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章鱼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22 01:2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章鱼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章鱼的心灵》是一本由[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 Peter Godfrey-S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章鱼的心灵》读后感(一):手上长“脑子”是种什么感受

  

动物有没有意识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很多哲学家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在现代科学的条件下,这个问题在科学哲学的范畴里得到了更好的解答。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特聘教授、悉尼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授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先生以章鱼为样本研究与动物意识有关的演化史,撰写了《章鱼的心灵》这部作品。

史密斯经常在水下拍摄章鱼照片和视频,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和《新科学家》等媒体,本书选取了一些作为插图。与所有热爱工作的动物学家一样,史密斯非常熟悉研究对象的习性,他喜欢潜水靠近章鱼栖息地,还给自己专注观察的几只章鱼起了特定的名字,有些章鱼并不畏生,好奇地靠近他,与他互动,用腕足试探着接触他,变幻身上的颜色以吸引他的注意力,这些场景描写活泼生动,章鱼真是一种灵巧可爱的生物。

章鱼的聪明超乎我们普通人的认知。书中记载了一些趣闻轶事,比如关于逃跑和偷窃的,章鱼会在夜间突然对隔壁的水族箱发动攻击以获取食物,章鱼会向灯泡喷射水柱造成短路,它会选择实验人员疏忽的时机悄悄逃跑,它还会故意做出挑衅的或迷惑性的行为,等等。

章鱼为什么这么聪明呢?章鱼属于头足纲动物,而头足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以外唯一演化出大型大脑的生物。关于生命树的路径阐述,直观明晰地说明了头足纲动物的特殊性。

不论神经系统最初的功能是什么,从埃迪卡拉纪过渡到寒武纪期间,新的动物行为以及使这些行为可以实现的身体结构出现了。生物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尤其是通过捕食关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交织在一起。生命树继续不断分叉,一些大脑变得更大,并且超大型神经系统还尝试了两次演化实验,一次在脊椎动物这边,一次在头足纲动物那边。

章鱼走上了一条具有独特个性的复杂演化道路。章鱼体内的大部分神经元分布在它们的腕上,数量几乎是它们脑部神经元的两倍。它们的腕上有自己的感应器和控制器。这些感应器和控制器不仅能感知触感,还能通过嗅觉和味觉来感知化学物质。章鱼腕上的每只吸盘上都分布着1万多个处理味觉和触觉的神经元。即使是一条被切除的腕,也能进行伸手、抓握等基本动作。一只普通章鱼体内有5亿个神经元,为什么需要这么多?这些神经元对章鱼有什么用?这些研究很有吸引力,神经科学必须感谢章鱼,它太特别了。

作者强调了心理学领域有关“具身认知”的重要性。有种观点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在应对周边环境时表现出的一些“聪明”的特性,其实源自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大脑。作者说:“章鱼,生活在身体-大脑的二分之外。”章鱼的身体千变万化,充满各种可能;那些带有各种约束和能引导动作的身体所带来的利弊,章鱼的身体都没有。章鱼因为“不同的具身性”而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

从白噪音到意识,作者介绍了科学家们有关生物对自我的感受。章鱼在主观经验的演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鉴于章鱼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不寻常关系,它们和感受有关的所有事情都会变得复杂。作者采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章鱼的中央大脑是指挥,但是它指挥的是爵士乐乐手,它们倾向于即兴演奏,只接受部分指挥。

作为章鱼的参照物,有些研究提及鹦鹉螺、乌贼等其它头足纲动物,它们的相似性或相异性也是有趣的课题。为什么鹦鹉螺可以活很久,而章鱼和乌贼通常只有一两年的寿命,它们为什么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还要构建那么庞大的神经系统?如果没有时间利用所得的信息,耗费大量精力来了解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研究和思考,涉及不同生物的演化策略、行为模式,也涉及身为人类的我们关于衰老、生死这类永恒命题的追索。

不管动物是否具有智慧,是否和人类一样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是会思考呢还是只依靠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行事,它们都是这个奇妙的大千世界的一员。

  《章鱼的心灵》读后感(二):为章鱼正名 潜哲学深度 溯动物进化 共生态炎凉

  

没有潜过水,也没怎么去过水族馆,更算不上什么执着的环保主义者,但这不妨碍我能够“深度”阅读后浪科学的《章鱼的心灵》,作者是澳大利亚的彼得戈弗雷史密斯。我们绝大多数人如今都是通过电影电视来掌握“渊博”的知识,但那毕竟隔着一层,不管是银幕还是荧屏,而且往往更多是感官上的刺激和轰炸,而很少会是思维上的引导与思辨。

就以章鱼来说,因为长相和户口的关系,在影视界发展一直以来都很受限,只能是那种低成本恐怖电影,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网大里扮演大反派,至于和章鱼同属头足纲的乌贼,虽然运气要好一些,但实际上也好不到哪去,曾经有机会在美国的A级科幻片里亮相,戏份不多,还是反派,要知道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科幻与恐怖片是烟酒不分家,属于“一丘之貉”的,乌贼亮相的这部科幻片,就是《黑客帝国》,片中老贼们穿着外骨骼装备,对主角的飞船和基础,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但这些都不是本书作者史密斯所关心的,他致力于将章鱼和他的亲戚们,跟哲学联系在一起。后者据说本来是不需要实地考察的,只要坐在书斋里,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思辨与“空想”。但史密斯显然不想这么干坐着,于是一头扎进潮湿的大海中,用他的话说“至少,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在海洋中形成”。

像这样把哲学思维实体化,甚至是“世俗化”的,之前当然不是没有,比如罗伯特M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但跟这种公路修行式的“宗教”哲学思考不同之处在于,《章鱼的心灵》几乎完全是科学式的思维,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精准而有效的引领你一同思考与探索地球上生物的进化与发展,从单细胞开始,然后到动物的祖先,海绵。据说它是现存动物中和我们关系最远的物种,而且跟一般纹丝不动的印象不同,只有成年的海绵不会移动,幼体虽然没有大脑,却会依靠感应器到处游动。

接着讲大脑的形成,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然后再联系到很难在化石中留下印迹的水母,提出2015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上所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水母的刺细胞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紧接着是寒武纪见证了两种眼睛的诞生,一种是昆虫的复眼,另一种是人类这样的相机眼。这些感官的出现就是一场寒武纪的信息革命,大量涌入的感官信息带来了处理复杂内部信息的需求。当然同时伴随着的还有千年来形成的无数演化分支上的分裂,两侧对称动物中的某一群动物一分为二,接着两边的动物又各自分裂,成为又一条庞大且持续分裂的分支上的祖先。其中一边演化出了包括脊索动物和海星之类的动物,另一边则演化出了涵盖面很广的无脊椎动物……

跟一般知识类的“鸭填”方式不同,《章鱼的心灵》里完全是以一个个连续的问题做导引,让你跟着一起思考,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也不由让人联想爱因斯坦那句名言,有时候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大意),而在《章鱼的心灵》这边,则是问题和答案一样重要,互为辅助,形成体系。

接下来就开始和章鱼等头足纲动物的历史性会面了,最古老的可能是章鱼的化石,可以追溯到2.9亿年前,当然因为只有一片标本,所以还有不确定的地方。本书的作者史密斯不是一个人在潜水和研究,接下来为了搞清楚有些问题,他找到了很多同道中人,这些人把章鱼像小白鼠一样做各种试验,因为它那硕大的脑袋,一直以来让人对它的智商有很多猜测与神化,甚至于连史密斯也提到,人类与章鱼的接触,可能更接近于与外星人的所谓第三类接触。当然两者最一目了然的共同点,就是那硕大的脑袋,体表颜色甚至“肉质”的感觉。

章鱼,乌贼的身上,确实有很大不解之谜,比如体表多变的颜色,还有多用的,像瑞士军刀一样的腕,具体代表了什么意思?难道是一种人类所无法理解的海洋高等语言吗?如果跟狒狒相比的话,后者的叫声只分几种类型,但组合在一起,却能表达很复杂的意思,而章鱼恰恰相反,颜色与“手语”很复杂,但似乎表达的意思特别简单,难道这些本身都是无意义,它只是一个天生的多动症患者?

另外,虽然章鱼体表的颜色像是打翻了调色板,或者按作者的说法,就像直接连上了一个显示屏,可是章鱼自身,以目前的观察测试,却极有可能是个色盲。这就相当于狗自己只能看到黑白,但身上的颜色跟条变色龙一样,变化无穷,这样子多彩了世界,黑白了自我的人生态度和领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作者给出了一些目前学界的解释,但都不可能是终极答案。不过即使如此,这样的反差对比,也足以让人对于这种深海“外星”来客充满兴趣。

当然有些中国人对于科学与实践一直以来始终保持距离,而对于伦理与“悲剧”总是怀抱深情与敬意,在很多领域都是这样。而《章鱼的心灵》也有意无意的照顾到这部分潜在阅读人群的喜好。那就是,章鱼有时也会像宠物一样惹人怜惜,比如一个让人意外,甚至震惊的冷知识,那就是章鱼乌贼这种,并不长寿,而是非常短命,一般的寿命只有两年,也就是说它就算不被吃掉,没遇上车祸,不得白血病的话,求神拜佛以及外星人,也只有两年的阳寿,一般雌雄交配后,是肯定看不到下一代的成长了,这种悲剧的“鱼”生,应该引发更多人的同情与唏嘘,而且想来,如果韩国电视台征集一个共同的吉祥物的话,那非章鱼莫属。

  《章鱼的心灵》读后感(三):(转)为章鱼正名 潜哲学深度 溯动物进化 共生态炎凉

  

为章鱼正名 潜哲学深度 溯动物进化 共生态炎凉

李翼。

没有潜过水,也没怎么去过水族馆,更算不上什么执着的环保主义者,但这不妨碍我能够“深度”阅读后浪科学的《章鱼的心灵》,作者是澳大利亚的彼得戈弗雷史密斯。我们绝大多数人如今都是通过电影电视来掌握“渊博”的知识,但那毕竟隔着一层,不管是银幕还是荧屏,而且往往更多是感官上的刺激和轰炸,而很少会是思维上的引导与思辨。

就以章鱼来说,因为长相和户口的关系,在影视界发展一直以来都很受限,只能是那种低成本恐怖电影,特别是近来在中国兴趣的网大里扮演大反派,至于和章鱼同属头足纲的乌贼,虽然运气要好一些,但实际上也好不到哪去,曾经有机会在美国的A级科幻片里亮相,戏份不多,还是反派,要知道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科幻与恐怖片是烟酒不分家,属于“一丘之貉”的,乌贼亮相的这部科幻片,就是《黑客帝国》,片中老贼们穿着外骨骼装备,对主角的飞船和基础,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但这些都不是本书作者史密斯所关心的,他致力于将章鱼和他的亲戚们,跟哲学联系在一起。后者据说本来是不需要实地考察的,只要坐在书斋里,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思辨与“空想”。但史密斯显然不想这么干坐着,于是一头扎进大海中,用他的话说“至少,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在海洋中形成”。

像这样把哲学思维实体化,甚至是“世俗化”的,之前当然不是没有,比如罗伯特M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但跟这种公路修行式的“宗教”哲学思考不同之处在于,《章鱼的心灵》几乎完全是科学式的思维,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精准而有效的引领你一同思考与探索地球上生物的进化与发展,从单细胞开始,然后到动物的祖先,海绵。据说它是现存动物中和我们关系最远的物种,而且跟一般纹丝不动的印象不同,只有成年的海绵不会移动,幼体虽然没有大脑,却会依靠感应器到处游动。

接着讲大脑的形成,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然后再联系到很难在化石中留下印迹的水母,提出2015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上所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水母的刺细胞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紧接着是寒武纪见证了两种眼睛的诞生,一种是昆虫的复眼,另一种是人类这样的相机眼。这些感官的出现就是一场寒武纪的信息革命,大量涌入的感官信息带来了处理复杂内部信息的需求。当然同时伴随着的还有千年来形成的无数演化分支上的分裂,两侧对称动物中的某一群动物一分为二,接着两边的动物又各自分裂,成为又一条庞大且持续分裂的分支上的祖先。其中一边演化出了包括脊索动物和海星之类的动物,另一边则演化出了涵盖面很广的无脊椎动物……

跟一般知识类的“鸭填”方式不同,《章鱼的心灵》里完全是以一个个连续的问题做导引,让你跟着一起思考,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也不由让人联想爱因斯坦那句名言,有时候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大意),而在《章鱼的心灵》这边,则是问题和答案一样重要,互为辅助,形成体系。

接下来就开始和章鱼等头足纲动物的历史性会面了,最古老的可能是章鱼的化石,可以追溯到2.9亿年前,当然因为只有一片标本,所有还有不确定的地方。本书的作者史密斯不是一个人在潜水和研究,接下来为了搞清楚有些问题,他找到了很多同道中人,这些人把章鱼像小白鼠一样做各种试验,因为它那硕大的脑袋,一直以来让人对它的智商有很多猜测与神化,甚至于连史密斯也提到,人类与章鱼的接触,可能更接近于与外星人的所谓第三类接触。当然两者最一目了然的共同点,就是那硕大的脑袋,体表颜色甚至“肉质”的感觉。

章鱼,乌贼的身上,确实有很大不解之谜,比如体表多变的颜色,还有多用的,像瑞士军刀一样的腕,具体代表了什么意思?难道是一种人类所无法理解的海洋高等语言吗?如果跟狒狒相比的话,后者的叫声只分几种类型,但组合在一起,却能表达很复杂的意思,而章鱼恰恰相反,颜色与“手语”很复杂,但似乎表达的意思特别简单,难道这些本身都是无意义,它只是一个天生的多动症患者?

另外,虽然章鱼体表的颜色像是打翻了调色板,或者按作者的说法,就是直接连上了一个显示屏,可是章鱼自身,以目前的观察测试,却极有可能是个色盲。这就相当于狗自己只能看到黑白,但身上的颜色跟条变色龙一样,变化无穷,这样子多彩了世界,黑白了自我的人生态度和领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作者给出了一些目前学界的解释,但都不可能是终极答案。不过即使如此,这样的反差对比,也足以让人对于这种深海“外星”来客充满兴趣。

当然有些中国人对于科学与实践一直以来始终保持距离,而对于伦理与“悲剧”总是怀抱深情与敬意,在很多领域都是这样。而《章鱼的心灵》也有意无意的照顾到这部分潜在阅读人群的喜好。那就是,章鱼有时也会像宠物一样惹人怜惜,比如一个让人意外,甚至震惊的冷知识,那就是章鱼乌贼这种,并不长寿,而是非常短命,一般的寿命只有两年,也就是说它就算不被吃掉,没遇上车祸,不得白血病的话,求神拜佛以及外星人,也只有两年的阳寿,一般雌雄交配后,是肯定看不到下一代的成长了,这种悲剧的“鱼”生,应该引发更多人的同情与唏嘘,而且想来,如果韩国电视台征集一个共同的吉祥物的话,那非章鱼莫属。

  《章鱼的心灵》读后感(四):书评|学会关灯的章鱼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章鱼的心灵》

  

每一家似乎都养着猫猫狗狗,它们离我们的距离似乎比海洋生物离我们更近一些。章鱼离我们似乎很远,但其实也是很近的。

痴迷潜水的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 )研究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从物种起源开始讲起,分析哺乳动物与头足纲动物的祖先分支。原来在地球的大半生里都有生命,但没有动物。空白时期的化石时代背后发生了什么,在七亿年前的此时此刻,演化史上一定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件。本书对寒武纪大爆发、埃迪卡拉纪当时物种演化的追溯,引起我们与章鱼更加亲密的关系,或者说让我们明白我们与章鱼之间的共同之处,产生共鸣。

生命的化学是一种水环境化学。海底动物通过自身的进化演变,它们只需要在壳中保留少量气体,一只帽贝就可以变成齐柏林飞艇。所以大家会看到很多的螺类软体动物,他们的螺形状各异,这是因为他们的进化决定了他们能飘到哪里去,唯独飘不出这片海域。

而部分动物选择把硬壳丢弃,剩下软体,让很多重要器官暴露了出来,章鱼并不是大脑硕大,而是拥有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他们的腕上有自己的感应器和控制器,头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比我们更分散,不那么中心化,所以说章鱼是生活在身体——大脑的二分之外的生物。

野外的章鱼会背着两瓣椰子壳,保护自己,这样的身体构造,注定章鱼是很聪明的海洋生物了吧,和人类的大脑构造到底有多相似,我们可能还要阅读更多的书籍才能知道其中的相似性。但真实发生的是,至少有两家水族馆的章鱼学会了关灯,呈现了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思想,好奇着他们关灯时的内心活动。

这本书有一种让人越看越入迷的状态,在作者的描述下,想去水族馆看看海底动物世界,章鱼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具像化。它仿佛是一位谨慎好奇心十足的油腻大叔,为什么说是油腻大叔呢?因为它拥有中年大叔的沉稳,善于导航不会迷失方向,就算游出洞外很久,还能绕一圈回去。偶尔喜欢捉弄别人,对着实验工作人员喷水,却没有明显缘由地讨厌其中一名实验工作人员,就是单纯想戏弄戏弄你。章鱼似乎也存在精神过剩的状况,就很像中年大叔精力十足,但是的确发现自己老了,它们最喜欢的就是在海洋中进行搏斗行为,感觉要争出个输赢。可以说章鱼拥有好奇心和灵活性,富有冒险精神,且善于抓住机会的物种。

书中对实验的科学论述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一个冷知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原来章鱼喜欢吃蟹,很难不想象像章鱼这样的头足纲动物会不会痛风,可能因为它们不喝啤酒,应该没有这样的困扰吧。可爱的章鱼形象真的让人很难不想再继续一探究竟。

除了餐桌上已被煮熟的章鱼,章鱼的颜色也是很丰富的,视觉冲击效果极强。第一次了解原来章鱼有三个心脏,因为运用铜离子来输送氧气的原因他们的心脏会泵出蓝绿色的血液。它的眼睛流出来红色的东西,这些电线使得乌贼看上去像一艘盘旋的宇宙飞船,仿佛是一艘留着红色血泪的宇宙飞船。动物的身体结构既带来了约束,也创造了机遇,去引导它们的行为动作。

章鱼的心灵到底能吸取多少信息,他们是否能像人一样思考,我们只能成熟科学实验的现象成果,来让大家看到表象,而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同样章鱼在做反应时是否会出现信息处理的裂缝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他们在出现关灯行为的时候,是因为灯的照射引发了什么现象干扰到它们的正常生活,还是说它们并没有经过大脑,这只是一个应激反应呢?如果说遇到非常复杂的视觉信息处理,就是把信息从眼睛传输到大脑、腿或手的处理过程,但这样的举动是可以发生在主体无法用看的方式感受信息的情况下的。正如这只鸟学会了飞翔,是整只鸟学会了,还只是半只鸟学会了呢?

语言是思想的重要工具,内部语言也不只是浮在心灵表面的小泡沫。如果章鱼能与我们正常交流的时候,也许能探讨一下它的内心活动,是否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和精神世界。毕竟海洋是心灵(mind)的起源地,或者说,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是在海洋中形成的。

如何从生物体的身体基础上产生的、动物是如何演化出主观经验的,也就是动物身为这种动物的特别感受。当全身包裹着橡胶的哺乳动物代表和一只同样对他充满好奇的头足纲动物在海中相遇,物质和心灵既在物理层面互相牵引,也为身心关系的研究带来了不同于人类的、他者意义上的全新认识。

如果有时间的朋友可以一边看着这本书,一边去水族馆感受海底世界的奥妙,不得不说可能在另外一片海域存在着与你同频的那个它,它们的感官、行为和心灵也在输入和输出的反馈中演化出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你在盯着它的时候它或许也在看着你。

哲学与科学相结合来进行探讨,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如果是对心理学有研究的大家,也可以细读这本书,来感受更多的动物内心心里活动,有的时候在观察别人的时候,更能反馈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本我的心像章鱼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且一直在探索,不要因为年纪就停止了对世界的思考,带着好奇一直年轻下去。

  《章鱼的心灵》读后感(五):科学哲学×生物学带你探索生命树上一次别离之后的两条演化之路

  

在作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研究的哲学领域中,最经典的问题之一就是身心关系。

知觉、智力和意识是如何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尽管身心问题涵盖广泛,但在本书中,我(作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下同)想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一些进展。我想从演化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我想研究意识是如何从生物体的原材料中产生的。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亿万年前,动物还只是由细胞无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很多种生物中的一种,它们才刚刚开始成群在海洋里生活。不过,从那时开始,它们中的一些就开始走向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些动物逐渐发展出了更高的移动性能和活动能力,渐渐演化出了眼睛、触手和操纵周边物体的方法。它们也演化出了不同的移动方式和生活习性,比如蠕虫演化出了爬行,小虫会嗡嗡振翅,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洄游。在某个未知的阶段,动物演化出了主观经验。对一些动物来说,它们自身会有一种身为这种动物的特别感受,它们会以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来体验周围的一切。

我对所有生物主观经验的演化都感兴趣,但头足纲动物的演化将在本书中占据尤其重要的位置。首先是因为,头足纲动物是非同寻常的生物。如果它们能说话,它们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当然,这并不是头足纲动物作为主角贯穿全书的唯一原因。这些动物引导着我在身心问题上的研究走向。跟随它们畅游在海洋中,试图理解它们的行为,这些都成了我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研究动物的心灵时,我们很容易被人类对自身心灵的认识影响。想象构造比我们简单的动物的生命和体验时,我们经常只会代入小几号的自己的感受。头足纲动物让我们领会到了一些截然不同的东西。世界对它们来说是什么样的?章鱼的眼睛和我们相似:类似于照相机,晶状体调节对焦,使图像成像在视网膜上。虽然它们的眼睛和我们的很像,但那些眼睛背后的大脑和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他者”的心灵,那么头足纲动物的心灵是最当之无愧的他者的心灵。

哲学可能是最不依赖物质的一门学科。做哲学是一种,或者说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不需要操作仪器,也不需要任何基地或试验站。这种脱离物质的研究方法本身没有大问题,数学和诗歌也是如此。然而要研究头足纲动物的心灵,身体的实体层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因为经常潜水而接触到头足纲动物,纯属偶然。后来我开始跟随它们,最终开始思考关于它们生命的问题。我的研究受制于头足纲动物是否露面,它们行动的不可预测性;也受制于水下作业的可行性:比如对潜水装置、对氧气和水压的要求(泡在海水中,浮力会抵消部分重力),这些都会影响到我的研究。作为人类,我们潜水时要付出的努力恰恰折射出陆地和海洋生物的差异。而海洋算得上是心灵的起源地,至少,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在海洋中形成。

在本书的开头,我引用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于19世纪末的一段话。詹姆斯想要理解意识是如何开始存在于宇宙中的。在意识问题上,詹姆斯基于广义的演化进行研究,而这种演化不仅包括生物演化,也包括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的演化。他认为,我们需要一种基于连续性和清晰过渡的理论,这其中不该有突然开始或缺失的过渡期。

和詹姆斯一样,我也想理解心灵和物质的关系,而且我认为,身心关系的问题只能通过一个基于循序渐进发展的理论来解释。也许现在有些人会说,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种发展的概况:大脑开始演化,演化出更多的神经元,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聪明,差不多就这些。然而,这样的解释实际上拒绝思考一些最令人费解的问题。比如,有某种意义上的主观经验的最简单早期动物有哪些?再比如,哪些动物最早能感受到伤害,比如通过感到疼痛来感知伤害?

有着硕大脑部的头足纲动物会不会有作为这种动物的特殊感觉?还是说它们只是像生化机器一样,内心空空如也?这个世界有两个层面必须能够以某种方式拼合在一起,然而它们的拼合方式似乎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理解。其中一个层面是能被某个主体感受到的感觉和其他思维活动,另一个层面是生物、化学和物理世界。

本书并不能完全解决以上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厘清感官、身体和行为的演化过程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心灵的演化,出现在这些演化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所以,这既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关于动物和演化的书。虽然这是一本哲学书,但不代表内容晦涩难懂。做哲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整合信息,把一块巨大拼图上的碎片铺在一起,让这块拼图言之有理。好的哲学是机会主义的,会抓住一切看上去有用的信息和工具。我希望你们读下去的时候,并不会注意到本书是如何游走在哲学和非哲学之间的。

写作本书的目的,是用一种兼具广度和深度的方式研究心灵和它的演化过程。广度是指把不同种类动物的相关研究都纳入思考。深度是指时间上的纵深,因为本书的研究涉及生命史上大跨度时间范围内物种的连续演化。

我引的第二段话选自一个演化故事,是人类学家罗兰·迪克森(Roland Dixon)转述的一个夏威夷人的传说:“首先低级的植形动物和珊瑚开始出现,接着蠕虫和甲壳类动物也出现了,每种动物都宣称征服并消灭了它们的前任……”迪克森描述的这个连续征服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演化历程,而且章鱼也不是“早期世界唯一的幸存者”。不过,章鱼和心灵的演化史之间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幸存者,而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二次呈现。章鱼不是《白鲸记》中独自逃脱并叙述这个故事的以实玛利,而是人类的远亲。这个远亲从演化树的另一条分支而来,最终要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演化故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章鱼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