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交响曲》是一部由巴赫曼·戈巴迪执导,格什菲·法拉哈尼 / Ismail Ghaffari / Farzin Sabooni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月交响曲》精选点评:
●来自弱势族群的震势呼喊
●不同寻常的公路电影
●五星佳作。伊朗公路片,一次生命的回归之旅。巴赫曼·戈巴迪作为一位库尔德导演,一直都在讲述两伊边境库尔德人艰苦生境下的故事,本片虽然悲壮,但点缀的伊朗式喜剧在不断分解这份悲剧色彩,而在现实情况下的超现实时刻也成了戈巴迪电影的一个标志。单线故事叙述如何精彩?作分叉并不断收回。
●半个月亮爬上来:既生魄,既死魄。3.5
●台大多媒体中心
●竟无语凝噎。
●追随信念而死毋宁不是一种幸福呢 为这个老头而感动
●比起这部来,荒野猎人都不算什么了,柔软的人性和艺术无法与蛮荒锋利的政权抵抗,唯有死亡才能自由。
●2008.01.13
●安魂曲 黑色面纱 女歌手 乌龟也会飞
《半月交响曲》观后感(一):界限
不管是生是死,故事走到後面已經沒有界線了....在冰天雪地的伊拉克邊境,他們趕赴那一場用生命奔赴的音樂會。。。。 這時候的伊朗邊境也是這樣大雪紛飛嗎? 水煙、公車上的熱茶、一望無際的山野......下午過後,雲霧便遮住那些遠山,漫飛昏沙....遍野遍地.....我們總搭著像那樣的搖晃公車,從這裡到那裡..... 『大地的黃是秋天的無心之過....我心的黃是愛人不在的負累。。。。。。』半月女孩在雪地裡傳唱著......
《半月交响曲》观后感(二):半月交响曲印象
因为对伊朗伊拉克文化政治不了解,所以看得有些糊涂,到最后才明白大概是伊朗的库尔德人想回伊拉克参加库尔德人的一个音乐会,但是困难重重。这里面有政治原因,有文化原因。
对于伊朗不允许女人演唱,并且将一千多名女歌手全部圈禁起来,表示不能理解。但是看到里面的一个学校,他们的女孩从小还是能接受教育的,片中的丈夫对妻子也是挺好的,而且也只有一个妻子的样子,就是孩子生得太多啦,那么大年纪还在生小孩啊……还有,作坊里全是孩子,童工啊。
中东这边的生存环境真的比较差,基本看不到绿色,山上也都是碎石,很荒凉,他们的音乐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也是一种荒凉忧伤的感觉。
一直以为伊朗伊拉克是在热带,电影里竟然看到雪,查了下世界地图,原来跟中国中部一个纬度啊。长知识了。
《半月交响曲》观后感(三):沒有疆界
推薦庫德族導演的『半月交響曲』
呼~讓我想到我們在土耳其邊境遇到的庫德族青年,還有在邊境的地方遇到的庫德族女孩,我們和她們的親戚一起在清真寺裡跪著伏拜,那女孩把念珠交到我手裡,心裡一陣虔敬。那個早晨,清真寺有光。
半月交響曲,後半段從那張留下來的紙條開始,讓我覺得很奧秘:『紐曼(半月)‧譚格貝拉‧卡里』像一張命牌一樣,一張張掀起......就如老人看見卡里聽見歌聲又復活起來的時候對醫生說的話:科學無法解釋一切,有些事情是由於發自內心與超自然...那女人的歌聲讓他復活了......
不管是生是死,故事走到後面已經沒有界線了....在冰天雪地的伊拉克邊境,他們趕赴那一場用生命奔赴的音樂會。。。。
這時候的伊朗邊境也是這樣大雪紛飛嗎?
水煙、公車上的熱茶、一望無際的山野......下午過後,雲霧便遮住那些遠山,漫飛昏沙....遍野遍地.....我們總搭著像那樣的搖晃公車,從這裡到那裡.....
『大地的黃是秋天的無心之過....我心的黃是愛人不在的負累。。。。。。』半月女孩在雪地裡傳唱著......
突然想到,這位導演本身是庫德族的人,他一直在講一個『沒有疆界』的問題。。。所有台面上的界線、人為的政治虛線邊界都無法阻撓人的內在國度...因此,他選擇了一個最沒有限制的媒介--人的歌聲,穿越邊境。
片中,一直出現一個對話:妳會唱嗎?他或她總說:我練了七個月。。。實際上,他們從來沒有相遇過,甚至不曾看過同一份譜,那一句對話真是很感人......