志,使人认识非现实主义的现实,和用物思考

  ●其实是《火的精神分析》和《烛之火》两本书,后者好读一些。这两本书大概都需要反复读,里面涉指有关火的意象大多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但阅读体验意外的不错,因为巴什拉的写作方式是诗化的,甚至像是一册冥想书,试图用纯逻辑消化反而会吃不消。真的佩服巴什拉怎么能读掉那么多冷门且没用的材料,并大量引用这些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读的书,把火泛化成生命、男性、花朵、孤独,从前科学时代开始追溯人类对火的敬重和依赖。精神分析中的一章讲到精神性的火,和中医中的『上火』概念似有重叠,如果巴什拉能读到中医文献,估计还能多写一章。烛之火则偏重对火的诗意遐想,读这部分能感觉到法语的柔软度十分契合这种精神性的主题,『垂直性』一章最为精彩,提供了一种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的潜意识的视角。下次要点一支蜡烛重读这本书。

  ●系谱学批评、新科学主义与精神分析。

  ●太他妈好看了

  ●读不下去了...姑且标个读过 我觉得我有理性洁癖 封面好色气...

  ●继空间后第二本。巴什拉相较于同时期的作家而言并无同等的重视,可这一思路真有趣。

  ●在遐想中我曾度过最幸福的时光

  ●作者从火的形象展开想象的描述,探索火作为一种精神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形象意义,它意味着休息、变化、生死、繁殖、摩擦、欢快、自信、力量、健康、暴力、狂怒、温暖、生命、爱的愿望、敌人、时光、纯洁等,利于读者通过这样的隐喻方式分析相关意象的诗歌。论述方式借助作家文本的考据,确实有种福柯考古学的意思,后者应从中有所借鉴过。第二篇《烛之火》依然强调遐想。读的过程会觉得很唯心,纯粹靠意识和想象里支撑一种物质元素的精神意蕴。但所谓诗学不就是这样一种语言和想象力的组合,才让情感找到了抒发和共鸣。补充一点,可以看出作者是个幸福温暖的人。

  《火的精神分析》读后感(一):不是焚身以火光者

  读了那么多关于火的文字,对着烛火做了那么多遐想,似乎并没有彻头彻尾了解火——不单是我,抖起胆子说,还包括加斯东·巴什拉本人。 从精神分析到存在主义,从化学到文学,编织得耀目又迷离,是热情澎湃的,却也是神短气浮的。这位法国新科学认识论的奠基人,是火之观察者,是光之拣拾者,但不是焚身以火光者,只能呈现碎片。 所幸,值得拥有的碎片不少。 让我略惊讶的是,第三章从精神分析角度看火,堪比技术巧妙无需打码的小黄文。 让我颇欣喜的是,附赠的《烛之火》,第四章将火与植物联结起来,摘引了许多诗句,美得很。 “太丽花保留了太阳的火炭”,“蓝色的羽扇豆燃烧着/如同那些温柔的灯”,“火和玫瑰合二为一”……近两年常去野外,结识了许多山花,类似的诗句,正是她们由眼入心的模样。 火,果然罪恶又纯洁。 另外,翻读这本书时,想起了苏菲·玛索主演的《心火》和李沧东执导的《燃烧》,对它们有了新的揣想,都可以三刷了。

  《火的精神分析》读后感(二):无独有偶,我想以这首诗作为对这本书的精神注解

  《冬月前的大风天》

  在这种北风漫卷呼啸的天气 内部需要一片宁静 将门窗紧闭 但仍不能关闭耳朵和心灵 它要求你充满敬畏地听 听对你命运的宣读 都在这狂暴的风里 刷刷刷 穿袭过竹叶林到来 略剥掉你的心最上面尘封的一层 农夫快扛着锄头回家吧 妇人小心点儿,别让你的捣衣棒 再发出梆梆的声音 将窗外翻飞的衣服收回 吵闹的孩子得闭嘴 希望的炊烟不要从炉灶里升起 更不要一家人有说有笑 围坐在丰盛的饭菜桌前 要知道 多少帝王功业的倾覆 都是因在这样的天气 载歌载舞 所以,你还是听我的衷告吧 要像地洞里的啮齿类动物一样 在抬头看着席卷一切的风经过洞口时 虔诚而惊惧 最好是,炉膛里的火可以保存 让它熊熊地烧 映照在农人沟壑纵横的 静止的脸庞上 在他凝视着火的沉默里 有着与外面的风 亘古的呼应 2019.11.24于小徐湾

  《火的精神分析》读后感(三):火的形质与辩证

  火的精神分析为科学、想象、遐想、诗意的融合与归一。

  巴什拉的新认识论旨在打破以往那种狭隘、简单的理性,而追求完整的、辩证的、开明理性主义,即具有科学精神的诗性哲学。巴什拉对于“火”的检视多从人类原始部落对火的传说与故事,并从中阐释其哲学、美学、乃至社会学的各种意义,然而最终归一到文学的内含、本质与形象的意义。

  无论是“火与敬重”“火与遐想”,“性化的火”,还是“火的化学”“理想化的火:火与纯洁”,巴什拉的联缀方式多用各种情结,比如“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霍夫曼情结”等等,并且进行各种“火”的性格(性质、禀性)的专题探折。

  若干专题侧面最终构成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火”的整体认识论。在专题探析中,不但着重外在形象,更内在特质。并且将科学分析与自我经验结合,亦重视外部环境条件与事物内因特质的关系。及此事物与彼事物发生关系后的种种结果:如火与水、火与泥等等。

  另外,巴什拉往往喜欢以某一诗诗作为自己认识的诠释实例,并试图阐释其不同的新义:点燃。

  最终揭示分析结论“火”的精神所在:在形象的各种因素中,火是最具有辩证性的。

  《火的精神分析》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序言:

  * 加斯东的认识论主张,科学精神要净化经验,理性在与经验的接触中纯化自身

  * 知者慰藉,慰藉者知。

  第一章 火与敬重 普罗米修斯情结

  * 火是守护神也是令人畏惧的神

  * 这种热,是温和、有节制、散发着香脂味的火,这种火带有近似于血液的某种湿度,像营养浆汁一样渗入异质的习性里。

  * 火是一种社会存在,对火的尊重是一种受到教诲的结果

  * 个人对于火的认识是一个巧妙的不服从的问题,孩子像小普罗米修斯一样,偷火柴。

  * 人的身上有一种知识性的意志,我们想像父辈那样懂得更多,这就是普罗米修斯情结。

  第二章 火与遐想 恩培多克勒情结

  * 梦是线性发展的,它忘掉来的路。遐想是星形发展的,它回到自己的中心。

  * 炉火旁的遐想,长时间凝视后的舒适。火让人产生变化的、加快时间的、告别生命的欲望,它让人和世界的命运联系起来。

  * 烹调的价值大于食物的价值,人是欲望的产物而非需要的产物。

  * 恩培多克勒情结,是指对火的热爱与尊重,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相结合。将自身融入纯净的火山中的死亡,在火焰中死去,并不孤独,它是一种宇宙之死。那是柴火堆的召唤。

  第三章 精神分析和史前历史 诺瓦利斯情结

  * 一种非直接的精神分析,它要在意识之下寻找无意识,在客观必然性中寻找主观价值。

  * 科学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回返的理性主义只用理性条件推断,但不重温天生的观察条件。

  * 火的起源,根据树木的摩擦学得摩擦生火——理性主义的解释;爱情的摩擦,是那种燃起被爱的躯体的欲火的更温和、更爱抚的摩擦的内在经验。——精神分析的解释(穆勒)

  * 更进一步,火燃烧,吞掉自己的父母(木片),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

  * 火是敏捷,最初的敏捷,是人的因素。火是木片的儿子,更是人的儿子。

  * 电火:摩擦有着明显的性特征,电摩擦、酒精液体也有性化的特征。

  * 歌唱,带来节奏与共鸣,在有节拍的兴奋中,我们的身心处于欢乐状态。温和的摩擦也能带来快乐。

  * 夸张是一种有待解释的现实,我们无须为精神分析担惊受怕,力比多不仅在艺术中高尚,对于劳动的人也是一切动作的源泉。从打制到磨制,爱抚和劳作逐渐合一,爱抚从间断到连续再到温和、有节奏。

  * 火的灰烬用来施肥,也用来喂牲口。它繁育牲畜,肥沃土地,让女人生育。实用性的解释要让位“快乐”的解释,比喻到现实,而非现实到比喻。

  * 原始的现象学带有感情,制造客观的有生命体、带有欲望的形象,制造与爱情有关的火。

  * 对窝的回忆,就是对天生热的爱之忆。诺瓦利斯写的诗歌就是为了回归原始性所做的一种努力。

  第四章 性化的火

  * 火的征服首先是性的征服。

  * 火有遗传的必要,火的自在生存需要养分,火的繁育力与性有关。

  * 我们的身上衰弱的东西、上升的东西成为了 被窒息的生命的标志。

  * 火和生命的关联没有必然性,史前精神并没有使词脱离物,一切慰藉都来自于真挚。

  * 聪慧谨慎来自火,来自自身热的秉性。

  * 对性的遐想,是对家园的遐想。

  * 炼金术,将火禁锢在性的曲颈瓶,火也就有了明确的性的特征。

  第五章 火的化学:虚假的问题的历史

  * 对科学精神进行精神分析。

  * 前科学时代,火的本质无法揭穿,火成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原因。它提供了实体论和泛灵论上的障碍。火的解释是最为丰富的解释。

  * 稻草点起的火,是富有特性的火,火难点燃也难以熄灭,实体是多变的,火是人。(实体直觉论)科学的抽象可以对这种无意识进行治疗。

  * 火要进食,火将食物同化为本体。化学接受这种同化概念之后,它便会将消化的内在经验的虚假知识给予客观解释。

  * 庞大的固埃情结:火的食物 作为无意识的增值。

  * 发热论,强调在物质的内部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就像灵魂的物质化或者赋予物质以生命,它是物质和生命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在我体内,我是一团火,我把火当作肉,它是我的生命”。这种内部,是炉灶。

  * 科学前的知识,还将热分成了不同种类。内热的感觉表现在形容词当中,这就是科学与实体论和泛灵论冲突的结果。

  * 无意识的想象随后又将火接受了各种特性,各种形容词——形容词越多,知道的就越少。

  * 想到一种伟力,不仅是在使用,还是在滥用他,没有这种滥用的意志力,伟力的意识不可能会清楚。摧毁的意志和摧毁的特性是成正比的。

  * 一种主观的自然直觉,将绝对相反的东西调和在一起,它们共同被火所吸收。无意识对特色极为需要,为此,它甚至夸大了现象的细节与差异,解释原因,塑造不关联的事件,这种无意识心理因为利用火来使矛盾富有特色,而不仅仅是对立。

  第六章 酒精:能点燃的水 霍夫曼情结 自燃

  * 霍夫曼情结:被热烈感情的烧酒照的通明。霍夫曼的酒精是燃烧的酒精,以火的质量、雄性特征为标志。

  * 埃德加的酒精,是带来遗忘和死亡的酒精,它以水的质量、雌性标志为特征,

  * 加斯东采用系谱学的研究方式,研究酗酒者的自燃从对其的惩罚到成为一种隐喻。

  第七章 理想化的火:火与纯洁

  * 连续的升华,与辩证地升华:在反对强烈的感情中获得另一种类型的升华。

  * 压抑在升华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它是一种正常的、有用的活动,是快活的、关注的、抽象的思想的渊源。正因为文化是快活的,它才是有力的。

  * 奥秘的解说,应当用有意识的压抑、持久的振作取代无意识的压抑。比如,当对客观的谬误,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重新看待自己的文化,产生精神的纯洁感受。而对我们的主观认识进行研究时,纯洁化能够将我们的深沉的爱变得辩证,而不至于受到被解放、戳穿的损害。

  * 火的不纯洁:地狱之火、恶魔、火舌

  * 火的纯洁:探究隐喻和现实的关系

  * 火的纯洁:除臭——有意识的快乐战胜腐烂、冶炼的纯粹的性、对恶的烧毁

  * 在光中实现,实现火的理想,热上升到了光明的幻想。

  烛之火

  * 火对于孤单的人就是一个世界

  * 让火苗的一切形象具体化的美学,是作者的目标

  * 与自己的遐想保持平衡的无意识,是心理的明——暗。意识的明暗有着绵延、期待苏醒的在场,是对自己照亮着的中心的遐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火的精神分析》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